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82章

    武臣们错愕片刻,也赶紧紧随其后。

    朱允熥坐在龙椅上,看着大殿中的臣子们,高高在上又一览无余。这和他往日坐在老爷子身边还有所不同,像是什么事都尽收眼底。

    “年号的事,朕打算再等等!”朱允熥开口道

    ,“皇爷爷刚禅位给朕,现在就改年号,未必有些不妥!”

    “陛下,名不正言不顺!”方孝孺叩首道,“自古以来,新君新气象,陛下胸怀四海,有凌云之志。若不改元,何以激励天下士民?”

    老臣凌汉,“如今正是新春佳节未过,此时改元正是一年之始,也御医我朝新君之始。是以臣以为,年号之事事不宜迟!”

    “他娘的的,还是这群遭瘟的书生会说话!”

    武臣们闻言,也都想说些什么,可奈何肚中墨水有限,不知如何开口。

    “陛下仁孝之心,天日可表!”忽然,武臣之中曹国公李景隆开口道,“陛下即位,暂不改元仍旧用太上皇之年号,乃是一片权权孝心。但太上皇已于太庙昭告天地,宗庙,社稷,传位于陛下!”

    “新年号,天下士民翘首以盼。非但我大明臣民期期盼之,各番邦属国,也都等着我大明改元。如此一来,纪元不混,天地寰宇,四海之内,才皆可知我大明新漂亮!”许多武臣心中喝彩一句,关键还得看老李,不然陛下的此一次朝会,武臣就要被那些遭瘟的书生们给压了一头。

    “既然如此,那就议议吧!”朱允熥笑道,“各位爱卿畅所欲言!”

    中书舍人刘三吾先沉吟着开口,“太上皇之年号洪武,寓意洪大之武功。太上皇提兵淮西,转战三千里。驱逐鞑虏,收复燕云十六州,远征漠南漠北,兵锋赫赫,武功洪大,名垂千古!”

    朱允熥不住点头,老爷子的年号确实是这个意思。洪武,洪大的武功。老爷子虽然嘴上不说超越先贤,但心里从没服输过。

    “所谓打天下靠武,治天下靠文!一文一武张弛有道,才是国家兴盛之良策!”刘三吾想想,开口道,“臣这有两个字?”

    “何字?”朱允熥似乎有些猜到了。

    “建文!”刘三吾眼中,有种狂热的光彩。

    “哎!”朱允熥心里长叹一声,“这倒霉的年号,怎么这个场合提出来了!”

    若单以年号论,建文确实有承继洪武之意,老爷子是武功洪大之帝王,新皇帝是建立昌盛文化的帝王,二者相辅相成。

    但,这年号不吉利!

    “嗯!”朱允熥不动声色,模棱两可的微微点头,“还有吗?”

    闻言,刘三吾的脸上露出几分失望的神色。

    这个年号,可不是他一人的想法。这是昨晚,数十位清流彻夜长谈才想出来的。

    “建文年号虽好,但臣以为微微有些不足!”礼部尚书,督察院右督御史茹瑺开口说道,“有些,稍有柔弱之意!”

    他是朝中的务实派,话音落下顿时引得许多清流学士,对他怒目而视。

    茹瑺视若未见,开口道,“太上皇以武功开国,陛下昔日为东宫储君时,也扬天朝兵锋于海内外,英武不下太上皇。是以,单纯以文为年号,略显不妥!”

    这话,倒是说到了朱允熥的心里。

    茹瑺这人是去年初秋,升到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上的。他先后在地方上历练的了许多年,为官颇有贤名。而且他这个人当年也是著名的才子,深受老爷子的器重。

    历史上,这人虽为官不错,不善空谈喜欢实干,所以在建文时期被一众清流排挤。后来建文无人可用,还让他负责过和朱棣和谈。后来朱棣攻入南京,也是这人建议燕王称帝,后来在永乐朝也是高官厚禄,还封了爵。

    不过,这人的下场也不怎么好。永乐七年,被朱棣的酷吏弹劾之后,吃了毒药一死了之。

    这样的下场,也是应有之意。帝王多疑,不为忠臣孝子,安得高官厚禄?

    等等!

    朱允熥又想到了什么,莫非........?

    果然,茹瑺开口道,“而陛下之宏图,又远非文事一道。臣在正旦朝会上听陛下言,要大明永世安乐,所以臣奏陛下,年号或可为永乐!”

    这是怎么了,难道除了建文和永乐就没别的年号了?

