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613章

    说实话,朱允熥三个儿子当中,他认为老爷子这个小年儿起的最好。

    可再一想到小年儿的大名,朱允熥又要忍不住心里吐槽。

    朱文垚?天,朱家一群元素周期表还不够,老爷子跟土方又干上了?

    老三名字三个土,那将来有了老四,名字是不是四个土?

    朱文09(kui)?

    那老五呢?老六呢?

    “这孩子长的秀气!”朱允熥身边,老爷子笑着开口。

    他今儿喝了不少酒,现在脸色有些红,眉眼之中满是笑意,“六斤还有四斤生下来的时候小脸皱巴巴的,可这孩子生下来眉眼都是开的。”老爷子继续笑道,“估摸着将来是个俊后生!”

    朱允熥笑道,“您不是说男人太俊没用吗?”

    “那是说别人家的娃,咱家的娃俊点.....好!”老爷子猛的瞪眼,然后转头又是小脸看着里面,大手在窗户上挥舞两下,“哎,能看着吗?小年儿?咱是你老祖啊!”

    “哇哇!”里面忽然两声嘹亮的啼哭,老爷子在外爽朗大笑,“看,他听着了!”

    忽然,朱允熥心里觉得有些....有些不对。

    老爷子是盼重孙子越多越好,但次子四斤降生的时候,老爷子可没样趴在窗户上怎么都看不够。

    而且此时老爷子看着里面小年儿的眼神,就跟看着六斤差不多,全是满满的溺爱。

    “当年...”老爷子沉吟片刻,背着手转头,缓缓朝外走,“你爹生下来的时候,也是五斤,哎!当时咱正率军在外攻打应天府,等咱真正见着你爹的时候,也正好是那年的小年儿。”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日子老爷子心里定然会想起最爱的老婆儿子。只可惜阴阳永隔,皆成回忆。

    朱允熥心中酸涩,刚想说什么,就见王八耻悄声过来。

    “皇上,曹国公,南康公主驸马递了牌子。”

    “大过节的,他们来干什么?”朱允熥抬头看看天色,今日送王爷所以宫禁关得晚了些。

    “他们说,是来给皇上道喜!”王八耻笑道。

    “说朕知道了,明日....”

    “哎,都是自家亲戚,哪有把道喜亲戚往外撵的道理!”老爷子不悦,然后迈步,“走,过去看看。”说着,又笑道,“咱就喜欢听二丫头说吉祥话,心里舒坦!”

    ~~

    “臣等恭贺吾皇喜得龙子!”

    乾清宫里,曹国公李景隆还有驸马胡观叩头行礼。

    “起来吧!”朱允熥笑道,“你们耳朵倒是灵,这么快就收到消息了?谁告诉你们的?”

    随后,他扶着老爷子在宝座上坐下,自己坐在旁边的凳子上。

    “皇上,臣奉旨掌管着光禄寺,所以臣知道的早些!”驸马胡观正色道,“曹国公是....是给臣家里送年礼,正好赶上臣要出门。是公主说,宫里有喜事了,臣这当驸马的要进宫来贺喜。曹国公见了追问,臣想着既是喜事也无不可对人言的道理。但没想到,曹国公非要跟着臣进宫......”

    朱允熥暗中发笑,这胡观还真是够小心的。自己不过是随口说了一句,他竟然翻来覆去的解释。

    不过这样也好,小心谨慎的人才值得大用。

    而李景隆则是心中暗骂,“姓胡的你姓的是糊涂的糊吧?什么叫老子非要跟着你来?送年礼的事你也敢往出说?你他娘属灶王爷的是吧,嘴上不抹糖就不会说好话?”

    “这等喜庆之事,臣当然要进宫贺喜!”李景隆心中骂完,嘴上笑道,“再说臣这人一向脸皮厚,大过年的也来沾沾皇上的喜气!”

    “这有啥好沾的!”朱允熥笑道。

    “臣的子嗣,也一直有些艰难!”李景隆低头,苦笑道,“这些年也没少忙活,可就种了那一棵苗儿.....”

    “哈哈哈!”宝座上的老爷子已乐不可支,大笑道,“你小子,你要是不行,沾啥光都没用。”说着,似乎觉得这么对晚辈说话不妥,笑道,“回头把宫里养生的方子,赐你几副。”

    “臣谢太上皇恩典!”李景隆大喜。

    其实方子不方子他不在乎,这些年偏方补药他少吃了吗?主要是皇家有喜这个时机,他必须到场。

    “说起来,也真是难得的喜事!”老爷子继续笑道,“皇子降生,正赶上过年,双喜临门啊!”

