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2章
这日,李青在一户人家吃过饭之后,又给了小孩几个铜板让他去买糖,孩子开心了,老人也开心。李青趁机与那家中老人闲聊。
“老伯,你们这里人似乎很喜欢吃辣啊?”
李青方言不太标准,连续重复了两遍,对方才听懂。
老人露出稀疏的门牙,咧嘴一笑:“庄稼人嘛,都这样。啥高产种啥,种啥吃啥,吃多了,就腻歪了,小家伙儿嘴馋,家里又买不起,就只能吃辣了。”
李青挠挠头,搞不懂两者之间有何关联。
老人见他纳闷儿,笑着解释:“一口辣椒下去,辣的人直流口水,吃东西就爽利多了。这时间长了啊,没点辣椒还真没啥胃口,别说小孩儿,大人也一样,习惯了就改不掉喽,要说,这辣椒可是好东西嘞……”
李青呆了呆,心尖儿泛酸。
平复了下情绪,他问:“家里不缺粮食吧?”
“不缺,不缺,都能吃饱。”老人乐呵呵道,“那永乐豆子,宣德地瓜晒干了,磨成粉,别让潮了霉了,能放个一两年,只要没病没灾的,便是碰上个旱涝,咬咬牙也能挺过去。”
老人年纪大了,做不了重活,儿子、儿媳都下地了,平日就在家照看孙子,难得有个说话的,很是健谈。
“老汉年轻那会儿,跟着村东头的老李头去县衙修房子,听县老爷说,这东西以前咱大明还没有,是太宗爷命一个三宝的太监,给带回咱大明的,还有那永乐豆子,宣德地瓜,都是那太监给带回来的呢……都是好东西啊,家里有粮食,就特别踏实……”
“好东西,好东西。”李青连声附和,问,“种的是自家地吗?”
这话似是戳到了老人的伤心处,哀叹道:“不是了啊,年轻那会儿要强,想着多干点,让日子好过点,哪想……唉,一场大病就啥都没了。现在种的是周地主家的地,每年都要给人家交租子,唉,悔啊。”
李青不知如何安慰。
还好,老人很快走了出来,又是笑呵呵的模样,“好在我这泥瓦匠的手艺,儿子给学的个十成,农活不忙时,帮着人家修修房子什么的,也能赚几个大钱,日子也还过得去,以后啊,孙子还能娶得上媳妇儿。”
李青笑着说:“不仅能娶上媳妇儿,兴许到他儿子时,还能认字读书呢。”
“读书啊?”老人呢喃了一遍,随即苦笑摇头,“不敢想,不敢想……”
你不敢想,未来你孙子会敢想的……李青突然想起了什么,问:“老伯今年高寿啊?”
李青有些奇怪,按理说,这边人成家都早,老人这个年龄重孙子都该有了,孙子不该才这么大点。
不过,老人很快就给李青解了惑。
“五十二喽。”老人叹道,“我这个年龄,好多都做太爷爷了,没法子啊,前几个娃子折了,中途我又病了一场,幺儿成家就晚些……”
“五十……”李青有些震惊。
看老人面相,怎么也是奔古稀之年去的人了。
哪成想,才刚过知天命的年纪。
李青心头沉重。
这时,老人大孙子吃着糖回来,跟老人说糖有多甜,老人乐得合不拢嘴,就跟他吃了一样,爷孙欢乐融融。
见状,李青便提出告辞。
走之前,李青拉着老人走到一边,从怀里取出一个大银锭,交予他,说,“这个留给你孙子娶媳妇儿。”
老人眼睛瞪得老大,他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大的银子,成色这么好的银子。
想推辞,却又舍不得,便向李青下跪。
李青扶住他,笑着说道:“我一穷游道士,不是很需要钱财这些身外之物,无需如此。”
“晚上得留下再吃一顿,老汉这就去杀鸡。”老人拉着李青的手,几乎老泪纵横。
足足十两银子,多少年才能攒够啊?
“不用了,我还要去其他地方。”李青轻轻挣开,微笑道,“好好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言罢,便走。
老人想追出去,可手里的银子不知该往哪儿放,好似放哪儿都不安全,都会丢一样,
这一耽搁,李青便出了院子,等他追出院门,李青已不见踪影……
老人望着一处方向,一处自以为李青离去的方向,苍老的手死死攥着怀中硬邦邦的银子,弯了半辈子的腰,这一刻,腰杆邦邦硬。
似乎,真的敢想一想,到了孙子的儿子那会儿,可以读书认字了呢。
想着,他老泪纵横,嘴里不知念叨着什么……
~
李青继续一路往南,继续之前的节奏,品味民间疾苦,平不平事,遇上太困难的人家,捎带手拉一把。
李青散财有度,最多也就是十两,一般都是二三两银子的散财。
可就是这么一点点小钱,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户人家的命运。
一直以来,李青都是着眼于大局,虽知道大明大多百姓,才只能吃饱饭,日子仍然艰苦,可当他真正体味时,才知道‘艰苦’二字的苍白。
不由得,他又想起了史书上的另一个词汇——饿殍千里!
