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13章

    赵宁儿想想,一笑道,“亲上加亲也是好事!”说着,对身旁嬷嬷说道,“你去传话,改日让开国公夫人,怀远侯夫人进宫来陪本宫说话!”

    “是,奴婢遵旨!”

    见女儿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天家气度。赵氏欣喜不已,可是不知为何,她似乎在女儿的眼中看到了一丝哀愁。

    母女连心!

    赵氏小声道,“你........心里不高兴?”

    赵宁儿微怔,笑道,“哪有?”

    赵氏看看左右。

    赵宁儿挥手,众人退下,“娘,你怎么了?”

    “你跟娘说,是不是因为宫里马上进新人了,你心里不痛快!傻姑娘,可不能那么想.............”

    “您想哪去了?”赵宁儿笑道,“皇家子孙繁衍的大事,女儿可不会拎不清!”说着,傲然一笑,“再说,女儿是走洪武门,从大明门抬进来的东宫!”

    ~~~

    我好水呀,我也不想这么水呀,可是控制不住呀。

    淹死我算了,哎吆。

    第112章

    也是个可怜的孩子蹦..........嚓.........

    烟花,在冬日的夜空绽放,璀璨而又温暖。迸发的火光,把整个浙江会馆都照得亮亮的,火光下那些放烟火的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气。

    宫里接亲的队伍马上就到了,张善大人虽然不是浙江人,可把女儿接亲的地方,就选在了在京的浙江会馆。浙江会馆的人,俱有荣焉!

    张善虽不是浙江人但却是浙江的父母官,张家的女儿进宫为侧妃,浙江的士子百姓也算她的娘家人。

    “哇!”

    小顺子趴在窗台上,漆黑的瞳孔中满是烟火的倒影,时不时的发出几声惊呼,欢呼雀跃。

    屋内,几个张蓉儿父辈交好之家的女眷,在细心给她打扮。她本就是美人坯子,微施粉黛,略施胭脂之后,已是明媚动人,美艳不可方物。

    “小姐!”小顺子回头,看着张蓉儿,由衷的说道,“您比烟火还好看哩!”

    张蓉儿浅浅一笑,穿着红色绣着金线嫁衣的她,像是画里走出来的人物一般。

    只是谁都没注意到,她的眼底有着淡淡的忧伤。

    嫁给皇太孙她自无不可,甚至还有些欣喜。当年抚州河堤上一见,那爽朗的少年就映入少女心房。

    可是,哪个女人愿意做侧房呢!

    高贵的侧妃,其实也就是民间的妾罢了。

    她张蓉也是个骄傲的女子,自问不比天下任何人差,怎么就.............

    听说皇太子娶正妃那天,全城轰动,光是皇家的聘礼就挑了几百台。新娘子被八台大轿抬着,光明正大的从大明门正门进宫。

    可到了自己这儿,婚礼要在天黑时分。

    没有凤驾,没有乐手,没有礼部唱官,没有圣旨。几十宫人,簇拥着一顶六人软轿,就要把自己送进去宫去!

    明知这些事她无能为力,可心里就是堵得不行!

    “嗯!嗯!”门外传来两声刻意的咳嗽。

    “老爷来了!”小顺子从窗台下来,飞快的跑过去开门。

    “不要开门,隔着门说话!”外面,张善郑重的开口,“从今日起你是皇宫内眷,为父是大明外臣。你我父女二人,不宜相见!”

    “爹!”眼泪,吧嗒就下来了,打湿大红嫁衣。

    窗子上倒映着张善的身影,“进宫前,有几句话,为父和你唠叨唠叨!”

    张蓉在女眷的搀扶下起身,微微福安,“女儿谨听父亲大人教导!”

    “进宫之后,承恩要顺,

    不可触犯君上!”

    “为侧妃,要端庄贤淑,谨守本分,不可僭越!”

