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你不是在孝陵守陵吗?”说着,朱允熥明白了,“你也去了那边?”“殿下明鉴!”卜士仁再次叩首。
稍微思索一下,朱允熥就明白了老爷子的用意。只是,恐怕是白瞎了老爷子的一番苦心。
随后,朱允熥不再理会二人,走到御花之中。
“来了!”远远的,老爷子就招手道。
“孙儿见过皇爷爷!”朱允熥一丝不苟的行礼,起身时,忽然瞥见老爷子旁边,放着一个黑色的木匣,“这是?”
老爷子站起身,又准备往地里去,“打开,看看!”
第171章
人肥“什么东西?”
朱允熥疑惑的打开,倒吸一口冷气的同时,一股腥味扑面而来。
人头!
木匣中,赫然放置着一颗,用石灰腌制过,栩栩如生的和尚人头!
“这谁呀?”
朱允熥赶紧丢在一边,掏出帕子不住的擦手。他两世为人,见过生老病死,但是却还没亲眼见过,死人的人头。虽然不是血肉模糊的场景,可是怎么看都觉得诡异瘆人。
“道衍!姚广孝!”老爷子走到田里,头也不回的说道,“咱不是和你说过吗?该骂的骂,该杀的杀!”
居然是姚广孝!
朱允熥再次打量着那颗人头,老爷子派人千里迢迢去了北平,带回了姚广孝的人头!
可是,朱允熥总感觉有些不对劲。
这和尚可是燕王的左膀右臂,就这么死了?
“是您派人...........”
“自裁而死,锦衣卫把人头带了回来!”老爷子在地里弯腰道。
朱允熥更感觉不对,姚广孝这样的祸害,怎么可能自裁?
须知,这世上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俗话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越是让人痛恨的人,越是活得滋润。
这样人,就算天下人都死绝了,他都舍不得自裁!
“您见过姚广孝么?别是..........”说着,朱允熥闭口不言。
田里的老爷子接口道,“你是说,那边随便找了个和尚糊弄咱?”
是不是的,您老心里不清楚吗?看破不说破,您老愿意放儿子一马,我这当孙子的能说什么!
朱允熥没顺着老爷子的话开口,而是对身边的侍卫,指着人头说道,“把这玩意扔远点,找个地方埋了!”
“别!”老爷子又开口,“糟践东西,埋田里!”
话音落下,几个侍卫拿着人头过去,老爷子熟练的在地里挖了一个坑,把人头扔进去,填土之后,娴熟的踩上几脚。
“爷爷!埋这?”朱允熥挽起袖子走入田地。
“人肥!”老爷子又踩上几脚,“肥地最好!咱跟你说,最好的庄稼都长在坟地边上,翠绿翠绿的!”
(我老家火葬场边上那些庄稼,玉米什么的,看着就别的地方个大!)
“爷爷!”朱允熥笑道,“这是您种的地,秋收之后,这粮食还要吃呢!”
“咋?觉得膈应?“老爷子翻个白眼,“去年咱种的稻子,里面还浇了大粪呢!你不吃的挺香!那里面那些小鱼黄鳝,你不也吃的挺美?那田螺,你自己嗦了一盘!”
“呃!”没来由的,朱允熥打个饱嗝。
看着地里绿油油的庄稼心道,“秋收的时候,把这块的粮食,赏给燕王点,让他尝尝人肥滋润出来的粮食!”
“这和尚生前不干好事,死了肥地也算是一件功德!”老爷子笑道。
老爷子这句话,正好能引出朱允熥的来意。
“爷爷您这话说对了,这些和尚都不干好事!”朱允熥笑着装模作样的干活,开口说道,“不事生产,念几句阿弥陀佛,说几句轮回就收香火钱,各个肥头大耳的!”
“也不尽然!天下有好人,就有坏人,有好和尚也有坏和尚!”老爷子说道,“百姓信的是佛,佛讲的是慈悲,不能以偏概全!以前兵荒马乱闹灾的时候,许多寺庙都开赈济粥厂,活民无数!”说着,叹息一声,“有时候,这些和尚也干不少好事!”
说到此处,老爷子又扭头看着朱允熥,“好端端的说这个干啥?你想收拾和尚?”
“不是孙儿要收拾他们!”朱允熥笑道,“今上午孙儿看了六安县呈上来的折子,今年开春雨大,六安那边淹了不少民田。那年有些庙,趁着百姓闹灾,放印子钱。”
“不单是六安,去年户部开始统计田亩,可统计的都是百姓,寺庙的田地不好统计。这些年国朝稳定,但寺庙隐藏人口,侵占田地的事屡有发生。而且........”朱允熥沉吟下,看看老爷子,“而且,您给僧人的免税,也实在是太多了些!”
