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94章

    “不用了!”老爷子忽然在龙椅上开口,“奉天殿,乃是国家重地,岂能容小丑上殿?莫说他没贪赃枉法,就凭他说话不算,出尔反尔,丢了朝廷的脸面,咱都容不得他!”

    这话,直接给那县丞定了死罪。

    官府说话不算话,就失去了公信力。这样的事情传出去,以后谁还会信官府,谁还会信朝廷。百姓心中有杆秤,最是公平不过。

    “此案已然明了,倒也简单,都是地方官处事不公,独断专行所致!”朱允熥继续说道,“陈寿,你进京告状,所求为何?”

    陈寿猛的抬头,“草民啥都不求,只求该给陈家村的地,给我们陈家村。不能让村里老少乡亲,白白吃这么大的亏呀!草民只求该给的,不该给的,草民一点都不要!”

    “皇爷爷...........”

    不等朱允熥说完,龙椅上老爷子开口,“大孙,你看着办就是,不必问咱!”

    “是!”朱允熥笑笑,转头道,“户部何在?”

    户部尚书傅友文出列,“臣在!”

    “发公文,本次常熟开垦的河滩之地,尽数都给陈家村,免其三年钱粮,陈家村出工出力之丁,免三年徭役!”朱允熥说道。

    “臣,遵旨!”

    那陈寿似乎欢喜的愣住了,随后赶紧又咣咣磕头,“多谢殿下千岁爷,回去草民就给您立生祠!”说着,赶紧又道,“给皇上万岁老爷子也立,本以为千难万难的事,您二老金口玉言,陈家村的乡亲,有福了!”

    这话,说得有些粗鄙,可胜在真情实意,朝堂上都笑了起来,一扫刚才的沉重。

    而朱允熥心里则对这陈寿,也有了些别的看法。

    这人是憨中带精,莽中带细。

    “至于被绑缚京师的县丞,大理寺会审,查明之后,明正典刑!”朱允熥又道,“还有出银贿赂,要坐享其成的许家,一并查办!”

    不等刑部,大理寺人的出列,老爷子又大声道,“查,都杀了!那个县太爷,也是个糊涂蛋,一并宰了。身为一地父母,不能体察民情,处事不公,留着何用?浪费粮食吗?”

    县丞只是县官的副手,说起来也有连带责任。他罪至死与否,全在老爷子一念之间。

    随后,老爷子继续问道,“陈寿,咱问你,你一介草民,哪来的胆子,冲入衙门,捆了官员?”

    陈寿想了想,脑袋上的汗水滴答滴答,把心一横,咬牙道,“回皇上万岁老爷子,草民当时和几个晚辈喝酒,越喝心里越生气。您老的大诰说的明白,大明朝是讲理的!”

    “当官的咋了?当官的权再大,也大不过一个理字!再说,草民知道皇上万岁老爷子最是爱护百姓,您说过,若有不平事可进京告状,谁都不能拦着!”

    “一想到村里人,忙了两个月什么都没落下不说。草民等还被官上大骂一通,说我们不知道好歹,得寸进尺,还说要治我们不知尊卑,不服管教的罪名。所以,也豁出去了!”

    “草民等都是大明的百姓,是皇上万岁老爷子的子民,清清白白的干活务农,可不是给人糟践的!这口气,怎么也咽不下去!”

    “你倒是个好汉!”老爷子赞道,“敢为乡亲们出头,敢于直言,大孙,赏他布十匹,五十两大银两个。”

    “不敢不敢!皇上给的够多了,草民不敢再要!”陈寿连连摆手,“皇上万岁老爷子,给陈家村做主。往后,若朝廷有拆迁,陈家村的百姓,还玩命的给官府干!”

    老爷子大笑起来,“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从来读书人!”说着,顿了顿,“大孙,公事易断,该杀的杀,该给的给,可是以后,咋办呢?”

