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69章

    李青自我反省。

    “不怪你,许多时候朕也倍感疲倦。”朱厚照说。

    李青脸一沉,叱道:“你疲倦个锤子,你才二十多岁,你这个年纪正是奋斗的时候……!”

    第99章

    放不下

    “可我不想奋斗啊……”朱厚照弱弱道。

    “你说什么?”李青拔高音调。

    “没,没什么。”朱厚照忙转移话题,道,“既只是小住,就直接住宫里吧。”

    “还是算了吧,我一男的住皇宫,这不合规矩,之前那是特殊情况……还是住连家屯儿吧。”李青沉吟了下,补充道,“这段时间,我每日进宫。”

    “成吧。”朱厚照没勉强,只是闷闷不乐。

    李青轻叹了口气,道:“当皇帝确实辛苦,可你生在帝王家,这是你的责任,也是你的使命。我知道你痛苦,可……没办法,你只能受着。”

    朱厚照沉默。

    气氛僵了一阵儿,李青转而聊起在海外的见闻。

    听到海外殖民的惨无人道,朱厚照为之动容,听到海外的国情,他不禁新奇,听到饮食文化他又不禁鄙夷,听到李青、唐伯虎被宴席支配的恐惧,他又捧腹大笑……

    “有意思,真有意思……”朱厚照听得心驰神往,“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那里的水土还真是特别,朕真想去领略一番……”

    李青轻笑道:“你是皇帝,是天底下最大的权力执掌者,你想看山,不用过去,可以让山过来。”

    “可终是没有登山一观来的彻底不是?”朱厚照试探道,“下次出海朕想……”

    “不,你不想。”

    朱厚照:“……”

    李青淡淡道:“你不该有这种想法!”

    “凭啥?”朱厚照气郁难当,愤然道,“就凭我是皇帝?”

    李青气笑了:“你要不看看自己在说什么?真想要个说法?成!就凭你是皇帝!”

    “你……”朱厚照愤懑,却无话可说。

    良久,愤愤然哼道:“皇帝也是人。”

    “先是皇帝,才是人。”李青轻轻摇头,“莫忘了,你可是真龙天子啊!”

    “你……”朱厚照无言以对,哼道:“当初你承诺朕的忘了没?”

    “什么?”

    “果然忘了!”朱厚照愤然道,“游记啊!”

    李青脸上一热,讪讪道:“这个……我忘带了回来。”

    “糊弄鬼呢?”

    “好吧,我没写。”李青光棍承认,一副你看着办的样子。

    朱厚照震怒,却还真没办法拿他如何。

    看吧,非得问出来,搞得咱俩脸上都不好看……李青无语,不过,这些年朱厚照确实辛苦,也不能苛求过甚了,李青退了一步,道:

    “有暇我补上,托人给你送来。”

    “亲自给朕送来!”朱厚照得寸进尺了。

    “可以!”李青答应,道,“不过,你不能偷懒,做皇帝的态度要端正,大明的江山社稷,百兆生民……”

    巴拉巴拉……

    “不是……有完没完了啊?”朱厚照见他嘚啵嘚个不停,终于忍不住了,“长舌妇都没你这么能说,越老越顽固。”

    这孩子……李青一瞪眼,抬起手,却没落下去。

    “你先忙公务吧。”李青起身便走。

    “呦,生气啦?真生气啦,不会吧……”

    李青没搭理他,径直走出大殿……

    ~

    入腊月的京师很冷,不过李青却没了沉重心情,一来,粮食危机不会上升到大明存亡的高度,二来……欧洲那边还要更冷些。

    人就是这样,在见识过旁人还不如自己,亦或还有人跟自己一样倒霉之后,难过的心情就会舒服很多。

    京师大街人流量很大,百姓们的衣服普遍厚实,虽说大多都是里三层、外三层,裹着各种衣物,瞧着臃肿且不美观,却能有效御寒。

    纺织业的发达,大大降低了衣物成本,百姓普遍也能消费的起了,只是较之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北方百姓的生活却是要清苦一些,哪怕这天子脚下的京师。

    不过,李青很满意了,眼下很好,以后会更好,没什么可杞人忧天的,至少,百姓们都很满足……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田税的改革,农肥的改进,农具的改良……都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戏院、茶馆……多年不见,倒是出了不少本子,听着颇为得趣儿。

    尽兴之后都申时了。

    李青想了想,小院儿还要收拾一下,便没再进宫,直接回了连家屯儿。

    这次他没再不走寻常路,放置在门楼的钥匙还在,李青取下打开门,走了进去。

    小院还是那个小院,只是长时间不住人多了些杂草,看得出来,这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有人打理,可能也就这两年才懈怠,柿子树、石榴树光秃秃的,不过竹子十分耐寒,依旧保持着青色……

    逛了一圈儿,李青推开客堂门,久不住人,空气中满是灰尘气味,桌上、椅上,也铺了层厚厚的灰,角落处还有蜘蛛网。

    李青伸了个懒腰,准备来个大扫除,不料,刚打来一盆水,院门就被敲响了。

    “李先生,在下杨一清,你在家吗?”