老爷子虽然当过和尚,可是对这些人也没什么好感。但是国朝初年,江山未定的时候,为了安稳地方拉拢江南各方势力,老爷子采取了宽仁的态度。
佛是好的,庙就未必。南方江南之地的寺庙,比北方的庙宇更加富丽堂皇的同时,庙产也更多。早在前元的时候,这些庙宇就不交税,甚至是当地的大地主。
国朝初年,为了方便管理,还给一些地方僧人授予了僧官。那姚广孝就是僧官,不然也凑不到朱棣的跟前。
有了官身,再加上可以免税。所以江浙一带,很多寺庙拥有大量的肥沃土地,大量的庙产金银。并且,因为可以免税,许多信徒和百姓,就把土地交给寺庙,自己心甘情愿的当了佃户。
“百姓一年到头,汗珠子掉地上摔成八瓣的忙活,收了点粮食还要交皇粮,服徭役。那些和尚什么都不干,坐享其成,也太不公平了!”朱允熥继续说道,“免税是皇爷爷给读书人的恩典,僧人于国于民.........何必免税?”
见老爷子站在地里沉思,半晌没说话,朱允熥又道,“孙儿也不是要干什么灭佛的事,是要控制。取消僧官,官乃是国家取士的国器,不能授予。另外按照寺庙大小,僧人多寡裁定庙产,让他们自给自足。加上百姓给的香火,足够他们活的好好的了!”
“孙儿这么做,也是想防止土地兼并。清查寺庙的田产和人口,隐藏的人口给与民籍,多的土地让地方官府交给百姓耕种。于国于民,这都是好事。”
“这事,是要得罪人的!”老爷子开口说道。
“您教导孙儿,当皇帝是要给天下人做主,给人做主就要得罪人!”朱允熥笑道,“只要是对国家有利,得罪人又怕什么!”
这么做,得罪的是一批人,一批既得利益者。
“恐怕,你有这个念头,不单是六安的奏折吧?”老爷子笑着问道。
“皇爷爷慧眼如炬!”朱允熥笑道。
这不是拍马屁,老爷子的政治智慧确实远超常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其中的关节。
取消僧人官职和免税,清查庙宇的田产和人口。这背后的推手除了朱允熥之外,还有那些儒家正统的读书文臣。
佛是好事,劝人向善。但历朝历代,借佛名为祸人间的僧人,数不胜数。大明现在看似繁花似锦,可是天下的土地就那么多。藩王占据了许多,世家大族占据了许多,分到百姓头上能有多少?
而且,从私心的角度上来说,免税是读书人的特权,凭什么僧人也能有。哪些僧人,还能被授予僧官?岂有此理。
对于这种争端,朱允熥乐见其成,他要借着读书人的手,取消僧人的特权,控制寺庙的田产。反过来,在打压了这个阶级之后,未来他才有理由,取消读书人的免税特权。
老爷子背着手,从地里走到岸边,“还有谁上折子了?”
“吏部尚书凌汉,户部侍郎赵勉,翰林学士方孝孺,黄子澄,国子监祭酒詹同,督察院左都御史张构,杭州知府张善,江西布政司使,浙江布政司使........”
朱允熥嘴里念出长长的一串官员名单,基本上都是他这一系的官员。现在他的力量发声时,已经差不多能够左右半个朝堂了。
“你怎么想的?”老爷子坐下,拍着腿上的灰尘说道,“这事,不好弄。”
“孙儿想,谁上折子挑头了,就让谁去干!”朱允熥笑道,“让他们拿出详细的章程来,然后推他们上前台办理!”
“呵呵!”老爷子笑起来,“小子,够坏的!”
第172章
给你点好处当读书人这个并不团结,甚至有些相踩相轻的群体,有了和他们利益冲突的敌人,他们顿时能变得异常团结。
尤其是朱允熥这个几乎很少对国家大事指手画脚的储君,在表达出他对于这些文臣的支持之后。大明朝堂的文臣们,跟打了鸡血一样。
在他们看来,读书也好,做官也罢,都是读书人的特权。僧人,凭什么享受这些。在他们心中,佛和僧是截然不同的事。佛可以育民,更方便管理国家。而僧,则贪,贪便会残民害民。
不是说所有的僧人都是如此,天下名山大川中不少的得道高僧。但得道高僧都是清心寡欲,宣扬佛法,毕竟是僧人中的少数。
“皇太孙驾到!”
东宫景仁殿里,王八耻撩开侧殿的帘子,高呼一声。
殿内,数十文臣皆起身相迎。
“臣等,参见皇太孙殿下!”
臣子们的叩拜声中,朱允熥缓缓的从侧殿走入,微微提着袍服的裙摆,走上御阶,在宝座之上落座。
“众卿平身!”朱允熥笑道,“不是朝会,诸位无需大礼!”说着,对王八耻说道,“给诸位看座!”
