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6章

    朱元璋顿时又是咧嘴大笑,得意且骄傲。

    大明的天下,官还是在民之上,百姓还是得听官府的。

    但是朱元璋曾昭告天下,凡有不平者,百姓可以进京告状,沿途官府不但不能拦着,还得好吃好喝供着。

    紫禁城门口的阙,就是给百姓使用,击鼓鸣冤的。

    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官府还是欺负百姓。可这天子脚下,官差们对百姓都和善许多。

    朱允熥见老爷子笑得高兴,有心再让他高兴高兴。

    便对卖蒸饺的汉子说道,“听你这么说,你们很爱戴老皇爷呀!”

    “那是!”卖蒸饺的汉子收着别桌上的碗筷笑道,“老皇爷打进应天府那年,俺八岁。大军进城那天,我爹让娘抱着我躲进了地窖里。”

    说着,那汉子又给旁人装了一份饺子,继续说道,“小哥儿你岁数小,没见过兵荒马乱的乱世。那年月,谁管老百姓死活呀,大兵进城就他妈一个字儿,抢!”

    “抢粮食,抢钱,抢女人!”汉子摇头道,“抢了你还是好的,惹恼了他们,直接一刀宰了。你找谁说理去?”

    “可是洪武老皇爷不一样!”汉子吐沫横飞的说着,“进城之后安民告示写着,凡有敢抢劫百姓,骚扰百姓的,砍脑袋!老皇爷的大军那真是秋毫无犯,硬是没抢百姓一文钱!”

    “当时街面上那些老夫子都说,什么是王师呀?这就是王师呀!我还记得当时的教书先生说了,就冲这爱民的心,得天下的也一定是朱大帅!”

    朱允熥听了,对朱元璋竖起大拇指,“爷爷,英雄!”

    “呵呵!”朱元璋笑起来,“啥英雄,咱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哪忍心糟蹋穷人呢?”

    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得到了民心,大明得到了人心。

    一顿饭,老爷子吃得极为高兴。

    吃饱喝足一抹嘴站起来,“回吧,家里还一堆事儿呢?”

    “您不等等,看看今天邮票卖了多少钱?”

    “不等了,明儿有朝会,户部会报上来!”朱元璋背着手。

    “老爷子您慢走!”

    “老爷子常来呀!”

    小贩们,在身后说着热情的客套话。

    朱元璋笑笑,“赏他们!”

    廖镛低头,从口袋里掏出两个十两重的元宝,过去。

    卖豆腐脑的妇人一个,卖蒸饺的汉子一个。

    俩人拿着银元宝都愣了,好似做梦一样。

    “这可使不得!”

    “这也太多了!”

    半晌两人回神,拼命的摆手。想喊,可是朱家爷俩已经走远。

    “拿着吧!”廖镛笑道,“皇爷赏的!”

    “皇爷?”

    小贩们惊呼一声随后明白了。

    “老皇爷吃了我的豆腐脑?”卖够豆腐脑的妇人眼睛一白,昏了。

    卖蒸饺的捧着元宝直接跪下,当当磕头。

    “老皇爷,小人谢您的赏!”

    ~~~~~

    阳光落在身上,暖的发痒。

    朱元璋边走边笑,“大孙呀,你说的对,百姓心中有杆秤!史书可以造假,人心做不得假哟!”

    说着,对朱允熥正色道,“记着,到啥时候,都别忘了,咱朱家也是穷人出身,不能干那些背祖忘宗,缺德冒烟的事儿!”

    朱允熥肃容,“孙儿记住了!”

    “你是个心善的孩子,咱信得过!”朱元璋笑笑,“明儿有大朝会,你站在咱身边。”

    大朝会,京城四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

    届时,吴王朱允熥要站在朱元璋的身边。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在百官面前,正式露面!”

    朱允熥想道。

    --

    作者有话说:

    读者交流群,企鹅群。

    第48章

    昊天塔

    夜风,从山谷中吹过,吹走夏日的炎热。

    北方的恢弘的群山之间,一座巍峨的高塔傲然耸立。

    此塔名为昊天塔,相传兴建于隋代,高十五丈(现代考证46米),通体用砖石砌成,雄壮宏伟,高高的塔尖仿佛要划破天际。

    借着依稀的月光远远望去,塔身上满是岁月留下的斑驳和风吹雨打的痕迹。可这些印记却不曾让它黯然失色,反而散发着厚重古朴的光辉。

    塔身上,能工巧匠雕刻出来的猛虎野兽,在从各个窗口中散发出的灯火映射下,栩栩如生。一双双充满蔑视的眼神,遥望着远方的大地。

    朱棣站在昊天塔的最顶层,南眺如画江山。

    微风归来,挂在塔窗口的窗帘微微颤动,阁楼中檀香的青烟随风飘散。

    下层塔楼中,哒哒的木鱼声还有僧人诵咏的梵经交织在一起,若隐若现的同时又在耳中盘旋,久久不散。

    “这么说,老爷子选中了老三?”朱棣的声音响起,有些沙哑,没有太多的感情。

    他身后一个风尘仆仆的中年武士,谦卑的单腿跪地,注视着脚下的地板,没有抬头。

    “臣不敢妄言!”武士开口说道,“但是黄公公说,陛下现在已经到了离不开吴王的地步,一刻不见老爷子就心急如焚。而且,当日老爷子急病之时,明显有对群臣表明,立吴王为太孙之意。可是当时被太子妃和淮王打断,老爷子脱危之后,立吴王为监国!”

