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35章

    “上医医国嘛。”李东阳笑呵呵的说,转而朝杨一清道,“应宁,你说是不?”

    当初一叙,杨一清对李青十分欣赏,道:“李先生极具才干,若不能为国效力,实在是一大憾事啊。”

    李青:“……”

    这时,王华也开口,问道:“李先生无意于庙堂?”

    “我就是个医生,哪懂得政治上的事啊!”

    “不懂你还建议推行募兵制?”王华皱眉,对这个他耿耿于怀,认为这是在动摇大明根基。

    纵观历史,但凡府兵制玩得转,没哪个皇帝会推行募兵制,今虽只是半推行,可守旧的王华依旧觉得有风险。

    我就不该给你配金疮药……李青满脸黑线。

    却听王华又道:“不过,京卫武学却是很有必要推行,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嗯,你虽冒失了些,却也是处于好心,他日历练一番,未尝不能成为大明栋梁。”

    这是小云的父亲,亲生父亲……李青在心里告诉自己。

    “呵呵……吃菜吃菜,诸位别客气,就跟在自己家……呃,来来来,饮一杯。”

    早知如此,真不如不来。

    怎料,王华比李东阳还轴,饮了酒,还揪着不放。

    “先生为何就不能为国效忠呢?”王华费解。

    “呃…。”李青有些烦了,道:“各人有各人的不同,我不太喜欢受约束,王尚书还是别勉强我了。”

    王华淡淡道:“昔日阁下勉强犬子时,怎么心安理得?”

    “我……”李青尬住,饶是脸皮足够厚,这一刻也不禁红了起来。

    这事儿确实是他不地道。

    现在人家老子发难,他也只能受着。

    李青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自己理亏在先,哪能不让人发发牢骚?

    “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先生如此,就不觉得羞愧吗?”王华继续输出。

    李青无言以对,满脸讪讪。

    李东阳一奇,他还是第一次在李青脸上看到不好意思的表情,当下觉得有戏,清了清嗓子,便也要加入战场。

    却不料,刚开口就给李青狠狠一个眼神震慑住了。

    李东阳也说不出来那是什么感觉,总之……这一瞪之下,他竟觉得遍体生寒,想说的话全给咽了下去,连思绪都乱了。

    我用他儿子了,我用你儿子了吗?李青恼火。

    真的是……这席吃的真闹心。

    李东阳也闹心:王华说得,我说不得?

    我这个内阁首辅的能量,比之礼部尚书只强不弱的好不好?

    凭啥啊!?

    李东阳不服。

    不过,到底是皇上的大喜日子,李东阳也不敢闹出不愉快,索性给王华猛打眼色,让其代为嘴替。

    要说这王华也是,他还真配合,上来就是夹枪带棒的输出,把李青这顿损……

    状元到底是状元,喷人的艺术可真不是盖的,李青一个头两个大,席都吃不香了。

    其实王华并非是恼李青勉强儿子做伴读,在他的观念里,只要能为国为君,劳累些也是应该。

    他就是单纯看不惯这么双标的人。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王华觉得儿子被李青带坏了。

    虽然儿子自幼就放浪不羁,可自从认识李青之后,就更如脱缰野马了,老父亲总得找个背锅的不是?

    况且,李青这人一看就讨人嫌。

    “那个……其实也不算太勉强,小云他并不是很排斥做伴读。”李青悻悻,他真的有些遭不住。

    换二人,李青就算给小皇帝面子不动手打人,也万不会有不自在感,只当放屁就是了。

    可这次他是真没办法发火,亦没办法充耳不闻,却是屈待人家儿子了来着。

    王华呵呵:“那先生的意思是本官太勉强你了?”

    “……”李青耐着性子解释,“我不是怕苦怕累,我也是……唉,我有自己的苦衷。”

    “你能有什么苦衷?什么苦衷比为国尽忠更重要?”王华反问。

    李青:“……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说实话,李青之前就有些憷王华,无他,跟这厮相处谈聊太累了。今日又弄这出,他直呼惹不起。

    谦谦君子+道德模范+占着理……

    这样的王华,李青也只能避其锋芒!

