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第217章天呐,啥时候是头。“奉旨?”
看着眼前乌泱泱的阵势,朱允熥微微错愕之后,马上就是哭笑不得。
什么奉旨,是老爷子怕自己偷懒,然后叫了这些老夫子来看着自己。
眼前这些人,都是东宫的老师讲师,都是大明的大学士,都一心盼着自己做一个圣明天子。
如今他朱允熥监国,而这些老夫子奉旨监皇太孙处理政务,各个都是眼冒精光。
“陛下言,殿下性子有些跳脱。最烦这等案牍之劳,不过小事聚少成多就是大事。”刘三吾开口道,“其实天下,每日发生的都是小事。但君王不能因小而轻之,须谨慎辨别小心处置!”
“再者,这些奏章文书虽然繁琐,但最能磨练人的心性!殿下还年轻,帝王心性却一定要老成!”
朱允熥无语叹气,竟然有些不知说什么。
看看眼前人,再看看一边的餐桌,“那个,诸爱卿吃了吗?”
刘三吾笑道,“臣等已经用过,殿下请用!”说完,一众文臣就肃立殿内,鸦雀无声。
“嗯!”朱允熥坐下,“给诸爱卿搬凳子来!”说着,拿起餐具,大口的吃了起来。
他一个人吃,一群人目不转睛的看,这场面怎看都不甚协调。
“这腌萝卜不错,谁做的?”朱允熥随口对王八耻问道。
王八耻笑道,“是淑妃娘娘亲手做了,差小顺子送来的。”
“蓉儿的手艺呀!”朱允熥笑道。
腌萝卜虽然是小菜,可吃起来酸甜可口,配上米粥格外开胃。
“小顺子和奴婢说,淑妃娘娘用的不是鲜萝卜,而是夏天时晒的萝卜干,既清脆又有嚼头!”
“冬吃萝卜夏吃姜!”朱允熥笑道,“一会你去吩咐一声,晚膳给孤做一份萝卜羊肉汤,这些日子正想吃这个!”
“奴婢遵......”
“殿下!”王八耻遵旨的旨字还没说出口,殿中突然一声怒吼,吓得朱允熥差点饭碗都拿不住。
只见方孝孺对这边怒目而视,“一天之计在于晨,天光已大亮。数千国事,殿下只字未批。国家大臣于殿中肃立,殿下却与阉人谈论饮食,是何道理?”
武英殿学士詹同也开口道,“国家大事,难道不如殿下的口腹之欲吗?往日陛下,都是一边吃一边批阅。陛下言,家国天下甚于朕之口食。而如今天下臣民皆晨起老路,而殿下却在品尝美食置国事于不顾,要本末倒置吗?”
吏部尚书,太子太傅凌汉也铿然道,“殿下身负江山社稷,却虚度光阴,实在不妥!”
“我...........”
朱允熥捧着碗饭,真想学着老爷子大骂。
让我慢慢的吃的你们,嫌我吃的的慢也是你们!不吃饱,哪有力气干正事?
可这话,只能强压在心里,不能说。
要知道,现在眼前的人都是大明朝最头铁的,跟他们犟这个,犯不上。
三两口把碗里的饭吃干净,朱允熥拉着脸,直接坐在了御案之后。
“所谓忠言逆耳,非臣等小题大做,实在是君王无小事!”刘三吾开口笑道,“殿下,臣等也是拳拳之心!”
“知道了!”朱允熥擦了下嘴,一边翻折子,一边说道,“孤不是不懂得好歹的人,更知道你们的苦心。”
说着,他落在奏折上的目光,忽然有些古怪起来。
“今岁女真欠收,或有劫掠边关之忧。是以儿臣领马步军两万六千余人,沿辽东扫荡,行震慑之举。女真野人,渔猎为生,剽悍不畏死,以一当十,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若充实大明军旅,则必增强兵。请父皇准许,赐驯服之女真首领大明官爵以示恩宠,收女真兵充实军旅..........”
燕王朱棣的折子!
