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7章

    “不行不行!”那人连连摆手,“不合规矩!”

    “什么规矩,咱们自己家人,没那么多说道!”朱棣笑道,“喝茶!”

    说完,朱棣对外面喊道,“去,让老大老二老三起来,过来给舅舅磕头!”

    ~~

    求个情,别喷我。

    欠一章,摸摸大。

    第9章

    话里有话老皇帝的寿辰,既是盛大的欢宴,又是一个名利场,同时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候。

    十月的风很是冷,南方的冬天往往是突然而至,在不经意之间,让人冷的猝不及防。

    风很冷,但是京城很热闹,各地藩王入京给老皇爷贺寿,这可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大事,应天府的商业越发的活跃起来。

    各街的商铺,饭庄,酒肆,乃至秦淮河上的歌姬生意,都更加的红火。

    连只有往年在腊月才开始的庙会和大集,也都悄然开始,并且人流如织。

    皇帝的寿辰是万寿,普天同庆的日子。不单是大明京城的百姓热闹的跟过年似的,周边的番邦小国的也跟着凑热闹。

    三个月前老皇爷就昭告天下,允许藩王进京贺寿。这一消息不但传谕大明江山,各上表称臣的藩国也都遣使来贺。

    安南,高丽等等一众和大明接壤的国家,纷纷来京,码头上每天都有万里之外的番邦船只到来。

    老皇帝的寿辰不只是家事,已经变成了国事。

    不过对于京城的百姓来说,这些番邦的使节看都懒得看。在他们看来这些番邦小国的使者,远没有大明藩王那么威风,而且大国百姓从心里,就没瞧的起这些小国寡民的人。

    中国人不排外,但是历来有轻视其他国家的传统。

    礼部的官员们忙得脚不离地,各部的官员都卯足了劲儿,这时候万不能出什么纰漏,各地的藩王和藩国使节都在看着。真要是在老皇爷寿辰的时候给大明朝添堵,那可真是万死不赎的罪过。

    相比于朝廷上的

    官员,最清闲的反而是朱允熥。

    这几日连刘三吾和方孝孺的课都不用上,每日都是陪着各地的藩王。

    开国皇帝的儿子都是骄傲的,年长王爷之中秦晋二王和朱允熥最为交好,老皇爷属意吴王不是什么秘密,他二人知道自己储位无望。除了和朱允熥骨肉至亲之外,还刻意的恭敬交好。

    年轻的藩王们对朱允熥则是不咸不淡,他们也想开了。年纪小皇位落不到头上,又是皇帝的亲子,世袭的亲王,只要不造反一辈子荣华富贵,在封地为所欲为。

    他们犯不上巴结朱允熥这个吴王,当然也不会得罪。即便是少年藩王中,风头最盛的宁王朱权,面对朱允熥的时候也是面上过得去。

    不过有时候,宁王也会在朱允熥面前摆下叔王的架子,而且他年轻气盛,又在边疆为塞王,说话不知不觉之间会带着些棱角。

    朱允熥自然不会和他一般见识,在他看来宁王也不过是个没长大的熊孩子,性格远谈不上成熟。

    这样的少年只需要几句好话就能对付过去,让他飘飘然,毫无防备。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这样的性格,无怪在历史上被燕王忽悠到被挟持,然后兵权还被忽悠了。

    至于燕王朱棣,朱允熥并没有刻意接触,而对方也没有主动示好。

    这一日难得的暖冬温阳,江南的天气在冬日豁然晴朗。虽说风还依稀有些冷,但也是一片好风光。

    紫禁城边的演武场中,朱允熥和众位藩王缓缓策马,边走边聊,说的都是些地方和朝堂上的趣事。

    不远处,宁王在练习骑射的通道上策马狂奔,在马背上左右开弓,箭无虚发。

    作为少年人,他有骄傲的权力。起码他这手骑射的功夫,朱允熥自问不及。

    大明以武立国,朱元璋对于诸皇子的教育都是要能文能武。这些塞王又是在边疆镇守,自然是一身好本领。

    才来了几天,武艺超群又豪气万丈的宁王,就成了一众少年藩王中的领军人物,他在演武场内炫技,边上诸位带着侍卫的藩王拍手叫好。

    秦王看看那边,回头对朱允熥笑道,“老十七还是少年心性,不大稳当!”