    朱允熥知道老爷子的话什么意思。

    这陈寿,干出了抓官顶着老爷子大诰告状的壮举,怕是日后在家乡少不了麻烦,日子过不大顺畅。

    朱允熥想想,开口说道,“传旨给浙江布政司,明发廷寄,昭告浙江上下官员。日后,若这陈寿,但凡有些许麻烦,都算到他们的头上!”

    “若陈寿将来不是寿终正寝,拿他们是问!”

    “若陈寿将来家中有任何变故,拿他们是问!”

    “若陈寿有半点闪失,还是拿他们是问!”

    “总之就是一句话,陈寿往后只要老实做人,谁敢刁难,孤就拿他的脑袋!”

    “说得好!”老爷子在龙椅上笑道,“旨意中加上咱的话,浙江布政使也是个混蛋,治下之民有人进京告状,他竟然不知道?若早早的喊陈寿回去,给处理了,也闹不到咱的面前!”

    说着,老爷子起身,“传旨,浙江布政司使罢官免职,回京议罪。着杭州知府张善,代浙江布政司一职!”

    这锅,有些冤呀!

    陈寿进京告状,浙江布政司使若真是叫人拦住他,也是大罪!现在没拦着,也成了大罪!

    不过,若张善为之,那浙江全境就尽入朱允熥的囊中。

    朱允熥看看跪着的陈寿,“你的事,皇爷爷和孤已经给你处理完了,带着你的侄儿外甥,回去好好过日吧!”

    “那个..........那个............”陈寿有些犹豫,不敢说话。

    “还有事?说来便是!”朱允熥笑道。

    “皇上万岁老爷子的大诰上说了,进京告状的路费,朝廷给填补。”陈寿咽口唾沫,“草民这一路上的花费,找谁要钱!”

    忽然,朱允熥脑中想起一个画面。

    戴着鸭舌帽的老农,唾沫星子横飞,“来前儿的火车票,谁给报了?”

    第76章

    你羞不羞两个五十两纯银大锭皇封不受,却在金銮殿上,提他那一路仨瓜俩枣的花费。

    提就提吧,还摆弄着水萝卜粗的手指头,在那呲牙咧嘴,愁眉苦脸的计算。

    老爷子喜欢的,就是这种憨傻耿直,某方面脑袋不够用,但是心里也拎得清,又有些小心思小聪明的汉子。

    当下龙颜大悦,不但报了他一路的花费,还要命人带着陈寿等人,在京城中好生游玩一阵。

    岂料,那陈寿又是拒而不受,还在奉天殿中,当着群臣的面,又说了一堆大实话。

    “皇上万岁老爷子还了草民等的公道,又多给了田地,还报销了路上的花费。我们这些庄户人,若再占您老的便宜,那不是打秋风了吗?”

    “庄户人家讲究的就是本分传家,清白做人,勤垦种地。可不敢多贪多占,不然丧良心,传出去也不好听。”

    “能见着皇爷,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修来的福分,够草民回家吹几辈子的了。再说,马上就秋收了,家里一堆活等着呢。庄户人家,不干活在京城闲溜达,那不成二流子了吗?”

    一番话,又说得老爷子眉开眼笑。

    当着群臣面,若有所指的再次赞叹,“仗义!仗义!”

    言外之意,你们这些大臣们,有时候见识还不如一个庄稼汉。看看人家,还多知道分寸进退。你们到好,给了权还想钱,永远没个满足的时候。

    朝会最后,老爷子圣谕。

    陈寿案,明发天下各府各县,命城池教谕夫子等人,说给天下百姓听闻。

    老爷子,这是要鼓励天下百姓告官。

    朱允熥忽然明白了,以前和老爷子说吏治之时,老爷子为何那么淡然。还说他所谓的廉政制度,是脱了裤子放屁,自己查自己。

    这种民告官的方法虽然简单粗暴,也不周全。可若是能长久施行,以百姓约束官员,未尝不是治理吏治腐败的良药。

    官员们头上时刻悬着一把剑,自然要十二分的小心。

    可是,不是哪个皇帝,都如老爷子一样,尸山血海中杀出来,不怕臣子非议的。后世说不定哪个子孙,好的不学,非要学仁君的虚头八脑,对贪官污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历史上,朱允炆继位之后,马上就把老爷子的大诰制给丢在一旁。而得位不正的朱棣,更是提都不提。