“呵!”朱允熥心中笑出声。
他一眼就看出燕藩的企图,此时的女真人还都是部落的形式,有的对大明恭敬,有的则是不知道马王爷几只眼,不知好歹。
让朝廷给与恭敬的部落的首领世袭官职,也不是什么出格的事。如今大明对西北,对云贵一带的土司都是这等手段。
但妙就妙在,其他地方可没有藩王。若真给了这些部落首领官职,就节制在了燕王麾下。而且,燕王所说的以女真兵充斥军旅,其实充斥的是他自己的队伍。
再者,他这是在表功。女真虽然彪悍,但现在远不是大明末世,国力衰退武备松弛的时候。随便一个使者,就能震慑住他们,哪用的着数万人马。
况且,就算是把深山老林的野女真也都搜罗来,未必能有十万人。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年男子也更是未知数。
朱允熥想了想,拿起朱笔缓缓批示,“此事,交由辽东都司即可,燕藩不必轻动。”
写完之后,抬头说道,“传旨给兵部,礼部,鸿胪寺。以后册封辽东等地的部族首领,须中枢派遣使者。各地藩王,不得插手!”
群臣一愣,然后马上振奋,“臣等遵旨!”
文官和武将集团,还有藩王集团是天然的死对头,归根到底是后两者人,分走了他们手中的许多权力。
边关之地汉胡杂居,藩王有处置的专权,各王的护军之中也有许多胡人。这些兵马全部在兵部的名册上,朝廷真是难以管理。
而且,文臣对藩王们,还有着天生的警惕。
好比大宁的宁王,年纪轻轻的手下带甲之士近八万,还不算朵颜三卫,还有那些效忠于他的草原部族等。
如今,老皇爷在位,这些藩王都老实做人。可翌日,若有变数,安知不是下一个七王之乱?
再者说来,大明天下唯有中央权重,方可上下通达政通四海。而藩王拥兵自重,奢靡享乐,非国家之福。
见皇太孙监国的第一件事,就意有所指。众文臣眼睛发亮,都在等着盼着,殿下再拿其他藩王开刀。
可等了许久,御案之后的朱允熥只是默默的批阅,再无声息。
对于藩王,现阶段只能敲打敲打,还不能伤筋动骨。
此时,朱允熥又翻开一份奏折,是桂林就藩的靖江王朱赞仪的折子。
他是老爷子的侄子朱文正的孙子辈,现在年幼刚刚继承王爵,要京城派遣老师过去教导于他。
再翻看一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许多干脆就是地方大员上的,每个月都要来那么几次的,例行问安的折子。
折子上无非就是说些什么臣遥想天颜,不胜惶恐。陛下当爱惜身体,天气转冷云云。
朱允熥提笔道,“尔等国家大臣,不必事事问安。安心任事,则皇祖父则安。天下安,陛下安!”
渐渐的,批复好的奏折也堆成了小山一般,朱允熥只觉得两个膀子发酸,刚想偷懒,可一抬头就是几十道直勾勾的目光。
“有种,小时候被大人看着写作业的感觉!”朱允熥心中苦笑。
这时,殿外王八耻说道,“殿下,朴公公来了!”
“来得好!”朱允熥忙丢下笔,起身道,“老朴来了?皇爷爷让你来的,早上没见他,他现在可好?”
朴不成笑着进来,行礼道,“皇爷吃了早膳,跟惠妃娘娘在花园中遛弯。”说着,抬起手,手指头上挂着纸包,继续笑道,“这是皇爷让奴婢给殿下您送来的茶,皇爷说这种茶他喝了一辈子,最是提神醒脑!”
朱允熥从御案后走出来,一边活动着手脚,一边笑道,“皇爷爷说好的茶,一定是好茶,孤亲手来泡!”
可是说着,他却没有其他动作。
本想着借由子偷懒,但眼前数十道不怀好意的目光看着,让他浑身发毛。
“王八耻,给孤泡茶!”说完,朱允熥悲愤的重新坐下,看着如山一般的奏折文书,心中道,“天呐!这啥时候是个头!”
第218章
这是你的天下“你以为当皇上是个轻巧事呢?”
冬日的天气,湛蓝放晴,盛开梅花的御花园赏雪楼中,放着爷俩儿的晚膳,老爷子一边小口吃着,一边看着不自觉晃膀子的朱允熥,满是揶揄的笑意。
如山般的奏折批了一天,还要一边批阅一边和臣子商议国家大事,心神俱疲。
老爷子亲手给朱允熥夹了一筷子黄澄澄的炒鸡蛋,继续说道,“不是咱非让人看着你,你小子哪都好,就是太跳脱,坐不住,静不下心。稍微对你送点,你就折溜子溜号!”
“当皇上,要给天下人做主,是天下的当家人。你一个人偷懒,耽误的是整个大明!”
