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第189章两地(1)湛蓝的海水中倒映出天空的深蓝,海浪轻轻的拍打船舷。
朱高炽坐在靠窗的船舱中间,目光随着海水起伏,他忽然有种错觉。好似天上的云,如今正在海水中游弋,像鱼儿一样自由欢快。
他努力的站起身,扶着窗户往外看,从胶东出海来东瀛的海路,好死不死的遇到两次冬潮,他乘坐的战舰停靠在港时看起来无比巨大,可在海潮之中宛若扁舟随时都能倾覆。
苦胆都给他折磨碎了,肠子都给他下打结了,这一路他终于明白什么是天地之威。
而此刻战舰安静的停泊在异乡的港口,让他胆战心惊的海水再次恢复平静,此时他又忽然发现,那可怕的大海原来是那么的触手可及。
探头往外看,清澈的海水中似乎能闪现出他的面容。
“老子真瘦了!”
他无力的摸摸自己的脸,感觉脸上的皮肉就好似生了八个儿子,天天抱着喂奶的娘们的胸脯子,他娘的松得好像麻袋片子,用手一弹还他娘的耷拉着晃悠两下。
这一路,不知吐了多少回,仿佛把去年吃的东西都吐出来了,也仿佛把他所有的精神都给吐了出去。
“老子哪得罪你了?”
朱高炽看着海水中自己的轮廓,心中凄苦的咒骂,“老子一个北地的爷们,你愣是给指派到海上。你知道老子这一路遭了多大的罪吗?吃不下睡不着,身边连个伺候的人都没有。走一路吐一路,比娘们怀孩子吐的还邪乎。”
骂着,他忽然想哭,忍不住闻闻自己的衣裳,“我他娘的都馊了!”
随后,他眺望远处,那毫无边际的海岸线,“朱允熥,你大爷的!你个损色坏种,你就知道欺负老子。呕.......”
突然之间,胸腹之中翻江倒海。
朱高炽再也忍不住,趴在窗户上,口中喷射。
“呕,呕........”
其实,他肚子里早就没东西可吐了,此刻鼻孔和口中喷射而出的,是黄色的水。
“呕......”
那呕吐想控制都控制不住,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猛烈。
“呕......咳咳咳........”
扑通,朱高炽的身子软软的栽倒,用着最后的力气对外边喊道,“三宝!”
船舱的走廊中,传来有力的脚步,紧接着舱门被人直接拉开,露出一张年轻刚毅眼神明亮的脸来。
“三宝!”朱高炽的声音已是带着哭腔。
“大爷又吐了?”被唤三宝的男子,快步进来,有力的手臂把朱高炽扶起来放在榻上,然后拿过赶紧的毛巾,仔细的帮朱高炽擦着口脸。
这人名叫郑三宝,乃是朱高炽他爹燕王朱棣身边的亲卫统领之一。
他大名郑和小名三宝,有着一张既刚毅又清秀的脸,仔细的看看似乎眉眼之间还有些和传统汉人不同的地方,有些像是色目人。
其实他祖上乃是大元朝世宗皇帝忽必烈时期的上柱国咸阳王赛典赤,此人从窝阔台开始,就是大元的重臣官位显赫。其家族最早乃是中亚一地的王族,后来举族归附蒙古。
先后历任陕西四川平章政事,大元朝的平章政事的手中大权,远超如今大明朝一省的布政使。大明朝不过是治民,而赛典赤这位平章政事,节制陕西五路以及四川行枢院上下大小所有官员。
他更难得的是,中国在云南建省之后,第一任云南的平章政事,且在位期间为让云南真正融入中华疆土,而鞠躬尽瘁。忽必烈闻起死讯,嚎啕大哭。
论出身,郑和算得上贵族之后。且家族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他那死于战火的父亲,身上还带着滇阳侯的爵位。
不过,元明交替之时,他这种贵族后裔落在明军的手里......
