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他下首先是黑衣僧人道衍,而后是一名目光锐利的三十青年,最后则是长须老者。青年乃是燕王的幕僚谋臣,金忠。老者,则是一奇人,天下相术奇士,做过一任侍郎的袁珙。
“诸位,开锅了,趁热!”
在黄铜锅子的汤汁最沸腾之时,道衍和尚开口笑道,“趁热,越烫吃着越香!”说完,捞起一大块五花肉,沾了蒜汁和香醋等调料,一口吞下,满脸陶醉。
“你一南人,居然酷爱北地食物!”朱棣打趣笑道,“好好一个和尚,也学会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了!”
道衍筷子不停,笑道,“殿下此言差矣,菜只要好吃,何必分南北?好菜进我肚儿,全是香香嘴,臭臭屁股。若是菜分南北,那岂不是屙出来的粑粑也要分南北?再说小僧,是心中有佛祖,何必学那些靠佛吃饭的假和尚,装模做样?肆意人间乃是真,是真便有佛之纯!”
朱棣咧嘴一笑,骂道,“你这和尚,可恶!”说着,又笑对金忠,袁珙二人,“开春依旧寒,这白肉立冬开春时节,最是暖身,你二人也多用一些!”
后者二人笑笑,提起筷子,颇为文雅的吃了起来。
这时,楼下的亲兵端着一碗刚蒸好的血膏上来,红色的血膏装在的白色的瓷碗里,汤汁隐隐流动。血膏上,撒着嫩绿的香葱沫,让人垂涎欲滴。
“这个好!”朱棣起身,先是给几个心腹盛了,然后才给自己装满,笑道,“这个比鹿血好,鹿血太糙,太燥。昨儿吃了几碗,受不了,睡不着!”
道衍忽然抬头,笑道,“殿下龙精虎猛,也会燥得受不了?”
袁珙也婉尔道,“恐怕殿下是心里本就燥!不管吃什么血,都是燥!”
外面,忽然又飘起小雪,朱棣擦去嘴角的残渍,看着脚下的城市,“如此江山,本王如何能不燥?”
说着,朱棣站起身,走到窗前,伸出手,任凭雪花落下,融入掌心的纹路,“少年时,本王随军征战南北,看遍了大明广袤如画的锦绣江山。那时本王就想,好男儿当有四海。北起冰雪之处,南达大海之边,东见朝阳,西看日落。”
“可是现在,本王只能坐于一隅,于冰雪之中,遥想江南胜景,眺望无限江山!”
说完,朱棣手心翻转,掌心中那融化的水滴,慢慢落在桅杆上,微微的流动几下,又凝固住了。
“殿下心急了?”道衍笑道,“万里江山,殿下此时不过龙潜大海。待拨云见日之后,天下谁还能拦得住殿下,一飞冲天!”
“难!”岂料,朱棣苦笑一声,“那小儿在京城之中,地位日益稳固。本王观其人心胸手段,断不可用小儿视之!笼络朝臣,羽翼渐丰,文有天下读书人拥戴,武有功勋武将效死。况且,他乃父皇亲立之储,有朝廷大义,士民之心!”
“民心有何用?殿下有天道!”
朱棣回身,“何为天道?”
“天地正道,万里江山唯英雄方能驾驭,殿下武功赫赫,那黄口小儿何德何能?他要做太平天子,可是这太平天下,是殿下等一刀一枪杀出来的,他何德何能,坐享其成?”
“天道乃是人心!将来殿下身为皇叔,自古以来莫说开疆扩土之皇叔,便如忠心耿耿如岳武穆者,最终还不是引得帝王猜忌?他越是聪慧,将来越容不得殿下您!”
“不但容不得你,也容不得其他藩王。他削藩就是失了宗亲之心,违背了洪武祖制,就是逆了天道!”
“削藩也好,不削藩也罢,殿下早晚大祸临头。他所惧的,乃是殿下等塞王手中的兵权,财权,政权。所惧者,乃是殿下的武功大志。”
说到此处,道衍美美的喝了一口酒,继续笑道,“况且,以殿下之志,真放了手里的一切,去京师之中日日对那小儿三跪九叩,任凭拿捏,殿下甘心吗?”