    李景隆马上开口笑道,“太上皇,您老这话可就不对了!”说着,伸出三根手指头,“这哪是双喜临门啊,这是三喜临门!”

    “哦?”老爷子不解。

    “您看,皇子降生为一喜,过年为二喜。最近云南打了胜仗,马上要进京献俘,这不是三喜吗?”

    老爷子顿时笑得眼睛都没了,频频点头。

    “云南土司连年为患,这一次赶在皇三子降生的时候,一劳永逸永绝后患,岂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老爷子捋着胡子,“嗯,你别说,还真是这么个意思!”

    “三喜临门就是我大明的祥瑞啊,更是皇明昌盛的吉兆!”李景隆继续笑道,忽然仿佛所有所思一样,再次叩首道,“太上皇,皇上,臣猛的察觉,天降皇子的寓意,恐怕远非如此。”

    “哦?”老爷子站起身,“怎么说?”

    “您看,太子降生之后,我大明国泰民安,四方臣服。”李景隆正色道,“皇次子将生时,也赶上云南土司作乱,我大明打了个大胜仗。如今皇三子降生,更是边疆再无挑衅之贼。”

    “百姓之家,讲究儿子多了家业旺。我大明每个皇子降生,都有喜讯有好兆头。日后再有皇四子,皇五子....那不岂不是,好事年年有,天下永安康吗?”

    “届时我大明开疆拓土,雄迈将远超历朝历代....”

    第55章

    四喜临门(2)“好,说的好!”老爷子已是眉开眼笑。

    “所以说我大明降生的不单是皇子,而是大明万年长青之兆也!”李景隆再次叩首,大声说道。

    好话人人爱听,别说老爷子饶是朱允熥明知李景隆是拍马屁,可也心中妥帖。

    旁边的胡观已是目瞪口呆,他来之前南康公主再三交代他说几句吉祥话。他脑中翻来覆去也就是恭喜皇上,愿小皇子平安康健这两句。

    可这李景隆....

    这厮他娘的拍马屁,竟然能拍到国运拍到大明基业上?真是...他娘的有才啊!你他娘的上辈子是裁缝吗?

    “太上皇,皇上!”李景隆再开口道,“值此新春佳节之际,西南蛮夷臣服,我大明即将在京城举行盛大献俘大典,又有皇子降生,臣以为当祭太庙列祖列宗,历代贤君,且昭告天下告与万民,与我皇明同庆。”

    “好好好!”老爷子又是点头,摸着胡子道,“大孙,你得去念叨念叨,朱家长房这一支人丁兴盛,咱大明才能万世一统。”说着,胡子都高兴得翘起来,“历代贤君?嘿嘿,他们谁像咱这么有福气,这么多重孙!”

    说着,老爷子眼珠转转,“咱这个重孙小年儿,降生于三喜临门之时,不同凡响。他的生母纯嫔,是不是身份....?”

    母以子贵,但同时子也以母贵。

    他朱允熥就因为是太子妃常氏的嫡子,所以才身份贵重。当初的朱允炆,也是因为吕氏成了朱标的侧妃,才有资格竞争皇储之位。

    若是生母的身份太低,将来对孩子也....

    可生母的位置太高,皇家之中明争暗斗之事也无可避免。

    但此刻老爷子高兴,朱允熥也不能扫了老爷子的兴致,开口道,“来人,传旨!”

    “奴婢在!”

    “纯嫔诞下皇子有功,晋为纯妃,寝宫为永寿宫!”朱允熥开口道。

    妃,不是贵妃,但却比嫔高出一等。

    “奴婢遵旨!”王八耻转身出入。

    刚走几步,听见乾清宫内传出的笑声,看着漫天星辰,不禁心中感慨,“小顺子呀,你终于出头了,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伺候人的小丫头喽!”

    ~~

    乾清宫里,君臣还在对话。

    李景隆把老爷子拍得舒舒服服的,而胡观这个女婿则傻傻的坐在一边跟着傻乐。

    朱允熥见状,有些戏谑的开口道,“曹国公,朕记得太子降生时,朕的次子降生时,你都送了贺礼。今日怎么不见你的贺礼啊?”

    “他还送礼?”胡观闻言,心中暗道,“李景隆这厮不但嘴上能讨好,居然还送贺礼?真是....?”

    “臣自然不能空手来!”李景隆笑道,“只不过,臣这次的贺礼,有些借花献佛!”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卷轴来,双手奉上笑道,“臣今日入宫,其实就是专门给皇上送礼...不,是有人要给皇上送礼!”

