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36章

    “准奏。”

    “请皇上开京察,清明吏治!”杨一清在边镇待久了,也没什么弯弯绕,上来就是重点。

    朱厚照一副意兴阑珊模样,好似都忘了啥是京察了,疑惑道:

    “什么京察?”

    杨一清拱手道:“回皇上,京察早在太祖时期,就推行过,其目的是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激励官员实心用事,规范官场风气……这是太祖的主张,您……仔细想想?”

    “哦~~”朱厚照拖了个长音,连连点头,“嗯嗯,朕想起来了,太祖实录上有载京察事宜。”

    坏了,这狗日的真要搅动风云啊……群臣脸色难看。

    这一刻,他们对杨一清的恨意,比之李青还旺盛。

    无他,谁敢说自己绝对干净?

    就按太祖定下的规矩,这满朝公卿没几个能逃脱制裁,砍头都是轻的,非得剥皮实草不可。

    以六十两为限,都不够一次冰敬,炭敬收的礼。

    大明发展至今,国力蒸蒸日上的同时,官员们的灰色收入也多了,同样的,数额也大了不少。

    不过该说不说,无论是宝钞,还是金银,其购买力都比不上太祖那会儿了。

    真要按六十两来严格清查,那也不用查了,一股脑全剁了,十个里面有九个半都不冤枉。

    ‘这个兵痞是疯了吗?’

    群臣急了。

    杨廷和冷眼旁观,不发一言。

    李东阳亦是心惊,他深知若是大搞京察,定会掀起惊涛骇浪,其凶险可比搞募兵制,搞京卫武学要严重太多太多了。

    “介夫…。”李东阳低低唤了句,示意让他出班反驳。

    杨廷和知道李东阳是为了帮他积攒政治资本,不过,这次他选择了放弃。

    对杨一清,杨廷和戒备心很强,他看得出来,小皇帝对其的偏爱,远在自己这个老师之上。

    今日杨一清自找死路,他不落井下石就够意思了,又哪里会拦着杨一清作死?

    杨廷和假装没听到。

    李东阳无奈,只好自己亲自上。

    不过,有人快他一步。

    吏部尚书焦芳出班,拱手道:“皇上,臣以为不妥。”

    “有何不妥之处啊?”朱厚照迷迷瞪瞪,一副想补觉的模样,“朕现在困着咧,别卖关子,赶紧。”

    “臣遵旨。”焦芳恭敬应了声,抬头,转过身,哼道:“杨总督可真是全凭一张嘴,完全不考虑这样做会带来的后果。”

    “有何后果?”杨一清问。

    “呵呵……隔行如隔山,李总督身为武将,当好好管兵,带兵,练兵,而不是来妄言国策。”焦芳不正面回答,直接攻讦,道,“若杨总督能带好兵,练好兵,军队战力又为何下滑?朝廷又何须额外扩大开支,搞什么募兵制?”

    焦芳也是官场老人了,深谙庙堂权斗,上来一记抛开问题不谈,转而制造一个新问题,让杨一清陷入自证境地。

    “呵呵,老尚书说的好啊。”吏部侍郎当即出班,力挺自家老大,哼道,“身为武官,竟插手文政之事,也不怕令人耻笑,你当治理国家是带兵啊?哦,本官倒是忘了,你兵也带不好。”

    “哈哈哈……”

    人群哄笑。

    “肃静!”站班太监开口维持朝廷纪律。

    却见末尾处的吏部都给事中出班,恭声道:“启禀皇上,微臣有本要奏。”

    “……准奏。”

    “臣弹劾杨一清逾矩,他身为武官,却越俎代庖。”

    朱厚照淡淡道:“杨卿是朝廷命官,有参奏之权,大明什么时候规定过,只有文臣才能上奏?”

    “可……是微臣说错了。”吏部都给事中忙改口,道:“武官自也可上奏,可也只限于军备。”

    “哈哈哈……”朱厚照突然放声大笑,

    笑得吏部都给事中毛骨悚然,转念一想,自己是言官,言而无罪,胆气又是一壮,问:“敢问皇上,微臣可有说错?”

    “按照你这么说,军备器械,兵务战事……文官也不能参奏一句了?”朱厚照嗤笑,“以你的逻辑,兵部可以解散了,亦或全部让武官担任才合理,不是吗?”

    “啊?这……”吏部都给事中骇然变色,尤其看到诸多大佬投来不善的目光,更是心肝狂颤,忙匍匐拜道:“臣言语不当,请皇上责罚。”

    朱厚照慵懒道:“行吧,就罚你半年俸禄。”

    吏部都给事中:(⊙_⊙)?

    朱厚照懒得再搭理这个喉舌,转而看向吏部尚书焦芳,道:“杨卿的事先抛开不谈,爱卿先正面回答一下杨卿的问题。”

    焦芳:(⊙o⊙)…

    “愣着干嘛,说啊!”朱厚照猛地放高腔,哼道:“且不说杨卿,朕刚问你京察有何不妥之处,你怎么顾左右而言他?”

