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5章

    朱元璋端起酒杯,“嗯!”

    “云南,沐英伯父,走了!”

    “嗯?”朱元璋手一抖,酒洒了一半,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同时,刚才还欢声笑语宫中,因为皇帝的脸色顿时鸦雀无声。

    “英儿走了?”朱元璋满脸悲戚。

    “皇爷爷,您保重啊!”朱允熥知道,对于朱元璋而言,这将又是一个打击。

    一口气,喝干杯里的酒。

    “传旨!”朱元璋开口道,“让英儿回京安葬,封黔宁王,侑享太庙!”

    说完,看着朱允熥,“大孙,英儿的后事,咱交给你,办风光些!”

    “哎!”朱允熥答应。

    第46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

    昨夜三分雨,今早十分晴。

    雨后的清晨,空气中带着阵阵舒爽的湿气。

    明媚并带着色彩的阳光从路两旁繁盛的树叶中穿透过来,落在地上一片五彩的斑驳。

    阳光落人间,百姓不敢闲。

    京城的街道上已经是人头攒动,做买卖的开门了,找活的上街了,老人带着孙子出来遛弯买菜了。

    渐渐的,食物的香味,说话的声音,孩子的欢笑等等碰撞在一起,变成一张活着的,生活百味的画卷。

    京城的人口一向是天下最繁密,在这热闹的街景中,长安街无疑是最热闹的。

    甚至说今天的长安街,已经不足以用热闹两个字来形容了,完全就是人声鼎沸。

    街上全是人,肩膀挨着肩膀密密麻麻黑压压一大片,穿着各色服饰的都有。有老成的掌柜的,有年轻的伙计。有穿着长衫的读书人,有短打扮的力气人。

    除了人还有锦衣卫,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在两个总旗的带领下,让那些拥挤的人群排成行。长队的尽头,是几间即将开门的店铺。

    也不是店铺,那处地方是大明户部度之司的库房,今儿临时改成了售卖邮票的临时场所。

    今日是大明邮票售卖的日子,得到消息的商家百姓蜂拥而来。有人是真的要寄信,或者传递货物。有人真的是商队的管事,想在商路中使用朝廷的驿站,也有人是冲着皇上老爷子手书的邮票来的。

    还有的干脆就是来凑热闹的,宽阔笔直的长安街上,此刻怕不是有一两万人。

    “军爷,啥时候开呀?”

    “哎呀,老子肚儿里的粑粑都挤出来了!”

    “MMMP,啰嗦。”

    挤了半天还不开门,拥挤的人群怒气冲天,有脾气不好的已经开始破嘴大骂。

    路边,茶楼二楼的雅间里,伸长了脖子往下看的朱允熥在瞬间,听到了好几种方言。

    而下面,维持秩序的锦衣卫总旗军官恨不得冲进人群,把那些骂骂咧咧的汉子嘴堵上,再抽几鞭子。

    可是他不敢呀,一早上指挥使大人交代了,皇上老爷子和吴王监国都在上面呢。

    二楼雅间里,朱重八捧着一碗刚沏的大碗茶,笑得眉毛和皱纹都纠结在一起。

    “大孙,咋这么多人?”

    朱允熥回头笑道,“皇爷爷,改驿站为邮政售卖邮票是古往今来头一遭,人当然多些。”说着,微微躬身笑道,“孙儿给爷爷道喜了!”

    朱元璋正在喝茶,“有啥喜?”

    “利国利民的事,史书上必定大书特书呀!”朱允熥笑道,“后世人只要一写信,就能想起老爷子您!”

    “呵呵!”朱元璋笑出声,脸上微微有些得意,不过随即看看左右,又有些失望。都是宫里的侍卫,个个紧绷着脸如临大敌的。若是有文臣在这,还能拍拍马屁。

    不过,这种得意只是稍纵即逝。朱元璋这人,别人的奉承就是听个乐呵,根本不会当真。

    喝着茶继续说道,“啥留名不留名的,书生们写的那些玩意儿都不算数,老百姓得到实惠才是真的!”

    爷俩正在上面说话,下面街道上铛地一声锣响。

    空气顿时安静了,无数眼睛眼巴巴的望着几个拆掉门板,站在里面准备售卖的朝廷小吏。

    “大明邮票,售卖开始!”

    一个四品的户部堂官,站在门前的台阶上朗声大喊。

    说完,刚想清清喉咙继续说点官面的话,就听轰的一下。

    人群就跟破堤的洪水似的,嗖的一下冲了过来。

    猝不及防之下,几个锦衣卫差点被卷入人群中。

    只见人群澎湃的冲到卖邮票的门脸前,无数人举着手里明晃晃的银子铜钱,面目狰狞的大喊。

    “给我邮票!”

    “我要一百张!”

    “我要五百张!”

    “皇上老爷子亲手写的,我包圆啦!”