    “谁呀?”朱允熥结果卷轴笑道。

    展开一看,脸上忽然露出诧异之色,这是一封国书。

    “臣掌管着理藩院,负责我大明天朝与各藩国外交事宜。”李景隆笑道,“今日下午,甘肃总兵宋晟(g)快马将此国书,送到京师理藩院,臣观览之后马上呈于皇上!”

    “哪的国书?”老爷子疑惑道。

    “撒马尔罕,帖木儿帝国!”朱允熥脸色郑重。

    “哦?”老爷子的面色也郑重起来,“说的什么?”

    “国主帖木儿欲派遣使节前来朝贡,且奉上贡物,战马十五匹,骆驼两匹,镔铁刀剑甲胄等物。”朱允熥缓缓开口道,“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统一四海,仁德洪布,恩养庶类,万国欣仰....”

    老爷子沉吟片刻,“西域是重中之重,与之交好有百利而无一害,况且这帖木儿又是黄金家族后裔,愿意臣服我大明,更是国之良兆!”

    “他真是要臣服吗?”朱允熥心中却有不同的看法。

    但无论如何,打通西域重启丝绸之路,大明西北之地将更加繁荣昌盛是不争的事实。

    撒马尔罕在后世位于乌兹别克境内,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最开始这座城池隶属于黄金家族的窝阔台汗国,这个汗国并不是窝阔台所建,而是其后裔海都所建,地域广袤人口众多。但却是黄金家族四大汗国中最短命的一个,

    彼时大元天子为皇帝,其余汗国为藩属为汗王。但窝阔台汗却始终不服大元,准确的说是不服忽必烈。不但常年兴兵,且在忽必烈驾崩之后,妄图兴兵谋取大元皇帝之位。

    最终,被黄金家族联合绞杀。而他的领地,也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国吞并消化。

    而后察合台汗国分成东西两个汗国,东察合台汗国被认为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血脉最为纯正。前些年东察合台汗国大汗,对大明连年上表,极力改善同大明的关系。

    而西汗国,国主被属下贵族突厥化蒙古人帖木儿所取代,迁都撒马尔罕。

    给大明奉上国书这位帖木儿,正是如今东察合台汗,准确的说是帖木儿帝国的开创人。

    他的妻子是西察合台汗国的公主,所以他也算作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后裔。

    这个人,大明对他一点都不陌生。因为这些年来,他连续征服了阿富汗,花剌子模。甚至提兵北上,和统治俄罗斯的金帐汗国交兵。而且,据说他已经征服了克什米尔,德里等东印度地区。

    后世的印度莫卧儿王朝,既是这位帖木儿的后人在汗国覆灭之后,率残军征服印度所建。

    朱允熥也知道,在未来,这位帝国的开创者,不但征服了叙利亚,还将俘虏奥斯曼帝国的皇帝,甚至在历史上,曾有率领大军,攻打明朝的打算。

    这样一位雄主,如何能对大明臣服?

    进贡?

    “撒马尔罕远在万里,其国桀骜不驯,如今对我大明臣服进贡....”李景隆继续说着,猛然醒悟,“臣有罪,皇三子降生非是三喜临,是四喜临门.....”

    说着,他忽然见到朱允熥脸色有些不对,赶紧闭嘴。

    “大孙,可是有啥不妥?”老爷子也看出不对,开口问道。

    朱允熥放下国书,缓缓开口,“孙儿以为,他的进贡来的太巧了。”

    “无事献殷勤!”老爷子顿时醒悟,眼中凶光四现。

    “不过,伸手没有打笑脸人的道理!”朱允熥微微一笑,“李景隆!”

    “臣在!”

    “传旨给宋晟,帖木儿帝国之使者若来,派遣劲卒沿途护卫,不得停留地方,快马送至京师。不可使其知晓,我中华山川湖泊驿道关隘,尤其是水源之地!”