    朱允熥心中恼怒,再看看茹瑺就有几分神色不善。心中暗道,“历史上第建议朱棣登基的是你,永乐这个年号是不是也是你献上去的?”

    “永乐,大明天下永享安乐!”茹瑺还在大声说道。

    这个年号,确实在寓意上超过了建文一大截,群臣们互相议论不止。但臣子之中,李景隆一直看着朱允熥的脸色。

    虽然距离很远,只能影影绰绰看到个轮廓。但以李景隆对朱允熥的了解,陛下这时心中定然很不高兴。

    不然,陛下不会迟迟不说话!也不会,就在上那么静静的看着茹瑺!

    李景隆心中清楚,每当朱允熥这样的时候,都是发火的前兆。

    “陛下,臣以为这年号有些不妥!”

    李景隆大声开口道,“建文颇柔弱,而永乐亦不显陛下之天威!”

    龙椅上,朱允熥的手指轻轻敲打膝盖,心中在想别的事,“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老爷子禅位给自己,朝中一些关键位置上,是不是要人员换动一下!”

    耳中忽听得到李景隆说话,心中又生出别样的感触,暗中笑道。

    “朱允熥呀,你可真是越活越回去了。历史上是建文自己脑残,那么多能将贤臣不用,导致失了大好的江山。是他自己的错,和这些臣子何干?”

    “你连李景隆这个最大的二五仔都容下了,还容不下这些人?”

    “再者说,如今朱棣半点胜算都没有。若为那些不可能之事,仅凭自己的好恶,就疏远冷落弃用这些贤能的臣子,那可真是昏君了!”

    如此,朱允熥脸上又泛起笑容,“哦,那曹国公,你来说说!”

    第200章

    年号(2)“我大明乃寰宇正中,四海正朔。陛下御极登基,带天统之,是为天子!”

    李景隆在大殿上,朗声说道。

    “陛下所统的,不但是我大明,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乃天子,四海之内,无论夷狄,都是陛下的臣民。”

    一番话,掷地有声。顿时让许多文臣刮目相看,而那些武臣们更是亮啊两眼放光。

    概因为,这番话说的真是霸气!

    “我大明立国以来,天下升平万国来拜,兵戈威震四方,道德怀柔四野。陛下非但是大明的陛下,而是整个天下的陛下!乃天下共主!”

    “这厮说起好话来,前古无人后无来者!”朱允熥心中暗笑道。

    但不能不承认,这厮的话很有煽动性。若是隋炀帝那般的帝王,定然会把这厮引为知己。

    “此时正值陛下新君登基,君临天下,夷狄臣民无不臣服。”李景隆继续大声道,“陛下上承太上皇洪大之武,又有大明煌煌天威。臣以为,新年号,当告之天下,陛下之统也!”

    说着,李景隆傲然的环视四方。

    果然,周围一片鸦雀无声。

    文臣们目瞪口呆,武将们神情振奋。

    微微一笑,俯首对朱允熥道,“臣以为,年号当为,宣统!宣示陛下之统!寰宇海内,唯陛下统之!”

    朱允熥,“.............”

    “老子以为你这厮能想出什么好年号来,没想到你竟然........”

    朱允熥真想现在就下去,朝着李景隆那张得意的脸,狠狠给上一巴掌。

    建文都够不吉利了,宣统简直就倒霉到家了。

    怎么这些人,都想了亡国之君的年号给自己?莫非自己看起来,就那么像亡国之君?

    李景隆等了半天,不见朱允熥说话,悄悄抬头看了一眼,顿时一个哆嗦。

    “坏了,陛下不说话,这是不高兴了!”他心中思来想去,“没说错什么呀?这年号多霸气?”随即,又暗中想道,“他娘的,杨士奇个穷措大,可千万别害老子啊!”

    他肚中能有多少墨水,前番那些话,还有这个年号,都是杨士奇想出来,告之与他的。

    朱允熥压抑着心中的怒气,缓缓开口,“诸臣工想的几个年号,都甚好。但,不太合朕的心意!”

    说着,站起身,走到御阶边上,开口道,“年号,寓意非凡,乃是天下臣民对朕的期盼,更是朕要励精图治的方向!”

    说到此处,他顿了顿,“其实朕的心思很简单,文也好,武也罢,带天统海内四方也好。正如朕在太庙前,当着宗庙社稷所说,朕要这大明,日月风华,永远昌盛!”

    “江山昌盛,国富民强。”

    说到这,朱允熥笑了笑,“朕看来,这国号,就叫永昌吧!寓意我大明,永远昌盛!”

