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呜!”老爷子点点头,“这事咱还真不知道,回头问问锦衣卫!”顿时,李景隆一肚子准备的好话,直接卡克顿住。
“哎,许久不上朝了,这龙椅冷冰冰的坐着还真不舒坦!”老爷子站起身,揉揉后腰,对臣子们笑着说道,“方才皇上说的都是咱的好,好像咱不过这个寿辰还不行似的。”
说着,顿了顿,“一转眼咱都七十来岁啦,真是老了。五十知天命,七十是黄土埋脖子了。”
“这些日子,咱静下来也想过咱这辈子。好事呢是做了一点,坏事呢也没少干。至于什么生前身后名,让后人说去吧。”
“不过曹国公那句话说的对,咱操劳了一辈子,现在是该享福的时候了。”
说到此处,老爷子爽朗的大笑,“不就是过寿吗?咱过........今日咱们紫禁城里好好热闹热闹,咱也尝尝,阔气的滋味儿!”
随后他老人家的目光,看向那些藩王和皇孙们的队列。
“难得,咱的儿子们孙子们也都回来了。团团圆圆,提前过年。”
老爷子话音落下,跪着的李景隆站起身,大声喊道,“太上皇圣旨,万寿庆典开始!”
群臣呐喊,“陛下万寿,日月永昌,江山永康!”
这时,朱允熥搀着老爷子,从御阶上走下。
李景隆也赶紧上前躬身搀扶,他的动作竟然比那些藩王们还快。本来燕王和周王等人正欲上前,就觉得眼前一阵风似的刮过,李景隆已抢在他们前头。
若是外人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李景隆是老爷子的孝子贤孙。
“你小子就爱弄这些热闹事儿?咱许久不做寿,今儿弄了这么大场面,你要是办不好,看咱怎么收拾你!”老爷子笑骂。
“能让您老收拾,是臣的福气!”李景隆笑道。
老爷子笑笑,对儿子们招手,“走,别愣着了,都跟你爹喝酒去!”
一群藩王加上皇孙,簇拥着老爷子朝谨身殿走去。
第152章
盛典(2)男人害怕的不是变老,而是变老之后的凄凉。
任凭年轻时多么英雄豪杰力拔山兮,敢上九天揽月敢下海屠龙,一旦年华逝去之后,全部烟消云散。
最开始是力不从心,而后是渐渐消沉。
再往后,等待的是痛苦的病榻。
这也就算了,更让人恐惧的是,那种无力的寂寞和无助。
朱允熥之所以大张旗鼓给老爷子办寿辰,甚至把大明的藩王们再次召回京师,就是让老爷子能够活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感受到亲人的关注还有尘世的热闹。
席老道和御医们关于老爷子的身体早有预测,七十余劳心劳力老爷子的内里早就空了,就好像一棵参天古树,外表看着依旧挺拔高耸,其实已失去了支撑。
朱允熥没有能力改变生老病死,只能在老爷子活着的时候多尽孝心。
对老人来说,常回家看看就是孝心。
谨身殿中,老爷子和朱允熥居于中,两边是按照顺序的坐下的藩王和驸马们,大殿居中是朝中大臣和尚存的开国勋贵们。
身边有儿子们,有孙子们,有老伙计们,有说不完的话,有诉说不尽的回忆。
朱家的帝王之家,有着寻常人难以想象的荣华富贵。但也要面对,寻常人家没有的骨肉分离。
老爷子的目光眷恋的在所有儿子们的脸上,一一看过去,宛如慈父。
“老四,你年岁也不小了,打仗的事别总是冲在前头。”
”秦王晋王你们年岁还小,要多跟其他叔王们学学,边关上的事要多听手下人的意见。别端着王爷的架子,啥事都一言九鼎不听旁人劝告。”
“老十五你那边是苦寒之地,要顾好自己的身体,别仗着年轻不当回事。”
“老十七你别逞能,别总想着打大仗建大功,别眼高手低。”
“咱的小二十一呀,你在高丽那边呀,好好待人家百姓,莫胡闹!”
