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9章
中宗一度从‘花不完,根本花不完’,到‘还不完,根本还不完’。终其一朝,几乎都在还债,还从太祖朝就开始欠下的隐性债务,甚至蔓延到了宪宗初期,才彻底结束……
大明真正意义上的富裕,是从宪宗一朝开始的……
真要说起来,从太祖建国算起,直到朱厚熜的爷爷辈儿,大明才真正实现富国且富民。
宪宗开始真富,孝宗以此基础又做了突破,时至武宗……
哪怕朱厚熜内心不喜堂兄,也不得不承认,武宗对大明财政的贡献,着实不小。
先是对天下藩王兼并的耕地下手,后又施行宗禄永额……这直接导致藩王再不敢铆劲儿生了,从武宗一朝开始,藩王宗室再没有一人生上百人的壮举。
当然了,现在朝廷也不怕诸多藩王造人,反正朝廷就出这么多俸禄。
如今朱厚熜是大明皇帝了,自然不会再跟藩王共情,坚决支持堂兄的主张,对藩王的上疏,一向留中不发。
宪宗、孝宗、武宗,满打满算,也才富了三代人。
可如今……
朱厚熜不禁苦叹:“难道真就是……富不过三代吗?”
~
奉天殿上。
大明财政赤字问题,首次被搬上了朝堂。
吵归吵,闹归闹,斗归斗,可在真正的大事上,群臣还是拎得清轻重的,皇帝抛出问题之后,纷纷总结,思考,献策……
一阵嘈杂之后……
内阁首辅夏言率先出班,拱手道:“臣以为,缓解财政赤字,除了开源,便是节流了,今我大明就是开源过甚,不注意节流导致的财政赤字,以臣之见,首当节流。”
朱厚熜:“如何节流?在何事之上节流?”
“普及教育。”
“不可。”
“收回草原的进度?”
“不可。”
夏言气郁,道了句“臣愚钝”,愤愤回班。
其余人也被皇帝这两不可气到了,大明之所以财政赤字,这两项国策称得上罪魁祸首,你竟然都给否了?
严嵩出班道:“皇上,臣以为……”
“一条鞭法,以及相关的配套支出,也不可。”朱厚熜说。
严嵩一滞,悻悻回班。
朱厚熜扫视群臣,鼓励道:“诸位爱卿,有言但言,不对不罪,对则重赏。”
群臣:“……”
财政赤字的根源,就是开源过甚,除了节流,别无他法。
钱又不会平白生出来……
咦?好像并不绝对。
工部尚书出班,拱手道:“皇上,臣以为可多发行一些宝钞,以此缓解财政赤字的压力。”
“不可!”新任户部尚书立时出班反对,道,“宝钞一旦超发,购买力必定下降,这会致使百姓更穷,如此,轻则宝钞信用再次降低,重则百姓会直接弃用宝钞;
此事已有先例,若非从英宗时期开始,朝廷施行回购宝钞政策,今我大明宝钞可能一文不值。”
“臣附议。”礼部侍郎紧跟着出班,“皇上,臣拜读我朝太祖实录,其中有一段太祖与永青侯的对话,实令臣大开眼界,说的是……”
“五个橘子?”朱厚熜挑了挑眉。
礼部侍郎一滞,点头道,“皇上圣明,超发宝钞本质上和加征赋税没有任何区别,观今之气象,实不容乐观。”
顿了顿,神情不自然的说道:“今加征百姓一分赋税,明个再还回去赈济……可就没有一分了啊。”
百姓出一分,层层转手朝廷,再层层转手百姓,只怕连半分都没有……
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可谁也不好点破,包括皇帝。
朱厚熜微微颔首:“爱卿可有良策?”
“臣也以为,降低普及教育,亦或降低收回草原的支出,方为上策。”礼部侍郎讪讪道。
朱厚熜轻轻摇头,问:“在不降低开支的前提下,爱卿可有缓解财政赤字的办法?”
“这……”礼部侍郎苦笑道,“皇上,财富不会平白产出,不削减支出,只能……呵呵……”
“爱卿但讲无妨,无需顾忌什么,若能解决赤字问题……”朱厚熜停顿了下,“翟銮丁忧至今未归,内阁还差一人。”
朱厚熜是真疼了,直接祭出‘杀招’!
此言一出,群臣立时疯狂了。
虽都知道翟銮即将回归,可一旦入了阁,又岂有再被踢出来的道理?