    朝会散去之后,爷俩脱下朝服,换上便装,在御花园中吃早饭。

    八仙桌上,一盆色泽晶莹汤汁浓稠的梗米粥,几味腌制的小菜。还有些烧羊肉,煎豆腐等寻常菜品。

    朱允熥殷勤的给老爷子盛了一碗粥,笑道,“孙儿原以为又是杭州那样的大案,昨晚上忐忑得都没睡好。”

    “咱也一样!”老爷子轻轻吹着粥碗,“睡到半夜起来,让锦衣卫连夜审了一番,这才踏实!”说着,老爷子笑笑,“此事,倒也不失为一桩美谈。天下百姓知道了,也不必再以为告御状,是啥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见老爷子心情畅快,朱允熥笑道,“皇爷爷,如此一来,以后告状的百姓,怕是要更多了!”

    凡事都有两面性,让百姓告状,是维护世间公道。但也保不齐,有那么几个犟种,非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一定要到皇帝老子面前说道说道。也不一定真是什么冤屈,或许就是心里有怨气。

    闻言,老爷子想想,咧嘴一笑,“真要那样,咱一个人还见不过来!”说着,看看朱允熥,“大孙,你可知咱,为啥要鼓励这些百姓告状?”

    这话,就带着几分考较的意思了。

    朱允熥站起身,垂首肃立说道,“孙儿想,一是使百姓知晓,大明有说理的地方。二来,震慑天下官员,告诫他们要实心任事,不敢徇私枉法。”

    老爷子点点头,一口气吸了半碗粥,顺道吞了个羊肉馅的龙眼包子,吧唧着嘴,继续问道,“更深一点的,想过没有?”

    “让底层百姓,有向上之路!”朱允熥不假思索,开口道,“让底层百姓,有申诉之权!”

    “正如皇爷爷最看重科举取士一般,科举的用意是让贫家寒门之子,能登堂入室,鱼跃龙门,不使国家落于贵戚之手,使百姓明白,出身不怕低,只要勤学,总有出头之日。”

    “许百姓告状,与科举取士殊途同归,都是重视民权。让百姓之家,有直达天听的途径。”

    “好!”老爷子抚掌笑道,“说到咱心里去了,有见识!”说着,推下桌上的小菜,“吃肉,多吃些!”

    “都是您老教的好!”朱允熥笑道。

    老爷子又道,“其实,有一点你还没说,或许你想到了,只是不愿意当着咱的面说而已!”

    不等朱允熥开口,老爷子继续说道,“这天下是咱朱家的,天下百姓供养着咱朱家还有百官,锦衣玉食权势滔天。好事都让咱们占了,百姓世代都要当牛做马。”

    “当皇上就是要给天下人主持公道,大公道咱们给不了,可这些小公道,却一定要端平。不然,咋对得起供养咱们的百姓!”

    “战功,是给后人看的。公道,是给活人看的!”

    朱允熥放下筷子,正色道,“孙儿谨记皇爷爷教诲!”

    “咱老了,以后的江山都是你的。这话现在咱说给你听,等你老了,也要教给你的儿孙听!”老爷子笑道。

    “那可不容易!”朱允熥笑道,“孙儿将来生一大堆儿孙,可没那个功夫,各个都教!”说着,笑道,“皇爷爷,您老长命百岁,到时候您帮孙儿跟您的小孙孙们,说这些治国的道理!”

    老爷子随手磕了一个鸡蛋,笑道,“你,就一个媳妇,还生一堆儿孙?”说着,大笑起来,“要想儿子多,就要媳妇多!”

    朱允熥心中一喜,问道,“皇爷爷又要给孙儿找媳妇了?”