当初蓝玉傅友德等人平定云南,那些杀才最爱干的事就是掳掠了这等贵人后裔之后,直接来上一刀,然后送到宫中.....
洪武十五年平滇,郑和还是个孩子时就被净身成了阉人,历经辗转之后被送到朱棣身边伺候。
但不同于一般的阉人,可能是因为郑和出身良好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朱棣很快发现这个年轻的宦官,能文能武。且带在身边之后,展示出超人的才能。
这次朱高炽这个嫡长子出海,因为不能带女人,所以特意让郑和前来随行。
“他娘的,要血命了!”朱高炽躺在榻上,鼓起的肚皮不断起伏,口中有气无力,“要血命了,苦胆都吐出来了!”
“大爷不可胡言乱语!”郑和说话声音很轻,很是悦耳,“您是燕王世子,怎能和粗汉一样粗俗?外人听了......”
“好了好了,三宝你也来教训我!”朱高炽胖手扯开衣领,“你看看这哪是人呆的地方?这一路上我吃了多少苦?出海?这海有什么好的......”
朱高炽絮絮叨叨的说着,他是燕王世子,外人面前要讲究礼法威仪,只能在郑三宝这等心腹之人面前,发发牢骚。
而郑和却一边听着朱高煦的絮叨,一边看向船舱外的大海。
“大海,挺好的呀,大海的另一边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他忽然想起儿时,父亲和祖父对他说的话,大海远比陆地更加辽阔。他更想起曾经,父祖在他孩童时,讲述过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海外见闻。
到他祖父那一辈,他的家族已经改了汉姓马,但因为祖上信奉的是回教,所以他的祖辈曾跟随色目人的船队,到达过麦加.......
“这一趟,我可是受了.....”
朱高炽正说着,忽然发现郑和心不在焉,而后目光落在对方的手腕,发现对方带着一串念珠,笑道,“方才又在研究佛法?”
郑和的祖上信奉回教,但他本人信奉的却是佛法。
闻言,郑和收回目光,笑着把念珠褪回袖子中,笑道,“大爷说笑了,哪里称得上研究,不过是在经书而已!”说着,他亲手打了一盆清水,送到朱高炽面前,“不是小的多嘴,大爷您如今是国使,渡海出使番邦,国朝可还没有过先例。”
“您既是皇孙世子又是使者,代表着皇家和咱们大明的脸面,还有天朝上国的威仪,再苦再累也不能满腹牢骚。不但不能牢骚,还要举止端庄......”
“知道啦!三宝你好啰嗦!”因为自小在一起长大的,是以朱高炽对郑和除了主仆之外,还有这深深的友朋之情,“这不是在你面前吗?别人面子,我哪能说这些!”
说着,又是深深的叹口气,“既来之则安之,既做了就要做得最好,哈!是不是这话?”
第190章
两地(2)大明的船队于今日凌晨到达东瀛诸侯山名家的势力范围,锦衣卫东瀛守备千户还有相关官员,已下船上岸现行,通知山名家大明的藩王世子驾临此地。
也不知是因为吐够了吐干净了,还是因为梳洗打扮一番之后有精神了,朱高炽似胸腹之间的翻涌感消失不见。
他悠哉的斜靠在软塌上,看着窗外揶揄的笑道,“你看这穷地方,哪好?”
