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你现在才想起来,昨晚上干嘛了?”朱高炽横他一眼,“净马后炮!”“我想说,是你拉着我不让我和爹睡,你说爹累了,让爹好好睡一觉!”朱高燧撇嘴道。
“你呀,总有理!”朱高炽哼了一声,“一句话,你能八百句等着。刚才就不能说吗?”
“我....”
“行了,大早上的不愿意跟你拌嘴!”朱高炽甩袖转身,刚回头,就见对面赶来一队锦衣卫。
“可是燕王世子殿下?”带头的锦衣卫下马行礼。
“正是!”朱高炽矜持的点点头,“你们找我父王,父王刚走...”
“奉旨传您进宫!”那锦衣卫说道。
“我?就传我?”朱高炽想想,“何事?”
“皇上口谕,传燕王世子参加御前会议!”那锦衣卫说道。
“知道了!”朱高炽点点头,对门房说道,“备车!”
不多时,朱高炽上了马车随着锦衣卫远走。
朱高燧抬头,看看湛蓝的天空,眼睛眨眨,“无聊啊!”说着,小眼珠继续转动,“哪玩去呢?”
~~
乾清宫里,御前会议正在进行。不但有南书房几位参政,朝中六部的文武大臣,汇聚一堂。
“臣倒是觉得,不必和瓦剌结盟!”
礼部尚书任亨泰开口道,“首先,瓦剌是北元一部,非成吉思汗的子孙,我皇明何以纡尊降贵?”
在御前会议之前,朱允熥刚刚见过瓦剌部的使者。现在是瓦剌求着大明,所以结盟也好册封也好不急于一时,反正急的是瓦剌。
召集群臣有两个目的,一是对瓦剌的态度,二是这次出塞的后勤。
任亨泰继续说道,“瓦剌部有不臣之心,我大明乐见其成便是,骤然支持且定然会引得北元余部不满。边境这几年刚刚安稳,我大明若是支持瓦剌,等北元平定叛乱之后,定然会滋扰边境,有肘腋之患!”
“是以臣以为,让他们自己窝里斗去,大明静观其变!”
“臣附议!”南书房参赞侯庸深思熟虑之后,开口说道,“鞑子都是狼子野心,要提防东郭先生的故事。支持瓦剌,焉知不会养虎为患?如今北元伪汗昏庸无道,更没有南下的野心,有他自废武功,再过数年北元各部分崩离析已成定局,这时候若大明卷入其中,只怕会引得北元各部同仇敌忾,咱们适得其反啊!”
“是啊,臣看来若是和瓦剌结盟,还不如和北元结盟.....”
“北元伪汗沉迷酒色,瓦剌则是野心勃勃....”
“也可以用瓦剌作为筹码,若北元想让我大明置身事外,也要拿出诚意来.....”
臣子们纷纷各抒己见,朱允熥坐在宝座上面若沉水。
这时,他余光瞥见朱高炽在太监的引导下进来。
群臣的话骤然停止,许多人都不解的看着进来的朱高炽,甚至眼神中隐隐带着敌意。
毕竟,这位可是燕藩的世子,他如何能参与朝政?
“臣朱高炽叩见皇上!”
“坐那!”朱允熥说道,“正说到塞外的事,你久在北平,又是你父亲要领兵出征,你也来跟着议议!”
“谢皇上!”朱高炽起身,旁边有侍卫拿来凳子。
他看看左右,轻声的在魏国公徐辉祖的身后,曹国公李景隆的身边坐下。
“北元不可谋!”朱允熥开口道,“彼与我大明,乃是生死仇敌。即便今日说好,不犯我大明边疆,焉知日后?”
“瓦剌虽桀骜不驯,但此时有求于我大明。朕同意了燕王的策略,用之以谋的同时也加以刀兵,燕王领兵出塞,扫荡北元汗庭!”
“敌人,不打疼他们,他们是不会害怕的!和平,不靠刀子谋求得来。北元内斗,于我大明而言事半功倍。”
“此举,为的是我大明北疆,永保太平!”
