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7章

    朱元璋站在龙椅边,没有表情的看了臣子们一眼,“众卿平身!”

    “谢万岁!”

    随着再次山呼般的声音,臣子们站了起来。

    站在朱元璋的身边,朱允熥耳听那些臣子们的呼声,心驰如电心潮澎湃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问。

    皇帝的大朝会,是在这里举行。

    夏天还好,冬天多冷?

    怪不得后来的万历皇帝不爱上朝,天不亮就从被窝里出来,坐在冰天雪地中开会,谁愿意?

    这是朝会,是一个国家从天子到臣子最为重视的仪式。别说冰天雪地,无论刮风下雪乃至下刀子,都必须来。

    他心中有些不着调的疑问,群臣的心中却是深深的震撼。

    吴王,居然在皇帝身边。

    皇帝,居然带着吴王来上朝。

    以前这个殊荣只能属于一个人,那就是吴王的父亲,已故的太子。

    许多人心中思量,看来皇帝要立皇太孙的传闻是真的。

    而看着长身玉立的吴王,许多人也必须承认,这位皇嫡孙的气度和皇帝,还真是有几分相像。

    “前几日咱病了!”

    此时,朱元璋的声音响起,通过门洞扩散到广场上。

    “你们不用担心,小病!咱现在没事,身子还硬朗!”说着,朱元璋露出几分微笑,“今日朝会,各位臣工畅所欲言。”说完,对朱允熥小声说道,“你好好听着,你看看谁能办事,谁不能办事,回头咱要考你!”

    “孙儿明白!”朱允熥点头道。

    “臣有本奏!”

    一大臣昂然出列,礼部侍郎纪善。

    “陛下前几日下旨,云南西平侯回京安葬。现棺椁已在路上,吉地如何选,还请陛下示下!”

    吉地就是墓地,既然下旨让沐英回京安葬,那就不是一块坟地那么简单,而是要下旨给沐英乃至他以后的儿孙们,一块钦赐的墓地。

    说来也巧合,前世沐家的陵园朱允熥有幸去过。刚退伍时他也过了小半年的穷游生活,在南京城外的将军山,瞻仰过这位千古忠臣的家族陵园。

    只能远远的瞻仰,沐英和他家族后人的墓地,在战乱年代频遭盗掘。而且在房地产风起云涌的时代,财大气粗的商人们根本不顾所谓的文物不文物,直接挖土机挖平了事。

    原来沐家的墓地,已经变成了青山绿树环绕之下的座座豪华别墅。不免让人扼腕惋惜。

    不过,即便是被掩埋在地下或者是消散在尘土中,安葬在将军山的沐英也似乎在守卫着大明太祖和皇后的陵寝,将军山正通往明帝陵,像是一座大门。

    说起沐英,朱元璋的脸色暗淡几分,开口说道,“这事咱已经下旨给吴王,沐英的后事他和礼部一同操办!”说着,看看朱允熥,“大孙,你说吧!”

    这一幕,让群臣更是心惊。

    以前太子是陪着皇帝上朝,但是皇帝可从未这么和颜悦色和太子说过话。

    “皇爷爷已经下旨西平侯为黔国公!”朱允熥朗声说道,“沐公爷生前的遗折中写道,愿为已故皇后守灵,那他陵墓就选在将军山吧!”

    对于这样一个忠臣,一个对大明忠心耿耿的家族,守护明帝陵的将军山是最好的归宿。

    不过,朱允熥不想再看到,英雄的陵墓被小人盗掘。

    “沐公和我皇明虽非血亲,但不亚于血亲!”朱允熥继续说道,“礼部会同工部修建陵墓之时,必须深挖深埋,以防宵小!”

    “臣等明白!”大臣们回道。

    “陛下!”

    朱允熥话音落下,户部尚书傅友文出列。

    “昨日邮票发卖,京城之中共售出信件邮票十七万张,储货票七千,住宿票一万五,车马使用票六千七,驿卒护卫票三千六..........”

    普通的邮票两个钱,但是其他涉及到在驿站住宿,储存货物,护卫和车马使用的票,费用却很高,而且还是按照货物的多少和重量来进行估算。

    “共计收白银,二十六万三千二百四十一两白银!”

    嗡,群臣大哗。

    小小邮票居然一下卖出那么张?

    不过想想也就释然,毕竟古往今来头一遭,人人都买一些放在家中备用是人之常情。

    但是没想到,驿站邮政的各种票,加起来居然能有这么多钱?

