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675章

    半晌之后才开口道,“依爱卿你所说,是不是太重了些?”

    “皇上仁厚之心,古今罕见!”李至刚张口道,“不过臣倒是觉得,此事合理合规,谈不上重。”

    “哎!”朱允熥叹气,“毕竟是圣人后裔,若真是大张旗鼓的查,非议定然不会少的!”说着,他看了李至刚一眼,“朕还好,只怕审理此案的朝臣们,日子不好过喽!”

    李至刚心中激动得不能自己,眼睛冒光。

    “皇上所言极是,正如臣所说,天下官员多是圣人门徒,遮掩之心定然是有的!”李至刚说道,“所以臣斗胆请奏皇上,选贤能忠心勇于任事之人,担当此事!”

    朱允熥故作为难,“选谁呢?”说着,看了看胡观。

    他这一看,把胡观吓一跳。

    “千万莫选我,我可不参合这没屁眼子的事!”

    幸好,朱允熥只是看了一眼就收回目光,“哎,若朝臣都如李爱卿这样,公忠体国一心为了大明朝的黎民百姓,朕也不用这么纠结,到底选谁呢?”

    “皇上!”李至刚忽然叩首,“若皇上不弃,臣愿担当重任!”

    “这......”朱允熥摇头,“你是礼部侍郎,你来管倒也合情合理。可是....可是朕实不忍,爱卿你背负骂名啊。”

    血,直接涌尽了天灵盖。

    “臣,为大明为皇上,何惜此身?”李至刚大声道。

    “但是.....”朱允熥又摇头道,“这般大张旗鼓的查,朕下旨的话,文臣们又要来朕这聒噪!”

    “明日,臣这就上奏章,参衍圣公府侵占民田,巧夺民财,多行不法有辱圣人名声之事!”李至刚继续道。

    朱允熥沉默片刻,“爱卿,如此以来,你可就站在风口浪尖了!”

    “臣为皇上分忧,死得其所!”李至刚叩首。

    一时间,朱允熥还真有些喜欢这个人了!

    多好的臣子呀,简直就是让他咬谁他就咬谁的疯狗!

    “哎,难为你了!”朱允熥虚扶一下,“快起来,地上凉!”说着,皱眉思索片刻,“既如此,朕就准爱卿所奏!”

    “你尚书弹劾衍圣公府之后,朕命你为督办大臣,会同刑部大理寺还有锦衣卫,专门办理衍圣公府侵占民田一事!”

    “记着,要不偏不倚。有的事不要姑息,没有的事不要牵强附会,总要让天下人看个明明白白!”

    “臣遵旨!”

    朱允熥看看他,又笑道,“你好生去做吧!”说着,继续笑道,“你的功劳,朕都记在心里,日后自然不会埋没你!”

    李至刚只觉得脑袋被热血涌的都快炸了,“臣,遵旨!”

    衍圣公府侵占民田的事,他定然要办得天下皆知,让他李至刚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

    其实对他们这些读书人来说,孔圣人也就那么回事。孔圣人还算回事,而孔圣人的后裔,就不算回事。

    以前之所以没人盯上他们,是没有人愿意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而已。而现在,关系到个人前程和利益。即便没有他李至刚,也会有张至刚王至刚。

    人为了权势,亲爹都可以卖,区区圣人后裔算什么?

    ~

    从窗户朝外看去,正好能看到李志刚意气风发,步步带风的背影。

    朱允熥笑笑,对胡观道,“这人身上有许多可取之处,驸马不妨多学学!”

    胡观沉默片刻,苦笑道,“臣只怕学不来!”

    “嗯,为何?”朱允熥笑问。

    “臣,没那么狠!”胡观低声道。

    闻言,朱允熥笑了。

    第183章

    凋零(1)“其实朝堂就是市井,各人各色各有不同的面孔!”

    殿中只有朱允熥和胡观二人,朱允熥说话的语气也变得随意起来,“有时候不单是臣子们揣摩朕,朕这个皇帝在臣子们说话的时候,也要想着他们在想些什么!”