闻言,郑和也望向窗外,自从大明船队到了此地之后,海边的本地土著居民彻底陷入慌乱,藏在低矮的茅房中惶恐且小心点张望着。
莫说城郭完全不如大明,和大明的百姓相比,这些人的身形更加矮小,且脸上完全没有大明百姓那种泰然,反而气质和郑和平日所见那些奴仆们差不多。
站在那弓着腰,讨好的抬头,谄媚且虚伪的微笑。
哗啦啦,风吹动大明战舰船头的龙气列猎猎作响,那上面的金色五爪金龙好似活的一样,张牙舞爪的蔑视四方。
莫说那些东瀛土著们,就是闻讯赶来,全部在码头上警戒的东瀛武士们,此刻看向大明战舰的目光,都是满是敬畏。
“海外岛国之地,海啸地震不断。”朱高炽继续说道,“史书记载东瀛,每年火山喷发,全然不似中原有良田沃野。汉光武帝时,第一次对我中华上贡称臣。”朱高炽闭着眼睛,拍着肚皮,“光武帝他老人家大概生平第一次见到还没有战马高的男子,龙颜大悦赐予倭奴国王印。”
“而后盛唐之时,多次派人赴天朝学习上国文章治国之道,自称臣邦。这么个地方,连高丽都不如,起码以前的高丽跟咱们的辽东挨着。”
“隔着茫茫大海,皇上居然对他们动了心思。”
说到此处,朱高炽站起身,走到窗边小道,“皇上这手,真阴呀!人家东瀛好不容易南北一统不打了,他暗中挑着人家要再动刀兵。而且,是谁弱就扶谁,让他们一直打下去那种挑拨。”
“我就想不通,为什么?这穷地方,就算给了大明,大明能拿来做什么?东瀛整日都不得安宁,咱大明能得什么好处?卖器械毕竟是小道!”
历史上他虽然是一代明主,但毕竟是传统儒生教导出来的世子,所认知的天下就是中国,海外的事根本没有半点兴趣。再者说他心中对于朱允熥这种行为,颇有些黔兵黩武的微辞。
他毕竟没有朱允熥那种见识,但话说回来,这时代生活在大明的人,谁会在乎外国呢?
“打高丽,收复中华旧土。在云南又要用兵,为的是收土司之权归属中央,实行郡县改土归流。再者说,云南边境之外,缅甸一带不可做大。否则,帝国与西南之地,多一敌手耳!”
这几句话,倒是展现出朱高炽高超的政治目光来,尤其是即将开始的剿灭云南土司之战。
其实对云南的土司,未必需要如此大动干戈,帝国真正要对付的则是缅甸。前朝蒙元时以忽必烈之威,缅王都敢杀大元使者,对云南用兵。虽最后蒙元发动大军,迫使缅王俯首称臣,但毕竟在中国西南之外,有这么一股可以蚕食帝国西南之土的蛮夷之国,毕竟是心腹之患。
蛮夷之国之蔑称,但这时代的精英们对缅甸的国力有着清晰的认知。缅甸可是几次三番吞噬了暹罗等地,足见其野心。
帝国在云南西南边陲,设置了六个宣慰司以土司领之,可毕竟鞭长莫及。
如今大明兵锋强胜,他们不敢造次,那以后呢?
朱高炽对于西南的判断是对的,而且历史的走向也是正是他担忧的。直到二百多年后,乾隆发动的清缅战争才算彻底消除了这个隐患,使得当时的中国周围,再也没有可以威胁到中原领土的势力,也彻底斩断了对方的大国之路。
“东瀛花这么大的心思?我想不通。”朱高炽继续笑道,“不过咱们这位万岁爷,内圣外王这套是越发的得心应手了!”
对内是圣人修德政,对外是阎王动刀兵。
“我说这些,你能明白吗?”朱高炽又看看郑和,问道。
“小人不懂!”郑和笑笑,“不过这地方,小人总是觉得有些怪。大爷您看,外头那些人看着都是那么恭顺,可东瀛的倭寇却是那么残暴,好似不是人生养的畜生禽兽一般。”
这话让朱高炽先是一愣,随后脸色变得无比郑重起来。
“小人当年也是抓过倭寇的,他们干的那些事比畜生还畜生,可您看现在,对咱们多恭顺?”郑和继续道。
“彼等蛮夷贱类,只可力会不可怀柔!”朱高炽缓缓开口。
“其实一路走来,小人发现这东瀛虽然穷困,可也有好地方,就比如咱们现在的海港!”郑和开口说道,“稍加拓宽修建就是上好的海港,如今大明海贸兴盛,此地可作为远洋的中转之所。”
“平时可作为商船停泊的海港,还可驻扎一部战舰,用来保卫航路肃清海盗。小人记得当年王爷谈论倭寇之患时说过,禁海不可取,禁海等于是让人来,唯有我等在海上有兵,倭寇才不敢来。”
“东瀛可作为大明出海之跳板,大明外海之地,岛国番邦数不可数,风物如何有何特产,大明却一无所知。”郑和继续说道,“如今大明兴海贸,设海关,不可再对海外.....”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派郑和出使日本。郑和统督水师10万到达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
他说的高兴,朱高炽却皱眉道,“海贸?终究不是国家根本!”