    这还只是京城一处,若是那些繁华的江南城镇,商贸繁华之地全部开始售卖,那还不得是个天文数字。

    “二十六万?”朱允熥心里盘算,确实不少。

    须知一个上等州府的一年赋税也未必有这个数,而且大半还是布匹粮食等,可不是白花花的银钱。

    贵金属在官府手中的含义,可比在民间强一百倍。国家储备金银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国力。

    “没算错?”朱元璋问道。

    “千真万确!”傅友文朗声道。

    “咱大明,不但给老百姓干了好事,财政也开源了。”朱元璋笑道,“好事,好事!”

    “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群臣再次叩拜。

    “起来吧!”朱元璋笑道,“给咱贺啥?这主意是咱家大孙想出来的!”

    “臣等为吴王殿下贺!”群臣又道。

    “传旨!”朱元璋忽然再次开口,“赏吴王朱允熥全副亲王仪仗。”

    “臣,谢陛下隆恩!”

    朱允熥赶紧拜倒,叩首道。

    这个赏赐实在是太重了,他虽然是吴王,可是没有就藩。大明律法,宫中只有皇帝能有仪仗。

    而亲王是仅次于皇帝的仪仗,也就是说在宫中,朱允熥无论是出门还是起居,在紫禁城中只比皇帝低了一级而已。

    “起来吧,咱爷俩还谢啥!”朱元璋笑道。

    “臣有本奏!”

    翰林院学士,元史编修方孝孺出列。

    “陛下,臣以为既然陛下龙体痊愈,吴王监国一衔该去了!”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

    这人真敢说!

    监国的这个头衔,只有陛下能开口说去,哪有你一个翰林学士上书的份?

    果然,朱元璋的脸色有些阴沉。

    他最是护犊子。

    只听方孝孺话锋一转,“陛下,去了监国的头衔,吴王殿下才可以来大学堂读书呀!臣为殿下的师傅之一,殿下的课业可是落下不少!”

    朱元璋转怒为喜,沉吟片刻,“往后,中书舍人刘三吾,翰林学士方孝孺每日到奉天殿偏殿,为吴王教书!”

    群臣再次惊诧。

    皇帝态度已经表明了,就此说明。

    大明的下一位储君,已经呼之欲出。

    “臣,谢陛下隆恩!”朱允熥和方孝孺同时拜道。

    忽然,太和殿外,一个头戴羽毛的御林军士,急速跑来。

    手中带着红色大印的军报,在清晨的阳光下,是那么显眼。

    “报,八百里加急,边关大捷!”

    “蓝玉大将军,大破伪元,杀敌三万.........”

    朱元璋迅速站起,“呈上来!”

    第50章

    黄沙

    大明以武立国,最重战功。

    群臣目光之中,银盔上插着羽毛的羽林军士卒,快步上前,单膝跪地把军报,双手举过头顶。

    朱元璋伸出手想去拿,半路却又把手收回来。

    “大孙,念!”

    “是!”朱允熥兴奋地说完,随后有些激动的拿起了边关的军报。

    这是他第一次读大明的捷报,更是他第一次见证大明的胜利。往往后世都说大明如何孱弱不堪,可是这个时代的大明,不但兵强马壮名将如云,而且敢于出击,有着犯大明必诛的气魄。

    “臣蓝玉启奏陛下,臣于本月三日抵达洮州.........”

    “伪元贼子狡诈,见大明大军前来,则且战且退逃至大漠....”

    “臣知伪元贼子欲引臣入大漠,围而歼之,故臣将计就计.....”

    清晰嘹亮的声音从朱允熥的口中发出,群臣们静静的听着。

    朱允熥一边念着,脑中一边浮现着关于边关战场的画面。

    洮州,位于大明帝国的西北,是羌人的旧地。

    隋唐以来一直为中原王朝的必争之地,因为此处有丰美的水草可以为中原提供优质的战马。

    一直以来,这些胡汉杂居,但是这里的胡人并没有表达出对中原王朝那种侵略性。他们也一直仰仗中原王朝提供的茶叶,铁骑布匹等等。

    洮州以外,是大漠,半草半沙的大漠。

    不刮风时,黄沙青草并存,偶尔些许的湖泊涟漪荡漾,夕阳西下的时候,湖泊的水面上,反射着柔和的五彩之光。

    但是刮风之时,漫天的黄沙狂舞,整个世界都是黄色。

    又起风了,粗粝的沙子打在人的脸上,像是钝刀子在慢慢割着。

    大漠之中,一支雄壮的军队艰难的在风沙中行军。

    他们的脸上刻着风霜,眼神中带着疲惫,干瘪的嘴唇,裂开的皮肤,满是风尘的盔甲。

    他们千里迢迢急行军而来,满腔的战意遇到了躲避的对手,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进入大漠,开始追击。