朱允熥闷声点头,大口的吃着饭菜。
“不过话说回来!”老爷子似乎食欲不佳,吃了几口就不吃了,开口道,“当皇上也是天下最轻省的事儿,吃饱喝足往那一坐,风吹不着太阳晒不着,冷不着也热不着。”
“不过是说话写字,动动脑子。有啥想不明白的,下面还有臣子帮着查缺补漏。心烦了,你能骂人。生气了,可以打人。”
“气得狠了,还能杀人!”
“天底下,平头百姓且不说,王侯将相谁有这份权力?”
朱允熥知道这是老爷子的说笑,但权力的背后是责任。历史上无数的君主,有几人能做到即享受了权力,又履行了责任呢?
皇帝也是有责任的,儒家的传统观点中,当皇帝不是为了享乐的。
古往今来,那么多昏君也未必是真昏。都是名师大儒教导出来的,人精子一样的人物,怎么会不知道勤政对于帝国的好处。
只不过,大家都败在了一个厌字上。
勤政这事,非有大智慧大毅力的君王,根本做不到。这也是为何历史上,大多在位时间很长的皇帝,都是先贤后昏的注释。
好比老爷子,当年也曾写过打油诗,自嘲累得半死。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家翁,日上三竿犹抱被!”
用大白话说,起的比鸡早,干的比老黄牛还多。
朱允熥笑笑,放下筷子,看着老爷子,“皇爷爷,孙儿知道您老的苦心,更知道您对孙儿的期望!”说着,微顿之后,继续开口,“只是,人力有时穷!”
“您登基近三十载,日复一日勤政爱民。天下无论大小事,都了然于心。“
“勤政是美德,但往那一坐就是一天,总有厌倦的时候!再者说,人也有精力济的时候!倘若皇帝病了,那天下大事就没人处理了吗?”
“况且,孙儿说句您不爱听的话。后世子孙,可未必如此勤政。假若家门不幸,真出几个不勤政的败家子,咱大明江山........”
“你到底想说啥?”老爷子捧着一盏热茶,笑着问道,“别拐弯抹角的,说!”
朱允熥正色道,“孙儿也是近日有感而发,天下事太多,其中许多事本不用亲历亲为,不然皇帝累死了,也未必有好结果。不如,从臣子中,选拔贤能,襄赞政务的同时,也能处理一些地方上的小政务!”
其实,大明朝开国之后,最出色的君主,几乎都是累死的。
远的不说就说故太子朱标,十多岁开始就梳理朝政,朱允熥的记忆中,朱标无时无刻不在看折子,往往三更半夜还没休息。而天不亮,又爬着起床。
再想想历史上,大明朝获得仁宗称号的朱高炽,那也是累死他。他当了多少年的太子,就当了多少年大明朝的大管家。他爹朱棣,凡事都是撒手掌柜的,整天就琢磨着怎么彻底把胡人都消灭。
到了后来,皇帝实在太累了,才成立了内阁。后来可能是朱家人天生和文臣犯冲,在有祖训宦官不得干政的情况下,把太监也拉了进来。
到后来,大清吸取了大明的教训,成立军机处,
这两种亲近制度,从根子上说明一个问题,天下的事,不是皇帝一个人就能处理完的,更不是皇帝自己能干得过来的。皇帝总揽,细化分工,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更加的高效。
老爷子沉思半晌,咧嘴一笑,“你扯淡!”
说着,撇嘴道,“咱知道你的意思,你小子无非是想偷懒。可咱问你,这是谁家天下?”
“咱给你打个比方,乡下的土财主若不知道家里有多少地,多少牲口。收租子的时候,肯定被管事的唬弄,你信不信?”
“咱家的天下,咱家人做主!你今天让那些官儿,帮你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明天就会给他们更大的权力。”
“他们有了权力,就会蒙你!告诉你,天下的官都巴不得皇帝不理朝政,每天躲在宫里生孩子,什么事都他们做主!”
“权力!”老爷子忽然加重语气,“不可分与他人,尤其是官员臣子。给了他们权力,将来就要和他们妥协。权力放出去容易,收回来难!”
“即便是你一开始只是给他们些小权力,可你的儿孙呢?到时候,这些人无相名而有相权,便是皇帝也不能随意处置,甚至还要顾及三分!”
“官员们有了权力,就会有党争,会窝里斗!到时候,你当皇帝的什么都不用干,光忙活拉架了!”