    “呵!太子妃?”朱棣依旧看着远方,眼里露出一丝嘲弄,“吕氏算什么太子妃?她也配?”

    朱棣是一个骄傲的人,从小骄傲到大。这世上能让他钦佩的人不多,能让他认可的女人更是只有一个半。

    一位是他的养母,却一直被他奉为亲生母亲的已故马皇后。另外半位,就是他已故的大嫂,昭告天下的大明太子妃,常氏。

    吕氏在他心中不但配不上太子妃的名号,甚至连他嫂子的身份都算不上。

    随即,朱棣的嘴角动动,脸上的嘲弄更深了,“淮王?这么说,朱允炆也想趟这浑水?真是自不量力!”

    “黄公公说,太子妃和淮王一直在暗中拉拢他!”武士回道。

    “哈哈哈!”朱棣似乎听到了什么好笑的笑话,在窗口抑制不住的大笑起来,“他们娘俩还真是够看得起他们自己的!”

    朱允熥有想法,入了老爷子的眼缘,出乎朱棣的意料。

    但是朱允炆他从来都没放在眼里,在他眼里那就是一个只会读书跟小猫一样的黄口小儿。

    可是朱允熥呢?

    朱棣的笑声停止,脑中浮现一个总是躲在他大哥背后,偷看他们这些叔叔,不善言辞的孩子。

    其实在他心中,他对朱允熥的观感比朱允炆要好上许多,甚至隐隐的还真有那么一丝丝亲情在其中。

    一是因为那个已经故去的贤惠的嫂子,二是因为朱允熥那个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的外公。

    朱棣第一次上阵,就在常遇春的麾下。

    当时对阵的是北元的残军,常遇春大将军直接扔给他一身铁甲,一把斩马刀,告诉他。军中没有啥鸟皇子,有的只能是杀人的好汉子,是个带把儿的就跟着老子屁股冲。

    想到此处,看向窗外的朱棣情不自禁的笑了。

    常遇春算是他在军事上的启蒙老师,那么对朱允熥这个侄子,这个常遇春的外孙,他心中多少有些香火之情。

    但是,想不到,那个曾经看起来那么不起眼的孩子,现在却是他最大的敌人。

    “你下去领赏吧!”

    那武士无声的退下,朱棣仍然背着手站在窗边,遥望夜色中的千里山川。

    视线中是灰蒙蒙一片分不清任何景色的黑幕,但是豁然之间,在朱棣的双眸之中,一团火焰燃起,将那些纵横交错的河流与山川照亮。

    那里,是北平的更北方,那里是最原始的荒凉,那里也是多少汉儿心中的梦魇,那里更是当年霍去病扬名的地方。

    轻微的脚步声,在身后微微响起。

    道衍和尚姚广孝洁白的袜子踩着光滑泛着微亮的地板走来,默默站立在朱棣的身后。

    朱棣眼中的火焰慢慢消退,笑容重新挂在脸上,“想起了一段旧事!”

    姚广孝也看着窗外的夜色,“说来听听!”

    朱棣指着窗外,“我十三岁时曾和常大将军约定过,将来我们一起征战漠北,誓要扫清胡虏,让中原不再受胡人蹄铁践踏,把大明的旗帜插到阿尔泰山,甚至更远!”

    话语中朱棣抿着嘴唇,眼神愈发明亮。此刻他的表情不像是一个城府深沉的王者,而更像一个心怀志气的倔强少年。

    “那样的成就,不适合一个藩王,而更适合一位帝王。”姚广孝的声音很轻,“如果一位帝王做到了,他的成就远超汉武唐宗!”

    朱棣忽然一笑,“我不需要向世人证明什么?我也不在乎所谓的功绩!我知道我一定比历代的帝王都强。”说着,眼神如剑,“因为,我从没想过要病死在床上,我朱棣要死,也要死在战马上!死在大明国土之外。”

    然后,朱棣微微扭头,看着姚广孝的侧脸,“如果我坐上那个位子,我会把这里,把这片近百年来胡人南下的前哨地,变成北征的出发点。”说着,他又笑起来,如一个顽皮的孩子一样,“从此以后,不会再有胡人南下,只有汉儿北上开荒!”