皇帝再没品,也不会自打嘴巴。
“皇上,臣有一计。”礼部尚书抢先道,并瞪了眼下属。
“皇上,臣也有计!”吏部天官当仁不让,并扫视了眼其余八卿。
然,在入阁的诱惑前,吏部天官也不好使。
“皇上,臣也有一计。”
“皇上……”
奉天殿彻底沸腾,不少大员眼睛都红了。
这个节骨眼,谁管谁是谁,除我之外,皆为敌人。
“肃静!!”
黄锦尖嗓喊道,“朝堂之上,皇上面前,如此成何体统,总要有个先来后到吧?”
这个黄胖子,越来越不讨喜了……
吵闹的大殿缓缓安静下来。
龙椅上的朱厚熜上身前倾,俯视群臣,淡淡道:“朕说的是谁能缓解财政赤字,谁入阁,可不是说谁先献策谁入阁,诸卿急什么?”
“……”
朱厚熜缓缓靠回椅背,“李卿,你说。”
“是,”礼部侍郎李本深吸一口气,压抑着激荡的心情,恭声道,“另类开源,立竿见影的开源。”
“哦?如何开源?”朱厚熜眸光炙热,不复淡然。
“正如臣方才所言,财富不会平白产生,可又不能掠之于民,只能……”李本清了清嗓子,干声道,“成祖开海通商,造就了多少富绅?如今……也该他们贡献一下朝廷了。”
“哼!大谬之言!”
“且不说富绅也是皇上的子民,若抬高商税,到头来,苦的还是百姓。”
“不错,如此,还会影响到海上贸易,皇上数次说过,海外诸国正在争相模仿我大明商品,时不我待,难道李侍郎将皇上的话,视作耳旁风?”
攻讦之声,不绝于耳,却也有理有据。
朱厚熜抬手下压,轻笑道:“诸卿言之有理,可也得让人把话说完才是。”
诸大员悻悻,审视着李本。
李本舔了舔发干的嘴唇,恭声道:“臣之计策,不会伤害到工商业,且富绅会心甘情愿。”
第306章
卷点好啊
朱厚熜顿时来了精神。
“爱卿仔细讲来。”
“商会!”李本说道,“朝廷售卖商会名额,增加财政之余,还能壮大商会的规模,便于朝廷更好的监管。”
话一出口,立即遭到反对。
“不妥,大大不妥,如此一来,头先加入的大富便没了优越感,这会严重削弱他们的积极性,此外,商会臃肿,只会更难监管。”
“朕以为……可。”朱厚熜缓缓开口。
群臣一惊。
却听皇帝又说:“不过,李卿若只有这一策,并不足以入阁,非是朕求全苛责,如此,只能解一时之急,并不从根本上缓解财政赤字。”
李本恭声道:“臣还有计。”
“一并说来。”
“壮大商会只是前菜,壮大商会之后,真正解决财政赤字的策略,方才有用武之地。”
“具体呢?”朱厚熜问。
“朝廷可发行一种新型宝钞,只在商会之中流通。”
这次,没人反驳李本了,皆是一脸看傻子的表情。
朱厚熜也感觉被调戏了,喜悦转为愠怒,哼道:“李卿倒是说说,如此,富绅何以心甘情愿?”
李本:“首先,商绅无论背景如何,其本人大多是没有地位可言的,加入商会可以提高他们的地位;其次,富绅无不精明,深知人脉的重要性,商会本身就是一个可以结交人脉的圈子。基于此,他们对商会无比渴望。”
朱厚熜缓缓点头,又摇头:“若只花钱入商会,自然会趋之若鹜,可若让他们用朝廷发行的所谓新型宝钞……怎会心甘情愿?”
“皇上圣明,”严嵩出班,“李侍郎还是太想当然了。”
李本没有退路了,也顾不上会不会得罪次辅兼皇帝宠臣了,忙道:
“皇上,臣还没说完。”
朱厚熜却是没了多大兴趣,不耐道:“一口气说完。”
我也想啊,可你们老打断我……李本深吸一口气,道:“新型宝钞可兑换银子,商绅若需资金周转,可选择在年底结算一次……”
夏言出班,道:“李侍郎此策纯粹是多此一举,敢情闹了半天,所谓的新宝钞就是银票啊?”
“不全然是。”李本摇头道,“只要新钞不结算,钱就是朝廷的。”
“有区别?早晚都会结算!”