朱允熥一番话,直接给此事定性。
多数的臣子都不想打,他也知道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有道理,不代表对国家有利。治国,靠的不是道理。敌人,也永远不会和你讲道理。
“皇上所言甚是!”户部尚书张紞缓缓开口,“臣在云南为官时就有所感悟,对付蛮子不打是不行的。”说着,顿了顿,“但,去虽云南战事刚平,您这边又要派给臣一百万的军费。”说着,苦笑道,“还有那么多粮草,臣这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你别跟朕哭穷!”朱允熥笑道,“云南战事预备的军费最后不是没怎么用吗?正好拿出来用在此次北疆上!”说着,叹口气,“现在花是小钱,若是北元那边重振旗鼓,就不是花钱的事了!”
忽然,就在他话音刚落之时,坐在徐辉祖后面的朱高炽开口道,“臣,有话说!”
“讲!”朱允熥道。
“臣看来,北元不是三五年内能永绝后患的,别说三五年就是三五十年也不成!”朱高炽开口道,“而且,我朝中枢远离北地边塞,更不能第一时间知晓敌情,鞭长莫及!”
“恐怕三五十年之后,国家承平日久,更会倦战转攻为守。况且我朝打仗,素来是江南之财支援北地。而北地,越打越会穷!”
“再者,自辽金以来,北与南分隔数百年.....”
朱高炽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的话直接让群臣愣住。
因为他所说的这些,细细想来,都是一语中的。
“依你之见?”朱允熥问道。
在朱允熥鼓励的目光中,朱高炽盯着群臣们的目光,语不惊人死不休,“若想帝国北地长治久安,只有一个办法。”
“迁都!”
第103章
平地惊雷(1)嗡,乾清宫中顿时炸开锅。
“燕世子何以口出狂言?”
“迁都何等大事?宗庙社稷亿万百姓莫不知乎?”
“大明国都早定,金陵虎踞龙盘之地迁移何处?”
“迁都可保北方边境?简直信口雌黄。”
“殿下难道不知,迁都要耗费多少国力吗?”
一瞬间,无数张嘴直接对准了朱高炽。
连他亲舅舅徐辉祖都忍不住,满是诧异的回头,眼神中隐隐有告诫之意。
可朱高炽岿然不动,目光看着宝座上的皇帝。
“皇帝要用你,你就好好做,莫丢了老子的脸,莫丢了咱家的人!”
朱高炽脑中,忽然想起他父亲朱棣临别时的话。
父亲老了,他现在要撑起这个家。而他不如父亲那样武功赫赫,能依靠的只有心中的韬略还有才干。
再碌碌无为下去,别说担着整个家,自己能不能保得住都是个问题。
“爹说的对,大丈夫生于世总要做些什么!”他心中暗道。
宝座上的朱允熥,虽脸色不变,但心中也有些意外。
朱高炽这死胖子平日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今天怎么直接来了个平地一声雷?
定都应天府其实当初也是权宜之计,大明刚刚建国,北方战事犹在,一国之都不可能建在打烂的地方。
而且金陵一带是老爷子的基本盘,控制湖广江浙精华之地,以这些地方的财税养军支持北伐。
但等中原战事平定之后,应天府作为一国之都的问题就开始显现出来。
最直接的就是距离北方太远,难以掌控整个北方。一旦边境有战事,鞭长莫及贻误战机。若是布以重兵,还要提防尾尾打不掉威胁中枢。
再往更深远一些来说,经济,民生,南北地域.....
朱允熥看着朱高炽,缓缓开口道,“迁都?迁往何处?”
朱高炽迎着朱允熥带着鼓励的目光,开口道,“自然是北平!”
“一派胡言!”话音刚落,就有臣子们跳出来反对。
“北平边塞之地,怎能为都?”
“胡人铁蹄一旦南下,北平危在旦夕,一国之都岂能立于百战之地?”
