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章
此一战,数十年的统一乱战彻底做了无用功,未来又要陷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内耗了。小王子满心悲哀,自女王之后,这是草原最接近统一的一次了,然,就这么葬送了。
他不甘心,可他必须接受。
“撤!”
小王子掌握住嫡系之后,迅速下达了最屈辱的命令,继而开始突围……
李青厮杀正酣,忽见远处马蹄踏踏,旋即一路人数相当可观的鞑子军,爆发出空前的战力,明军的围堵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他忙有意识地向着那个方向杀去……
奈何,那支鞑子军太果决了,全然不顾其他人,瞅准一个方向死命突围,待李青杀到之时,几乎都撤走完了。
“借箭一用!”
李青瞥见江彬,一跃至近前,取过其马鞍上的弓箭,一个旱地拔葱立于马背之上,张弓、撘箭,瞄准正死命指挥的麾下的鞑子将领……
‘嘎吱吱……’
距离尚远,李青不得不尽可能的拉弓,然,三石弓终是有些勉强。
‘嗖!’
箭矢激射而出的刹那,弓弦直接崩断,影响了一丢丢的准度,本来射向后胸的一箭,只射中了肩膀……
“嘶~!”
小王子忽觉背后冷风阵阵,本能大感不妙,可他根本来不及作出应变,便觉一股大力袭来,继而鲜红的箭头赫然出现在眼前,他整个人都差点被这股大力带下马去……
顾不上疼痛,小王子甚至都不敢回头,马鞭狂甩……
~
“可惜……”李青叹气。
他不知道对方是鞑靼小王子,不然,就不是一个可惜了。
一箭没能杀敌,李青并无太大遗憾,继而又投入了新一轮的战斗……
夕阳橘红,白热化的战斗有停歇趋势,李青抓住机会,以蒙语沉声大喝:“立时缴械,降者不杀!”
“降者不杀,降者不杀!”
…
连着呼喊好一会儿,又过了一刻钟,不再狂飙的战争机器终于缓缓停下了。
鞑子彻底丧失了战斗意志,解脱似的放下兵器,束手就擒。
明军也疲累的紧,随着鞑子放弃抵抗,他们也不再冲杀,在杨一清的部署下,围而不攻……
战斗彻底停下来后,天都要黑了。
杨一清不敢大意,顶着巨大压力不让自己这一路明军休息,连夜接收俘虏……
直至次日清晨,俘虏接收才宣告结束。
经过清点,俘虏人数大致在一万五上下,同时,还收获了蒙古战马三千余匹。
没办法,马不是人,它们可没有投降的概念,大多都随着本能四散而逃,挡都挡不住。
鞑靼突围的也有不少,总体上,估摸着也有一万五上下,余者不是战死,就是受了重伤,对于重伤这部分人,杨一清选择了放弃。
将其编入俘虏,只会给大明带来拖累。
李青虽觉这很不人道,但……明军也伤了好多,自己人都救治不已,哪里有时间顾及这些人?
就这样,大几千受伤的鞑子兵被放弃了。
不过,杨一清也觉得不太人道,于是,他暗戳戳集结一路军,给这些鞑子一个痛快,直接给屠了。
如此行为……简直活阎王。
李青得知都惊呆了,自古道:杀降不祥。他没想到杨一清竟如此果决。
对此,杨一清一脸无所谓的表示:“他们不算降军!”
“……”李青也不知说什么好了。
坦白说,李青很不认同杨一清的行为,可他也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只能祝鞑子下辈子投胎成大明人。
如果有下辈子的话……
战斗结束了,可战场还是要打扫的,眼下正值夏季,若不得到处理,难保不会造成瘟疫。
望着这漫野鲜红、残肢、断臂……哪怕李青参加过许多次大规模战争,仍是觉得过于残酷了。
战斗时他杀起来比谁都狠,战斗结束后他并不觉得开心,更没有荣耀感、成就感……有的只是空虚。
人死为大,李青平等地超度亡灵……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李青诵经不停。
他,是个道士。
…
清扫战场持续了近十日才结束,此一役明军总伤亡近一万六,战死、重伤不治者,六千八百余人,轻伤四千余,伤残者五千余,不可谓不惨烈。
鞑子伤亡……准确说,鞑子只有战死的,没有受伤的,因为重伤者都被杨一清给屠了,总折损达到了两万之数。
这一场添油持久战终于彻底落下帷幕,如此战果,明军称得上大胜,不过……这大胜也很惨烈。
关外苦寒,人口增速非常缓慢,一下失去了这么多青壮,现有的格局必将被打破,内耗之后……怕是一代人都不足以休养回来。
客观来说,总体结果还是好的!