“呵呵!”朱棣的目光从窗外收回,“知我者,广孝也!”
“殿下有帝王之姿,亦是天道,若不取天下,恐祸及己身!”袁珙也道,“皇明圣朝,唯有在殿下手中,方能万年一统!”
这袁珙乃是奇人异士,元末之时就以相术名闻天下,他所想看之人无不灵验。当初他和道衍相遇嵩山,言汝这僧人,乃元世祖之臂助刘秉忠也。
后经道衍推荐,入燕王府,见王府将校皆许以功臣公侯,见燕王后,曰道,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之位。
这人不但是个相士,而且毫不贪恋权位。在原本时空之中,燕王夺取天下之后,他不愿为臣,只领富贵虚衔。后朱棣立东宫犹豫不决,再次请他想看。
袁珙见朱高炽,言天子也。
见朱瞻基,言万岁天子也。
(非笔者瞎编,有《袁珙传》)
朱棣含笑,回到席上,问道,“苏州一事如何?”
袁珙回道,“老朽已托付吏部尚书詹徽,请他关照一二。詹徽是吏部部堂,听说又和皇太孙亲厚,想必会卖他一些薄面,让陈瑛得了苏州繁华之地!”
“苏州靠近京畿,陈瑛可为燕藩埋在京畿附近的钉子!”一直没说话的金忠开口道,“让他在苏州,结交当地军卫官员,买通彼等。若可举旗,则是一支偏师。若不可,苏州乃财源重地,数不清豪商大族,可为燕王输送财货!”
“或两者皆不用,让他在苏州静观其变,等待燕王大军过江时,打开城池!”
朱棣沉吟片刻,“只是偏师,不知他这远水解不解得了近渴!”说着,叹息一声,“可惜黄狗儿已死,蒋瓛态度暧昧,京师中只有我舅兄一人而已。若是朝中有人,事半功倍!”
“蒋瓛天子家奴,有暧昧之举,已是吃里扒外的死罪!”道衍笑道,“现在他的短处捏在咱们的手中,不由得他不从!”
说着,又连吃了几块肉,道衍继续说道,“天子老迈,疑心日重。所顾虑者,无非是朝中的功勋老臣,蓝玉之事可见一斑。既如此,咱们何不再添把火?让蒋瓛日日去和天子吹风,扫清这些老臣!”
金忠也笑道,“道衍真人所说大善,臣听闻皇太孙对老臣颇为维护。而那些功勋武将,多是他的姻亲。咱们私下点火,让京中不消停。皇太孙忙于回护那些人,自然对北平无力顾及!”
“让他们陷于内斗,而咱们这边秣马厉兵,静待时机!”道衍也正色道,“若是皇太孙维护不得,功勋宿将尽去,朝中则无人能领兵!再等他削藩,失了宗族之心,看他拿什么抵挡北平辽东之兵!”
说着,又是一笑,“剩下打仗的事,那就是殿下的事了,我等可拿不动刀子,骑不动马!”
“打仗?本王还真就没怕过!”朱棣傲然笑道,“若真打起来,迅速拿下北平全城,攻取蓟州,密云,怀来,永平等城。”
“朝廷若知本王起兵,必倾尽全力欲一战定其功。彼时,留一人坚守北平,本王带大军在外,两面夹攻可破之。随后,沿运河南下,先取济南,再取徐州,直入长江天险,兵临应天!”
“若是拿不下济南,徐州呢?”道衍忽然说道,“殿下,兵战凶危,不可能百战百胜!”
朱棣微微眯眼,笑道,“你这和尚,可是心中已有答案!”
道衍一笑,用手指蘸着酒水说道,“殿下心中也有答案了吧!不如你我二人,各写出来,看看是否所见略同?”
“好!”朱棣一笑,也蘸酒水,开始书写。
二人同时开始,同时停住,只见酒桌上写着一行大字,“得应天得天下!”
“此战,非国战,乃是叔侄之战!天下不知多少人作壁上观!”朱棣轻轻擦去字迹,笑道,“只要应天一破,本王入主紫禁城,天下可定!”
谋臣金忠的眼神更加锐利,开口道,“如此,宜早不宜迟!当即刻阴选将校,勾军卒,收豪杰之士。”
道衍也道,“勤练兵,收服辽东部族以充军旅,打造军械,枕戈待旦!”