穿着吉服的宫人们,捧着炭炉和各种菜肴进来,老爷子看都没看,目光依旧看着所有的儿子孙子们。
忽然,他看向藩王之中的末尾,招手道,“上前来,让咱看看!”
朱允熥也看过去,笑道,“靖江王,老爷子叫你!”
靖江王朱赞仪年仅十六岁,面容温文尔雅,“臣,叩见.......”
“快起来快起来!”老爷子笑着让人搀扶起来,随后一把拉住对方的手,不住的端详,眼神中满是慈爱,“读书如何呀?桂林偏远可还住得惯?”
朱赞仪是老爷子的亲侄儿,朱文正的孙子。
当年老爷子起兵之时,身边仅存的亲族血脉,只有外甥李文忠,侄儿朱文正,他和马皇后待之若亲子。
李文忠不用说,朱文正也没让老爷子失望,大名鼎鼎的洪都保卫战就是朱文正带着薛显等人以孤军对抗陈友谅的大军。
后来因为朱文正有叛变投敌之罪,被老爷子软禁郁郁而死。
其实说他要叛变是说给别人听的,他是老爷子的侄儿,他叛谁?谁能给他的权势,比老爷子还多。
朱文正当时是淮西武人集团的核心人物,官职最高的时候统领整个都督府,连徐达常遇春等人都要居于其下。
他之所以被软禁,是因为他的野心。
彼时还没有大明帝国,淮西武人集团的最终走向谁也说不清不敢保证,更是没人知道,乱世什么时候终结。
淮西武人集团要想永远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除了老爷子这个领袖之外,还要有一个服众的接班人。
当时朱标尚小,屡立战功的朱文正就是不二人选。
他自己也定然想过,若他的叔父有不测,他接过淮西武人大旗,继承基业。
但侄儿,毕竟不是儿子。
朱文正死后,他的儿子同样被老爷子和马皇后收养在身边,付予满心希望。可是他不但是个短命鬼,更是个混蛋。
他一个人的恶性,比所有大明藩王加起来还多。
“回太上皇,臣在桂林还住得惯!”朱赞仪有些腼腆,他和他爹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他爹是那种残暴成性不知怜悯为何物的人,他却有些君子之风。
“就是.....就是天气热了些。”朱赞仪继续笑道,“给您祝寿,臣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礼物。只带了些当地的土产,有一种干龙眼用来熬粥最好不过。”
“臣想着太上皇年岁大了,或许牙口不如当年,让人装了几车带入京中。您吃着若是好,臣每年都差人来送。”
“好好好!”老爷子连声称赞,语气中满是欣慰,“你有孝心就好了,大老远来的还带什么东西。你这孩子命苦,少年丧父,又没什么兄弟姐妹孤苦伶仃的,这些年咱也没顾的上你。”
朱赞仪已经是哽咽,“太上皇对臣之恩,臣实在是......臣还记得年少时被您抚养在宫中,您亲自过问臣的饮食起居......”
说着,他忽然再次跪下,重重磕了个响头,“老祖,孙儿给您祝寿了!”说完,捧着金杯,“孙儿愿老祖长命百岁,福寿安康!”
随后,捧着金杯一饮而尽。
“好啦好啦!你还小可不能多喝酒!”老爷子大笑,又看着对方对朱允熥说道,“大孙呀!”
“孙儿在!”
“他是你大爷爷的血脉,你将来要照顾好,明白吗?”
朱允熥如何不懂老爷子话里的含义,点头笑道,“孙儿明白,您老放心。”说着,继续道,“靖江王虽然年少,可当地官员给孙儿的折子中一再称赞,说他是贤王!”
“好好好!”老爷子又笑道。
这时炭火上的砂锅已经热了,里面纯白的汤汁泛着水花。边上伺候的宫人,小心的把各种食材缓缓放入。
“这是什么吃法?”老爷子颇感新奇,看看桌子上的菜肴。
“回太上皇的话,这叫打边炉跟咱们平日吃锅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景隆上前笑道,“古人云,一家人围炉而坐,谓之打边炉。今儿是您寿辰,臣就没让人准备什么山珍海味,就是这些家常菜,胜在一个热闹。”
“一家人,围炉而坐!”老爷子看看周围,又看看碳炉,笑道,“是呀,一家人就应该在一口锅里吃饭,不分彼此!”