    “陛下不可!”刘三吾等人大惊失色。

    “陛下,永昌年号,古以有帝王用之,晋元帝,唐睿宗都用过此年号!”

    方孝孺跺脚道,“陛下,晋元帝忧愤而死,唐睿宗为木偶傀儡,此国号不详,不可用之!”

    “总比建文和宣统好!”

    朱允熥笑笑,心中暗道。

    其实永昌还有个人用过,那就是推翻大明的李自成,登基之后的年号就是永昌。

    好年号有的是,朱允熥没有必要要用这个。

    但他,就是一定要用这个。

    “晋乱臣贼子之国也,唐亦得国不正!”朱允熥大声道,“得位不正,。如何天下永昌?汉得国正,终有四百年。魏晋逆贼耳,守得住江山?”

    “唐虽雄迈,然骨肉相残内斗不止,牝鸡司晨,父子相疑,兵戎相见。”朱允熥继续道,“安史之乱,藩镇之乱,黄巢朱温祸乱江山,乃天道循环,李家咎由自取!”

    “历朝历代,得国最正,唯有大汉与我大明。其中我大明,驱逐鞑虏,一扫两宋中华之颓唐,更为正之。”

    “国正则君正,上合天道下承民心!”

    说到此处,朱允熥环视群臣,“朕,用永昌之年号。就是要告诉天地,宗庙,社稷,百姓。中华将在我皇明带领之下,永远昌盛!”

    “大明昌,中华昌!”

    “中华昌,汉家盛!”

    “是以!”朱允熥大声道,“国号永昌,即刻用之。朕意已绝,不用多说!”

    闻言,文臣那边还心有不甘。

    武臣那边,已经在李景隆的引导下,高声欢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万岁声,传得好远好远,一直传到了老爷子忙活的一亩三分地那边。

    正在地里翻找着草根的老爷子,笑着抬头,看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笑道,“他娘的,这声儿还真大。咱当皇上的时候,不见他们这么大嗓门!”说着,对朴不成继续笑道,“那些官儿,定是在拍咱大孙的马屁!”

    朴不成笑道,“声儿是不小,可是跟主子您登基那天比起来,还差点!”说着,继续笑道,“您登基那天,万岁之声,差点把天都震塌了!”

    老爷子在地里直起腰,傲然道,“能和咱比吗?咱当皇上那天,大殿上都是跟咱出生入死的伙计,城里城外三十万杀气腾腾,正准备北伐的儿郎们。扯着脖子喊万岁,玉皇大帝都哆嗦!”

    说着,又忽然弯腰,从泥土中涅起一捧带着泥土的草根,磕了两下,抖一抖,放进竹篮中,“不过跟咱比,咱的大孙更像是皇帝,也更有皇帝的样子。”

    就这时,一个小太监快步跑来,低声在朴不成耳边说着什么。

    “咋了?”老爷子问道。

    “回主子!”朴不成说道,“燕王世子求见!”

    老爷子错愕片刻,“他来干啥?”说着,想想,“让他过来吧!”

    稍后片刻,胖胖的朱高炽被太监带了过来。似乎没想到是这个场景见到老爷子,朱高炽小眼睛转了转,走路的时候刻意的让两条粗壮的腿,没有去踩田垄,而且尽量脚步放轻。

    “你自己来的?你家那俩呢?”老爷子先问道。

    “孙儿叩见皇祖父!”朱高炽先是恭敬的行礼,“二弟三弟偶感风寒......”

    “你别扯淡了,你知道咱不待见那俩玩意,没带来是吧?”老爷子笑道,“见咱干啥?”

    朱高炽眼珠转转,“那个,孙儿帮皇祖父干活!”说着,挽起袖子,弯腰在泥土中,摘起野草来。

    “你看你胖那样,也能干活?”老爷子大笑。

    “皇祖父别看孙儿胖,孙儿还是有把子力气的,孙儿不虚!”朱高炽抬头笑道。

    “不虚也是不能持久的蛮力!”老爷子也蹲下摘草,“干活的人呀,就没有胖的。这种活别看不累,可胜在持久繁琐。你这样的胖子,摘几下就不累了,就不耐烦了!”

    果然,没多大一会儿,蹲着的朱高炽脸上冒出汗水,两条腿开始哆嗦。

    “行了,别扯淡了!”老爷子开口,“说吧,见咱啥事?”