    若不是门前的锦衣卫手疾眼快,那户部的堂官差点让汹涌的人群踩死。

    “哈哈哈!”朱元璋在二楼笑出声,对朱允熥道,“乖乖,这阵势?赶上当年你爷爷带人抢大元的粮库了!”

    而朱允熥看着拥挤的人群,忙的一头汗的官吏们,一股骄傲在心中油然而生。

    “我已经做出了改变这个时代的第一步!”

    大明有着无数巨大的潜力,而邮政只是挖掘这种潜力的第一步。

    爷俩在楼上,笑呵呵的往街道上看着。

    视线中,一个胖子举着两锭金元宝站在那里大喊,“皇上老爷子的手书我都要了!”

    “呸!”身后马上有人大骂起来,“想瞎你的眼,大人大人,别卖这胖子,小人出双倍,包圆了!”

    “就你家有钱?爷爷家是开绸缎庄子的,有的是钱!”另一人也喊道,“三百两一张,我们张家都要了!”

    听到下面人群中那些财大气粗的商人们大喊,朱元璋不可思议一般看看朱允熥,“这么有钱?咱的字那么值钱?”

    此时的大明白银刚刚大面积在民间流通,物以稀为贵,在没有大量白银涌入中国的时代,白银的购买力惊人。

    打个比方来说,一座京城黄金位置的三进小院儿,市面上的售价只是八百两银子。

    如今市面上一石精米差不多一百二十斤,售价也不过在七钱银子左右。

    几个商人为了皇帝老爷子几个字,还是范本就肯出三百两。

    此次刊行发卖的御笔邮票也不过一百张,那就是三万两。

    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怪不得朱元璋有些纳闷。

    “皇爷爷!”朱允熥笑道,“这都是百姓爱戴您呀!”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此言一出,朱元璋又是笑得见牙不见眼的。

    老爷子高兴,朱允熥也高兴。

    这些日子老爷子又是急病,又赶上云南的沐英走了,在宫里整日没个笑脸,别人说话都不敢大声说。

    老年人需要沟通,朱允熥也怕老爷子再憋出什么病来。就想了这么一个办法,带老爷子出来溜达溜达。

    朱元璋最喜欢什么?

    他最喜欢人间百态,喜欢看百姓们的日子。

    “这还只是京城一地,咱大明可有的是繁华的地方!”朱元璋看着下面依旧热闹,抢购邮票的人群说道,“扬州,苏杭,洛阳,嘉兴,淮安,泉州.....”

    朱元璋对于天下了如指掌,笑道,“要是都开始卖,那得热闹成啥样?”

    长安街上的人群还没有散去,并且后面隐隐有越来越多的人赶来。

    皇帝御笔的邮票数目有限,但是其他的邮票随便卖。

    这年月谁家都得写信,这东西也算是生活必需品。再说,就算是家里没人在外地的,别人都买了,自己怎么好意思不买,也不贵,两三个钱的事儿。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人一多了各种附属行业就多了起来。

    排队的人群边上,各种卖着吃食的小贩挑着担子赶来。这年月没有城管,小贩们满街跑。

    没一会儿,各种食物的香气就开始在街上弥漫。

    “包子!”

    “大饼!”

    “驴肉蒸饺!”

    “芝麻烧饼鸭血汤咧!”

    人多了,生意的好的不像话,商贩们忙得一头汗。

    朱允熥和朱元璋从茶楼下来,见到这繁华的街市同时又是一笑。

    “皇爷爷,要不中午不回宫了,孙儿请您在街上吃?”朱允熥笑道。

    “好!”朱元璋背着手,一身布衣趿拉着布鞋,就跟寻常人家老翁似的,“宫里的菜,吃的肚里的虫儿都瘦了!”

    说着,鼻子动动,对朱允熥笑笑,“唉,驴肉蒸饺的味道不错!”

    朱允熥扶住老爷子,“得嘞,咱爷俩走着!”

    ~~

    一会还有一章,感谢大家支持。

    第47章

    百姓心中有杆秤

    爷俩说要在街上吃蒸饺的话音落下,边上跟着的大内侍卫廖家哥俩给旁边一个眼神。

    几个外围的侍卫快步朝摊子走去,冲着那些正在吃喝的食客们一亮腰里锦衣卫的虎头腰牌,嘴里笑呵呵的吐出一个字。

    “走!”

    顿时,几张摊子清了出来。

    这年月,谁能惹得起锦衣卫呀。

    随后,一群侍卫假装成百姓,往小马扎上一坐,围成一个圆形,中间要保护的地方,空了起来。

    朱允熥扶着朱元璋走过来,“爷爷,您坐!”

    “咱还没七老八十呢,不用总扶着,快叫菜,饿了!”朱元璋笑道。

    “驴肉蒸饺两屉!”朱允熥挨着他坐下,对小贩喊,“一屉多少个?”