    “门没锁,请进。”

    门被推开,杨一清走进来,拱手道:“听皇上说先生来京了,便想来与先生一叙,不打扰吧?”

    “不打扰。”李青笑笑,“进屋说吧。”

    简单清理出一张桌子,两张椅子,两人相对而坐。

    “我也刚回来,还没来得及收拾,杨……哦,现在该称呼杨大学士了。”李青呵呵笑道,“招待不周。”

    “哪里哪里。”杨一清忙客气一番,他虽是进士出身,走的却是武官一道,刚入阁没几年的他,并未戒掉兵痞的性子,自然不在意这些。

    “先生这次回来,当是为国效忠的吧?”

    “呃…,就回来看看,我这人不适合走仕途。”见杨一清欲劝,李青忙岔开话题,问道,“募兵制的推行效果如何?”

    杨一清暂且压下劝李青留朝的心思,道:

    “挺好的,募兵制的推行,加上军籍改良,极大程度上振奋了士气,士卒们也有了更多时间操练,战力方面显著提高,就是……还未经历过实战,无法判断真实战力。”

    李青缓缓点头,问:“杨大学士是武将出身,入阁后当也负责武备的相关事宜吧?”

    “嗯,这方面的大小事宜、奏疏,一直都由我看着。”杨一清说。

    “关外局势如何?”

    “不太乐观。”杨一清叹道,“这么多年来,鞑子不敢轻易进犯大明,说起来是好事,却也促使他们走上了统一之路。小到一家,大到一国,都在寻求生存发展,不能向外,便要向内,不久的将来必有一战!”

    李青沉吟了下,道:“这未必是坏事。”

    顿了顿,“你觉得这一天还有多久?”

    “这我可说不好,不过……以我的判断,很快了。”杨一清想了想,给出个时限,“大概五年吧。”

    “五年……”李青蹙眉。

    这个时限让他很尴尬。

    若是十年,他还能抽空去趟海外,可五年……说好了久住,至少也得住个两三年吧,到时候再出海怕是赶不上了。

    当然,李青并非在怀疑明军战力,他只是不放心皇帝。

    昔年朱祁镇拉了坨大的,到现在李青都还犯着恶心,他可不想重蹈覆辙。

    尤其是朱厚照的脾气,跟他爹可是两个极端,战事一起,保不齐要亲自操刀。

    怎奈,五年着实有些久了。

    李青思索片刻,问道:“五年之外,还是五年之内?”

    “这谁敢保证?”杨一清苦笑道,“世事变化无常,这么大的事更是难以给出精确判断……”

    说着,杨一清又绕回了前来的目的,认真道:“以先生的才具入阁绰绰有余,皇上对你格外信任,本官亦相信先生的人品,不若在朝为官可好?”

    “是皇上让你来的?”

    “皇上特意告诉我先生回来,自是有这个想法,不过,这也是我的本意。”杨一清说道,“皇上的性格先生当也了解,战事一起,他多半会选择御驾亲征,我是劝不住他的,杨廷和……也不行。”

    “有三厂一卫,皇上一旦铁了心,百官便是齐心协力,也未必压的住。”杨一清沉声说:“恐怕也只有先生你了。”

    李青就怕这个,闻言不禁陷入纠结。

    良久,

    道:“这些年我一直在奔波,确实有些累了,不过,我会看着他的,届时,我不会袖手旁观。”

    跟家人过两年温馨生活,还是在京师落脚吧……李青心累的想着。

    明明那么多时间,可大多时候,他仍是感到分身乏术,预定的时间规划,好似都没有达成过。

    记得走之前,他还信誓旦旦的说,忙完这趟就好好享受生活,陪儿子、侄女走完最后一段,可海外的局势变动,以及皇帝的不可控,让他很难守诺。

    只能……尽量兼顾着来。

    李青不禁问自己:若是五年之后,儿子侄女身体不好了呢?还能再去海外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羁绊太深了,亦或说他太贪心了。

    七尺之身已许国,还妄想许家?

    谈何容易!

    可李青放不下,放不下他们,这可都是从小看着长大的啊!

    没有血缘关系,却是最亲的亲人,血浓于水。

    真的放不下。

    …

    第100章

    不安分的宁王

    计划从来赶不上变化啊……李青暗暗叹息。

    思来想去,李青还是决定留下来。

    海外固然重要,然,大明更重要,且大明还有非常重要的人。

    “做不做官,我都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一点请你放心。”李青做出承诺。

    闻言,杨一清大大放松下来。

    杨一清叹道:“其实皇帝亲征也没什么,御驾亲征的皇帝多了,皇帝虽还年少,对兵事还是了解的,经常性的演武啊,钻研兵法战策啊……,只是皇上至今还未有子嗣,若是居中指挥倒也还好,可若亲自上阵,一旦有个闪失,后果……比昔年英宗还要可怕。”

