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86章

    次日,皇帝还没上朝。

    群臣依旧大度。

    第三日皇帝还没上朝,群臣有些微词了。

    你可以懈怠,可不能这么懈怠吧?

    是,耕耘是挺累,我们也能理解,可……再不济,提前言语一声总可以吧?

    话说,我们也想睡个懒觉来着……

    第四日,第五日……

    到了第七日,群臣终于坐不住了。

    他们有种一番宽容换来的却是得寸进尺的感觉。

    真当我们老了,喷不动你了?

    呵呵,

    笔来!

    乌央乌央的弹劾奏疏送进了司礼监。

    刘瑾看也不看,直接拿箱子给锁上了。

    他是知道皇帝偷跑的。

    更得到了皇帝旨意,皇帝不在的时间,由他主持大局!

    这一次,朱厚照下放的权力不可谓不大。

    不仅刘瑾知道,后宫之中还有一人知道——太皇太后纪氏。

    与刘瑾不同的是,她是后知后觉的知道,好大孙在她枕头下留了封书信,她是数日后才知道。

    要说这朱厚照是真不孝。

    奶奶都六十好几的人了,他还在书信中明里暗里的威胁,整的纪氏提心吊胆。

    她也不敢声张。

    因为大孙没有儿子!

    说起来,朱厚照亲征可是比朱祁镇亲征还要冒险。

    朱祁镇有儿子,也有兄弟,可朱厚照却是啥都没有!

    纪氏深知君臣关系如何,若是让他们得知孙子跑出去了,万一心生歹念……她这个老太婆又能如何?

    要知道,当初郕王可就入驻大内了!

    郕王心善,且与正统的血缘关系很近,并未为难后宫,甚至又把皇位传承还了回来,可换成别的藩王就不一定了。

    大孙没有兄弟,只有皇叔,血缘关系远了一层不说,且在大孙没有儿子的情况下,百分百吃绝户。

    纪氏急得焦头烂额……

    其实,她完全多虑了。

    郕王入驻大内主要是因为形势所迫,且又诞生了新的利益团体,可眼下却不一样,情势并不危急,且内有刘瑾为首的司礼监,外有杨廷和为首的大臣,抛开忠君思想不谈,单从利益出发,他们就不会背叛皇帝!

    二人都已达到所能达到的权力顶点,换老板……代价太大了。

    再说,哪怕当初郕王入驻大内,且群臣对正统皇帝意见超级大,仍想着迎他回来。外臣虽有私心,却真没那么不堪。

    而且她大孙也还没被俘虏呢。

    只是在朱厚照的引导下,没经过事的纪氏偏听偏信,以至于都快患上被迫害妄想症了。

    “这可咋办,咋办啊……”纪氏心急如焚,想死的心都有了。

    可她不敢死,更不敢声张。

    只好沿用当初夫君偷跑时的策略——瞒!

    她对外谎称大孙在她这为先帝祈福,朝务暂由诸位卿家共同主理。

    起初,群臣虽觉得莫名其妙,倒也给了这位老太后面子,没再闹腾,毕竟,这是弘治帝的生母。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就嗅出不对劲儿了。

    这都大半个月了,还祈福呢?

    杨一清率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来不及考证,第一时间飞信金陵,接着,唤来众大佬,说出心中担忧。

    闻言,杨廷和面色大变。

    做了那么多年皇帝老师,他对其品性太过了解了。

    没二话,立时带着众大佬进宫,强硬的表示必须要立刻见到皇帝!

    纪氏可没有宣宗母亲那般波澜不惊,被这些人施压外加一通忽悠,便都给说了。

    事实上,她就是不说,也瞒不下去了。

    群臣闻听实情,如遭晴天霹雳,震悚当场!

    坏了,怕什么来什么,他到底御驾亲征了!

    千防万防,万没想到他会偷跑啊……

    第124章

    群臣:(╯‵□′)╯︵┻━┻

    “他怎可如此?”

    “他怎能如此?”

    “简直胡闹!”

    一时间,众大佬群情激愤,几乎要疯狂了。

    尤其是杨廷和,如此豁得出去,换来的却是戏耍,这让他如何能忍。

    “堂堂皇帝,一国之君,怎可出尔反尔,自毁江山?说好的不御驾亲征啊……纯属胡来!”

    杨廷和咬碎了牙……

    这时,一道尖细却充满威严的声音响起:

    “谁御驾亲征了啊?”

    杨廷和蓦然转头,眼睛一眯:“刘瑾?”