一时间,再次有无数张嘴对准了朱高炽。
“听他说完!”朱允熥淡淡的说了一声,乾清宫中骤然安静。
“皇上!”朱高炽起身拱手道,“臣不是无的放矢!若皇上要做守城之主,大明以应天府为都即可。可若皇上有意开拓进取,一扫前朝历代北方顽疾,有气吞山河之志,臣以为当迁都北平!”
“当然,迁都北平会耗费无数国力,使百姓负担更重,光是劳役的人口就要高达百万。再加上北平远不如应天富足,所需米粮等物都要运河输送,更是劳民伤财。”
“但从长远看,利大于弊!因定都北平,直面大明三北。东北华北西北,西北控制塞外,东北控制辽东,华北控制整个华北平原。还可整合河北河南山东之力,且以山西国都为屏障。”
“至于你们所说是兵战凶危之地,大谬也!燕山太行山的天然屏障,可比长江天险坚固多了吧?东有渤海,胶东半岛,辽东半岛为护卫,天然形胜!”
“再说即便是四战之地又如何?打便是了。以北平为都,有燕赵男儿为虎狼之师,以江南财税养之,还怕打不赢?”
“诸位,若想边疆永保太平,只能打出去。北平退可为国门,进可为前哨。”
说道此处,他拱手道,“皇上,若我大明疆域只要这汉地十三省,那建都应天虽缺进去之意,但可守成。可若皇上视塞外西北等地皆为中华之土,应天则大为不足也!”
“而且,不是臣危言耸听。国力无恒盛之势,北方若不苦心经营,一旦翌日有变,悔之晚矣!”
一番话掷地有声,说着说着朱高炽已是昂首挺胸傲然环视群臣。
他这个燕世子,在京中夹着尾巴的日子太久了,今日才露出他的另一面。
“一派胡言!”
“荒谬荒谬!”
“危言耸听!”
殿中群臣再次不满的叫嚷起来。
“死胖子,这才像你嘛!”朱允熥心中暗道。
他说的对,不是应天不好,而是应天和北平比起来作为这个幅员辽阔的帝国都城,有着天然的劣势。
后世人常说,大明是天子守国门,其实在朱允熥看来,这话正确也不正确。
正确的是,北平确实是国本。
但大明迁都北平最根本都用以,压根就不是守国门,而是打出去,以合法的名义统治天下被日月照耀之疆土。
不是什么天子守国门,而是天子狩边!狩猎于边也!
北平可以加强对东北西北的控制,确保能动员更多的兵力,面对北方强敌的挑衅。
除了在军事上,更重要的是在地域上经济上。
此时大明的经济中心在南方,河南河北山东这些地方在元末时已打烂了,而且由于之前长达数百年的割裂,南北两地急需一个可以沟通南北的纽带。
另外,定都于北平,可迅速发展华北西北的商业。南方的商品沿着运河海路北上,北方庞大的内需也可以使得南方经济更加兴旺,这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
最重要一点,金陵应天府太过于纸醉金迷。
“世子殿下所要迁都才能永保大明北方边境太平!”此时,户部尚书张紞缓缓开口道,“臣看来确实有些....异想天开!”
“若以北平为都,城郭宫城要修,漕运南北大运河要通,到时候恐怕我大明这些年好不容易攒的这点家底,又要....打了水漂!”
“张尚书所言甚是!一家一户搬家都不是小事,何况我大明?”
“迁都北平?这不是异想天开是什么?”
“年轻人真敢想也真敢说!”
“就算迁都,何必去北平?”
“朝廷过去,你燕藩去哪?”
臣子们再度沸沸扬扬的议论开来,许多人对朱高炽的提议嗤之以鼻,但也有许多人在低头沉思。
“井底之蛙!”朱高炽心中不屑,“迁都北平,大明北地则无藩!这招不比处心积虑想着怎么削藩更堂而皇之更好用吗?”
“好了!”朱允熥微微摆手,殿中又再安静下来。
“燕世子不过是顺嘴一说,话赶话赶上了!”朱允熥开口道,“就算是迁都,也不是三言两语一场朝会就能定下来的事!”说着,看看群臣继续说道,“今日叫诸爱卿来,说的是北元和瓦剌的战事,不要跑题了!”