说着,老爷子又笑笑,“告诉大伙,都开饭放开了吃喝,咱大喜的日子别弄那么些繁文缛节。”
接着,对勋贵武人那边喊到,“哎,那几个杀才,咱许你们今儿拼酒猜拳,好生热闹一番。”
~~~~
今天确实水了,对不住大家。
颈椎难受,脑子有东西写不出来,请大家原谅哈。
第154章
够本了(1)今日老爷子的话格外多,拉着这个说半晌,拉着那个说许多。
所有的儿孙们都依次上前跪在他面前,听他说着几乎是大同小异的话。
老人对于孩子,话都差不多。没哪个老人见了儿孙,说什么要你大富大贵有出息赚多少钱有多大权,都是要好好做人注意身体与人为善。
即便是帝王,也不例外。
“我长这么大,跟皇祖父说过的话,加起来还没刚才那一会功夫多!”
燕王家的哥仨最先上前,此刻凑在自己的桌上轻声嘀咕,老二朱高煦开口,“以前皇祖父一见我,眼珠子马上立起来。他今天,居然对我笑了,还跟我说别那么鲁莽,要好好跟大学,做个谦谦君子!”
“老爷子真是看走眼了,老大算什么君子,你见过这么胖的君子?”老三朱高燧嘿嘿坏笑。
“住嘴,我发现你怎么嘴上没把门的什么都胡咧咧呢?”朱高炽瞪他一眼,训斥道,“说话也不看看场合?”
“又没外人听见!”朱高燧看看周围,其他的藩王皇孙们都围着老爷子,他们哥仨有些落单,然后眼珠一转忽然道,“老爷子刚才说了,过了寿让咱们这些人都回封地去。你说这大老远来的,祝个寿就回去?”
“老三!”朱高炽闻言,摇头长叹,“你呀,是真被宠坏了,啥事都不过脑子。”
朱高燧顿时不乐意,“老大,你咋又埋汰我?”
“你们说,皇上让咱们这些叔伯兄弟千里迢迢的进京,就是为了祝寿吗?十三叔十七叔还带着孩子来的,你当这山高路远是容易的?”
朱高燧懵懂,不解的看看朱高煦,却发现后者在沉思。
“咱们朱家,多少年没这么团圆了?”朱高炽淡淡的喝口酒,轻声道。
“又不是过年!”朱高燧撇嘴。
“就当是过年了!”朱高炽叹息一声,目光看向坐在老爷子身边的笑盈盈的皇帝,轻声道,“以前,我心里也嘀咕,老爷子为何就这么看重他,现在懂了!”
“老大你说啥?”两兄弟没听清。
朱高炽放下酒杯,正色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说句不好听的,也就是过一回.......”
没说完的话,那哥俩再笨也明白,那就是过一回少一回。
“朱家的儿孙们都远在京师之外,万一哪天,真的有个什么不好.....谁能回得来?就算回得来,能再说上话?”
话中的含义,准确的说是赶不上回来跟老爷子说最后的话。
“这种事,当小的未必有什么遗憾,哭两声也就过去了。可是老人.......”朱高炽叹息,“还记得咱们外公吗?”
“洪武十八年外公从北平病重回京,弥留之际还在念叨着不在身边的老舅舅。娘说,那时候外公话都说不出来了,就眼巴巴的看着门外,望呀!”
是的,他说的没错。
其实这场欢宴,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此。
朱允熥不能让老爷子留下遗憾,不愿让老爷子真的那天的时候,还在念叨着没见着儿子孙子们。
那,才是真的不孝。
“我过去再和皇祖父说几句话!”朱高煦忽然站起身,红着眼睛朝御座那边走去。
~~
“父皇您都瘦了!”
辽王朱植是感性而又孝顺的人,拉着老爷子的手不住的抚摸着,“儿子......儿子这回来,多陪陪您,可好?”
“不成!”老爷子看着儿子清澈的目光,心中温暖,“你是辽东的赛王,统军管民镇着那些不服天朝管的鞑子,军国大事要紧。”
“可是儿子......”