“不一样的,同样的银子,早一年,晚一年,还是有所区别的,数额越大,区别越大。”李本说道,“白银流入,比之商品生产,还要多一些,纵观我朝历史,白银的购买力,也在缓步下降,只是比较慢而已,如此,朝廷可吃利差。”
李本拱手道:“皇上,同样的银子,今年办的事,指定比明年多一点。货在前,币在后,货才是真正的财富体现,币的作用是驱动。”
顿了顿,跟上马屁,“皇上不减缓普及教育、收回草原的政策,正是因为皇上看到了这点,臣受皇上启发,才想出这一计策。呃呵呵……臣是拾了皇上牙慧。”
朱厚熜脸上一热,继而故作高深的一叹,略带惋惜地摇摇头。
满脸‘朕之英明,无人领会’的孤独。
群臣:“……”
严嵩出班,拉回话题,淡然道:“那么问题来了,请问李侍郎,如何开这个头呢?”
“让富绅拿银子购买新钞,亦或说……兑换。”李本说道。
夏言接言,嗤笑道:“诡辩,李侍郎还是未从根本上回答严大学士的问题。”
李本:“关于蒸汽船的持续研发,诸多大富虽也有在做,可进度上、方向上,还是朝廷和金陵李家的更快,更对,先发优势极为明显,而且,绝大多数富绅,都没有单独造船的资本,朝廷若以此为条件,他们只能心甘情愿。”
严嵩再发难,“那么问题又来了,有能力单独造船的资本呢?”
夏言立时配合,“金陵李家可是出售了相当规模的生产链,如今商会成员,甚至还不够格入商会的大富们,也多少有了这个能力。”
严嵩接过接力棒,“这些人掌握的财富,才能支撑起足够的量,以缓解一定程度上的财政赤字。”
夏言颔首道:“严大学士所言甚是,如若抛开这些人,即便一切按照李侍郎的预想,这所谓的利差,也不过是聊胜于无罢了,离皇上的要求差之千里。”
一个内阁首辅,一个内阁次辅,你一言,我一语,无形中建立了一堵墙,将李本拒之门外。
没入阁的想入阁,入了阁的却不想再有人入阁。
朱厚熜并未阻止二人的刁难。
臣子内卷,他开心还来不及呢,又怎会阻止?
卷点好啊,这不卷出财路了嘛。
对夏严的联合刁难,李本有些招架不住,可时下的他,真的没有退路了。
李本一咬牙,道:“皇上,永青侯一家大富大仁,然,李家之所以能大富,还是因为成祖开海通商,因为列祖列宗的治国有道,李家故才能有今日。故此,臣以为,可令李家担起带头作用;
只要金陵李家带了头,并坚定支持朝廷政策,与之相关的其他大富不同意也得同意。待形成一定规模,别的大富也只能随波逐流了。”
此言一出,大殿立时一静。
李家之富,人尽皆知,李家之仁,亦是有口皆碑。
金陵李家一不结党,二不专权,甚至在朝堂都不具备话语权,可却从没人攻讦过李家。
倒不是心善,也非忌惮永青侯,而是……如若这样干净的李家都受攻讦,其他富绅如何自处?
可李本的话,又不能反驳。
一时陷入僵局……
朱厚熜也在思考,思考李本的谏策带来的收益……
除了扩大商会规模之外,这项谏策并未给朝廷财政带来额外收入,可却能有效减少支出,只要坚定了富绅对朝廷的信任,未来财政即便出了一定问题,也有了周转的余地。
存进来是一两,换走也是一两,即便空转,朝廷也是不亏……
退一万步说,遥远的未来,大明真若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朝廷就是直接黑了,富绅又能怎样?
就时下而言,这项谏策并没多大用,因为朝廷本身并不缺钱,且相当富裕,钱也在空转,可如此却给大明王朝上了一道保险,一道抵御危机的风险……
再者说了,短期还能回一波血呢,且不说新钞发行,单就是售卖商会名额,就能赚他个盆满钵满……
朱厚熜怎么想怎么划算。
“呵呵……李卿之谏策甚妙,朕深以为然。”朱厚熜轻笑道,“夏卿、严卿,你二人以为如何?”
夏言满脸纠结,欲言又止。
严嵩却抢先一步给出答案,“皇上圣明,刚才臣没参详透彻,经皇上这一解释,臣才明悟其中妙处。皇上慧眼识人,李侍郎此策甚妙。”
皇上解释了?
解释什么了?
夏言气郁,恨不得撕烂这个墙头草的嘴。
说好的一致对外呢?
不只夏言,诸多大员也很不齿严嵩的行为,简直没有一点立场。
朱厚熜收回目光,扫视群臣,笑呵呵的问:“诸卿以为如何?”
极短暂的沉默之后……
“皇上圣明!”
财政赤字是大事,关乎大明千秋,诸多大员虽各有不满,却也不好昧着良心说话。
能混到这个高度,没有蠢人,哪里不明白如此做的好处,而且在非常漫长的时间内,朝廷都不会为了钱失去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