那又该是怎样的惨烈?
李青不敢想象。
两相对比,李青颇觉庆幸,庆幸这个词汇没有在大明出现。
虽然大明百余年的上升期间,大多数的财富被层层递减式的瓜分,可仍是作用到了底层百姓。
至少,眼下的大明百姓,纵向对比之下,已然是最好的了。
未来,李青相信还会更好。
粮食的问题不再是严重威胁,工商业持续推进的福利,迟早会大范围作用到百姓身上。
或许依旧不多,却能再提高一下百姓的生活。
如此想着,李青心头的沉重减轻了许多。
它还不够好,远远不够,可它还在往好的一面发展,这就够了。
至于能到什么程度,李青不敢保证,也不敢定下什么宏伟目标,不过,今日好一点,明日再好一点,就很好。
尽管那个璀璨盛世依旧遥不可及……
秋来,秋深,冬来……
气候在一点点变冷,李青在一步步往南,反而没有太多的降温感触……
他走的不快,甚至有些慢,直到临近过年,他才走到了大明版图的极南之地——海.南。
第228章
宁作农夫,不做乡愿
李青又走了一阵儿,直到过年前夕,才停下步伐。
不过,这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困扰。
家家户户都在过年,连客栈都关门了,李青连个落脚地儿都没有。
大过年的,也不好去人家家里混饭吃,所幸,李青不用吃饭也不打紧,这才不至于狼狈不堪。
最终,李青落脚在一处有些荒败的土地庙里。
唉,这个年过得……还真是别开生面呢,就当是磨砺道心吧……李青苦中作乐。
过年期间,百姓生活当然很好,这没什么可说的,李青便也没再去品味百姓生活,常走在田间地头,看看庄稼长势。
这里相比江南,气候更为温暖,只比交趾、满剌加等一带的小国差一些,不过,不如苏湖那般土地肥沃。
全靠温暖气候撑着,长势倒也挺好。
李青对农作物的了解并不深刻,也不知李家研制的新型肥料有没有传到这里……
嘉靖十二年了。
李青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假期还有四年整,体察民情+交趾之行+武当武装……时间还算充裕,却不算富裕。
趁着暂时无所事事,李青便整个复盘了下这一路的收获,汲取重点牢记于心,以便日后针对性的做出改变。
眨眼,年节过去。
李青又开始了穷游……
又过上了吃‘百家饭’的日子。
滋味儿很足。
该说不说,这大明版图的极南之地,真可谓是穷乡僻壤,倒不是说这里的百姓生活更为艰难,而是经济过于落后,几乎没有什么基础设施可言,到处充斥着原生态。
像样的酒楼几乎没有,做生意的都不多,城镇上就一些粮油铺子,布行,小饭馆,双手都数得清……
唯一让李青有些诧异的是,镇上的私塾还算不错,至少……还有个模样。
怀着品味民间百态的心思,李青走进私塾,在窗外观察。
大白天的,人家又不是瞎子,自然有人瞧见了李青这‘不雅’的行为,给讲学的老先生打了小报告。
不过,老先生瞅李青一身粗布麻衫,满身灰气,只当是他没钱交学费,便装聋作哑了,继续他的讲学……
李青见人家这般大度,便想着待会儿资助一下。
念及于此,旁听也更加心安理得。
学塾里的学生年龄大小不一,有的只有十来岁,有的则都快三十了,个个挺直腰背,聚精会神。
眼睛里好像都有光。
李青能想象到,他们对科举,对功名的向往之心。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老先生富有感情的说道,“这种人最是奸恶,以大奸似忠来形容这种人,最是恰当不过。遇上权贵,他们会曲意逢迎,遇上平头百姓,他们也能平易近人,可就是不做实事,喜欢和稀泥,更怕得罪人……,今后啊,你们若有幸科举中第,做了官,万不能做这种人。”
“说得好!”李青轻声赞了句。
大明这种官不少,尤以京官为甚。
这百余年下来,李青见过太多和稀泥、不做事的大明官员了。
“宁作农夫,不做乡愿!”一道铿锵有力的声音响起。
李青瞧了那人一眼,黑黑瘦瘦的,看样子不过二十岁,却给人一种很老气,很……执拗的感觉。
随着他的话声响起,附和之声很快连成一片。
李青欣慰,可欣慰之余,又不免有些唏嘘。
多少读书人,尤其是寒门子弟,在读书期间,甚至在做官前期,无不怀揣一个美好的理想,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可随着时间推移,见识过官场浑浊,屡屡碰壁之后,又有几人能坚持初心。