    这厮竟直呼咱家大名……刘瑾愠怒:“杨首辅,杨大学士,你说谁胡闹,谁御驾亲征了?”

    “还能是谁!?”杨廷和气道,“这不摆明了吗,皇上为了一己私欲跑去险地,抛弃满朝公卿,不管朝政,这不是胡闹是什么?”

    刘瑾阴恻恻一笑,清了清嗓子,道:“皇上口谕,众卿听旨。”

    “你……”杨廷和愤懑交加,却也真不敢在这种情况下发脾气。

    “臣等听旨。”

    群臣呼啦啦跪下,目光满是愤怒,有对刘瑾的,也有对皇帝的,心情别提多糟糕了。

    “关外蛮夷扰我边疆,意欲祸害我百姓,如此狂悖忤逆之徒,朕心震怒,特派威武大将军兼镇国公朱寿领兵讨伐,钦此。”

    刘瑾趾高气扬念完圣旨,腰背又习惯性地弯了下来,笑眯眯道:

    “诸位大人,出征是威武大将军,是镇国公,可不是正德皇帝啊!”

    群臣:(╯‵□′)╯︵┻━┻

    在群臣看来,这就是在侮辱他们,真还不如爽快承认出征了呢,如此做派哪有一国之君的样子?

    简直就是小孩子胡闹嘛!

    “好好好……”杨廷和咬着牙说,“既然出征的是威武大将军朱寿,那么正德皇帝何在?”

    “不知道!”面对杨廷和的狂怒,刘瑾丝毫不怵,淡淡道,“皇上说了,诸位国之重臣安心理政即可,有威武大将军亲自出马,凯旋指日可待。”

    “我要皇上,我要见皇上……”有人颤颤巍巍的狂吼,继而连成一片,六部九卿,内阁大学士,一众侍郎集体炸了锅,那模样……简直要吃人。

    饶是刘瑾跋扈惯了,在这一刻也不禁毛骨悚然,不由得想起文官集团曾经的壮举。

    “快快护送太皇太后回宫……”刘瑾嚎了一嗓子,自己忙也趁机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皇帝不在,这些人真若发起癫来,真可能会把他活活打死。

    这里是皇宫不假,可人家在奉天殿都杀过人。

    也幸好刘瑾跑得快,不然,这些人真要趁此良机来个物理消灭,以最朴素的方式击垮政敌。

    太皇太后被簇拥着回了寝宫,刘瑾又跑了,只留下一群大内侍卫,群臣憋闷到了极点。

    一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除了生闷气,一时间还真没办法如何。

    最终,人们把目光投向杨廷和。

    杨廷和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次面临的危机很大,同时,这也是机遇。

    度过去内阁将彻底坐稳头把交椅,且他这个首辅也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之下第一人!

    “莫惊扰了太皇太后,太后,皇后娘娘,我等且先出宫,再从长计议。”

    群臣默然点头。

    气归气,可也都知道皇宫大内不容放肆,且太皇太后一把年纪了,万一扛不住压力有个好歹,那可是天大的罪过。

    ~

    此时,李青正在为汉字简化做努力。

    朱婉清闲来无事,经常来帮他出主意,今日依旧。

    “李叔,我觉得……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你若真想做成,最好一步一步来。”

    李青停下手头上的动作,沉吟道:“说说你的看法。”

    论智力,除小云外,就属这个大侄女了,且在朱祁镇若有若无的引导下,朱婉清虽是女子,政治大局观却非常人能及。

    “改革文字带来的影响太大了,莫说小皇帝不会同意,真就是同意且强制推行,怕也难以达到李叔你的预期。”朱婉清道,“先从现有的简化文字开始,这更容易让人接受,至少……都不陌生不是?”

    “现有的简化文字太少了啊。”李青轻轻摇头。

    朱婉清失笑道:“汉字近十万,真正适用于各场合的不足一万,常用字仅数千而已,频繁往复使用的更少,再排除一些本就不复杂的,其实现有的就差不多够用了……”

    顿了顿,“其实若只是单纯的简化一些字,倒也不是完全行不通,主要是……”

    她指着李青刚写下的字,道:“就拿这个‘后’字来说,你把前后的后,和皇后的后归在一起能行得通吗?语境都不一样。正如你所说,大明之后也无法过渡到你那个时代,眼下根本没那个土壤啊。”

    李青默然。

    良久,自嘲道:“我何尝不知这些,可我……唉,我怕再不努力做出改变,我真会被彻底时代同化,沦为封建时代的思想政治家,我现在……都有这个趋势了。”

    朱婉清笑了笑,劝慰道:“其实你完全多虑了,你不会被同化的,就算你想你也做不到。”

    “哦?为何啊?”李青放下笔,饶有兴趣的问。

    朱婉清道:“因为时代在进步,在某个节点,即便这些你不提出来,也会有别的人提出来。”

    她问:“历史上有李青吗?”