…
数镇将士汇集大同城,朱厚照亮明了身份,以皇帝的名义开庆功宴,大肆采购肥猪、肥羊、鸡、鸭、鹅……
战时将士们用命,战后必须庆祝,这是对战士们的肯定,哪怕财政危急,也是省不了的仪式。
这还只是庆祝,不算战功奖赏、阵亡抚恤……
所以……打仗真的很烧钱。
朱厚照没钱,他是偷跑出来的,数万人的生活改善,花费实在庞大,虽说公事花公费,可大同也拿不出这么多钱。
无奈,朱厚照只好苦一苦自家人。
代王一脉就藩大同,朱厚照便朝他借!
说起来,代王出点血也是应该,真若让鞑子攻破了大同城,他这个大同第一大户绝对会被重点照顾,
而且,当初朱允炆都把代王给削了,还是朱棣靖难之后给恢复的,就为这份人情,他也得报答一下。
代王倒也爽快,一口气拿出了十万两白银,这才解了朱厚照财力不足的难题。
然,这只是庆功宴,战功的奖赏、战死的抚恤,才是大头。
据杨一清估算,若是按照他这个威武大将军喊出的口号,赏赐+抚恤多达五百万两。
朱厚照不愿跌份儿,且亲自领略战场惨烈的他,也不愿亏待了这些为国死战的将士。
于是,他以皇帝名义,公布了奖赏数额,先彻底安了将士们的心,然后……
向朝廷要钱!
且还指明让户部出钱!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君在外,君命臣不敢不受。
朱厚照直接让人去京师对杨廷和喊话:“将士们赏银、抚恤朕要亲自发放,什么时候落实到位,朕什么时候回京。”
可以预见,旨意抵达京师,杨廷和以及一众大佬会是什么心情,大概……
能和鞑靼小王子共情吧!
~
“真的要待这么久吗?”李青问。
“太宗皇帝巡过边,宣宗皇帝巡过边,朕为何不行?”朱厚照轻叹道,“大明的将士被冷落太久了,且朕作为皇帝,也当重视边防不是吗?”
李青微微皱眉,道:“皇帝离京过久,怕是会影响到朝政啊!”
“杨廷和这个人还是可以重用的,他很有能力,在大事上也拎得清。”朱厚照笑道,“朕不在,他们反而会更加勤奋,还有……”
“还有什么?”
朱厚照迟疑了下,道:“朕接下来还有一步重要的棋走。”
“哦?说来听听。”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总之,有利于大明。”朱厚照笑嘻嘻的说,“届时给你一个惊喜。”
“怕是惊吓吧。”李青瞪了他一眼,哼道,“现在就说。”
“说了,我怕你就会绑着我回去了。”朱厚照摇头,带着几分渴求的语气,“我自问够克制了,就让我放松一下吧?”
李青动了动嘴唇,却没能说出狠心的话。
平心而论,朱厚照除了这次,平时确实称得上克制,却不该过于苛刻了。
再想想之前朱厚照歇斯底里的发泄委屈,李青终是不忍心拒绝,“重大国事不可贻误,逢大事,让杨廷和递折子过来。”
“好嘞!”
朱厚照大喜,哼哼道:“算你有良心,终于体谅朕一回。”
李青却是苦笑摇头,想了想,道:“我有一个要求!”
“你说!”
“此次回去之后,抓紧时间生个儿子出来。”李青认真道,“诚然,你还年轻,可有个国本总是有利于宗社的,别再拖了。”
朱厚照默了下,笑道:“答应你!”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
第140章
富明
救治伤兵,安置俘虏,搜罗马匹……
这些都不需要李青去做,他只是喝喝茶,偶尔去城头上走走看看,顺便了解一下边镇防务。
接着,宣府、延绥、辽东的援军陆续回防,皇帝陛下亲口允诺会将奖赏落实到位,将士们自然不疑有他。
天子一言九鼎,历来皇帝的信用都深入人心,因为没哪个皇帝会做出自砸招牌的蠢事。
说实话,五百万两朝廷很轻松就能拿出来,可五百万两也真不是小数字,李青都可以想象到杨廷和及诸多大佬那跳脚的场面了。
“真全让户部出?”