    晋王朱棡则是若有所思,回头看看朱棣,“老四当年也是这么意气风发,谁都不放在眼里!”

    朱棣一笑,“三哥先看弟弟是不是稳当了?”说着,又是一笑,“男人,只有上了年岁才能稳当!”

    跟这些人说话很累,个个都是话里藏话。

    “诸位叔叔乏了吧!”朱允熥在马上笑道,“下去喝口茶!”说着,从马上下来,“知道几位叔叔好茶,特意让人准备了些北地喝不着的新茶!”

    大明开国初期,还没养成奢侈之风,这些藩王在地方上虽然享乐,但也还有个限度,完全不像几百年后那样,奢靡成风。

    而盐茶都是国家重要物资,边关人少。每年的茶引和盐引,都需要商人运送粮食到边关换取,按照运送粮食的比例,发放可以贩卖多少斤盐茶的官引。

    “要是嘴喝刁了,以后管你要!”晋王朱棡下马笑道。

    秦王朱樉笑道,“几斤茶叶的事,也拉得下脸跟熥儿要!”说着,在侍卫们准备的椅子上坐下,继续笑道,“茶我不大得意,若是江南的好酒,十年陈的女儿红等,可以给我准备两坛!”

    两位叔叔话语亲热,完全没拿朱允熥当外人。

    “以后两位叔叔的酒,茶,我包了!”朱允熥亲手泡茶,雪白的瓷碗里茶汤荡漾,分给诸人之后,继续笑道,“若是边地有什么好东西,也别忘了侄儿!”

    说到此处,朱允熥又对朱棣笑道,“四叔,请喝茶!”

    朱棣笑笑,端起茶喝了一口,貌似不大感兴趣。

    “这茶不合四叔的口味?”朱允熥笑问。

    “我这粗人,喝不出好坏!茶这玩意,解渴就行。有就喝,没有就喝井水,也是一样!”朱棣朗声笑道,“你若是请我喝酒,我倒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这喝酒,江南的酒不成,最好的还是北方的烧刀子,入口刀子一样,大冬天的喝上一口,从嘴到胃全暖和!”

    朱允熥继续泡茶,不动声色,“酒如茶,要慢慢品。江南酒水不及北地强烈,但养身安神别有用处。北地的酒固然痛快,可是喝多了,伤身啊!”说着,又是一杯茶过去,“四叔,侄儿说的对不对?”

    朱棣朗声大笑,“你这书读多了,说话一套一套的!”

    他二人无声的交锋,秦王晋王对视一眼,眼神耐人寻味。

    燕王对吴王这个侄子,没有刻意交好。而吴王这个侄子,也似乎对燕王这个叔叔,隐含戒备。

    朱元璋一众皇子之中,属故太子朱标和燕王朱棣,在年轻时出类拔萃。而这二人之中,燕王为人最为傲气。少年时,很多时候哥几个做错了事,都要请太子出面,免得被父亲责罚。

    唯独燕王,错就错,不需谁说好话,只管打就是了。成年之后秦晋二藩,更是庇护在太子羽翼之下。而燕王朱棣,则是马上争长短,一心扑在建功立业上,拼命的证明自己。

    不是说燕王和太子的关系不好,而是朱棣的性格如此,绝不愿被人小瞧。

    太子在世,朱棣不敢怎样。

    现在太子不在,老爷子属意太子嫡子。

    那以后.......

    其实说完这些话,朱棣心里就有几分后悔。

    戒急用忍,太子在的时候,自己隐忍不发,这么多年恭恭敬敬。

    现在太子不在,自己怎么就有些沉不住气了!

    想着,看了看朱允熥的脸色,心里明白几分。

    “这小子看着就是笑面虎,故意说些带刺的话让自己不舒服!”朱棣心道。

    而且作为杀伐决断,屡立功勋的边关塞王,他自然能感受到朱允熥对他的戒备。

    这种感觉让他很不舒服!

