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28章

    鞭炮声中,旁边茶楼里,不断有铜钱洒落,引得看热闹的人,纷纷让自己的孩子去抢。

    状元郎洒落的不是钱,而是文曲星的福气。

    “榜眼,江西泰和,尹昌隆!”

    “探花,浙江山阴,刘仕谔!”

    一声声的唱名传入耳中,有人欣喜若狂,有人呆若木鸡。

    有人大哭有人大笑,还有人魂不守舍。

    二楼窗边,崔英英看着杨荣的脸色,“杨大哥,莫慌,应是到你了!”

    杨荣已经面若死灰,前十没有他,二甲三十人之中,也没有他。

    就当他迷惑惘然之时,忽耳中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三甲第一,福建建宁杨荣!”

    “中了!中了!”

    崔英英想欢喜的大叫,可声音越来越低。

    “才三甲吗?三甲如何入翰林?如何为清贵?”杨荣低声喃喃。

    而旁边,韩克忠竖着耳朵,等唱名的声音落下,已是红了眼眶。

    “韩兄!”同样榜上无名的姜宏业开口劝慰道,“不必如此,再等三年就是!”

    “三年!自我读书,举族供奉,已经家道中落。不中,我有何面目见家中父老!”韩克忠长叹,眼泪潸然落下。

    第80章

    众怒(1)世间才学分文武,有人云,穷文富武。

    看似有理,却也有失偏颇。文可穷学,譬如匡衡之凿壁偷光,如孙敬之头悬梁锥刺股。但学文之富,在于千里之行,在明师教导。自童生起,所用之花费,比那武要多得多。

    韩克忠不过中人之家,再等三年又将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想起家中妻子,已多年不曾添过新衣。家中老母,连猪肉都舍不得多吃。再想想家中父老,族中亲长的殷勤盼望,更是泪湿衣襟。

    当初离家时,族长与县尊亲送。

    老族长在后面喊,“等你回来,给老祖宗上坟去!”

    “韩大哥!”姜宏业见状,轻唤一声,揉着对方的肩膀。

    韩克忠的眼泪刺痛了杨荣的心,他呆坐在桌子边,眼球之中瞬间布满了血丝。崔英英站在一旁,手足无措。

    “哭个啥哩!”旁边,那凤阳贡士刘念祖带着几个同乡过来,低声道,“哭也没中,哭有啥用?都是大老爷们,收起眼泪疙瘩。有志气咱回家啃书本去,总有中的那天!”

    他倒是看得开,重重的在韩克忠后背拍了一下,笑道,“走,喝酒去,俺请!”随即,斜眼看了下魂不守舍的杨荣,大笑道,“你咋那副样子?你都中了还哭丧着脸干啥?”

    崔英英刚要开口,杨荣起身,“这位兄台所言极是!”说着,他对韩克忠道,“韩兄不必沮丧,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在下身边有一本历代科考的得失笔记,回头送于你,助于你一臂之力!”

    这份人情大了,历代科考得失这种书,就算重金买也是买不到的。不管谁有,都是放在家中当成传家宝一样的东西。

    韩克忠感激,长揖到底。

    “你这进士老爷对俺的脾气!”刘念恩大笑道,“走,咱们一道喝酒去!”说着,不由分说的拉着杨荣,拉着韩克忠就往楼下走。

    茶楼外,靠近放榜的地方依然是人满为患。

    那些并未得中的读书们,疯了一般在墙上的皇榜之中寻找自己的名字。他们不甘心的一遍遍找,一边哭一边找,真的找不到,便发狂似的捶打城墙,无声嚎啕。

    “哎,咱读书人,难呀!”

    看着眼前一幕刘念恩开口道,“这科举,从古到今逼疯了多少人?”说着,微微叹气,轻声道,“为名癫为名狂,为求晋身断肝肠,多少白首仍不中,一生抱负成黄粱!”

    杨荣强笑笑,“这位刘兄倒是好诗才!”

    “什么他娘的诗才,俺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刘念恩笑道,“中了个举人,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若不是俺太爷活着的时候有话,俺才不受这罪,在家当地主不好吗?”

    说到此处又笑了起来,“不怕你这进士老爷笑话,俺们这些凤阳贡士的身份,多少也是沾了些皇家乡梓之地的光。不然呀,放在福建,江西那些地方,恐怕连秀才都捞不到!”

    杨荣想想,跟着笑起来,“刘兄言重了!”

    “有啥言重的,你看俺们这些同乡,来了京城露馅了吧,一个都没中,他娘的,这回是丢人丢到姥姥家了。来之前中都留守大人还专门设宴,嘱咐俺们好好考,这回回去,怕是要挨骂!”

    刘念恩爽朗的大笑起来,周围的凤阳士子们也跟着笑,还都是带着几分不在乎的笑。

    杨荣心中一动,“凤阳中都留守何等尊贵之身,竟然给他设宴?再者听这刘念恩的口气,似乎对功名利禄甚是看淡。寻常人家可没这份气度呀?没听说凤阳有个刘家呀?”