“当然,国库有钱,有很多钱。”朱厚照哼哼道,“从太宗时便开海通商了,虽说在永乐朝没攒下什么家底,可从仁宣开始财政就稳步上涨……历经七朝下来,府库的存银多到你无法想象。”
李青知道这近百年来白银的流入非常可观,然,大明的各种花销也不小,藩王宗室的俸禄,府衙修缮,官员俸禄,治水修路,赈灾架桥,军队支出,器械维护……
花费不可谓不大。
“有多少?”李青好奇问。
“你不妨猜猜。”
“两千万两?”
“瞧你那没出息的样儿……”朱厚照撇了撇嘴,傲然道,“往大了猜!”
“三千万?”
“去年盘账,国库存银四千七百八十六万余两,不包含珍珠、玛瑙、玉石……,就只是单纯的存银,粮食也不计算在内。”朱厚照嘿嘿道,“当然,也不包括内帑。”
内帑是皇帝的小金库,历任皇帝都多少会往小金库倒腾一部分财富,这是常规操作。
诚然,国库也是皇帝的,可文官最爱扯皮,且有时候,有些花销也上不了台面,皇帝也不愿看人脸色。
就好比男人明明是一家之主,却还要藏私房钱。
“内帑有多少?”
“你问这个干甚?”朱厚照警觉起来。
“……”李青没好气道,“我还能去偷不成?”
朱厚照左右瞧了瞧,压低声音道:
“一千三百余万,是父皇退位前,为防止我花钱看人脸色,特意转移过来的,我一文没舍得动。”
李青惊喜的同时,也有些惊诧:“宫廷用度户部也兜底?”
“你未免把他们想得太好了吧?”朱厚照无语。
“那钱从何来?”
“简单,印宝钞啊!”朱厚照理所当然的说,“大明工商业鼎盛,之前超发的宝钞又进行了大量回收,再死憋着不新发宝钞,就是逼着百姓用白银交易了,事实上,现在民间交易都开始大规模使用白银了。”
怕李青说他,朱厚照忙解释:“印钞真不多,也就近些年才开始,每年折合成白银不过两百万两,以大明如今的商业、人口,一年发这么点宝钞,惊不起一点浪花。”
顿了顿,“金陵李家一年的净利润都不止这么点,输送到整个大明,又有何打紧?”
朱厚照道:“当然了,再算上大量的铜钱,一年下放的货币总额有三百万两之多,可大明人口还在上涨,都快奔着两万万大关去了,以及工商业日益增长的趋势……虽说白银大量流入,货币仍有些紧张,这真不是我胡说,是有依据的,不信回去后你可以问杨廷和。”
李青沉吟不语,思考其中利弊。
“知道五个橘子吗?”朱厚照道,“眼下大明的橘子猛增了,支撑橘子交易的货币也要随之提高才是,再者,适当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这你总知道吧?”
李青开口道:“一直以来都是贸易顺差,民间不得使用白银的这项国策,也早已是名存实亡,按道理说,不应该出现货币紧张的情况,你可有想过这个原因?”
“啥是贸易顺差?”
“就是……你可以理解为收入大于支出。”李青说。
“这个我还真想过,也知道为何如此。”朱厚照道,“这主要有以下两点,1:白银能更好的长时间存储,百姓倾向于花钞存银;2:相较于白银,宝钞更便于携带,须知,不是所有地方都有钱莊,可以用银票交易的。”
朱厚照苦笑道:“再一个,就是心理原因了。”
“什么意思?”李青不解。
朱厚照问:“抛开货币属性不谈,你是喜欢纸质宝钞,还是喜欢金灿灿、亮闪闪的金银?”
李青哑口。
沉吟良久,道:“可以适当发行宝钞,可万不能无节制的超发,太祖、太宗就是因为超发,才导致宝钞贬值,超发一时爽,事后还是要朝廷自己买单,正统、景泰、连成化朝都还在还账,两百万还是有些稍多,匀一些给铜钱吧。”
“铜钱成本太高啊!”朱厚照说。
李青笑骂:“朝廷又不缺钱,何必那般财迷,在百姓心中,还是更倾向于金属币种,你既知道这点,何以如此抠抠搜搜?”
“……那行吧。”朱厚照点头,“回头我调整一下,一半一半成不?”
“嗯,可以。”李青颔首。
得知朝廷如此富有,李青内心喜悦非常。
仅白银这一项就高达六千万两,算上粮食,以及其他种类繁多的财富,总额折成白银怕是能翻一倍。
诚然,以当今的白银购买力,远比不上洪武朝那会儿,可一样是非常庞大的财富。
这些财富可以把大明王朝抗风险能力,提升到恐怖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