    这话,倒也是朱允熥的心里话,如今身居九五之位,他才知道为何越是大人物,说话的速度越要慢。有些大人物说话噼里啪啦口若悬河全是人生大道理真知灼见,但就是以为快而不过脑,最后引来满身污水横祸。

    “其实朝堂就是人间百态啊!”朱允熥继续笑道,“七情六欲,利益纠葛,嗨!”说着,他苦笑摇头,又看看胡观,“你这人就是太木讷了,有时候在朕倒是希望你的性子,跟旁人一样鲜活一些!”

    “我他妈敢想活吗?自被你弄了这个倒霉差事,我睡觉都恨不得把嘴缝上!”

    胡观心中腹诽一句,赶紧微微躬身说道,“臣天性就是如此,嗯.....以前人家说臣是八竿子都打不一个屁来!臣父在世时说过,臣就跟傻子似的,一辈子就活个吃喝拉撒。”

    “不不不!”朱允熥摆手,笑道,“你可不傻,谁要是把你当成傻子,那才是真的傻子....”说着,他话音忽然一顿,有些诧异的看向窗外。

    ~~

    乾清宫外的广场上,张紞,朱高炽,解缙,侯庸,暴昭并肩在前,后面是辛彦德,都御史杨靖,严震直,方孝孺等数十位文官。

    这些人面色凝重,脚步急促......

    暖格外值守的王八耻见这些文官同时前来,吓了一跳,赶紧迎出去。

    “各位大人,这是...?”

    朱高炽快步上前,“劳烦总管通报一声.....”

    他话还没说完,驸马胡观的身影也从殿中出来,站在门口说道,“诸位,皇上传!”

    ~~

    “出何事了?”朱允熥看着面前几排臣子,忧心的问道。

    必然是有大事,不然的话不会这么大的阵仗。

    臣子们都是面色沉重,当先的几个臣子相互对视一眼。

    噗通一声,吏部尚书侯庸哽咽着跪下,从袖子中掏出一份奏章,双手碰过头顶,嗓子沙哑的说道,“凌学士他....病故了!”

    “谁?”朱允熥噌的站起来。

    是凌汉,凌铁头,走了!

    “皇上!”胡观赶紧上前一步

    ,搀扶着身子微晃的朱允熥坐在罗汉床上。

    “多久的事?”朱允熥开口问道。

    “三日之前!”侯庸双手举着奏章,“这是老学士临终弥留之际,给皇上留的遗折!”

    尽管早就知道凌汉已是花甲之年,高寿之龄。可忽然闻听他的死讯,朱允熥心中还是有如刀割。

    于公来说,如今大明朝的文官系统,之所以实干派压制住了清流,使得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务实勤勉,他凌汉居功至伟。

    于私,这个顽固的,动不动就喊着要哭太庙,惹急跳脚骂人的老头,对朱允熥来说亦师亦友。

    老头一辈子刚正不阿,但也精到了骨头里。可他的精,是为了保全有用之身,为家国天下社稷江山谋福祉的精,而不是为个人一己私利的精。

    他有大智慧,有大勇气。

    从不气馁,百折不挠,又知道防微杜渐急流勇退。

    “接过来!”朱允熥有些不敢亲手去接凌汉的遗折,缓缓的开口,“他身子不是一向英朗吗?怎么忽然?”

    “自回乡之后,老学士的身子就一日不如一日!”侯庸落泪道,“凌学士家的公子来信说,老学士往往在屋檐下一坐就是一天....就痴痴地

    看着京城的方向....”

    “三日之前,早上刚吃了饭,老学士似乎预感到大限已到,把自己关进书房里写了一上午,从书房中出来后,没来得及说两句话,一头栽倒,人事不知!”