    啪啪啪,掌声响起。

    姚广孝轻轻拍着巴掌,缓缓笑道,“可惜没有史官,今日一番话,若是能留于文字,必定流传千古,让后世帝王汗颜!”

    “不碍的。”朱棣微微笑道,“等本王登基时,再说一遍,当着所有的大臣,再说一遍!”

    “那小僧等着那一天!”

    随后,两人无话,静静看着窗外。

    几盏灯火在两人的视线中,慢慢游走。

    那似乎是,北平城中的打更人,在巡夜打梆。

    北平之名,来自朱元璋。

    洪武元年,刚刚登上皇帝位,还没彻底平定天下的朱元璋。在壮年之时,对着北方蒙元的大都嘶吼,从此以后你叫北平。

    北方安定太平之北平。

    中原的敌人从来都是在北方,北平是元朝的大都,再往前是彪悍女真人的中都,再再往前是同样兴起于草原契丹人的南京,辽国的陪都。

    几百年来,这里不但是北方的雄城,更是北方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座城池就像是一位满面风霜之气的北方汉子,不动如山。

    为了攻取这座都城,大明出动了二十五万最精锐的部队。

    淮人,楚人,赣人。

    这些百战的大明精兵在两位绝世勇将,徐达和常遇春的带领下,摧枯拉朽直接攻到了大都城外的通州。

    当时,面对倾巢而出的大元铁骑怯薛军,中原男儿选择了用北方胡人最擅长的

    方式,从正面击溃他们。

    常遇春,郭兴,率领骑兵在北方大地上和元军正面碰撞。胡人不败的骑射神话破灭,大明的男儿到了大都城下。

    那一战后,元顺帝发出了今日复做徽钦二帝耶的惊呼,弃城逃走。

    常遇春身先士卒,带领大明虎贲爬上城墙,攻入了几百年来,无数中原男儿泣血北望的汉家旧地。

    “广孝!”

    想起往事,朱棣人仍旧热血沸腾。

    “小僧在!”

    “咱们现在怎么办?”

    “继续等!”姚广孝笑道,“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飞冲天!”

    ~~~

    感谢大家支持,晚饭时还有。

    明天开始,每天三更,在下午三点前,一起奉上。

    第49章

    大朝会

    当!当!

    延绵厚重的钟声,在大明宫城的角楼响起。

    飞鱼服的武士,有韵律的撞击着,代表皇权的铜钟。

    钟声在空气中波纹一样的开始扩散,以大明的紫禁城为中心,扩散到大明的京城各个角落。

    今天是大朝会的日子,在京四品以上官员都要参加,太和殿皇帝御门听政。无论春夏,无论寒暑,无论风霜雨雪,雷打不动。

    钟声落下,大明紫禁城的宫门打开。数不清的官员们身着朱紫朝服,双手捧着象牙朝笏按照官职大小,文武分开,鱼贯而入。

    此时的奉天殿中,朱元璋和朱允熥也乘坐仪仗,开始往太和殿进发。

    “嗤!嗤!”

    长长的皇帝仪仗前,两个健壮的太监走着方步,迈步之时不断地挥舞手臂,手中发出嗤嗤地声音。

    那些在皇宫夹道中打扫的宫人杂役,听到太监发出的声音之后,马上面对红色的宫墙跪倒。

    凡人,是没资格见皇帝的。

    随后是高举着仪仗,穿着红色喜服,头上插着白色羽毛的太监们。

    再往后是穿着华丽锦服头戴银盔,面如沉水的武士们。

    他们身材魁梧,每个人都似乎一般高矮胖瘦,手中举着金瓜斧钺等礼仪兵器,伴随在皇帝御辇周边。

    朱元璋一身龙袍,头戴金色禅染的皇冠,宝石珠子穿成的帘子,遮盖住他眼睛,让他整个人看起来有些神秘。

    朱允熥一身亲王服饰,走在御辇的边上,一只手扶着十六人御辇的杠子,另一只手扶着他自己腰间的玉带。

    他的脊背挺得笔直,目不斜视,整个人看起来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

    御驾行进的途中,朱元璋偶尔会侧头,每当看到仪表堂堂,风姿不凡的孙儿,都会微微点头。

    御辇在太和殿外停住,朱元璋从御辇上下来。

    “大孙!”

    “孙儿在!”

    “扶着咱的手,咱爷俩一块过去!”

    “是!”

    皇帝苍老的手臂,搭在了朱允熥充满生机的胳膊上,头上的金龙黄罗伞下,两个人有着相似的脸。

    朱元璋的上朝,从不座金銮殿。

    他的龙椅放在太和殿外的大门洞里,叫做御门听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子们的朝拜声山呼海啸,太和殿的空地上,跪满了大明的臣子们。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