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114章

    “关外蛮子野性难驯,去了江南,万一惹事端,不严惩难以平民愤,严惩又违背了咱们君臣的初衷,所以,只让他们在京师范围活动。”

    朱厚熜呵呵笑道,“如今的大明京师,可比当初的元大都繁华太多太多了,你是没见这些个土包子的乡巴佬模样,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李青打断他,问:“人在哪儿住?”

    “这个朕倒没有限制他们,只让礼部的人、锦衣卫陪同,随他们玩,朝廷买单,不过只能在京师范围内活动。如此,一是防止恶性事件发生,二是方便给他们长见识,以便这些人回去好为大明做宣传,为统一关外做准备。”朱厚熜解释说。

    李青缓缓点头,沉吟了下,“邀请一下也好,嗯…,到时我也一起吧。”

    顿了顿,“对了,历代帝王庙中,还有元世祖的神位吧?”

    “这是自然!”朱厚熜正色道,“春秋有云:夷狄而中国,则中国之。元皇帝之中,属元世祖最为贤明,这是太祖对其的评价。”

    李青颔首。

    糟糕的心情愉悦很多。

    对嘉靖一朝收回草原,信心更足了些。

    这件事自仁宣时期,就开始做铺垫了,甚至从洪武朝就开始做准备了。

    这么多年下来,又是打压,又是招抚,又是里挑外撅,又是输送耕作……

    如今,总算快到了摘果子的时候。

    做成了这件事,老朱、老四、小胖、小崽子……都会很开心……李青呼出一口气,微笑道: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这泼天的功劳,可是要落在你头上了。”

    朱厚熜却觉理所应当。

    我时间长着呢,舍我其谁?

    朱厚熜笑吟吟道:“要不要朕现在下令将人带回来,先生与其接触一下,反正就在京师,不用一日功夫。”

    李青摇摇头:“人好不容易来一次,多玩一日是一日,祭祀之后,挑一两个代表,我跟他们谈一谈,了解一下情况就是了。”

    “也好。”

    朱厚熜含笑道,“先生,丹药……可不多了啊。”

    这话他是有底气说的,李青交代的事,他可是圆满完成,总得给些奖励吧?

    闻言,李青刚升起的那么点好感,顿时烟消云散。

    不过,还是答应了。

    既然是交易,也没什么可说的,“回头让黄锦带上药材去我家。”

    “哎,好。”朱厚熜乐呵呵道,“先生,请来内殿一叙。”

    “还有事儿?”李青有些不耐烦了。

    “有的,正事。”

    “……成。”

    ~

    内殿。

    李青人都傻了。

    你管这叫正事?

    只见朱厚熜切完西瓜,擦了擦汗,又服用一颗丹药,掐诀打坐,再之后,开始大喘气……

    一整个流程过后,

    朱厚熜问道:“先生,你看朕可有不规范的地方。”

    李青笑了。

    “先生何故发笑?”朱厚熜茫然。

    “来,你过来,”李青笑着招手,“来来来来来……”

    朱厚熜大喜,颠儿颠儿地上前。

    “先生……”

    “嘭!”

    朱厚熜:┗|`O′|┛

    嗷~~

    @#¥%……

    半晌,

    李青冷冷道:“仙是这样修的。”

    “……”朱厚熜瘫软在地,有口不能言,额头青筋直冒,都要气冒烟儿了。

    可让他羞耻的是……

    真的挺爽!

    不下于之前扎针。

    这种浑身通畅,骨骼酥麻,气血充盈的滋味儿真的是……太舒爽了。

    虽然疼,

    可也不是不能忍受。

    “嗬嗬嗬……”

    李青上前解了他的禁制,皮笑肉不笑的问:“你学废了吗?”

    “……”朱厚熜气郁道,“先生想打人直言便是,何须糊弄朕?”

    “就这,一般人想挨打我还懒得打呢,”李青哼道,“你就说舒服不舒服吧?”

    “你……”朱厚熜气结,呼哧呼哧大喘气。

    李青:“错了!”

    “哪又错了?”

    “我教的是吐纳,不是让你呼呼直喘。”

    朱厚熜吼道:“你没看到我在生气吗?”

    还要我哄哄?李青实在搞不懂他的逻辑,挠挠头,补充道:“刚才也不对。”

    “你你你……”

    朱厚熜杀李青的心都有了。

    然,“你”了半天,也没个所以然出来,末了,冷哼道:

    “丹药之事……还请速速送来。”

    “心情不好,炼不好丹药!”

    “李青!!”

    “嗯?”

    “爱卿的卿。”朱厚熜瞧着李青危险眼神,悻悻道,“你我都消消火气,可好?”

    “我没火气。”

    “……”朱厚熜黑着脸说,“那就炼丹。”

    “可我心情不好。”

    “你……”朱厚熜从地上爬起来,深吸一口气,道:“老是一个人付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更无法长久。”

    “你威胁我?”