    身为皇储,又是皇明的嫡孙,繁衍子嗣是他的责任,而且是第一大的责任。

    “嗯,要不然咱为啥提拔他张善?连翰林没当过,直接点了他的布政司!”老爷子直接把鸡蛋扔嘴里,腮帮子动两下,咽下去了。

    朱允熥一怔,“和张善有啥关系?”随即,心中明白了些什么,顿时有些面皮发热起来。

    “磨磨唧唧,恁不爽利!”老爷子白他一眼,恨铁不成钢般说道,“你呀,万般都好,怎么女人的事上,这么啰嗦!”

    “以前怕你年少伤身,不在你身边放女人。现在你都快当爹了,咱都说了,让你放开了随便找,你还扭捏上了!”

    “孙儿没有呀?”

    “还犟!”老爷子笑骂道,“你是大明的皇储,看上哪家的女子一句话的事,怎的还拖泥带水呢?你当咱不知道,你心里对人家张善闺女,不清不楚的?”

    “你当咱不知道,你和他同船时那些事?”

    说着,眉毛一立,“人家折子都上到咱这儿了,你要是不想要人家闺女,逗人家作甚?”

    张善居然敢暗中告状?

    朱允熥顿时心中大怒,想不到呀想不到,表面上老实本分有些迂腐的张善,竟然也会打小报告!

    “喜欢就要,又不是上不了手,你犹豫啥?”老爷子继续骂道,“爷们爱女子,天经地义。你看上她就是她的福分,她老张家烧高香去吧!”

    “男子汉大丈夫,女人多多益善。咱早些年打仗的时候..........”说着,老爷子一顿,似乎是想到,和自己大孙子说以往自己的事,有些不成体统,改口道,“赵宁儿是正妃,现在有了身子,你东宫那边的那个叫妙玉的,出身太低,终归上不了台面。”

    “张善的女儿,怎么也是官宦之家出身,嫁入东宫,正好充实宫掖!”老爷子在朱允熥脑袋上拍一下,“这么大的人了,灭国之战都打过,还要咱给你操心这些事,羞不羞?”

    第77章

    秋收议西南朱允熥脑袋上挨了一下,差点牙齿磕到饭碗。

    可是心里却美滋滋的,甚至脑海中浮现出人家闺女,那未语先笑,贤良淑德的模样。

    说起来可笑,两世为人,在感情上他还是一张白纸。上辈子是条件不允许,这辈子是条件允许了,没那个社会环境,还要被礼法约束。

    上辈子,他接触的姑娘不是同学就是亲戚。和大多数出身一般的青年人一样,本本份份做人,勤勤恳恳挣钱。没有当渣男的本事,更没有挑三拣四的权力,只等着到了合适的年纪,家里介绍一个良配。

    其实若真是那样,倒也不错。就怕在人心险恶的社会,等来的不是良配,男人稀里糊涂当了接盘侠。

    就好比一则新闻上说的,男子亲子鉴定,双胞胎儿子,老大不是自己亲生的,老二才是。(好水呀!好水!)

    张蓉儿是他这辈子,第一个接触的鲜活女子,动人倩影始终在脑中,要说不动心是假的。

    “再笑,大米粒都从鼻孔里出来了!”老爷子嫌弃的骂道,“女人嘛,你说一声就是了,你是咱大孙,天下的女人还不随便你挑?你看你干的事?咱听了都跟着揪心!”

    “嘿嘿!”朱允熥低头笑笑,“皇爷爷,其实孙儿..........”

    “放不面皮?”老爷子笑道,“这事你有啥放不下的,你是男人,你不上赶着,还等着人家女方上赶着?找女人这事,就跟打仗杀人一个道理。有杀错,没放过!”

    “您说的有道理!”

    朱允熥嘴上附和,心中暗道,“自己是有点不够霸气,看上谁要谁就是,又不是没那个条件,没那个资本。天下好看的姑娘,只要自己想要...........”

    想着,赶紧把这个念头驱散开,“不行,我又不是昏君,怎么能想这些!”