    他们大多是两条腿,但他们的敌人是四条腿。

    漫天风沙无边下,壮士宝刀收在匣,只等贼人踪影现,碧血丹心染黄沙。

    贼人,诱敌深入。

    明军,将计就计。

    军报上只有简简单单八个字,却是风沙之中艰难的跋涉,在大漠中的每一步,大明健儿们都走得十分艰辛。

    ~~~~~

    “伪元贼三万五,臣兵分两路,一路龙骧骑兵从东侧深入大漠,敌后横行。”

    “一路两万四千人,臣亲自率领,皆为步军.......”

    念到这里,朱允熥不禁大惊失色。

    蓝玉是疯子!

    两万四千人孤军深入,他们面对的敌人不但人数上比他们多出一万,而且还都是骑兵,都是北元神出鬼没的铁骑。

    步对骑,怎么打?

    骑兵有着高速的机动性,而且北元的骑兵都是自小在马背上善于骑射的武士,他们一人双马,饿了吃奶酪,渴了喝马奶。步兵不但跑不过他们,还有着漫长的后勤补给线。

    然而此刻,听到朱允熥的声音,龙椅上的朱元璋却朗声大笑。

    “蓝玉这仗打得是越来越精了!”

    朱允熥心中疑惑的继续往下念,“臣于大漠深处,月牙儿海(这地儿编的)水源补给点,遭遇伪元大军。贼酋为阿里不哥家族后裔哈咎,以及投降复叛的原大明建昌卫指挥使月鲁帖木儿,贼三万骑兵,遮天蔽日而来!”

    ~~~~

    “报!”

    黄沙之中,一骑背上插着小旗的骑兵,打马狂奔至蓝玉帅旗之下。

    大明的日月星旗在左,蓝字大旗在右。

    大旗之下,重甲精锐环伺着鬓角微微发白,满面风霜,但是眼神如电的蓝玉。

    “吁!”骑士胯下的战马在喝令下停步,因为冲击力导致它前腿腾空,不住的踢腾,战马脖颈上密集的鬃毛在黄沙之中飞舞。

    “报大帅,探马发现前边伪元骑兵主力,起码十万左右,三十里外还有近万骑兵悄悄绕到我军后方!”

    “哈哈哈!”蓝玉和手下的将领瞬间大笑起来,“他娘地,龟儿子终于探头了。”

    笑着,蓝玉忽然高举右臂。

    接着数位骑兵从蓝玉身边纵马而出,“大帅有令,停止行军!”

    “龟儿子上门了,抄家伙招呼着!”蓝玉嘶吼一声。

    “喏!”众将用马鞭把敲打胸口的护心镜,随后纷纷走入部队,约束士卒。

    塞外漫天黄沙之中,中原战鼓响起。

    咚咚咚!

    鼓若惊雷,如疾风骤雨般传遍四野,震撼着塞外的风沙。

    漫天的黄沙似乎被战鼓震慑,竟然慢慢小了下来,让阳光在大地上重新出现。

    大漠中的阳光明媚,士卒们兵器和盔甲的反射光茫,更加耀眼。

    两万四千多大军,在战鼓和剌剌作响的战旗指引下,分成三个巨大的方阵,中军蓝玉大旗在一处沙丘之上,其余两个在其脚下前方。如果从天空俯瞰,正好是一个倒着的品字形。

    蓝玉跳下战马,粗糙的大手抚摸两下战马的脸颊,随后在亲兵打开的小马扎上坐下,虎视前方。

    前方,视线之中,鬼魅的一样的骑兵开在高岗上,在大漠中,在地平线上出现

    。

    “把咱大明的大旗升起来。”蓝玉马鞭遥指前方,大笑着说道,“告诉北元人,大明蓝玉在此,有种来战!”

    呼,大旗高高的竖起。

    迎着大漠中的风,哗啦作响。

    方阵中的士兵们,回望沙丘上的迎风招展的大明战旗,眼神变得更加坚韧。

    那是家乡的旗,那是大明的旗。

    那旗帜在风中翩翩起舞,一如汉唐盛世之时,汉家男人出征之时的战舞。

    “吼!”

    两万多大明男儿敲打手里的兵器,从胸膛中发出野兽一样的嘶吼。

    紧接着,响彻天地,让黄沙战栗,天空变色的呐喊声,骤然响起。

    “大明男儿在此,有种来战!”

    ~~~~

    轰隆!轰隆!轰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