    因为未来京城之前,他心里还想过几分和太子,乃至太子妃昔日的情谊,对朱允熥这个嫡侄儿高看几分。

    可是人家,似乎对他这个叔叔,却没什么情分表露。

    第10章

    比试这时,朱允熥和几位年长藩王身边的人,多了起来。

    他们坐在这里喝茶说话,其他年轻的藩王也带着侍卫过来,一片欢声笑语。

    就连各家的晚辈也都过来,端坐在父兄身边,一个个小大人一样。

    其中三个兄弟格外引人注目,燕王朱棣家的三个儿子。

    老大朱高炽是个胖子,往那里一坐跟弥勒佛似的,肚子上的肉一股一股,脸蛋上的肉一颤一颤,小眼睛咔吧咔吧的,一看就是个肚子里有主意的。

    老二老三则是多动症一样坐不住,看着演武场里纵马飞驰的宁王朱权,眼中放光,恨不得现在就去较量一下。

    见朱允熥目光过来,朱高炽小眼睛转转,一脸和气的微笑起来。

    朱允熥回报微笑,这个胖子在历史上是个贤明的君主,不过就是短命了一些。

    当下,挥挥手,有侍卫送上点心糕点。

    朱允熥推过去几碟,笑道,“尝尝京城的味道,比你们北平如何?”

    朱高炽的目光顿时被精美的点心吸引,胖脸上有些纠结,狠心道,“多谢吴王,我还是不吃了,不饿!”

    这憨憨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朱允熥笑道,“怎么,怕胖?”

    此话,让周围人都笑了起来。

    龙子龙孙都是精壮男子,忽然有这个一个胖子,还真是有些不协调。

    顿时,朱高炽的脸色有些窘迫。

    而他的弟弟朱高煦却没心没肺,拍着大哥的肚子说道,“我家老大,从小就这么胖!我娘都不敢给他多吃!”说着,还给了老三一肘子,“是吧,三弟!”

    这也是个性格不稳,情商不高的。哪有当着外人面,说自家大哥的?

    朱棣顿时脸色有些发黑,想动手发作,却碍于周边有外人。

    朱高炽此时却没事人一样笑笑,“也不是怕胖,是怕吃多了肚子胀!要是在北平,还能坐着马车出去打猎活动,京城往哪打去!”

    说着,他看看朱允熥,“吴王,你我是同一年生人,你几月?”

    臭小子,你原来是个蔫坏!

    朱允熥心里哭笑不得,想不到居然被一个胖子给算计了一把。

    因为他和朱高炽是同辈,他俩同年生,今年虚岁都是十五,但是朱允熥的生日比朱高炽要晚几个月。

    不过,朱允熥也不扭捏,大大方方的

    说道,“我比你小,十一月生人!”

    果然,朱高炽露出得逞的微笑,“我是八月,吴王要叫我堂兄!”

    辈分上虽然如此,但朱允熥是大明亲王,而朱高炽虽说是兄长,可却是一个什么头衔都没有的皇孙。

    众人都在笑着,等着朱允熥如何回应。

    朱允熥的情商可不低,直接站起来一礼,“堂兄!”

    朱高炽吓了一跳,他是无爵的皇孙,哪里敢受。赶紧慌忙让开,然后肃然回礼。

    众人也都有些意外,随即心里对朱允熥的评价又高上几分。

    皇嫡孙吴王,为人谦和,不摆谱不摆架子,心怀坦荡。

    这时,宁王朱权策马而来,头上满是剧烈运动过后的汗水。见众人都在说话,没人再注意他的英姿,心里有些不得劲。

    “四哥!”朱权在战马上说道,“咱俩比一比!”

    朱棣笑着道,“你刚耍了那么久都累了,我现在和你比不是占你便宜!”

    “四哥说哪里话!弟才刚出汗,那里就累了!”朱权笑道,“好久没见四哥射艺了,让弟弟开开眼界!”

    “我那哪是什么射艺!”朱棣依旧是笑,“我那是杀人的功夫!”

    的确,宁王朱权的骑射看着好看,却只是快马轻箭,有些花架子的意味。而朱棣战马上,挂着的却是半人高的重弓,箭袋里各种形状不一的箭头,应有尽有。

    朱允熥虽然不善于骑射,但是在深宫之中耳目渲染也多有了解。后世电视剧中的弓箭都是骗人的,战场上的精锐士兵都身披铁甲,哪能一箭就死。

    而且为了适应不同的战场情况,对付不同的敌人,还有风速距离等等,箭头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