    “……不是。”朱厚熜强抑恼火,“朕只是想与先生长长久久。”

    李青好悬没吐了。

    “这种话,以后不要再说了。”

    “什么意思?”朱厚熜真急眼了,“你什么意思?朕无法长长久久?”

    本来打了嘉靖一顿,李青的火气都消了,这一下,火气又是噌噌往上窜。

    奈何,再打的话,朱厚熜真的顶不住。

    李青再无法与之同室,转身就走。

    朱厚熜愕然。

    良久,

    气急败坏,暴跳如雷。

    “混账,混蛋……欺朕太甚……”

    “皇上,皇上……”外殿的小黄门都听到了,忙不迭冲进来。

    结果,人还没到,便挨了呵斥:“滚出去!”

    小黄门倒也听话,忙不迭又滚了回去。

    朱厚熜忙去柜台前,拿起铜镜照了照……

    没破相,甚至都没鼻青脸肿,也就衣袍凌乱不堪而已。

    “还算你知道轻重,不然……”朱厚熜呼哧呼哧了一阵儿,骂道,“狗日的,这狗日的……欺朕太甚,太甚……”

    朱厚熜从来不是好脾气,可遇上李青……又能怎样?

    动他?

    没那个本事。

    且也舍不得。

    不动,又实在恨的牙根痒痒。

    末了,朱厚熜只得气郁骂脏:“娘的,这还真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嘴啊。”

    第272章

    十六位帝王

    随着款项拨付,普及教育之事总算是落地了。

    万事开头难,后续的款项拨付扯皮也好,地方上的势力反抗也罢,都可以见招拆招,徐徐图之。

    大明乡镇数以万计,注定是个长期工程,李青也没妄想三五年内,就能彻底完成这一举措。

    不管怎么说,这个头开的很好,绝对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

    想到收归草原的时机也成熟了,李青更是心情舒爽。

    稍微让他不爽的是,这么一件大功绩,到头来,落到了一个最不像皇帝的皇帝身上。

    “人都说傻人有傻福,可他也不傻啊,这么件大功劳安在他头上,真是糟蹋了……”李青一口小酒,一口下酒菜,一边惋惜。

    哪怕安在不着调的朱厚照身上也好啊。

    …

    数日后,祭祀开始。

    皇帝领衔,百官相随,场面浩大。

    李青也在其中。

    京师的历代帝王庙,比南直隶的那座规格更大、更高,尤其是正殿,采用了和奉天殿一般无二的殿顶样式。

    端的豪华,宏伟。

    走进正殿,承重的大柱,全都是清一色的金丝楠木,且品相极佳,足足六十根,每一根都价值连城。

    地板铺设清一色的金砖,平整光洁,恢弘大气……满满的金钱气息。

    李青四下打量,最吸引他的还是金丝楠木。

    这要是搁在当初小老头快不行的时候,李青高低得拆一根出来,给老头子做棺材用。

    ‘崽花爷钱不心疼啊……’

    李青感慨。

    这些钱要是拿来建设学塾,不知能建多少。

    更让他不忿的是,这种工程上至皇帝,下至大臣,都觉得理所应当,大把撒钱一点也不心疼,反倒是真正的惠民之策,却一个个的斤斤计较,恨不得一毛不拔。

    有资格跟随皇帝进入历代帝王庙正殿的人并不多,总共不过二十人,只有六部九卿、内阁大学士、李青、黄锦、以及两个摆放香烛的小黄门。

    此外,还有一个鞑靼青年。

    青年脸上的激动、崇敬、向往、荣幸……一一落入李青眼中。

    元朝覆灭快两百年了,这么长时间下来,痴心妄想早已消磨殆尽,如今的漠北之人,对大明只有敬畏、向往。

    云泥之别的悬殊之下,又哪里还会做复国梦?

    ‘时机真的成熟了……’

    忽觉袖子被人扯了一下,李青偏头瞧向黄锦。

    黄锦小声提醒道:“专注点,这可不是别的地方。”

    李青深吸一口气,收回杂绪,神情专注,在这华夏精神文明的传续之所,需怀揣一颗尊敬之心……

    …

    历代帝王庙中,一共供奉了十六位帝王。

    中室,最中央,供奉的是太昊伏羲氏;两边分别是: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

    左一室供奉的分别是:帝尧陶唐氏、颛顼高阳氏、少昊金天氏、帝喾高辛氏、帝舜有虞氏。

    此为,三皇五帝!

    右一室供奉的分别是: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

    这其中被文官提及最高的当属: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夏禹王、商汤王;

    合称:尧舜禹汤。

    再左室供奉着三位皇帝,最中央,汉高祖刘邦。两边分别是: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

    再右室供奉着两位皇帝,分别是: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

    以上,

    便是历代帝王庙中,供奉的所有帝王名单。

    这其中,三皇、五帝、夏商周,此三代流传的史料太少,一般只作为精神符号,并不被皇帝、大臣用以学习,借鉴。

    三代以下,首当汉,其次唐,再次宋。

    余者,皆不值得当参考资料,充作治国理念的补充、纠错。

    这是皇帝、大臣的共识。

    …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