见老父如此衰老的模样,朱植强忍心中的哽咽,笑道,“冬天的时候辽东的女真人进了几头猛虎,儿子这就让人送京师来。虎骨是上好的药材,最能强身健体。还有人参,用来给父皇泡酒用!”
“好,咱等着咱十五儿给咱送的酒!”老爷子舒畅的大笑。
说着,他看看身边的朱允熥,“大孙,你去下面看看,咱看着今日吃喝不热闹,让他们别拘束!”
朱允熥知道,老爷子这是有单独要对儿孙们说的话,他这个皇帝在这,老爷子有些张不开嘴。
他也能想到老爷子要说什么,应该是点拨一下这些龙子龙孙们,你们以后要收敛,要注意言行,要好好做人之类。
“是,孙儿去去就回!”
~~~~~~
殿中的群臣们还有些拘束,皇帝的寿辰是国宴,他们都要谨守礼法。
即便是那些开国勋贵武人们,也因为年岁大了,实在是力不从心,热闹不起来。
他们也都老了,以前喝酒的大碗都换了玉杯子。
朱允熥刚走下御阶,王八耻就迎了上来,“万岁爷,蓝帅方才和奴婢说,想见您!”
老爷子的寿辰,蓝玉自然也来了,和常家的人坐在一起。
“人呢?”
“偏殿候着呢!”
朱允熥点头,也不用人跟着,径直走向偏殿。
“臣蓝玉,叩见皇上!”
“没外人,不必拘礼!”偏殿之中,只有他们君臣二人,朱允熥笑看对方,“许久没问过你了,病养得怎么样?”
他一边说一边观察着蓝玉的脸色,心中有些发苦。
对方的脸色,带着深深的灰败,没有多少血气。
蓝玉苦笑,“还那样,死呢一时半会死不了,活呢也不痛快。打入冬之后不知怎么了,更是胸闷得整晚都睡不着。”
“常常是在炕上呆坐,一坐就是一宿。”
他说这些朱允熥都知道,何止是呆坐,蓝玉咳嗽吐血的毛病又犯了,整个人如今瘦的有些脱相。
“估计是天气的原因,今年冬天格外阴冷!”朱允熥想想,笑道,“你儿子蓝春如今在广州做总兵官,朕给你个旨意,那边暖和你去那边休养,一来调理身体,二来呢你们骨肉团聚!”
蓝玉也老了,痛病缠身。
京师虽好,可也忍受着寂寥。倒不如让他和子孙团聚,也好享受下天伦之乐。
“臣谢皇上隆恩,只是.....臣不想去广州。”蓝玉沉思片刻,开口道。
“那你要去哪儿,和朕说!”朱允熥笑笑,“来,坐下说话。”
蓝玉没动,反而鞠躬行礼,“臣听说云南用兵,想去军前效力。”说着,语气急促起来,生怕朱允熥不答应似的,“当初征遇难,臣就是副将,那边的路臣熟,那边的仗臣也知道怎么打。”
“你呀,听说要用兵就坐不住。”朱允熥笑道,“不是朕不让你去,你身子不好,到了那边万一水土不服再......”说着,笑笑,“那边用兵,沐春统领,何福等人做副将,都是老行伍也错不了.....”
“皇上!”蓝玉忽然跪下,叩首,“让臣,死在战场上可好?”
第155章
够本了(2)“你这是何意?”
“皇上,别让臣病死,让臣死在战场上吧!”蓝玉跪着昂首,眼中含着一层晶莹。
“自己的身子自己知道,席老道不是神仙,他只能让臣多活那么几会儿,苟延残喘。”
“一天几遍苦药汤子,喝得臣上吐下泻头昏脑涨,原本生龙活虎的汉子,现在您看看,就剩下一层皮了。”
“是药三分毒,再喝上几天,可能刀都拿不动了!”
“那时候,距离臣在炕上动不了也就没几天了。老臣,不想......成废人!”
“不想,让人家可怜,让人家伺候。更不想,跟活死人似的,在那窝囊的续命!”
说着,蓝玉眼中的晶莹落下,“今早上出门,臣还吐了两口血,腿肚子都打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