    这席,我就不该来吃……李青肠子都快悔青了。

    …

    “呦,都吃着呢?”朱厚照笑嘻嘻走来。

    你没话了是吧……李青小小吐槽了下,与周围人一起起身,拱手打招呼。

    “坐,都坐,继续,吃好喝好。”朱厚照背着手,一副老板视察的模样,一颠一颠儿的在各桌游走,到一桌,说两句口水话,跟个大傻子似的……

    李青都没眼看。

    这席是他吃过最闹心的一次。

    ~

    终于结束了。

    宫门口,李青仰脸望天,突然有种解脱的感觉,这吃席都快吃成上刑了。

    “李先生留步。”

    一道声音在背后响起。

    不是……还来?

    李青真的要遭不住了,回过头,不禁松了口气,笑道:“原来是杨总督,何事啊?”

    “边走边说吧。”杨一清走上前,低声道,“皇上说京卫武学不日开启,后续还有动作,让先生同我讲一下。”

    李青微微点头,道:“去我那儿吧。”

    两人并肩而行,一路出了宫城,这才打开话匣子。

    “杨总督可知京察?”

    “京察……”杨一清滞了下,惊道,“京卫武学之后,要开启京察?”

    李青颔首,笑道:“杨总督稍安勿躁,之所以搞京察,是为了更好的建设京卫武学……”

    他一边解释用意,以及这背后的深层逻辑,一边帮小皇帝拉拢人心,道:

    “其实这件事本不用杨总督你在朝堂冲锋陷阵,因为京察的推行阻力并不大,甚至,六部九卿们乐得如此。皇上之所以用你,其实也是为你着想,想让你在庙堂积累一些人缘,亦或说他日立足朝堂的资本……”

    杨一清跟李东阳是同时期的人物,能一路做到这么高位子又岂是浪得虚名,不用李青多费口舌,他就明白了其中关键。

    “皇上的意思是,让我第一时间站出来鼎力支持,然后,再把京察往地方上带,以便为京官们谋取利益,进而让我获得衮衮诸公好感?”

    “不错。”李青含笑点头。

    这样的事朱厚照直接说出来,远没有侧面从李青这里告知更能打动人,如此,则显得小皇帝更加用心良苦。

    杨一清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具体实施步骤如何进行?”

    李青幽幽道:“京察瞄准地方,不是皇帝的意思,是百官激烈争取之下,皇上迫不得已而为之,杨总督是聪明人,当知道这里面的道道吧?”

    杨一清一滞,轻轻点头:“明白。”

    轻易获得,跟历经磨难得到,收获感、满足感是截然不同的,且直接施恩并不会让人感恩戴德,甚至反而让人觉得……要少了。

    “这是皇上的意思,还是李先生的主张?”杨一清问。

    “这重要吗?”

    “很重要!”杨一清沉声说,“若是皇上的主张,则我大明必将升华辉煌;若是先生谏策,则我亦要如李大学士,王尚书那般,力留你了。”

    李青笑笑,道:“是皇上的主张。”

    杨一清紧紧盯着李青,半晌,轻轻摇头:“我不信!”

    “那你还问我做甚!!”李青罕见破防,少有的,情绪波动剧烈。

    吃席期间,王华化身喷子,在道德制高点对李青一顿输出,又被杨一清搞这出,他哪里还能心平气和。

    李青呼出一口抑郁之气,沉静道:“皇上如此安排,就是为了他日召你入朝做铺垫,有你这样的实干家,有杨廷和那样的政治家,有王华那样的道德君子……,有我没我区别不大。”

    “庙堂没那么小,容得下先生你。”杨一清说道:“先生如此大才,弃之于野,实在可惜。”

    李青轻笑:“庙堂是大,人心却小。”

    …

    第51章

    京察出,群臣急

    小院儿,

    两人谈论完京卫武学,京察事宜,转而把重心放在了募兵制上面。

    说一千,道一万,最终目的还是在提高明军战斗力上,而募兵制的试点推行,则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甚至,在现阶段,它的优先级排在第一位。

    逐渐释放朝廷恩典,以怀柔方式缓步清理冗员,稳中求进的除弊革新……

    李青在大局上的谋略无与伦比,杨一清又是实干派,二人可谓是将相和,越聊越投机。

    不知不觉间,已日落西山。

    杨一清仍是意犹未尽,道:“先生默默做了这么多,这些又都是你的主张,好不容易有个缓和关系的机会,何以……便宜我呢?”