    李青一滞。

    “历史上没有你,可时代一样发展到那般璀璨的地步,不是吗?”

    “不一样的,在那之前付出了十分惨痛的代价。”李青说。

    朱婉清却道:“可现在大明已经完全偏离了历史,就如你所言大明之后,不可能是继续的封建王朝了,既如此,何不等到合适的时间再进行文字上的全面改革?”

    李青无言,想了许久,道:“还是尝试一下吧,放心,我不会大刀阔斧,更不会胡来……”

    沉吟了下,他提笔把两个‘后’字抹了去,暂时打消了一字多用的想法。

    朱婉清的话不无道理,完全照搬后世的难度确实太大了,可他又怕自己产生惰性,会养成难度大就不作为的性格。

    他疲惫,可他不敢歇,不敢真正的休闲娱乐。

    “这时间啊,太能消磨人了,我人不会老,可心却难逃它的磨损……唉,我是怕……怕一放下就再也捡不起来了。”

    朱婉清宽慰道:“有惰性的不只是你,所有人都一样,待现有的简化字顺利推行,过个一两代人就会形成主流,再往后……怕是不用你提出来,就会有人在这上面做文章,你说呢?”

    李青怔了怔,颔首道:“你比我通透。”

    “咱俩不一样,你的人生太长太长,而我……咳咳,心态上不一样,看待问题自然会有所不同。”朱婉清笑道,“主要是你太患得患失,许多时候无法旁观者清,非是你不够理智,不够智慧。”

    李青陡然酸楚,愈发患得患失了,“时间还有,还长,可要好好的。”

    “哎,好好的。”朱婉清嗓音温和,用哄孙子的口吻说。

    ~

    杨府。

    众大佬云集,脸上写满了焦急,众人脑袋上都顶着三个字——怎么办?

    “杨首辅,你拿个主意啊!”随着一人开口,其余人都把目光移向杨廷和,眼中满是恳切。

    杨廷和没有推脱,更没和稀泥,当仁不让的开始分析局势,大包大揽。

    “不能等了,应宁你知兵事,皇上具体去了哪儿,你知道吧?”

    杨一清也没打太极,直接道:“宣府!”

    “那好,你尽快赶赴宣府,能劝回皇帝最好,如若劝不回来,也不能让他亲临战场!”杨廷和道,“我以内阁首辅的名义调度你。”

    “好意心领。”杨一清道,“我也是内阁大学士,这是我的本分,无需杨首辅全权揽责。”

    说实话,杨一清对官僚主义浓郁的杨廷和感观很差,不过,今日他却有所改观——杨廷和是能扛事的!

    其他人闻言,不由得面色讪讪,却不敢过多发言,仍以求助的目光看着杨廷和。

    杨廷和感激的看了杨一清一眼,深吸了口气,继续道:“皇上性格诸位也知道,他若不回来,应宁也没办法。京师这边,我们要做好皇帝长期不在京的准备。”

    王琼见连个人吱声都没有,汗颜的同时也有些恼火,于是开口道:

    “本官是兵部尚书,法理上比内阁大学士更有资格去劝皇上回京,本官愿与杨大学士同往,罢官也好,降罪也罢,便是惹得龙颜大怒,也要劝得皇上回京!”

    杨一清、杨廷和异口同声:

    “一个人去就好,去多了,只会起反效果!”

    两人都知道小皇帝的性格,人多反而会坏事。

    杨一清道:“我跟皇上更亲近些,这事还是我来为好,且战斗若持续扩大,还需仰仗王尚书积极筹措军需,你不能离开京师。”

    “应宁所言极是。”杨廷和颔首,道,“事不宜迟,要不应宁你……?”

    “我这就去。”杨一清也不废话,起身就往外走。

    众人忙起身相送,满含不舍、钦佩、敬重……,搞得杨一清颇有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感觉……

    临走之际,杨一清凑近杨廷和,耳语道:

    “我已飞书李神医,他若来京,你与他说明情况。”

    …

    第125章

    孰不可忍

    杨一清去了边关,杨廷和顶在前面大包大揽,激荡的朝堂逐渐趋于平稳。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