    “客官一屉十二个,保您吃的饱!”小贩笑着端来两屉热气腾腾的蒸饺放在小桌子上,“酱油醋在这儿,你老想要花椒油,额外给一个钱!”

    “拿来!”朱允熥大手一挥,不差钱。

    朱元璋看看饺子问道,“我说,多少钱一屉?”

    小贩拿来花椒油,倒在小碗里,笑道,“老爷子,咱这便宜,一屉十五个钱!”

    “这还便宜?”朱元璋瞪眼道,“拳头大的包子才一个钱!”

    “爷爷!”朱允熥心中好笑,对他说道,“饺子比包子精贵一点,卖的自然贵些!”

    若不是穿越到这个世界,谁能知道朱元璋褪去帝王的光环之后,私下里竟然是这个可爱的模样。

    不过也不稀奇,只有这样的帝王,才能做到从心里关爱民生,真诚的对百姓好。

    “嘶!香!”朱元璋不管烫,直接扔嘴里大口的吃了起来,“蒜,来两瓣儿蒜!”

    说着,又对朱允熥笑道,“你奶奶活着的时候,有次给咱擀面条吃。你说吃面是不是要就蒜,可是因为咱吃了蒜,大臣们上了折子。说啥身为人君,吃蒜有失体面!”

    “不理那些书呆子!”朱允熥给朱元璋剥蒜,笑道,“吃面不吃蒜,味道少一半!”

    “哈!”朱元璋大笑,“是这个理儿!”

    爷俩埋头吃了起来,这驴肉蒸饺的味道还真不错。饺子皮是上好的白面,吃着筋道弹牙。肉馅是一个个饱满带着汤汁的肉蛋子,咬一口爆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小葱的香气。

    “爷爷,您喝豆腐脑还是鸭血汤?”朱允熥吃的有些口干,问道。

    朱元璋抬头,看看边上的鸭血摊子,刚想开口。随后目光看到豆腐脑摊子上,一个妇人带着两个孩子,正在卖力的忙活着。

    两个孩子一大一小,一男一女,小闺女乖乖的在木桶里洗碗,大点的男孩帮着自己的母亲,在摊子上给客人盛着豆腐脑。

    “豆腐脑吧!”朱元璋改口道,“咸口的阿!”

    “两碗豆腐脑,咸的!”朱允熥喊道。

    此时的大明都城是天下的中心,有着五湖四海的百姓定居在这里。所以食物口味上,无论是南北都能兼顾到。

    豆腐脑分甜的,也分咸的。

    其实两种都好吃,但要是朱允熥选,他还是选择甜的。

    不是口味问题,而是生活习惯问题。

    豆腐摊子的妇人见是个老人带着孙子要豆腐脑,赶紧亲手勺了两碗,然后加上黑色的木耳黄色的黄花菜,酱油汤汁一淋,端了上来。

    白嫩如玉,颤颤巍巍的豆腐脑,一勺子下去视觉上赏心悦目,味觉上更是让人食欲大开。

    这世界上好吃的东西很多,可越是贴近百姓的味道,才越是最真实的味道。

    历史上下五千年,多少王公贵族的精美的菜谱遗失在岁月的长河里。唯有普通人的食物,一代代传承,养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好吃!”朱元璋点头笑道,“嫩,滑!”

    “多少钱?”朱允熥笑道。

    那妇人在围裙上擦擦手,笑道,“三个钱!”

    朱允熥从荷包里掏出三枚簇新的洪武通宝递过去,妇人笑呵呵的收了。

    随后到一边,继续忙活起来。

    “那个.....闺女!”

    朱元璋这个岁数,叫这妇人一声闺女,挑不出毛病。

    “您老有事儿?“妇人笑道,手上还在忙活。

    “买卖咋样?”朱元璋一边吃豆腐脑一边问。

    “托洪武老皇爷的福儿,如今市面太平,风调雨顺的,买卖好。卖一天豆腐,足够一家人嚼谷儿!”妇人笑着回道。

    顿时,朱元璋的脸上就跟喝了二两蜜似的,别提多甜了。

    他随口一问,就是百姓称赞,这样的话在他耳朵里,可比什么大臣们的奏折顺眼多了,也可信多了。

    “爷爷!”朱允熥小声说道,“百姓心中有杆秤!”

    “这话说的好!”朱元璋点点头,“别人说好都是假的,百姓说好才是真的!”

    接着,朱元璋又对那妇人问道,“摆摊子做买卖,没有官差欺负你们吧?”

    这时代虽然没有城管,但是衙门的官差管得宽。小商小贩的,也绕不开他们,更惹不起。

    妇人还没说话,那卖蒸饺的汉子大笑道,“有洪武老皇爷在,谁敢给咱们百姓眼色看,谁敢欺负咱们?”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