    殿中,渐渐有抽泣声响起。

    这些身居高位的文官们,或多或少都受过凌汉的提拔还有鼓励。甚至有的,干脆就是凌汉的门生。

    凌汉从不结党,但也从不吝啬对青年才俊的帮扶提携。

    对于这些年轻一代的官员们,凌汉不但有知遇之恩,还有言传身教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如何做一个对得起君王百姓的官。

    “皇上!”胡观双手递过凌汉最后的手书。

    朱允熥只看了一眼,就无限感伤。

    粗略看了几眼,最开头的字迹还很端庄,再往后看字迹已是潦草不成行迹,想来书写的时候是凭着一口气,强自写了下来。

    朱允熥没敢细看,合上奏章握在手中。

    “造化弄人!”他叹息一声,“朕还想着等今年的新茶下来,赏他几斤尝尝。”说着,又叹气道,“哎,他辞官时的场景放入就在昨天,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却忽然阴阳永隔!”

    说着,他看了一眼同样满脸哀容的臣子们。

    “朕记得他辞官之时还跟朕要过一样东西!”朱允熥面露苦笑,“要他的谥号,当时朕心里还说,这老头心里终究还是有放不下的东西。现在看来他不是真的一定要朕告诉他,而是他早就知道自己恐怕.....”

    说到此处,他擦拭下眼眶,“凌学士的后事,要极尽哀荣!张紞!”

    “臣在!”张紞眼眶通红,开口道。

    “户部拨款银元一万块!”朱允熥说道,“用以治丧!”

    “遵旨!”

    一万块银元的治丧银,乃是天价,更是大明朝独一份。

    要知道那些开国勋贵军侯的治丧银,也不过是三千块银元的定列,尊荣如汤和,账面上当时也是这个数字。

    “胡观!”

    “臣在!”

    “从朕的内库中,拨付绸缎一百匹!”朱允熥叹口气,“还有历年御赐的官田,赏赐之物,全无需交回,都算作凌家的私产!”

    “遵旨!”

    “还有!”朱允熥抬头,“凌老学士的儿孙们,共有多少?”

    侯庸开口道,“老学士有子四人,孙八个。”

    “既身居高位又儿孙满堂,生前身后没有遗憾,凌学士这一生也算圆满!”朱允熥叹口气,“他的儿孙们,吏部按照年龄报上来,无官职的,赏.....”

    “皇上!”侯庸忽然叩首道,“凌老学士临终有言!”说着,抬头看着朱允熥,“他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凌家子孙,若想出仕只能凭科举晋身,不可受皇上偏爱之恩!”

    “一来是,告诫子孙后人,男儿立身不可取巧!”

    “二来是说,朝廷名爵乃是国器,望皇上不能轻授!”

    “他还说,若子孙无科举中者,就安心在家务农。无德无才之人骤然高位,反而是后患无穷!”

    “他都....即将离世之际,依旧想着国家法度!”朱允熥长一声,“也罢,随他!”说着,站起身,走到另一张书桌前。

    “帮朕研墨!”朱允熥开口道。

    朱高炽上前,现在桌上铺好宣纸,而后研墨。

    墨汁带着淡淡的松香,朱允熥沉吟片刻,在纸上一挥而就,“文贞!”

    第184章

    凋零(2)一滴墨,落在纸上,殿中寂静无声。

    朱允熥看着他早就给凌汉定下的谥号,百感交集。

    “当初朕少时在东宫读书,顽劣浮夸不喜圣人经文,唯独练字一事,堪称用功。也尝献字于太上皇驾前,以谋夸奖。”

    “洪武二十八年时,太上皇与凌学士饮宴时,太上皇对凌学士夸耀朕之书法。其余臣子皆赞颂朕之字,颇有大家之风。唯凌学士仔细辨认,言道皇太孙之字空有其形,乃速成耳!”

    “皇祖大怒,满堂臣子恐惧不敢言,而凌学士却浑然不惧。且道,练字一道持之以恒,一笔一捺不可取巧。如此方能磨练心智,心有丘壑!”

    说到此处,朱允熥放下笔,苦笑道,“其实他说的对,朕的字一向不怎么样。朕没有耐心,没有恒心,总想着表面好看,从没想着如何做到笔下有风骨!”

    说到此处,他看向侯庸,“凌学士临终之际还说过什么?”