    “在我看来,这对你很不公平。”杨一清说。

    他不想拾人牙慧,亦为李青感到委屈。

    李青却不甚在意,笑道:“我不追求这个,不然,又岂会惹人厌?”

    杨一清默然,叹道:“这不是你的问题,这是大明的问题,是衮衮诸公有问题。”

    他知道,他明白,他更清楚……没人会感谢李青。

    哪怕大家都心知肚明!

    杨一清满心惋惜,道:“庙堂少了先生你,当真是少了一大风流啊!”

    李青只是道:“大明很大,世界更大。”

    杨一清只当他是对朝廷失望,对满朝公卿失望,有心劝上两句,却又无从说起。

    末了,道:“这谏策出自先生之手,我岂能鸠占鹊巢?”

    “言重了。”李青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从大局来看这样最划算,我在这待不了太久,如此……顶多算个顺水人情罢了,都是为了社稷,你又何须矫情?”

    杨一清默然。

    李青正色道:“延绥是第一试点,若能顺利开展,往后以点带面就容易多了,你的责任很大。”

    “这你放心,我有把握!”杨一清道,“快则两三年,慢则五年,我定能让辖下的大明军队再现辉煌。”

    “如此,就有劳杨总督了。”李青道,“未来,皇上定会召你进京,以现有的政治格局来看,相较六部,内阁会是更好的去处,你可愿入阁?”

    “……”杨一清有些无语,苦笑道:“怎么把球踢给我了?”

    李青脸上一热,不由又想起宴席上王华噎他的话了,好在,他脸皮够厚,己不欲,却施于人。

    李青道:“你是正儿八经的大明官员,科甲出身。我这只是野路子,不过是空有理论罢了,哪能跟你比?”

    “……你不用往我脸上贴金。”杨一清好笑摇头,沉吟了下,道:“国家需要,皇上有召,我虽不再年轻,却也不敢爱惜自己。”

    闻言,李青放松下来。

    小皇帝在往正道走,募兵制,京卫武学,京察……,制度上也没什么遗漏,又有杨一清,杨廷和,王华这些能做实事,想做实事,忠君爱国之人,他也没什么不放心的了。

    “先生还能待多久?”

    “大概两年左右。”

    “那下次来,可就见不到了。”杨一清黯然又可惜,道:“其实,功名亦可恩荫,皇上赐你个同进士出身也就一句话的事……”

    “我志不在此。”李青含笑打断,道,“不用再劝了。”

    杨一清无奈,起身道:“杨某告辞。”

    “慢走。”

    …

    次日,奉天殿。

    群臣早早来到朝堂,然后……等啊等。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从天微微亮到红日东升……直到辰时初,都快下朝的时候,朱厚照才姗姗迟来。

    (_

    _)(

    -

    .

    -

    )(~O~)……(

    -

    .

    -

    )

    朱厚照一副没睡醒的模样,踩着玉阶走到龙椅前坐了,一脸惺忪的望着群臣。

    “臣等参见吾皇万岁……!”

    “众卿平身。”朱厚照懒懒讲着套话。

    “谢皇上。”群臣起身,各自回班,意外的没有不快神色,就连礼部尚书王华,都没说“皇上要勤于朝政”之类的话。

    年轻小伙又逢新婚燕尔,少年哪能不风流,且早日诞下国本,有利于江山社稷。

    况且,这只是新婚第一天,又不是整日如此。

    群臣并非没有丁点雅量。

    朱厚照懒懒道:“诸卿有本奏没有啊?”

    “臣有本奏。”杨一清第一个站了出来。

    见状,本来还等着皇帝“无本退朝”的人,投向杨一清的眼神也不善起来,大佬们则是暗暗打起小心,谨慎地盯着杨一清。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