老爷子的话,也有几分道理。
想想历史上大明中后期,练丹的嘉靖,不上朝的万历。虽然那百十年中,大明没出什么大事,甚至还打出了三大征这样的武功来。
可他们的治下,奸相,党政,财政枯竭都成了后来亡国的导火索。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嘉靖也好万里也罢,他们的不理事,也是被那些阁老们折腾得,甚至是是一种抗争。
尤其是万历皇帝,小时候他受张居正的教导,读书用功文采斐然,也曾想做个好皇帝。可长大后却发现,帝国的实际掌控者,却是他老师为首的一群阁老文臣。
大明后中期,皇帝一直在和阁老们代表的文官系统,不断的妥协让步。
“咱让你监国,就是让你抓权!”老爷子继续说道,“天下的官员,你看得上眼的就用,觉得烦的就打发走!”
“你将来要做个贤君仁君,可也必须要让官员们怕你,你要让他们知道,谁才是天下的主人!”
“咱废了中书省,内设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外设藩王,镇守边关大城。勋贵领军,自有文官看着他们。锦衣卫是天子耳目,跟不用怕有欺骗!”
“如此之下,国无奸相,无外戚妇人干政,内外一体。不说江山万年,可也经得起折腾!”
是喽,老爷子定下的这些,确实让大明的江山稳固异常。
想想后来,大明朝从土木堡之变开始,折腾了多少次,可始终屹立不倒,就是因为如此。
前世,朱允熥曾看过的一本书上说,明朝这样的统治结构,若不是有强大的外敌,根本无法从内部攻破。
假若后世,没有关外建州女真虎视眈眈,即便是李自成占了北京。他倒行逆施之下,不得人心。他也挡不住,大明半壁的反扑。
但,朱允熥想要的,不是这样,如老人一样会慢慢衰老的大明。
他要是,一个永远屹立世界之巅,保着华夏子民,躲过数百年浩劫的大明。
他不要后世子孙扼腕叹息先人祖辈的伟大,他要的是,子子孙孙永享华夏荣光!
“记住!”老爷子又在一边说道,“抓权!抓在你自己手里!决不能搞,与士大夫治天下那一套。这是你的天下,你就要做主!”
“天下谁都靠不住,只能靠你自己!咱当初要是只靠别人,就没今天!”
“大孙,你除了跳脱之外,还有一点不好。那就是,心不够狠!”
“趁咱还在,还能扶持你些日子。抓权,心狠!”
第219章
听到殿下喊了吗?对于权力,朱允熥和老爷子有些不同的见解。
其实从内心最深处,他和老爷子的目的不一样。老爷子希望朱家的大明万万年,而朱允熥希望的则是,华夏日月,山河永昌。
前者是家,后者是国。
但无论是家还是国,都不是一代人能够做到尽善尽美,让子孙后代高枕无忧的。
用过晚膳,天色渐晚。
朱允熥背着手,随意的在宫中走动,静静沉思。
“大明,到后来还是走到了内阁的老路上!”
其实这种制度有利有弊,他保证了国家的平稳。但也正如老爷子所说,带来了许多负面的东西。
忽然,朱允熥的思路再次延伸,那为何清朝的军机处,却没有这样的问题呢?
首先,大清的读书人,可有大明时读书人的特权。清代的皇帝,做到了老爷子所说的两点,抓权,心狠。
再者,军机处中汉臣屈指可数。而围绕在皇帝身边,从军机大臣到负责传递文书的章京笔贴氏,要么是满洲勋贵,要么是旗人子弟。
他们都是皇帝的奴才,而大明的官员,则是皇帝的臣子。
大清的军机处,是一群任劳任怨办事的奴才。而大明,则是一群有着自己想法,要和皇帝掰手腕的职业经理人。
再往深处想,其实清代雍正创建的军机处和明代的内阁也有根子上的不同。清代,皇帝掌握着信息渠道,有些事皇帝不想让臣子看见,臣子根本看不见。
臣子,也不敢去看。准确的说,奴才不敢僭越。
细细想来,两者都有利有弊。正映照了那句话,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合适的执行者。
“任重道远呀!”
想到此处,朱允熥不由得自言自语发出一声叹息。
回头看看,宫人们都离得远远的,只有王八耻亦步亦趋的跟在他身后。
“殿下,可是冷了!奴婢给您拿裘皮衣裳来?”王八耻笑道。
“不用!”朱允熥摆手道,“没那么冷!”说着,继续前行,随口问道,“今日,还剩多少折子没批?”
王八耻微微错愕,小声开口道,“殿下,您忘了吗?军国大事,奴婢这样的人,是不能碰,不能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