    “受殿下宠爱,更要谨小慎微,不可恃宠而骄!”

    “谨慎言行,立身要正。”

    张蓉儿俯首听了,肃容道,“女儿记住了!”

    窗外的张善,语气柔和了一些,“尔往大内,勿记挂为父!”

    “爹!”屋内人,泣不成声。

    “这有一副玉镯,是你娘的遗物,你留着念想吧!”张善掏出一物,慢慢的放在窗台上,转身离去。

    在他转身的瞬间,天上的烟火正照亮他的身影。似乎,他的脊背有些弯了。

    “爹!”张蓉儿大哭,想推开房门,冲进父亲的怀里好好哭一场。

    可突然,外面一个太监扯着尖锐的声音,大声喊道,“吉时到!”

    凤轿,落在了房前。

    披着盖头的张蓉儿在众人的搀扶下上轿,白皙的双手中,抓着一个装着镯子的小木盒。

    轿子,渐行渐远,隐藏在夜色之中。

    张善也在角落里露出面容,不舍的看着女儿远去的方向,泪流满面。

    人生,很是残忍。

    喜悦中会有悲伤,而真正悲伤时,绝无喜悦。

    ~

    东宫之中,红烛似火。钟粹宫红色的帷幔之下,张蓉儿端坐在凤床之上。

    从进宫开始,她的心就忐忑得不停的跳呀跳,似乎要从腔子里挣脱出来一样。双手的掌心,全部都是汗水,擦了又擦了又来。

    殿内静悄悄的,偶尔有火花炸裂的声音。

    “小顺子!”寂静之下,张蓉儿实在是忍不住了,张口喊道,“小顺.....”

    脚步传来,全然不是小顺子那种欢快蹦跳的脚步,而是颇为沉稳,不急不躁的脚步。

    “是谁呢?”一瞬间,张蓉的心,又马上提到了嗓子眼。

    “等急了吧!”

    一个温和声音响起,霎那间让张蓉空落落的心里,差点哭出声来。

    朱允熥站在床边,看着身体微微颤动的佳人,左手从宫人手里接过玉钩,轻轻一带。

    若有若无的惊呼之中,两人四目相对。朱允熥眼神如火,张蓉儿不胜娇羞。

    朱允熥无声的挥挥手,宫人们都识趣的下去。

    随后,张蓉白皙的手,直接被朱允熥拉住。惹得佳人,心中猛颤。

    但一秒,她又几乎哭出声来。

    “委屈你了!”朱允熥注视着她的眼睛,真诚的说道,“女人一辈子就这么一回,孤本想着办得隆重些,可规矩如此,只能让你委屈了!”

    有这话,就够了。

    张蓉儿低声道,“臣妾不委屈!”

    “不委屈是假的,天下哪个女子不希望婚姻大事,轰轰烈烈的!”朱允熥挨着她坐下,顺手从小几子上拿过水酒,交一杯给张蓉儿,“放心吧,孤会好好待你!”

    张蓉儿含泪,和朱允熥交杯饮尽。

    “要说咱俩也真有缘分,抚州一见之后总是割舍不断。这世上多大盲婚哑嫁,你我二人婚前还见过彼此,说过笑过,总要比旁人亲切一些!”朱允熥随口笑道,“孤命人在钟粹宫给你准备了一间小厨房,以后你常做些拿手好菜,可好?”

    张蓉儿脸色通红,刚刚点头答应,却惊呼一声。

    一只大手,扳着她的肩头,把她拥入怀中。

    殿中的烛火,猛地跳跃了一下。

    ~~

    殿外头,王八耻无可奈何的看着,坐在板凳上守着墙根的小顺子。

    小顺子手里捧着个芝麻烧饼,两三口就干净了,然后腮帮子一鼓一鼓,噎得大眼睛直翻。

    “你慢点,谁和你抢了?”王八耻是又气又笑。

    小顺子好不容易把烧饼咽下去,开口道,“大叔,我都饿了一整天了,从早上起,宫里去的公公就说不许我们吃东西。说什么,吃了东西要如厕,不雅!”