(朱高炽即位,停止下西洋,宣宗再起之)。
闻言,郑和马上低头不语,但眸子看向大海,却满是火热。
他仍记得小时候,祖父口中的的那些故事,中国盛产的丝绸到了大食等国,可换等量黄金。若是更远的地方,千金难求。
这时,船舱外忽然响起脚步,紧接着有声音传来,“卑职锦衣卫东瀛守备千户纪纲参见世子殿下!”
郑和在舱内说道,“何事?”
“东瀛诸侯大名山名氏全体子弟,及所属大臣,在港口外叩迎世子殿下!”
朱高炽虚弱的脸,浮出些许傲然的微笑,“来人,给本世子更衣!”
~
第191章
高炽君(1)上谕,燕世子高炽出使东瀛,特赐着亲王皮弁服。
~
弁,冠耳。
大明开国之后复盛唐衣冠,皇族子弟公卿大臣都有着严格的服饰规定。
朱高炽是燕王世子,按照礼法皇太子亲王皮弁皆九缝,而世子八缝,郡王七缝。因此次出使东瀛,特准许他戴亲王规制的皮弁。
精美的九缝皮弁被郑和小心的从玉匣中捧出来,戴在朱高炽的头顶。皮弁每缝前后各用彩玉五颗珍珠九颗,在冠武及贯簪用以金饰,冠插金簪系朱缨。
朱高炽胖脸上原先种种或是消极或是忧心的情绪,在皮弁戴上的瞬间,顿时全部消失不见,取而代之满是郑重。
随后郑和又指挥其他侍卫等人,虔诚的从箱子中捧出礼服。
上衣是绛纱袍,通体大红色不带任何纹章。而后是下裳,前三后四裳腰连之,又有中单蔽膝等。
这些衣物和皮弁结合在一起,就是大明皇子亲王的等参加四夷朝贡,外官觐见,降诏进表时候所穿的皮弁服。
在是否应该如此高规制由大明藩王世子,出访藩国的问题上,礼部的官员们吵了数个时辰,甚至差点在官衙之中老拳相向。但在朱高炽到达东瀛后,所选择的礼服问题上,确实出奇的一致。
这种接受四夷朝贡的礼物,当然不让。
在大明官员们的心中,即便是不在中华的土地上,尔等东瀛之人见到大明的皇孙世子,也是朝贡。
“殿下,好了!”
郑和恭敬的后退半步,低声说道。
朱高炽整理下领口,站在镜子前看看自己的身躯,又整理下腰间的玉带。
“还是胖点好,穿衣服有派,瘦的人撑不起来!”
他脸上带着笑容,心中暗道一句。
随后,迈着四方步,“走!”
~~
砰砰,船头忽然三声炮响。
码头上的恭迎朱高炽的东瀛大名山名时熙猛的吓了一跳,下意识的猫腰。
他这一猫腰,山名家的家臣阁老们以为家主开始行礼,码头上顿时俯身一片。
锦衣卫千户纪纲,在船头大喊,“燕王世子殿下到!”
“恭迎世子殿下!”
而后,两列鹅冠锦衣的锦衣卫,按着腰中绣春刀,簇拥着朱高炽从舢桥走下。
山名家主山名时熙带着儿子山名时幸,还有阁老山名重村等人,快步上前,“鄙人山名时熙见过天朝世子殿下,殿下驾临鄙邦,蓬荜生辉!”