说完,他给了朱高炽一个肯定的眼神,继续道,“不管如何,朕已经答应燕王的事,不能言而无信。户部工部,所需的粮饷器械赶紧筹备!”
第104章
平地惊雷(2)许多人把朱高炽所说的迁都当成了御前朝会的插曲,但也有人在皇帝的话语之中感到了别的意味。
尤其是朝会的最后,皇帝在群臣异口同声的反对声中,钦点燕王世子进了南书房为参赞。
~~
“本朝君居于内,而王于外!”
朝会散去,除却南书房的大臣之外,臣子们都三三两两的散去。
解缙手捧一盏茶,站在南书房旁边,点心房的窗口,看着窗外低声说道。
“今日皇上却破格点了也燕藩世子为南书房大臣?”解缙说着,回头看看坐在一边吃着点心的李景隆,“您说,这会不会以后成为定例啊?”
说着,又道,“那以后,是不是皇族子弟可以做官,可以科举?这可和太上皇当初定的不大一样啊?”
李景隆慢条斯理的吃着刚烤出来的核桃酥,开口笑道,“咱们就别操这个心了!”
“您这话不对!”解缙摇头道,“皇上此举确实耐人寻味啊!燕王世子以王大臣身份进南书房?啧啧!”
“我等臣子皇上怎么说,咱们就怎么做,你想那么多小心想歪了!”李景隆打趣一声,忽压低声音道,“张尚书那户部的钱庄,据说你是写的匾额?”
“正是!”解缙笑道,“汇通天下,昨日刚写完,送到文庙那边裱糊去了!”说着,颇有些不好意思的笑道,“其实写大字非我所长,几个字虽然俊秀但有失大气,也不知会不会被人说罪!”
“你的字还用说,你要是写的不好,那大明朝就没人能写好!”李景隆捧了一嘴,继续问道,“可知何时正式施行?”
解缙顿了顿,“那还没说!”说着,对李景隆笑道,“人家张部堂嘴也严着呢,不像我这么好套话!”
“哈哈!你呀!”李景隆被戳破心思,也不恼,大笑着站起身朝外走。
“曹国公何处去?”解缙笑问。
“理藩院安抚那瓦剌的使节去!”李景隆弹弹衣服上的桃酥屑,笑道,“皇上有旨好吃好喝的伺候着,让他好好看看咱们大明的繁华!”
解缙一笑,点头相送。
李景隆刚出去,外边一通政司文吏垂手进来,“解学士,有人找您!”
“谁呀?”解缙一顿,下意识的朝外看,正好跟在南书房门口的一人撞了一个对眼。
“以行?找我何事?”解缙笑道。
来人是解缙的同年,礼部右侍郎李至刚。
李志刚转身走来,拱手行礼道,“谢学士!”
“你看,你我之间还什么学士不学士的,难不成我还要叫你李侍郎?”解缙笑笑,又对那文吏点点头,后者垂手退下,点心房中,只有解李二人。
“称您学士也是无奈之举!”李至刚笑道,“本想叫您一声解相公,可知您不是张扬的人!”
“你可别!”解缙大惊道,“哪跟哪就相公了?”
“学士太自谦了!”李至刚笑道,“您身为南书房大臣,有事无名的宰辅,称一声相公不为过!”
“过了,太过了!”解缙摆手道,“让外人听见.....”说着,笑了笑,“以为我是兔子呢?”
李至刚一愣,好半天才反应过来,笑道,“解学士真是风趣。”说着,叹息一声,“我等这一科进士当中,唯您最为率真....”
“你先别给戴高帽!”解缙坐下笑道,“以行,你我既是同年,就以表字相称。一口一个学士,一口一个您,你不累我听的都累!”
“哎,做官这些年,人心都看透了。也就是大绅你,一如即让的虚怀若谷。”李至刚笑道,“跟你说话,也不用深思熟路,话到嘴边还要寻思寻思!”
解缙笑笑没出声,亲手倒了两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