朱棣举杯,傲然道,“孤意已决,满饮此杯。”说着,再次看向箭楼窗外,“且看江山如画,鹿死谁手!”
~~~
成祖之决策称兵,早从道衍之辈怂恿,即未削藩,亦必谋逆。《明史讲义》
第146章
大头让我们把画面,拉回应天府,紫禁城。
东宫景仁殿中,朱允熥正在接见刚刚升任工部侍郎的练子宁。
练子宁四十出头,既有读书人的儒雅又有能臣的干练。此时大明所取之士,还不是那些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更不是后来那些心术不正的读书人。尽管现在地方官场上,吏治有些瑕疵。但是中枢这些官员们,大多还是正气之人。
“臣,参见太孙殿下!”
“无须多礼!”朱允熥对于历史上这些忠臣义士总是高看几分,温和的笑道,“赐座!”
“臣多谢殿下举荐之恩!”练子宁坐下后奏道,“臣愚钝,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话过了,现在才是个侍郎就要死而后已!孤以后还指望给你做更大的官呢?”朱允熥笑笑,又道,“你在工部,管着造币的差事对吧?”
“正是臣份内之事!”练子宁回道,“殿下可是有心铸币?”说着,面色一顿,正色道,“殿下,如今大明未有钱荒。造币一事,涉及地方采矿,征发民户..........”
这就是朱允熥喜欢的臣子,好臣子未见得都是明鉴万里之人,好臣子首先要让君主,看到所行之事的危害,不能报喜不报忧。
“不是铜币!”朱允熥打断对方,开口笑道,“你上前一些,看看这是什么?”
练子宁上前,只见朱允熥的御案上摆着一锭五十两的银锭。
“这是户部的压库银,孤借来一锭!”朱允熥笑道。
“殿下,是要造银币?”练子宁忽然心有所悟,开口说道,“可是,银子虽好,但民间尚少,百姓缴纳赋税,还是以粮布铜钱为主!”
现在还不是大航海来临,全世界白银疯狂涌入的年代。但是白银作为货币,古已有之。
“农人百姓那里没有,但是孤听说江南各处,商人们已经开始用白银折算。”朱允熥说道,“白银利于携带,又不会贬值,那些海商来大明买东西,也都是用白银。”
“臣略有耳闻,但民间的白银成色斑杂.........”
“这就是孤要造币的原因!”朱允熥笑道,“户部的银子都是收集了散碎银两之后,重新熔炼铸造的。造成之后成色最好,可是这样一来损耗也大。往往十两银子,最后只能得八九两的纯银。这样以来,国家不是吃亏了吗?”
“而且在民间,由于银子成色驳杂,一直难有明确换算标准,也不利于流通兑换。商人地方大族还好,若是小门小户的,手里有了成色差的银子,兑换铜钱往往换不到官价的比例。”
“他们是换不到,但是地方官府却可以在其中渔利,按照官价收取,然后把克扣的中饱私囊。再把劣质银子上缴国库,如此一来岂不是一个死循环?”
“于国于民都不甚有利,所以孤想着,干脆国家造币,统一度量,样式,重量。既可以方便兑换,又有利流通,何乐而不为?”