    说到此处,眼睛又转转,“大叔,您说这不是废话吗?人不吃东西要挨饿,吃了东西当然要去厕所呀!就因为皇太孙娶我们家小姐当媳妇,就不许人上厕所了吗?”

    若别人这么说,王八耻早就一巴掌上去了,但眼前这孩子天真烂漫,任谁听了都只能会心一笑,丁点气都生不起来。

    “大叔,你是好人,还给我夹了红糖的芝麻烧饼吃。去我们那迎亲的那些公公,都板着脸,好像谁欠他们钱似的,跟他说话他眼皮都不抬一下。哼,等一会皇太孙殿下出来,我告诉他,让他去打那些人的板子!”

    “胡说!”见她说得不像话,王八耻轻声斥责一句,“你进宫了就要守规矩,你当还是外头呢?这一口一个我的,可不成。还有,你这碎嘴的毛病,以后也要改了,不许这么多话!”

    小顺子微微吐了下舌头,眼睛弯成新月,“我是看大叔您人好,才和您说!不然,我又不是傻子!”

    人和人的缘分,往往就这么奇妙。

    他俩人不过刚认识片刻,就心生好感,仿佛认识了多年一般。

    “还想吃吗?大叔带你吃点心去?”王八耻笑道。

    小顺子犹豫一下,“不行,我要在这守着我们家小姐!”

    “傻孩子,用不着你守!”

    “那也不行,进宫之前管家说了,我必须随时都在小姐身边!”小顺子抓着衣襟,“一会皇太孙殿下出来了,她一个人多寂寞呀!”

    “殿下今晚上都不出来!”王八耻笑着,拉着小顺子的手,“没事,大叔还能害你!走,吃点心去!”

    小顺子犹豫再三,可一想到这个公公是皇太孙那边的总管,也不好拒绝。

    “你今年多大了?”王八耻问道。

    “十二,翻年就十三!”

    “你爹娘呢?”

    “不知道,打记事起,我就跟着老太太在乡下过日子!”

    “哪个老太太?”

    “就是小姐的祖母呀!她老人家可好了,是活菩萨哩!”

    “哎,也是个苦命的孩子!”

    “大叔,你多大了?你爹娘呢?”

    “大叔我呀,也没爹娘喽!”

    第113章

    武学生员转眼,洪武二十年过去,二十七年已到。

    去岁,大明武功赫赫,平塞北胡患,皇太孙亲征讨辽东,收复中华千年旧土。天下风调雨顺,府库充足国泰民安。

    暗中,有几次朝野风波,老皇爷即将处置功臣之时,皇太孙亲自斡旋之下,终究风平浪静。

    今年,正旦朝会之时。皇太孙代天子宣旨,望天下臣工再接再厉,创大明盛世,使天下百姓俱欢颜。

    时光匆匆而过,朱允熥来到这个世界已快整整三年。无声之间,他改变了许多,让这个蒸蒸日上的大明王朝,越发的鲜活。

    驾!

    京城外,一队打着龙旗的银甲骑兵,纵马前行,目标庐龙山。

    那地,本是应天城外一处战略高地,大明尚未立国还是朱吴政权之时。老爷子亲自坐镇此处,徐达常遇春埋伏两侧,骁勇善战的淮西男儿,大破陈友谅来犯的几十万大军,重创陈友谅的水军。

    庐龙山三年环水,此时山上的堡垒军寨等已经翻修一新。

    此时正是冬去春来,些许绿影在山间徘徊,萃意盎然。

    大明武将学堂,就坐落在此处山上。远远望去,山上旌旗招展,山脚下不时有骑兵巡逻,闲杂人等根本无法靠近。

    “殿下!”