“外藩不必多礼!”朱高炽爽朗大笑,上前亲手扶着对方的肩膀,而后拉着对方手,笑道,“孤来之前就听闻,山名家主乃是博学多才雅致高洁之人,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然。”
说着,继续笑道,“不是孤故意说好话,外藩乃东瀛诸侯,执掌一方之人。可孤观之,外藩儒雅随和面容中正,一看就知是文武兼备又饱读诗书的当世良才,实在让孤大感投缘。”
山名时熙闻言大喜,他们这些东瀛的诸侯大名,不管内心多么赳赳武夫,但表面都喜欢以士大夫自居。
“殿下又言重了!”山名时熙笑道,“能得殿下谬赞,实在是鄙人三生有幸!”说着,揽过身边之人笑道,“这是犬子,山名时幸!”
“见过天朝世子殿下!”山名时幸的年纪比朱高炽大了几岁,态度谦恭。
“果然是虎父无犬子,令郎一表人才。”朱高炽大笑,柔和的目光不断打量对方。
其实是心中在腹诽,“你爹叫时熙,你叫时幸,你们爷俩一个辈分?”
随后他的目光微转,在迎驾的东瀛众人脸上一一扫过,所有人的表情都尽收眼底。
有人的眼神中是炙热,有人是恭顺,也有满不在乎还有枉然。当然,还有不服和桀骜。
朱高炽虽接受的传统儒家教育,但作为皇孙,作为朱家的第三代他还没蠢到以为别人对天朝的恭顺是理所当然。四夷臣服,服的可不是天朝两个字,而是天朝兵威还有国力。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人也好,一味的高傲只是自大和愚蠢。
使中华为天朝的除了刀兵还有礼仪,甚至有时候礼比刀还重要。
朱高炽笑笑,“敢问令郎可有表字?”
东瀛礼仪传自中华,公卿诸侯之间更是以汉学为荣,山名时幸乃是大名之子,自幼接受的也是儒家教育,如何没有表字?
问对方的表字,是朱高炽释放的善意。因为称呼对方的表字,会显得更亲近更友善。
此时朱高炽忽然如此发问,对方父子马上明白对方话中的含义。
“犬子尚未有表字!”山名时熙鞠躬笑道,而后略微迟疑,“鄙人斗胆,若世子殿下不嫌犬子粗鄙,还请殿下赐字!”
朱高炽微微沉吟片刻,“这如何使得?”
“您是天朝上国世子之尊,又是陛下钦差,若肯赐字,乃是犬子的荣幸!”山名时熙继续笑道,“更是山名家的荣幸!必然是千古传唱的佳话”
他堂堂东瀛一方诸侯,领地之内犹如皇帝一般。
之所以如此低姿态,可不光是因为朱高炽身份的原因。更深层次,是因为自从上次大明锦衣卫指挥使何广义回大明之后,按照双方约定,所送来的军械将官等,让山名时熙深刻领悟了一句话。
天外有天,山外有山。
他心中早先自然是有借重大明之意,但更多的是把和大明的私下条约当成了生意交换。可当他见了到达东瀛的大明火器军操演之后,见识了那开山裂石的铁炮之威后。
心中的借重已变成了依仗,甚至想着若大明肯给他更多的铁炮和军械,还有骑兵,山名家称霸东瀛易如反掌。
他的麾下还有其他东瀛诸侯之中,不是没有人反对过分的和大明亲近,许多人甚至说高丽就是前车之鉴,与大明亲近无异于与虎谋皮。
更有人说,明国皇帝爷俩,都是典型的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之人。他们翻脸比翻书还快,表面上跟你两国如何如何,说不定私下里已经抽出了刀子。
可在山名时熙看来,东瀛和大明跨山隔海,他大明即便对东瀛有野心,也只能暗中窥探。跨海吞掉东瀛,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对于大明,他有借重有依仗,还有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