    “臣遵旨!”李景隆忙道。

    皇上的意思很明显,这是怕那些所谓使者是探子,探查我大明的虚实。

    确实如此,历史上的帖木儿准备了大军八十万,且有供应大军可以吃七年的粮草,准备攻打大明。

    “虽说这老小子后来突然病死了,可还是小心为上!”朱允熥心中暗道。

    第56章

    军政(1)上谕,因平夷武威郡王保国公太子太师蓝玉为国事战死疆场。上,辍朝三日以示哀荣。

    文官们以为皇帝是因为蓝玉的死没心情处理朝政,殊不知在乾清宫中,朱允熥召集了大明军事集团最核心的成员,进行军事会议。

    同跟文官们说话不同,举行会议的地点就在乾清宫的正殿,更加庄严肃穆。朱允熥高坐在宝座上,武臣们分列两班,都坐着圆凳。

    乾清宫的殿门关着,门外由邓平带领勋职侍卫守护。连大总管王八耻等人,都要远远的站着,无皇上口谕不得靠近。

    这是大明朝的规矩,当初国朝刚定之时,太上皇和太子就是这样召集将领,商讨战事。

    朱允熥穿着红色印金线团龙袍服,黑翼纱冠,面沉如水。

    武臣们左右泾渭分明,左边是五军都督府大都督魏国公徐辉祖,右边是刚刚回京领京营总兵官的龙虎上将军平安。

    再往后,江阴侯吴高,长兴侯耿炳文,驸马都尉李坚,记名总兵官都督周兴,总兵官刘真,张文杰,房宽.....等等。

    数十位正值壮年的将军,正是大明如今武将的最中坚力量。其中刘真,周兴等人是朱允熥早先特意从边疆调回,充斥京营军旅,在督军府挂职用以参谋。

    这些将军们虽比不上开国淮西勋贵的赫赫战功,可也在边军当中历练了十几年,打过硬仗见过真血。

    当然,除这些人外还有武定侯郭英,景川侯曹震,越郗侯俞通渊等功勋老将。不过这些老军侯们,只是旁听,取查缺补漏之意。

    另外,曹国公李景隆,郑国公常升,保国公蓝春也参与列会。

    唯一的文官,就是兵部尚书茹瑺。

    殿中一片沉寂,诸武将都是蟒袍常服,但也肃杀一片。

    众人都眉头紧皱,在皇帝未开口之前仔细思索。

    今日这阵仗可有些日子没见了,皇帝这是要对哪儿动兵吗?

    “甘肃镇总兵宋晟如何?”

    朱允熥忽然开口,殿中群武臣在短暂的错愕之后,顿时明白皇帝的意思,皇帝询问的是甘肃镇。

    这些武人可能在别的地方上脑袋转的没有这么快,可一旦涉及到军事,都跟人精似的。

    大将军平安迎着朱允熥的目光,缓缓开口,“宋晟其人,国朝功勋将领之后,自幼随军征战。其人老成,心性坚韧。”

    也就是说,甘肃镇的总兵官宋晟算是淮西勋贵集团的一员,只不过身上没爵位。

    最后那句其人老成,心性坚韧,说白了就是用兵老道,悍不畏死且拖不垮打不烂。

    “甘肃镇共计兵员多少?”朱允熥又开口问道。

    “回皇上,甘肃镇共有十五卫,总兵数九万六千人。这还还不算兰州就藩的肃王,肃王麾下有战兵一万五.....”魏国公徐辉祖说道。

    可不等他说完,宝座上的朱允熥直接打断,“朕问的,是可战之兵的数目,而不是你督军府的兵册!”

    “这......”徐辉祖一时语塞。

    “皇上这是要查边军的账?”诸武人心中暗惊,后背发凉。

    武定侯郭英暗中摇头,开口道,“皇上,边军吃空饷冒领是老毛病了。但甘肃乃是九边重镇,即便有这些弊端也不敢太过。臣于洪武二十八年巡视甘陕军务,甘肃镇可战之兵当在兵册记载的八成之数!”

    “八成?”朱允熥的脸色显得有些不好看。

    国朝刚开国不过三十年,边关外患仍在,可军中已有了如此的隐患。吃空饷,冒领,军饷克扣,侵吞卫所的田地.....

    皇帝脸色不好,诸武臣更加心中不安。

    大家都是武臣,来钱的路子无非就是这几样,这其中的猫腻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一些有过在边军任职经历的将领,都在暗中盘算自己的屁股是不是真的干净。

    但也有人,在暗中揣测皇上询问甘肃镇的真正含义。

    大明的甘肃不是行省,而是镇。不是镇的镇,而是边镇。

    甘肃地处边疆,西面南面有青海、西藏番夷势力的侵扰,北面抵御蒙古势力的入侵,正所谓北控达虏,西备回夷,内抚属番,南邻羗谷,治皆卫所,而无郡县。

    它是大明朝在北元和吐蕃之间设置的一枚钉子,断绝了北元和吐蕃的联盟。同时也是重要的对外通商通道,连接西域,交通远方。

    也是大明对北元和吐蕃实行经济制裁的重要关隘,更是陕西的门户。没有甘肃镇,敌人可以顺着祁连山东下,威胁山西。

    之所以设置甘肃镇,并且驻扎重兵。乃是吸取了汉宋的教训。西汉时,匈奴一旦占领河西走廊,就彻底断绝大汉和西域的联系。而宋代正是因为河西走廊被西夏占据,是以一直处于战略的下风。

    见朱允熥沉吟不语,脸色甚是不好。平安的目光微微倾斜,落在了旁边曹国公李景隆的脸上。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