    打着龙旗的骑兵中,傅让在边上对朱允熥说道,“前面就到了,宋国公,定远侯等人,已下山出迎!”

    朱允熥骑着一匹浑身通体黝黑,毛发油光,四蹄带雪的宝马,微微一笑,“张罗了数月,这武学总算开张了。走,去看看他们建得如何,到底能不能给我大明,多培养出些名将种子来!”

    转眼间,骑兵已行至山脚下。

    数十位武臣勋贵见龙旗之后,跪地奏道,“臣等,叩见太孙千岁殿下!”

    “都平身!”朱允熥一身戎装,跳下战马,走到冯胜面前,亲手扶持起来,笑道,“这些日子,你们都辛苦了!”

    原本武学是要在京城五军都督府官衙之侧,但京师太过繁华,不是读书之地。而且武学不同于文人官学,更需严加管理,犹如带兵一样。

    所以众人和朱允熥商议之后,把武学搬到远离京师繁华,又是当年大明开国大战的战场之地。

    朱允熥被人簇拥着,众星捧月一般上山。

    此山外边看上去平平无奇,但蜿蜒山路两侧全是暗中的陷阱堡垒,此山完全暗中军事重镇布置。和当年,老爷子在此处坐镇吸引陈友谅主攻时,一模一样。

    “年后武学开学,京中勋贵子弟一百二十八人,军中选粗通文墨,有功在身底层武将三百六十,已差不多五百人。”山路上,朱允熥边走边笑道,“如何,现在可稍微有些样子了?”

    “回殿下,臣就把这些后生,当成兵来带!”宋国公冯胜,落后半步开口说道,“一开始勋贵子弟颇有散漫,抽了几次之后,现在已经好多了。起码看起来,有几分兵样子了!”

    武学,其实就是个兵营。

    乱世的名将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盛世的名将则是各种规矩打磨出来的。

    “要是再让他们见点血,就更踏实了!”另一边,定远侯王弼也开口道,“教的再好,总归是不如真刀真枪杀人放火来的实际!”

    众人说话之时,眼前豁然开朗。行至山顶,一个巨大且平整无比的校场映入眼帘。

    朱允熥收敛脸上的笑意,走上校场高台,“点将,让孤看看武学的种子们!”

    咚咚咚,战鼓声起,响彻山野。

    一通鼓还没落下,校场上已是人头林立。一队队穿着紧身贴里,身材健硕的的武学生员,从学堂中,马厩中,沙盘边,演武场中出来,在此处集合。

    近五百人分成了五个整齐的方阵,军容肃杀。等这些生员,看清了点将台上,飘扬的龙旗,还有皇太孙的仪仗之后,眼神越发的狂热。

    朱允熥目光扫过这些生员,略微满意的点头。

    鼓声未落,人员已集合完毕。动静之间丝毫不见慌乱,更没有大声喧哗。队列整齐,错落有致。而且彼此之间里还留有距离,若是配上兵器,已是合格的迎敌方阵,进可攻退可守。

    他目光所到处,人人都挺起胸膛。

    生员中那些因功选拔的武人不用说,他们都是来自边关,自然是一身杀气。那些稚嫩的勋贵子弟,也与往日大不相同。

    军队,是最能磨练男人的地方!

    当然,磨练不出来的,就直接成渣子了,外人也看不到。

    “孤今日来看看!”朱允熥在点讲台上大声说道,“看看你们这些,未来大明军中的中流砥柱!”

    校场上,欢声雷动,“天佑大明,吾国万盛!”

    “你们中有的是边关从小兵爬上来的豪杰,有的是京城中混吃等死的勋贵子弟。在这里,你们都有同一个名字,大明武人学堂的生员,未来将要去军中,为大明开疆拓土,拒敌于国门之外的好儿郎!”

    “皇爷爷和孤,对你们期望甚深!”

    “知道孤,为什么把武学,选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吗?”

    风剌剌,大旗响。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