    这时,又见刘念恩搂着韩克忠的肩膀,“亏你还山东好汉,娘们唧唧的,不就是没中,怕个鸟!过几日跟俺回凤阳,去俺家住一阵。”说着,又忽然想起了什么,问道,“你们山东今年中了几个?”

    韩克忠想想,有些不确定,“好像一个都没中?”

    姜宏业也道,“是一个都没中,三甲之中就没山东人!”

    “怪了,孔孟之乡都没人中?”刘念恩皱眉说了一声。

    随即,他再次回头,看着贴在城墙上的皇榜。

    忽然前方传来一声喊,“可是刘兄?”

    刘念恩定睛一看,前方十几个士子凑在一起,为首的那人他认识,是河南商丘来的举子刘汉宋。因为都姓刘,在京中相识之后,更是亲近。

    “俺是刘兄,你也是刘兄!”刘念恩笑道,“在这弄啥哩?”

    刘汉宋拱手,皱眉道,“哎,几个同乡年兄未中,当场昏厥了过去。”说着,叹口气,“刘兄,你凤阳中了几个?”

    “一个没有!”刘念恩大笑。

    “嗯?”刘汉宋眉头成川,“俺们河南也是一个没中?”

    “啥?”姜宏业凑过去,“俺们山东也没有!”

    人在一起,话音就高。而且因为语气太急,这话就传到了边上。

    几个贡子闻声过来,拱手道,“在下河北真定郭向南,我们河北也是一人未中?”

    “不能吧?”周围人越发奇怪起来。

    还有士子不断赶来,渐渐的在皇榜下聚集。

    “山西运城闫闯,我们山西也一个未中!”

    “陕西汉中杨复,陕西学子中也无人上榜!”

    “在下赵山,从锦州来,辽东都司治下也是一个美中呀!”

    渐渐的,周围的士子越来越多,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所代表的地域中举情况,竟然愕然发现,北方几省居然无一人上榜。

    “丢那妈,我们广西,也没中喔!”

    不单是北方,广西学子也是全军覆没。不过,

    “哎,怪了!”刘念恩一拍脑袋,“一地不中说得过去,不可能咱们北方人,他娘的一个都没考上吧?”

    “就是就是!”刘汉宋也道,“国朝开科取士以来,从无北人全部落榜之事呀!”

    “再看看!”刘念恩大手一挥,数百士子围在皇榜下面,瞪大眼睛看。

    “真是一个没有!”有人叫道。

    “哎,云南都中了两人,在三甲莫等。难道我河北学子,连云南学子都不如?”

    此时的云南,刚刚纳入大明版图不久。属于边疆之地,若非中原移民过去,当地的人口仅仅只有二十六万。

    “你们看,中的几乎都是闽浙赶等地的学子?”又有人高呼道,“怎么可能这么巧,难不成文曲星都投胎到哪去了?”

    “是不是有猫腻?”有人大喊道。

    闻言,崔英英甚是不悦,刚要说话,却直接被杨荣拉住衣服。

    “杨大哥!”

    “别多嘴!”杨荣面容冷峻,看看那些声音越来越多的学子们,低声道,“走,回家!”

    “杨大哥,这帮人........”

    “闭嘴!”杨荣跺脚道,“快走!”

    第81章

    众怒(2)“是不是有猫腻?”

    一声喊,周围骤然死一样的沉寂。

    “这...不能吧!天子开科,国朝取士!”韩克忠低声道,“谁敢....”

    噗嗤!

    旁边忽然传来几声轻笑,众人不由得怒目看了过去。

    皇榜下的人群不但吸引了北方贡士,更引得一些南方学子也来旁观。此时听有人公然质疑科举,南方学子中,有人不免笑了出来。

    “你笑啥?”凤阳人刘念恩怒道,“俺们很好笑吗?”

    他本就是直心肠急脾气的人,再加上身材高大声若洪钟,一开口的声音好似质问一般,满是居高临下威吓之意。

    对方学子中,一书生顿时面色不悦,开口反驳,“说得可笑,还不许人笑?”说着,一展折扇,“你们没中就说有猫腻?怎么不说是自己技不如人?”

    “就是就是!”有人附和道,“我们也是十年寒窗苦读,今科不也一样没中吗?我们可没说什么有猫腻的风凉话?”

    “输不起呀!”更有人道。

    这话,一下捅了马蜂窝。

    刘念恩刘汉宋等人当场怒火中烧,山西人闫闯大喝道,“你说谁输不起?”

    说着,还撸着袖子向前,怒气溢于言表。

    “说你怎地?”对方也被激起火气,开口讥讽,“国朝取士,所有的题目都是一样的。十七位阅卷官都是当朝大儒翰林,尽是天下名士,哪里来的猫腻?”

    “不中就口出妄言,不是输不起是什么?”

    “别做出那凶神恶煞的模样,当我等怕你们?国家取士取得不单是才学,还有人品。诸位的人品,嘿嘿,可有些上不得台面!”

    一番话,直说得诸北方学子怒不可遏,却也有几分无可奈何。

    眼看火气越来越旺,双方似乎要一触即发。

    又有人开口讥讽道,“呵,撸胳膊挽袖子想动手?有辱斯文!在下看来,诸位阅卷官不取你们这些莽夫就对了!”