    细长三角尖头的破甲锥,专破重甲。月牙儿型的凿子头,能加伤害面积,近距离用重弓射出,一箭就能让战马躺下。

    除此之外还有造成贯穿伤,杀伤性很大的三菱箭。射进人身体之后,拔不出来的倒刺箭。

    朱棣箭袋中,箭杆最粗的箭头,直径似乎有铜钱那么大。

    北平是故元大都,蒙古人对其念念不忘。后世人似乎以为蒙古人穿着皮袍拿着粗制滥造的弓箭就上战场,实在荒谬。

    草原民族对于工匠更加重视,当年蒙古铁骑三次西征,一直打到了多瑙河河畔。

    在欧洲,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匈牙利等国组织重装铁骑,德意志派出最精锐矿工重甲步兵,条顿骑士团等等,可依旧无法阻挡全军覆没。

    另一路,则是踏平了伊朗阿富汗等国,一直打到了埃及。伊拉克末代哈里发穆斯塔新,被蒙古人用毯子包裹起来,用战马活活踩死。

    这样的战果,是靠着皮袍和简单的弓箭能打出来的吗?

    早在灭金之时,蒙古人俘虏了大量了工匠和中原的高科技,把投石机火炮等武器用在了西征的

    路上。同时大军所过之处,胆敢抵抗的城池中,除了工匠全部处死。

    上百年的征战中,蒙古人虽然还是部族的形式,但是作战用的武器和当初,已经是天壤之别。

    而朱棣在北平,时刻面对的就是北元最后的精锐,人马具装的重甲铁骑,还有辽东深山老林中,手持一人高重弓的辽东女真。

    快马轻箭在他眼里就是小孩子的东西,把敌人射得和刺猬一样有啥用?

    弓箭,必须一箭致命,才是王道。

    宁王朱权被朱棣不咸不淡的噎了一句,顿时脸上有些挂不住。

    不过他毕竟也是边关的塞王,心中也有些城府,开口笑道,“既然四哥不想和弟弟比试,那这样!”说着,跳下战马,“弟弟麾下有能战善战的勇士,哥哥手下也有北地豪杰,不如咱们让手下比试一番。”

    说到此处,随手解下腰间的玉佩,“用这个做彩头?”

    “我手下也都是杀人的武夫,杀人他们会,比试嘛........”朱棣有心婉言拒绝。

    可是看热闹的不怕事大,这场好戏朱允熥怎能错过。

    “四叔别谦虚了,谁不知道你手下的儿郎是大明最为精锐的勇士!”朱允熥也笑着摘下玉佩,“侄儿凑个热闹,这玉佩是皇爷爷赏的,今日当作彩头。”

    说着,朱允熥对周围的藩王们笑道,“且让大家看看,到底是燕藩的勇士厉害,还是宁藩的士卒厉害!”

    上眼药,挑拨离间的机会不是随时都有。遇到了就不能错过,朱棣不想比,朱允熥起哄架秧子让他下不来台,必须比。

    宁藩,燕藩,不管谁输了,都下不来台。

    这时,秦王晋王也凑热闹,有人拿出自己的宝刀,有人摘下射箭的扳指,跟着朱允熥起哄。

    朱棣无奈,笑道,“好!就依十七弟!”说着,眼中精光四射。他虽有心交好宁王,但对方的少年意气,也激起了他的好胜之心。

    “阿斯兰!”朱权对侍卫们喊道,“出来!”(狮子的意思)

    话音落下,一个五短身材微微有些罗圈腿的胡人战士,走到宁王身侧。

    “好兵!”朱棣赞叹一声,回头道,“去,喊张辅过来!”

    第11章

    你敢吗?上一章最后一个字错了,不是张玉是张辅,已经改正。

    ~~~~

    藩王们坐在这里说话,远处燕藩的侍卫如雕像一般一动不动。

    朱棣话音落下,侍卫之中一个身材魁梧,体型高大手臂修长的英武青年,从侍卫中走出,大步而来。

    “殿下!”

    这年轻人眉宇之间满是英气,说话铿锵有力。

    “文弼,陪宁王的勇士玩玩!”朱棣对这叫张辅的年轻人,话语随和,“胜负别放在心上!”说着,又对众藩王笑道,“说起来,他还算得上是我的内弟!”(小舅子!)

    且说两位武士,各自去了自己坐骑那边,整理兵器。

    朱允熥则是双眼发亮,满是爱才之意。

    张辅千古名将,朱棣心腹大将张玉长子,张玉于靖难战死,追封河间王。

    老子英雄儿好汉,张辅不但在靖难中大放异彩,而且后来征伐安南(越南),俘获篡位的安南胡朝伪王父子,使得安南一度成为大明疆土。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