    “老学士嘱咐家人,简丧!”侯庸哽咽道,“不要大操大办惊扰地方!更不要铺张靡费,花没用的钱!”

    “真士大夫也!”朱允熥叹息。

    随后,他沉吟良久,开口道,“传旨!”

    辛彦德上前,拿起笔墨等着皇帝的下文。

    “自古以来戡乱以武治世用文,故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凌汉,少年及第却生逢乱世,不求显达但求安民。而后匡扶明主再造华夏,于我大明乃治世良臣,国之干成,王佐之才。”

    “其人博学多才,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高明;博观载籍之传,几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知言自况于孟轲,论事肯卑于陆贽。”

    “更家风清正,品行端庄,留清白于人间,留高义于朝堂。留正名于后世,留正气于天地!”

    “朕钦佩之至,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天不假年。君子之道暗而彰,是以论世。傥九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唯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可特赠太师。余如故。”

    说着,朱允熥又长叹一声,“追赠太子太师,配享太庙!”

    其实配享太庙,以凌汉的身份未免稍微有些勉强。但此时此刻,除了这份对于臣子来说最高的殊荣之外,朱允熥实在找不到其他方法,可以弥补自己心中那份愧疚的补偿。

    如果他当初再坚决一点,就不让凌汉回乡,是不是这老头还能多活几年?

    当初凌汉是不是也察觉到了,自己对于文官们抱团的不喜,所以才急流勇退?

    “解缙,方孝孺!”

    “臣在!”

    朱允熥看着他二人,“你二人都是文采斐然之辈,朕命你们,给凌学士撰写功德碑!”说着,看向朱高炽,“传旨给老学士的家乡地方官,建造功德牌楼,用以缅怀纪念这位大明良臣!”

    “遵旨!”

    一系列的事都安排妥当,朱允熥感到一阵乏力。

    摆摆手,“你们都下去吧!朕自己静静!”

    ~~

    人都走了,殿中只剩下朱允熥一人。

    然后他慢慢坐到窗边,轻轻的打开凌汉的遗折。

    “老臣叩皇上安,见字如面。”

    “臣以老,自知时日无多,本江湖之人不该擅言庙堂,但老臣终究是放不下心中执念,皇上勿怪!”

    “老臣忧者,有三也!”

    “皇上欲新法,欲天下官民一体,再无官绅剥削之事,此为德政。但皇上年轻气盛,臣忧皇上操之过急。”

    “官员人也,权乃欲也,人之欲乃天定,非人力能改也!纵皇上九五之尊之身,与千年旧例为敌,革除官绅之权,恐怕也必将匪议加身,毁誉参半。”

    “皇上性急且暴,若急而求成必要重用酷吏,长此以往百官臣下天下官绅,则多视皇上如仇寇。臣请皇上,凡事三四后行,徐徐图之。皇上春秋鼎盛,为算迟也!”

    “其二,大明诸藩!”

    “皇上待人以诚,独苛宗室哉?削藩之事,老臣知皇上以运筹帷幄早有定谋。然世无常事,诸王桀骜,皇上又年轻气盛。若真有忤逆,皇上欲效仿唐太宗乎?”

    “届时血流成河,乃后世子孙之祸也!望皇上珍儿重之,三思熟虑!”

    “其三,商也!”

    “老臣非迂腐之人,自知商可富国强民,充足府库民有余财,又能振兴百业,人有其职以安身。”

    “然,商亦乱道也!”

    “此道乃人心之道,礼仪纲常。臣居庙堂之时,就听闻浙闽粤地等处,工坊林立,往往一城百姓皆为帮工。”

    “而坊主为财,则帮工之人昼夜交替不眠不休,而工钱微薄,委曲求全。”

    “更有白发老翁,瘦小童子于其中,辛苦劳作不堪重负。”

    “帮工空有民之名,却无民之权,积劳成疾无人问询,长此以往积怨恨于心中,而地方官视而不见,则必有民乱!”

    “而且长此以往,天下皆追求利益。工坊处处,而乡野无人,势必谷贱伤农,人力又不值钱。百姓所得,皆是浮财。”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