当然了,这种态度总归是好的,很值得肯定。
李青又听了一阵儿,却是有些失望。
倒不是这老先生教的不对,也不能说他教的不好,而是受限于眼界问题,他教的这些,并不适用于科考。
可这种学习氛围,以及这股子正气,很让李青触动。
文章写的再好,也不如一颗报国为民之心,可文章写不好,却很难出人头地,榜上题名。
小地方走出的读书人,更知民间疾苦,相较之下,初心更为坚定,看来今后当注重一下小地方的教育水平了……李青心里想着。
讲学结束,学生们陆续回家。
李青本想趁机去与那老先生谈一谈,加深一下了解,不想,方才喊出那句“宁作农夫,不做乡愿”的年轻人,还在向老师请教问题。
看样子,一时半会结束不了。
听其言,观其行,李青对这对师生的品德还算信任,便迈步走了进去。
“冒昧叨扰,还请勿怪。”李青一揖。
年轻人还了一礼,退后两步,老先生因对方不是自己学生,也还了一礼,诧异道:
“听你口音,不是我们这的人啊。”
“我来自金陵。”李青说。
“金陵?”老先生诧异更浓,“那可是个好地方啊……”
说着,又打量了李青一眼,虽一身粗布麻衫,甚至有些狼狈,可眉宇间难掩贵气。
“阁下不是流浪过来的吧?”
李青微笑颔首:“只因有闲,便想四处走走,见识一番人生百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小可以为后者不亚于前者。”
“阁下能说出这番话,当也是个读书人。”老先生不由多了几分耐心,道,“你还年轻,行万里路的同时,也不能落下读万卷书啊,能否科举做官,还是要读书才行。”
李青虚心点头,“老先生说的是。”
“不知阁下……”
“我想资助一下本地的教育资源。”李青开门见山,笑道,“老先生莫看我这身行头寒酸,其实……还算颇有家资。”
“啊?”老先生愕然。
那年轻人也是有些不可思议,不过,他不觉得李青能有什么家资。
他问:“萍水相逢,兄台何以如此?”
“同在大明,互相帮助,不应该吗?”李青反问。
年轻人怔了怔,不禁肃然起敬,长长一揖,“海瑞受教。”
“呵呵……少礼,这没什么。”李青微笑摆手,道,“子曰:达则兼济天下。我观此地教育贫瘠,起了几分恻隐之心,恰好有这个能力,算不得什么。”
李青看向老先生,问:“冒昧,请问老先生可中过举?”
老者面上一热,悻悻摇头,“惭愧,老朽只是个落第秀才。”
海瑞则是说:“先生之学问,犹在举人之上,阁下莫以成败论英雄。”
“你误会了。”
李青解释,“光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是不够的,科举更多考的是文章,有个参加过乡试并中举的人来辅助教学,对你们好处多多。”
“这话说的在理。”老先生心胸豁达,丝毫不恼,只是有些颓然,“有是有,可人家还忙着会试,哪有时间教学啊?”
李青沉吟了下,问:“一个月十两银子,一日只占用人两个时辰,可请得动?”
“多少?”老先生声调拔高。
“不够?”
“足够了,太够了。”海瑞还算镇静,“可钱,也太多了。”
“我有!”李青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张面额千两的银票,随即,又想到了什么,讪讪问,“附近可有钱庄?”
“县城……有一家李氏钱庄。”老先生讷讷说。
海瑞也是两眼发直,若非亲眼瞧见,他实难相信这样一个不修边幅的人,能一口气拿出这么多钱。
或许,这都是对方的全部身家了。
若非对方眸正神清,谈吐不凡,他甚至都怀疑对方是土匪强盗,转念一想,都土匪强盗了,又怎会这般好心?
海瑞瞧了眼先生,见其也没有接的意思,沉声问:“无功不受禄,阁下何以如此?”
李青:“理由我刚不是说了吗?”
“不够!”海瑞摇头,“这个钱太大,太多了,已远远超出‘善举’的性质,我们怎好心安理得的接受?”
“不错。”老先生颔首,同时,愈发满意自己这位学生。
李青还是头一次遇到有钱花不出去的困境,不过,这也更坚定了他的资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