    “孙儿真没旁的事!”朱高炽开口道,“孙儿来京城之前,父亲跟孙儿说,皇祖年纪大了,让孙儿多来看看您,多陪陪您。您富有四海,孙儿有的只是一片孝心!”

    “这些年,孙儿远在北平,想在您身前尽孝而不可得。父亲也总是长叹,这些年在边关,不能亲见天颜.......”

    “还扯淡?”老爷子看着朱高炽,“那这么着,咱让大孙下旨,你们爷几个都回京来,天天陪咱,让你们尽孝?”

    “...........”朱高炽不知如何接话。

    “有事就说!”老爷子不悦,“你爹能说出这些虚头八脑的话来?他那小子从小就不知道怎么哄人,挨打都不吭声的货!哼!”

    “真的!”朱高炽看着老爷子,诚挚的说道,“父亲虽然嘴上不说,可心里有您。赶上您的生辰,还有皇祖母的祭日,父亲都偷偷落泪!”

    啪!

    一把泥土,被老爷子摔在了泥土之中,横眼看着朱高炽。

    朱高炽身子一抖,一个屁蹲儿,直接坐在了地里。

    “咱刚拢起来的垄,你一屁股坐塌了!”老爷子闷声道。

    “孙儿来,孙儿来!”朱高炽忙爬起来。

    “别动了,你越整越乱!”老爷子开口,随后微微叹气,“你来见咱干啥,要说啥你自己心里知道,咱心里也知道。”说着,看看对方,“咱禅位了,要说那些呀,别和咱说,去和皇上说去!”

    “他要是能听进去,是你的福气!”

    “他要是听不进去,咱也没办法!”

    第2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把兰花和月季放在窗台儿上,宝石盆景拿走,万岁爷不爱看那些玩意!”

    “窗户半开一扇,通风,但是万不能吹着万岁爷。”

    “殿里别放炭盆,万岁爷不爱闻那味儿!”

    “还有檀香,也别燃!”

    “记着,给万岁爷御案下面铺上后毛毯,万岁爷有时候爱光脚!”

    奉天殿的偏殿之中,王八耻对着几个宫人轻声交代。尽管这些,早就是朱允熥身边人熟知的,但他还是不厌其烦的嘱咐,特别要注意。

    这原先是老爷子办公的地方,老爷子在这差不多三十年,殿中的一切都带着老爷子的影子。饶是旧的东西已经搬走,新的东西摆上,依然有些曾经的影子萦绕。

    朱允熥坐在御案的后面,不停在纸上书写,朱红色的笔,不断的写下一个个人名。新君登基,总要有些新气象,人员自然要调整一下。

    虽说从前两年开始,老爷子就不大理事,朝中大事悉数交给他。但人事方面,朱允熥从不自专僭越。涉及到侍郎以上的官员调动,他都要和老爷子商议。

    吏部尚书是老臣凌汉,但他年岁比老爷子还大,虽依旧头铁,可精神毕竟不比以前,需要考虑继任者的问题。吏部的右侍郎杜泽是洪武十七年的进士,为人勤勉,一向清廉,勇于认事。更主要的是,这人话少,是个喜欢做事,不喜欢说话的人。

    于是,朱允熥的朱笔在吏部之后,写下杜泽的名字。

    户部尚书傅友文,算的上是朱允熥身边的老人了。从他当皇太孙开始,就一直和这位大明的大管家打交道。其人能力非凡,但在这这个位置上太久了。所以,朱允熥在傅友文的后面写下一个新名字。

    郁新,这人是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他的名字还是老爷子亲口御钦的。

    在老爷子心中,读书人分两种,一种是才华可以委以重任的,另一种就是遭瘟的书生。郁新显然属于第一种,这人也是沉默寡言之辈,但做事格外谨慎认真。

    写道这里,朱允熥不得不佩服老爷子的用人之道。

    对有才华的不拘一格大力提拔,对于碌碌无为的绝对不迁就,让朝中有老臣,有壮年,有新生代,还有一大批的预备役官员,实现朝堂无论如何变更,都不会影响到国家大事。

    “哎,跟老爷子要学的地方,还多着哩!”

    朱允熥嘴角泛起一丝苦笑,这个念头闪过之后,抬头看了看对面,老爷子亲手提的对联。

    那副对联就正对着龙椅的位置,朱允熥一抬头就能看得真切。这殿中原本的东西都搬走了,唯独这副对联留了下来。

    上联是,“用人才不拘一格。”

    下联是,“对贪官除恶务尽!”

    “呵呵!”朱允熥笑笑,再次埋首案上。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