    “老臣……”

    “快说!!”

    第52章

    原来是友军

    上一刻还迷迷瞪瞪,转眼就龙颜大怒,饶是焦芳宦海沉浮数十载,也不禁惊惧莫名。

    “皇上,京察确有一些好处,可坏处更大,这很容易滋生官员腐败。”焦芳硬着头皮说。

    “这本官就不敢苟同了。”杨一清淡淡道,“京察查的就是官员腐败问题,焦尚书怎会有如此看法?”

    “这个……”焦芳迟疑着不知该咋说,好一会儿,才悻悻道:“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届时,破财消灾者不计其数……可不就是易滋生腐败吗?”

    杨一清呵呵,“为何要破财消灾?灾从何来?”

    “这个……”焦芳不敢再接下去了。

    可杨一清却并不打算放过他,发出灵魂拷问,“焦尚书的意思是……我大明的官员都不干不净,不清不楚,经不起京察考验是吧?”

    焦芳哪里敢承认,但凡点头,他这个吏部天官也做到头了。

    “本官何曾说过这话?”

    “那你解释解释:破财消灾者不计其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焦芳气结。

    他心惊胆颤,唯恐犯了官场大忌,葬送好不容易获得的权势地位。

    “杨总督你既问本官文治上的事,本官也要问问你武备上的事了。”焦芳没法回答,索性攻敌必救,哼道:“你来解释解释军队战力下滑,是怎么一回事?”

    杨一清咧嘴一乐,道:“我需要向你解释?”

    “你……欺人太甚!”焦芳气得吹胡子瞪眼,转头告状,“皇上,他,他不尊重我。”

    “……”朱厚照满脸黑线,没好气道:“他尊不尊重你且不说,你尊重朕了吗?”

    咋又是且不说……焦芳气郁,拱手问:“皇上,老臣哪里不尊重您了?”

    “看,又开始胡搅蛮缠……。”朱厚照摊了摊手,无奈又好笑,道:“不是杨卿问你文治上的事,是朕在问你,朕在问你京察有何不妥之处,你直接回答就是了,干嘛老是弯弯绕呢?”

    朱厚照淡淡说道:“你刚说了一个,京察会滋生腐败,这个论点并不中肯,且你也无法辩驳杨卿的问题,还是说一个更能让人信服的吧。”

    顿了下,“说不出来,朕可是会生气的,朕的耐心是有限的,快说。”

    “……”焦芳一阵头大:完蛋,糊弄不下去了。

    其他人心理上虽也力挺焦芳,却没人声援,谁也不敢接这烫手山芋。

    焦芳压力山大,半晌,才道:“京察的不妥之处在于……会导致官场相互内斗不断,互相攻讦,长此以往下去,会严重影响到政事!”

    焦芳沉声说:“京察贸然开启,官员必将人人自危,非是大明无贤臣,而是京察一开,有人想因此立功,有人想以此整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顷刻间崩塌……”

    到底是宦海沉浮半生的大佬,思绪一打开,立时分析的头头是道。

    他的这些说辞,并非夸大,更不是信口胡诌,都是有根据的推断,且符合情理。

    随着焦芳逐条列举,群臣先后附和,末了,有组织,有纪律的共同谏言:

    “请皇上三思……!”

    朱厚照笑了,轻轻的笑,不是怒极发笑,而是阴谋得逞,狡黠的笑。

    他也不辩驳,和气道:“诸卿请起,议政嘛,重在一个议字,焦爱卿说的很好,嗯…,有道理,有依据。”

    “皇上谬赞了。”焦芳矜持道,“臣也只是尽臣之本分罢了,即便臣不说,皇上您也能明白。”

    焦芳心下得意。

    今日这一番奏对下来,无论是手下人,还是九卿同僚间,他的影响力都会上升不少。

    近段时间内阁如日中天,他这个吏部尚书都有危机感了。

    再不采取措施,怕是天官之称都要有名无实了。

    他先是得意地瞥了杨一清一眼,接着,目光又在李东阳、杨廷和身上扫过,最后拱手道:

    “京察万不可贸然开启,请皇上不要听杨总督一面之词!”

    “皇上三思,京察不可贸然开启……!”

    群臣附和。

    焦芳得意更浓,十分享受这种被众星捧月的感觉。

    见此,杨廷和微微有些后悔。

    却听杨一清道:“皇上英明。”

    杨廷和微微一怔,当即嗤笑嘲讽,“杨总督还真是想一出是一出,刚还力荐皇上推行京察,这会儿就又皇上英明了?”