文臣由中书舍人刘三吾打头,而后是吏部尚书凌汉,户部尚书傅友文,侍郎赵勉,礼部尚书李原名,翰林学士方孝孺,翰林侍讲学士黄子澄,齐泰。国子监祭酒胡季安,大学士詹同,督察院御史,冯坚,张构,夏长文等数十人。
这些人中大半人身上都挂着东宫的官职,即便是朱允熥有意疏远的黄子澄,齐泰等人也是名义上的翰林侍讲。
尽管历史上这两人因为撺掇朱允炆削藩,又毫无实干的才学,被后人诟病。但公允的说,这两人也都是此刻洪武朝中,真正的品学兼优之士。
而且,他们还有个朱允熥喜欢的特点,头铁。
人,要看怎么用。就好比除了打仗什么都行的李景隆,用在别的地方几乎没掉过链子。这些头铁的读书人,完全也可以成为朱允熥手里的利刃。
“今儿召你们来,两件事!”
朱允熥一开口,群臣顿时都竖起耳朵。来之前他们已经相互通过气了,今日皇太孙召集他们,乃是为了削除天下僧官,取消僧人寺庙免税,清查庙产田亩之事。
可是现在说有两件事,众人心中有些诧异。
“第一件事呢,考课法!”朱允熥轻轻抿了一口茶吗,笑着说道,“读书可以明智,文字礼仪乃是治国之本。国家取士,可长治久安。百姓读书,可寒门出贵子。”
“国朝建立以来,于天下各州府县推行官学,为的就是为国取才。但是这些年,收效甚微,南方还好些,北方诸省却无太大起色。”
朱允熥看着殿中的臣子们,一字一句的缓缓开口。后世某些人,常说老爷子痛恨读书人。殊不知,老爷子最看重两样事,一是民生,二就是官办的学堂。甚至军事,都不如这二者。
而作为穿越者的朱允熥,更是知道读书的好处,所以也格外看重。
“今天,孤叫你们来,就想和你们说说,这考课法!”
众人听了,先按耐住心里的诧异,仔细的思索起来。
“孤看了下去年各地科考的名单奏折,江南之地暂且不说,北方各省,有的州府连续几年都出不了一个举人,是何原因?”
“臣启奏殿下!”刘三吾起身拱手说道,“早在前元之时,北方各地就学风没落,虽说国朝以来,朝廷在各地设立官学,可读书一事非朝夕之功。而且,和江南相比,北方除官学外,少有名师学堂,所以生员难免良莠不齐!”
教育是一件需要高额投入的事,江南文风千百年来,都要高过别处。俗话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
大元末年北方连年战乱,各地又不像江南许多望族那样,请名师建学堂,就没有那么多的读书种子。
这种差别在各地的秀才举人上还算不大,但是在进士层面上,却是江南遥遥领先。
“你说的有几分道理,没有名师,朝廷就派遣名师。”朱允熥开口说道,“子不教父之过,学生考不中老师也有错。一任教谕的任期是九年,可是九年之内,国家投入了那么多,他却连个举人都教不出来,也说不过去!”
说着,朱允熥又喝了口茶,继续说道,“读书的风气可以慢慢培养,但不能把读书的风气不好,或者生员的底子不好,当作理由。”
“孤和皇爷爷合计了一下,设考课法。各地的教谕,以县开始,九年任期为限。若任期内,有生员二十之县学,考取三名举人为优,教谕升用。”
“考取举人两名,不升不降,但是连两个举人都教不出来的,降职别用!”
“州学每州是三十人,九年考取六人为优,三人为中等,三人以下,教谕降职别用!”
“府学四十人,九年考九人则优,四人以下降职别用!”
“你们以为如何?”
众人听了,沉默半晌,考课法其实古已有之。国家看重科举,自然会狠抓教育。那些不称职的教谕,自然是要革除再选贤能的。
“臣赞同!”刘三吾先开口道。
“臣附议!”吏部尚书凌汉道,“为国取才,乃百年大计。能者上,庸者下,理当如此!”
看众人都点头赞同,朱允熥继续笑道,“方才刘学士说,北方各省官学缺少名师教导,这个孤也略有耳闻。江南的名师,不愿意去北方讲学,官学又拿不出那么钱来,请名师教导。”
说着,朱允熥一笑,看看众臣,“所以孤已上奏过皇爷爷,今年开始,无论南北,各地的县学都要多拨款,用于请名师,建书院,造福学子!”
顿时,众文臣狂喜。
国家扶持教育,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推行文字教化,正是儒家正统读书人的理想。
可群臣中,也有不同的声音。
户部尚书傅友文奏道,“殿下,天下各县各州各府都有官学,您说要拨银子,要拨多少?”