    “兄台说的是,阅卷的都是我等江南翰林,自然是看不上他们这些............”

    “日你血哥!”

    姜宏业再也按耐不住,砂锅大的拳头,忽的一下就抡过去。

    可是下一秒就被人抓住,他抬头一看,只见是面色潮红的刘念恩。

    “刘大哥,放开俺!”

    刘念恩胸膛起伏,怒火金刚一般,“谁都不许动!”说着,看看身边的举子们,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一指方才说话那士子,“他方才说啥来着?”

    “他说阅卷的都是江南翰林........”

    沉寂,再是死一般的沉寂。

    所有的北方学子们,瞬间眼中布满血丝,彼此之间眼神交错。

    忽然,有人大喊,“定是有猫腻!定是徇私舞弊!”

    刹那间,群情激愤如水沸腾。

    历朝历代,历次科举考试,哪有北方数省一个都未中的?

    那句阅卷的都是江南翰林,简直醍醐灌顶,一语点醒梦中人。

    若不是那些考师心中存了偏见,如何能一个北人都不录?

    “我不服,我等当上书朝廷,必要问个清楚明白?”有人大吼道。

    十年寒窗苦读,今朝化作泡影。而且不是一人,而是几省的学子都如此。本就心中觉得不对,再加上对方的话,让这些人的情绪根本控制不住,马上就要失控。

    皇榜之下,如海浪翻涌不可收拾.

    对方几个士子心中大惊,连连后退。

    “你别跑,说清楚!”刘念恩怒道。

    “和你们说不清楚!”那些人头也不回的就走,还有人回头道,“你们心思不正,满眼糟粕自然觉得有猫腻!不服气,你叩men

    阙去呀!”

    叩阙?

    周围,那些狂怒的士子们,再次陷入沉寂。

    这种沉寂和前两次不一样,这种乃是暴风雨爆发之前,那种积蓄力量的沉寂.

    “叩就叩!”刘念恩突然大吼道.

    "刘兄!"韩克忠开口劝道,"万万不可!"

    叩阙可是惊天的大事,倘若是诬告,不但终身科举无望,还要身陷囹圄,连累家族.

    "怕个鸟!"刘念恩大声冷笑,"别人怕,老子不怕!"说着,继续冷笑道,"我身上有免死金牌!"

    然后,拍拍自己的胸脯,大声道,"凤阳皇陵,当初就是俺家的地!"

    一时间,刘念恩马上成为众学子的焦点.他本就交游广阔,在这些学子之中威望甚高,如今他说出了自己身份,更马上成为了这些学子们的主心骨.

    皇陵是他的家地,这其中有一段旧事。

    蒙元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本朝太上皇父母兄长接连病饿而死,当时太上皇尚是少年,四处奔走求告欲为父兄母亲求一块安身之地而不可.

    人死,当入土为安.

    可无地安葬,亲人就要暴尸荒野.

    就这时,太上皇同乡地主刘继祖见太上皇纯孝,就许了一块地给他安葬.尽管不许立坟包,不许竖碑文等,但也是雪中送炭,堪称恩义.

    等太上皇贵为天子,自然不会忘了当初帮过他的刘家.虽未给爵位等,但刘家也因为当年的一时善念,富贵冲天.

    这刘念恩,就是当年那位刘继祖的曾孙.

    "刘大哥高义,俺和你一块去!"刘汉宋拱手道.

    "同去同去!"

    周围的学子们都喊起来,眼看即将无法控制.韩克忠大声道,"诸位,诸位!不必叩阙,我等去找朝中各位大人就是了!"

    "若真有不公之处,自然有各位大人给我等做主!”

    刘念恩想想,环视一周,拱手朗声道,“俺刘某不是啥才学无双之人,今科不中,属实应当。但北方数省,焉有一人都不中的道理?”

    “俺也是北人,今日俺就要当这出头鸟,帮咱们北方学子们,讨个公道!”

    (明朝地域划分,凤阳属于北方。当时朱元璋的义军,属于北方红巾军。听从中原刘福通,杜遵宪的调遣。另外,那时的语言习惯,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凤阳那一带的方言有时用俺,有时用我,这一点可以从朱元璋留下那些大白话的圣旨中看到。)

    说着,他大声道,“现在,俺就去魏国公府上鸣冤!”

    “俺去武定侯府上!”

    “俺去宋国公府上!”

    凤阳的学子们,多多少少都能这些勋贵之家攀上关系,一开口就是直接取找那些位高权重的开国功臣。

    眼看数十位凤阳的学子,呼啸而去。

    皇榜下的气氛,更加控制不住。

    “吏部尚书凌汉老大人,是咱们河南原武人!”刘汉宋振臂高呼,“走,跟俺去老大人府上,跟他老人家说,咱们这些后生受委屈了!”

    “吏部尚书郑大人,是咱们山西人!”闫闯也大声道,“走,找他去!”

    这些肝胆欲裂的学子们,以籍贯为单位聚集在一起,纷纷取找他他们的主心骨。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