    “难道皇上不英明?”杨一清对这位本家也挺反感,丝毫不惯着。

    如今的内阁大学士确实厉害,可他也不是吃素的,甘陕总督监管马政,真正意义上的封疆大吏,还真没把杨廷和放在眼里。

    杨廷和噎了一下,哼道:“国策可不是儿戏,杨总督谏言可以,却也要三思后行,如此首鼠两端,可不是一个封疆大吏应有的水准。”

    “呵呵……本官几时首鼠两端了?”杨一清嗤笑,“本官说皇上英明,只是阐述事实罢了,何曾说京察不宜开启,再者,皇上几时说过不开京察?”

    杨廷和心头火起,转过头,拱手闷声道:“皇上……?”

    “杨卿说的对!”朱厚照颔首。

    杨廷和嘴角勾起,看向杨一清的眼神充满戏谑,“杨总督可听见了?”

    “杨卿误会了,朕刚说的杨卿是指杨一清。”朱厚照似是有些不好意思,“也怪朕没说清楚。”

    杨廷和:(02言02)

    小丑竟是我自己?

    杨一清笑容玩味,继而一拱手,沉声说:“请皇上肃清吏治,开启京察!”

    “皇上……”

    “都稍安勿躁。”朱厚照淡淡道,“做人要讲道理,刚你们反对的时候,杨一清并未打断,现在轮到杨一清说话,你们也当还礼才是,别这么没有涵养。”

    群臣:“……”

    杨廷和悻悻住嘴,冷眼看着杨一清,“杨总督请吧。”

    杨一清看都不看他,拱拱手,面向群臣,道:“京察在太祖一朝就开始阶段性推行,杨大学士,焦尚书以及诸位同僚否定,说京察不可取……可是影射太祖?”

    好大一顶帽子!

    群臣愤懑,却没人敢接。

    否定?找死!

    肯定?找死!

    唯有沉默。

    不过也只是嘴上沉默,心里早就把杨一清八辈祖宗骂了个遍。

    杨一清见没人敢接话了,这才面向御座,恭声道:“皇上,京察利大于弊,正官风,选人才……”

    一口气说了诸多好处,继而道:“时代在变化,大明在发展,今之京察自也要做出改变。”

    “如何改变?”

    “微臣估算过,全大明的大考核需时较长,一次下来,少说也要半年,甚至要大半年,因此,大范围严格搞京察不能年年搞,臣的建议是——五年一次!”杨一清道,“当然,有大京察,也当有小京察,大京察全方位考核,小京察则可以放宽限制,比如:临近年底,让所有官员递交一份自我报告,以及一定范围内同僚之间相互评价……”

    闻言,群臣情绪稍稍平复了些。

    可他们仍不想开启京察。

    不料,他们还未开口,朱厚照就先不乐意了。

    “如此看似公允,却也只是表面功夫罢了。”朱厚照淡淡道,“谁会说自己坏话?同僚之间相互评价,也只会官官相护,有何意义?”

    “皇上圣明!”杨廷和率先响应。

    群臣忙也跟上马屁。

    “朕英明,朕知道,不用老挂在嘴上。”朱厚照一副‘低调,低调’的表情,问杨一清,“你可还有话说?”

    “有!”

    “说来听听。”朱厚照提醒道,“朕丑话说在前头,若不能让朕满意,朕可是要罚你。”

    杨一清拱手称是,补充道:“皇上言之有理,若只是这般,小京察便毫无意义,甚至大京察也会大受影响,所以,京察要建立在自上而下的清查才可以。”

    “自上而下?”

    朱厚照皱眉。

    群臣却是倏地目光一凝。

    却听杨一清继续道:“俗话说,皇权不下乡。俗话又说,山高皇帝远。地方官以此自持,阳奉阴违,谎报瞒报的现象并不稀奇,他们离皇上远,对皇上的忠心、敬畏,自然没法与京官相比。”

    嘶~!

    有搞头啊!

    然,杨一清的演讲还未结束。

    “京中有锦衣卫,有东厂,在厂卫的监督下,官场风气一向还好,而大京察,又会影响朝廷政令运转,以臣之见,只小京察即可。”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

    一时间,望向杨一清的眼神都变了。

    原来……这是友军啊!

    他们心情激动,这一来,京官的话语权,对地方上的影响、管控,将再上层楼啊!

    不过,朱厚照却是面色难堪起来,甚至是愤怒。

    他恶狠狠地瞪着杨一清,许久,一甩袍袖,淡淡道:“朕以为焦尚书、杨大学士的分析更在理,京察……不开也罢。”

    皇上,其实您大可不必……焦芳连忙出班,讪讪道:

    “方才臣没听全杨总督的谏言,故以反对,这是老臣的不是,没想到杨总督如此面面俱到,臣……”

    焦芳一想到自上而下搞京察,六部……至少吏部绝对是受益者,且受益很大,他也顾不上脸面了,直接上演墙头草。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