    作为戍边多年的武将,杨一清对兵事、武备等各方面都非常了解,对朱厚照,他亦了解,知道正常打,大明没道理输。

    他不觉得皇帝御驾亲征就国将不国了,他是怕朱厚照上头,亲自操刀砍人。

    而且,皇帝没有子嗣,也没有兄弟,真若在战场有个好歹,立时就要大乱了。

    李青却不这么认为,他是真的怕了,昔年的戏码若再次上演,好些年的努力又将白费,大明的发展势头必定会被压下来。

    “还是不御驾亲征的好。”李青说。

    “皇上如果同意自然最好,不同意的话,先生若能陪着,那也是可以的。”杨一清呵呵笑道,“只要皇上不冲锋陷阵,其实也出不了大事,大明的皇帝没那么脆弱,文官们所谓的皇帝不可轻离中枢,不过是想框住皇帝罢了。”

    杨一清如今做了文官,却仍是自动把自己代入武将角色。

    对皇帝亲征,武将是乐意见得的,跟皇帝一起打仗,战后还不是大口吃肉?

    李青心理上认同杨一清的观点,可对皇帝出征,他是真的有阴影了,战场之上,一个昏招不知要葬送多少性命,容不得一丝大意。

    只要自己在大明,朱厚照就不可能御驾亲征,这方面,李青还是比较自信的,御驾亲征可不是说说而已,且不说准备工作,单就是君臣扯皮的时间,就足够他赶来阻止了。

    “我近几年会在金陵长住,皇上若有御驾亲征的想法,你可遣人给我送信,我定会以最快速度赶来阻止。”李青将金陵小院的地址告诉了杨一清。

    杨一清记下,不甘心问:“你真就不想入官场?”

    我在官场的时间,比你岁数都大……李青不好直接拒绝,说道:“这些年确实累了,歇两年再说吧。”

    “岁月不饶人啊,趁着年轻还是……”

    ‘铛铛铛……’

    敲门声打断了杨一清,接着,门被推开,杨廷和缓步进来,来到客堂门口见杨一清也在,不禁皱了皱眉。

    杨廷和很快敛去异色,笑呵呵地拱拱手,道:“门没关好,一敲就开了,冒昧打扰,还请李神医莫怪。”

    顿了顿,才道:“杨大学士也在啊。”

    “嗯。”杨一清淡淡说,“杨大学士也来了啊!”

    看得出来,两个姓杨的平时不对付……李青笑笑,道:“不打扰,请坐。”

    杨廷和瞅了一圈,也没找到可以落座的椅子,忍着洁癖拿衣袖擦了一把,这才坐下,道:“多年不见,李神医别来无恙啊!”

    “无恙无恙。”李青不想过多寒暄,直入主题,“杨大学士来所为何事?”

    “皇上对先生信赖有加,先生虽不是臣,可皇上如此宠信,自当对得起君上才是。”杨廷和叹道,“想来,先生这次来京,也是为这几年新政的事吧?”

    “不是。”

    “……”杨廷和尬住,悻悻地兀自说道,“说起这个新政啊,坦白说却是好国策,可问题是好国策有时也会起到反效果啊,就拿这几年推行新政造成的影响来说……”

    杨一清是激进派,跟杨廷和尿不到一个壶里去,见他长篇大论,便起身道:“李先生,杨大学士,本官先告辞了。”

    “杨大学士慢走。”二人起身。

    待他离去,杨廷和一下就放开了好多,开始说重点。

    “民间的动荡想来先生有一定了解,本官就不说了,就说士绅,地主,武将,勋贵,藩王宗室这类群体吧,皇上如此做,真的很失人心。”杨廷和严肃道,“这些人都是皇权的延伸,也是皇权的依仗,若是不重视他们感受,轻则君上臣下离心离德,重则……真会出大事。”

    李青静静听着,不置可否。

    杨廷和又说了一阵儿弊端,见他始终不发表看法,道:

    “新政已经推行数年了,现阶段既得利益团体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适应,本官不是想请先生劝皇上废除新政,只是想……请先生劝皇上适当让利。”

    杨廷和疲倦的叹了口气,心累道:“本官是皇上的老师,可以说是看着他长大的,皇上聪颖果敢,敢想敢干,从不优柔寡断,这是好事,亦是优点。可皇上太急躁了,也太刚猛了,这不是好事。”

    李青理解杨廷和,坦白说,他在得知这些的第一时间,也是这么个感觉,何况本就是守旧派的杨廷和。

    杨廷和道:“先帝以宽仁治国、治臣,诚然,也有诸多弊端,可臣子的心都在皇帝身上,都向着皇帝,都认真做事……

    可现在呢?

    不错,皇帝撑住了,新政推行了,可这背后的代价却是君臣之间貌合神离,官员积极性没了啊!”

    杨廷和痛心疾首,道:“权力运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折损,具体体现在上令下达,折损过于严重则会失去管控……不可控才是最危险的啊!”

    “杨大学士勿忧,后续会逐渐好起来的。”李青笑着说,一副智珠在握模样。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