银币这事其实一点不难,古人能想到用铜制钱,怎会想不到用银子铸钱?既方便,又杜绝了一些隐藏的漏洞。
不是想不到而是不去做,明清两朝都是白银作为国家货币。如果统一的白银的规格和汇率,那么官场上下不是少了一份大收入?现在如果不定下来,等将来火耗银这事再加在百姓头上的时候,神仙都动不得这块蛋糕。
(火耗银从明代开始。明朝的大部分官,真是打仗不行,治国不行,但是收钱的名目,一等一。)
还是那句话,改革要趁早。不能把难题,留到以后变成无解的死题。
练子宁沉吟片刻,“但朝廷制造银币,恐怕会引起银价大涨。”
“少铸勤铸,偷偷的铸,这样涨价的只能是银币!”朱允熥早就预料到这些,现在大明的官价白银和铜钱的比例是一比一千,其实在民间有的地方是一比一千二。白银若涨价,汇率肯定有变动。
不过,朱允熥相信等制造的精美的银币流入市场,汇率马上就会稳定下来。就算涨价,也是朝廷的银币涨。
再说,农家百姓此时手中没有白银,也不用换成白银交税,即便是涨价也伤不到他们。而一旦银币开始流通,反而得利的是他们。
(明朝从张居正一条鞭法开始,百姓用银子交税。一条鞭暂时缓解了大明财政,其实对下层百姓的压榨,越发的厉害了。)
“殿下,造币不是小事,臣以为该召户部尚书,工部尚书等人,共同议之!”练子宁想想,慎重的说道。
“这是自然,孤和你说也不是马上就让你大张旗鼓的弄,而是先让你弄出一个样子,一个实物出来!”说着,朱允熥提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圆,“你看,铜币是方孔的,银币呢咱们就没必要那样了,不如直接做成圆的。”
“银贵,理当如此!”练子宁说道。
“一枚银币重一两,不用全银,可以是七八成银子剩下的掺杂铜等!”朱允熥笑道,“孤只是说个思路,毕竟若是定下来,该用什么样的比例,还要集思广益。”
“若是有掺杂,那朝廷可从中得利!”练子宁想想,“这一项,怕是每年能白得纯银上百万!只不过,若是含银少了,势必影响朝廷的威信。依臣看,最少也要八成半银子,一成半铜!”
这个工部侍郎,选对了!
朱允熥心里赞叹,嘴上说道,“今日你我先把样子定下来,圆圆的银币上什么都没有,也不好看,咱们刻上些什么?”
说着,微微沉吟,“背面吗,上下左右写着洪武通宝,中间是日月星辰图。正面吗,干脆用人像,如何?”
“人像?”练子宁想了片刻,“可是刻太孙殿下御像于银币之上?”
“我是想!可老爷子还在呢,我要是把自己头像刻上去,老爷子不抽我!”
心里骂了两声,脸上正色道,“你觉得刻孤的合适吗?”
练子宁想想,惊呼,“陛下?”说着,顿时兴奋起来,“若是用陛下的御相,恐怕银币的价格,一涨再涨!当初邮票,仅是陛下的御笔,就抢购一空!”说着,又惊恐起来,“只是殿下,这事陛下可知?”
私刻皇上的肖像,可是死罪!
“有孤给你撑腰放心大胆去干!”朱允熥笑道,“皇爷爷那里,自有孤来分说,等造成了样品,算是给他老人家一个惊喜!”
有朱允熥这话,练子宁心中就放心了。文臣们都知道皇帝宠爱皇太孙到什么地步,别说是做银币刻雕像。就是皇太孙一把火把紫禁城点了,估计也就是几鞋底子的事。
“不过,按照殿下这么个造法,模具人工的花费?”练子宁为难道,“户部不一定肯给这个钱呀!”
“用孤的私房!”朱允熥笑道,当初他还是吴王的时候,老爷子的赏赐中就包含黄金八百斤。如今东宫的大库中,金银多的是。
说着,朱允熥一摆手,“王八耻,把画像拿来!”
在所有老爷子画像之中,朱允熥挑了一张最为威严的。
“按照这张相去刻,明白吗?”朱允熥继续说道,“回头,你核算下需要多少银钱,孤让王八耻给你送去!”
造币其实有两重含义,其一确实是为了经济流通,但是第二重是为了转移老爷子的注意力。有了新鲜东西,老爷子的关注里都在民生上,可能对蓝玉他们那边,看的就没那么死了。
“哎,不对!”练子宁下去之后,朱允熥忽然脸色有些怪异,“这银币是仿后世银元的,银元叫袁大头。那大明的银元铸成之后,会不会叫朱大头!”
嗯,朱大头可能是老爷子。等以后自己的头像挂上去,兴许会被叫朱小头!
练子宁退去之后,朱允熥原本满是笑意的脸上挂上几分疲惫。
累!
清晨起床读书,然后又要接见臣子,批阅奏折,一天下来倒在床上用不着一会就昏沉睡去。
明明什么重活都没干,但是身心俱疲还分身乏术。
“老爷子还要小孙孙!”朱允熥坐着,心里叹息道,“这样下去,他大孙孙都累坏了,哪有精力生小孙孙!”