    老爷子在边上继续絮叨,“先定下来,等宁儿生了,就让张善的女儿进宫。正好,等你老大周岁,老二也生出来了!”说着,老爷子眉飞色舞的笑笑,“备不住到时候还有老三,老四,哈哈!”

    朱允熥一时没反应过来,捏着手指头算了半天,也跟着傻乐。

    笑着,忽然觉得有些不对,开口问道,“皇爷爷,既如此,你点了张善做一省布政,是不是官位太高了些!”

    要知道,当初老爷子为了怕将来外戚做大,所以不在朝中勋贵中挑选,才选了赵宁儿。而若张蓉儿进宫,母族是一省布政,就等于身后.........

    “你小子,怎么一想到女子就这么笨?”老爷子摇头骂道,“他张善是个文官,不是金榜进士,没做过翰林,他将来怎么都进不了中枢,一个布政司就到头了。”

    “他在朝中没跟脚,没关系,又是个迂腐的性子,最是安分不过。”

    老爷子的话,说得很透彻,一省布政司虽然封疆大吏,位高权重。可毕竟在朝中属于新晋,完全不属于任何派系。

    “孙儿又从您老身上学了一招!”朱允熥笑道,“给儿孙选媳妇,也是门学问!”

    老爷子得意一笑,翘着腿,“咱呀,就是操心的命!”

    “皇爷爷!”朱允熥拉着老爷子的手,揉两下,笑道,“孙儿让您操心了!”

    “吃饭吃饭!”老爷子在他手背上拍拍,祖孙二人相视一笑。

    ~~~~

    身为储君,婚姻不过是插曲,女子不过是调剂。

    祖孙二人私下里说过之后,又要在案牍之中劳碌,操心天下军国大事。

    时光匆匆,

    半月之后,秋收已至。十月深秋,万物成熟。

    华夏自古就是农耕国家,用农耕创造出辉煌的文化,对于天地的赐予,四季的收获,敬畏之心早就融入了血液之中。

    秋收的繁复礼节,不亚于皇帝祭天,甚至稍有过之。

    老爷子年岁大了,这些事都做撒手掌柜的。

    朱允熥这个皇太孙被推到台前,任凭礼部的官员们摆布,度过近乎半个月的漫长斋戒,又去天坛祭天,又要祭拜农神,忙得晕头转向。

    而六部官员,还唯恐礼仪不够隆重,唯恐仪式太过简单。

    等到钦天监选定的正式开镰的日子,朱允熥一身隆重朝服,带着百官,出京城至天坛边,皇家祭田外。

    身为皇储要为天下表率,江山社稷无农不稳。

    手拿不知传承了多少代,多少君王用过的,有些老旧的镰刀,步入田中,以大明储君之身,收获今年天下第一份收获。

    并且,把这份收获隆重的放置在,红色的托盘中,再送往太庙,呈给上天。

    别小看这些形式主义,这就是封建时代的礼仪。等他正式登基为帝之后,不但每年要带着皇子们入朝,而且在收割完毕之后,皇后嫔妃等,还要亲自下地,拾取散落的粮食。

    即便是仪式,不让他干活,可是折腾了这些日子,也是身心俱疲,袍服之中,已是出了一身的汗水。

    车辙慢慢,窗外金黄色田地,缓缓成倒影。

    朱允熥的车架,正朝着紫禁城而去。

    车厢中,朱允熥看着窗外有些愣神。这半个月,比他在高丽打了好几个月仗都要累,整个人跟木偶似的被臣子们摆弄。

    “殿下,您擦擦吧!”宽大的车厢里,王八耻跪地,举着一条微微湿润的毛巾说道。

    朱允熥接过来,狠狠的擦擦头面,感觉身子舒爽了一些。

    虽然有些疲惫,可是心中却是欢喜。近一个月来,各地秋收的奏报中,都是一片风调雨顺之象。没有天灾捣乱,今年大明是个丰年。

    “殿下,用茶!”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