“今年开春以来,北元没有犯边,若是今年不打大仗,省出来的军费银子,孤做主,全拨付给各地的官学。若是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有话说,孤和他们打官司去!”朱允熥笑道。
“殿下仁德!”方孝孺等人,难得的露出激动的神色,一众翰林学士跪倒,朗声道,“殿下心怀天下学子,天下读书人必然感激涕零!”
说完,数十人重重的叩首。
“孤有个理想!”朱允熥笑道,“天下当人人有书读,人人识字人人知礼。孤知道,这个想法很难实行。可能一两百年之内,都做不到。可还是那话,从小处做起,能多做一些,就多做一些。积少成多,造福天下!”
“殿下圣明!”众臣称颂。
这时,傅友文又道,“殿下,您也说读书一事是积少成多。今年的拨款有着落,那明年呢?后年呢?”
朱允熥微微一笑,“现在说说,僧官的事!”
众人一愣,好端端的怎么忽然岔开话题。
可是做到这个位置的官员,哪个是傻子,稍微思索一下,心中就明白了几分。
“莫非?”
众人心中又是一阵狂喜,“莫非,殿下要用那些秃驴的钱,给我们读书人?”
第173章
头铁的冲锋一说这个,殿中的文臣们,马上来劲了。
吏部尚书凌汉充当其中,朗声开口,“殿下,臣为吏部部堂,翻阅吏部文档。国朝初年设立僧官,至洪武二十五年,仅浙江一地,八品僧官就有一百三十六人!”
“官职乃国家重器,寻常士子寒窗苦读数十年而不可得,何故轻赋于僧人?此等僧官,本该是管理僧侣,约束僧人。可他们仗着官身,罔顾朝廷法度,眼中只有庙,没有国。”
“广积庙产,大兴土木,借佛法招揽信徒,囤积土地。所作所为,可有半点出家人的德行?”
“有无知百姓,借寺庙庇护,逃避徭役田税,庙宇侵占良田,不交赋税。长此以往,国朝必重蹈前唐覆辙。”
凌汉一说话,须发皆张,唾沫星子横飞。
他所说的,未免有夸大之嫌。他说的现象有,但是大明初年还不严重。不过文臣对于看不上的东西,一向的做法的就是,一说成十,十说成万,危言耸听。然后从根子上推翻,踩上一万只脚,永远不能翻身。
可是他说的,正是朱允熥需要的。
“殿下可曾读过唐史?”凌汉继续大声说道,“隋唐两朝僧人大行其道,唐代更甚。从唐太宗开始,大量良田成为庙产,大量百姓成为逃户。大唐至武宗时期,天下寺院大者五千,小者四万。僧尼三十万人,寺院有奴二十五万人。”
“占据良田数千万顷,天下有十分之财,而僧占七八。更有僧人占据朝堂为官,甚至官居司空。而后武宗灭佛,使得前唐自安史之乱后中兴,对外可兴兵吐蕃,对内压制藩镇.......”
(武宗很刚,柴荣也很刚!)
“其实,自宋以来,天下僧人已无免税之说,南宋之时还要交税银于朝廷。前元之时,元廷待僧人宽容,才有免税一说。”
“我朝方兴,陛下仁德,所以沿袭前朝准其免税,但此等僧人可曾念过陛下天恩?臣听闻,各地每有灾情,竟然有寺庙放印子钱,使得百姓卖儿卖女也无法偿还!”
“殿下,事关国家名爵官位,事关天下土地民心,僧官一事,断不可拖!”
凌汉大声咆哮,众文臣群情愤慨双眼放光,垂足顿胸大有马上冲出去,把天下僧人都给强行还俗的架势。
其实,大明之所以有僧官,还是老爷子造成的弊端。当初为了拉拢江南各方势力,才许下了这些好处。
而由于老爷子当初当过和尚,有些地方官员不明所以,对僧人过多的宽容放纵。种种情况缠在在一起,才造成了大明,现在有这么一群可以免税的阶级。
老爷子认为,除了读书人之外,凡是不种地的都是不务正业。
朱允熥心里,凡是不交税的,都是坏人。
“凌爱卿所言,孤深以为然!”
朱允熥手指轻轻敲打桌面,点头赞道,“孤读史书,五代十国时期,僧人不但要交税,还要参军打仗,服劳役修筑城池,运送军需。乱世如此,怎么一到了盛世,他们就抖起来了呢?”
“佛法,孤是赞同的,是敬畏的。可是僧人,宣扬佛法之人,现在居然也掉进钱眼里了。年前,孤去了城外几处古寺,宝刹庄严把紫禁城都比下去了。且不说他们手里成千上万的田亩,就算是年节时,百姓给的香火钱,都够他们一年吃用了!”
“那些和尚,个个红光满面,僧袍光鲜亮丽。若是有头发,倒像是富家翁一般!”
“你说他们要那么多田地,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
“若是收养孤寡,造福百姓也就罢了。但是.........放印子钱?钻不交税的空子,囤积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