正想着,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揉着朱允熥的太阳穴。
朱允熥余光扫扫来人的裙角,笑道,“你来了!”
“殿下用膳了吗?”赵宁儿笑道。
“还没呢,一会吃!”朱允熥的头往后靠靠,闭着眼享受按摩,嘴里说道,“你是东宫主母,穿的也太素了!那么多好衣裳不穿,非要穿普通布衣。”
赵宁儿进宫之后,并未因身份尊贵变化,穿的还是简朴的衣服,也不戴什么首饰。
“是惠妃娘娘和臣妾说,陛下喜欢简朴不张扬的女子!”赵宁儿笑道。
“她说的?”朱允熥睁开眼睛,“她还说什么了?”
“惠妃娘娘把陛下和您喜好都告诉了臣妾,说陛下一生最敬先皇后,诸媳之中最得意的太子妃,说这两位是天下女子的表率。他们为人简朴,即便是国母,也亲手操持家务。不但如此,还体贴下人,贤德仁厚!”
朱允熥一笑,抓住妻子的手,“怪不得你一进宫,就让老爷子刮目相看。感情是背后,有人给你支招!”说着,意味深长的说道,“惠妃娘娘,也是用心良苦!”
“可是臣妾总觉得心里不踏实!”赵宁儿小声道。
“有什么不踏实的,你是皇爷爷钦点的,再说你天性如此,又不是故意做做?”
“臣妾说的不踏实,不是说这些!”赵宁儿低声细语,“惠妃娘娘为何要和臣妾说这些?而且话里话外总是点臣妾,让臣妾记得她的好!她已经是贵妃了,就算将来,她也是臣妾的长辈,也要以礼相待,她为什么如此?俗话说的好,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臣妾虽然小门小户出身,可是人情世故还是懂的。”
“你能想到这些,孤很高兴!”朱允熥拍着她的手,说道。
其实他心里也不解,惠妃对他一直很好不假,可是没必要如此巴结赵宁儿。她已经是贵妃了,她在怕什么?她想求什么?她图什么?
只有一种可能,惠妃娘娘是在买双保险。买了自己又买了未来的皇后,真若是哪天她有过不去的坎,两人都会出手帮她!
至于是什么坎,朱允熥心里其实已经猜到几分了!
“惠妃娘娘没有坏心,不过有事情你也不能听她的,你该怎么活,该怎么做,凭你自己的心就是了。不必刻意在老爷子或者孤面前,做什么样子。老爷子选你当孙媳妇,也不是为了那些小道。”朱允熥继续说道,“这些事,和孤说说就好,别和别人说!”
“夫妻同心,臣妾只能和您说!”赵宁儿柔声道,“别人,臣妾才不说呢!”
夫妻同心!
朱允熥笑笑,转身面对赵宁儿,抬头笑道,“这几日孤太忙,冷落了你了!”
赵宁儿微微娇羞,低头道,“殿下都是国事.............”
“趁现在有时间,咱俩研究下小孙孙的事!”朱允熥笑两声,“王八耻!”
“奴婢在!”
“滚出去!”
“是!”
~~~有个同事说,要蹭我的副驾驶,给不给座?
第147章
梦境(本章水,谨慎)
依稀,这是个梦。
应该,这是个梦。
可这梦里的画面是如此真切清晰,周围的场景触手可及,让人仿若真的置身其中,真实得骇人。
但是,当梦里人想要伸手去触及梦境中事物的时候,却发现周围的人,景,物都对毫无反应。好似他根本不存在,好似梦里的人只是个在这梦境里旁观,隐身,游走的灵魂一般。
这不是梦!
睡梦中的老爷子猛的一翻身,脑中的一切画面都是他年轻时的场景。现在在他梦境中展示出来的,是他的曾经。
他闭着眼,躺在龙床上,无声的挣扎着,想要从这些画面中挣脱。却发现无论他怎么用力,都发不出任何的声音,提不起手臂。而梦中那似乎是他的灵魂,依旧在梦里的景色中游走。
眼前,是一处微微有些破败的州衙,无数披尖持锐,神色彪悍的壮汉,在衙门周围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