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治国之道欲求国富民强,然国富民可强乎?此乃谬论,民富国才强。何为富,非工独富。家有田产,居有房屋,前有圈舍后有菜园,仓中有粮,老有所养少有所依才为富也!”凌汉的遗折到此处,字迹已经是溃散不成行迹,只能勉强辨认。
“老臣一生,先侍元后侍明,本为贰臣。但元失德而天下崩,我大明有德而得天下,老臣一介书生得以侍奉明主,三生有幸!”
“先有太上皇与民休息,现有皇上欲革除千年旧弊,振作国邦,我大明定然万世一体!”
“皇上独喜勤勉务实之人,但用人一道,德为才先。无德之人即便勇于任事,往往只求果而不求因,往往不择手段。此等人,臣窃以为只可用一时,不可用一世!”
“臣已老,胡乱所言,望皇上三思......”
殿中,依旧寂静无声。
看完之后,朱允熥就坐在罗汉床上,神情寂寥。
凌汉的信看似是说了三点,其实说了很多。从治国到用人,从用人到整个国家的价值取向,于盛世之中找到隐患,提醒朱允熥加以堤防。
“哎!”朱允熥长叹一声。
珍重的将凌汉的遗折子小心的放好。
窗外,午后的阳光正浓,花圃之中姹紫嫣红一片。
正是欣欣向荣的时节,却又有人离开人间。
第185章
山庄永昌二年,三月二十一。
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凌汉病故,上,辍朝三日以示哀荣。
人生的终点就是死亡,这没什么意外的。况且凌汉还是高寿之年,寿终正寝。
但朱允熥心中就是很不舒服,或许是因为他还年轻。人在年轻时以为生死距离自己很远,但不可避免的事,年轻人总要经历生命中鲜活的人,一个个的离去。
这种感触,谁都无法做到无动于衷。
~~
京师城外的山庄一片碧绿,清晨的炊烟和山间的白雾交织在一起,几舅徘徊不曾散去。
朱允熥没带任何人,缓缓的踩着还带着昨夜雾水的小草,穿过庄子中的小道,来到老爷子居住的院落前。
院子中微微传来几声咳嗽,还有老人吐痰的声音。
他推开门,晨光下老爷子正坐在院子当中,佝偻的身子靠在连廊的柱子上,正用手中的竹条儿编着竹筐。
“把剪子给咱拿来!”
老爷子正跟一根执拗不听话的竹条较劲,听脚步以为是朴不成来了,头也不抬的说道。
朱允熥四处看看,在一个簸箕中找到剪子递过去。
咔嚓一声,不服输的竹条乖乖的应声折断,随后在老爷子大手的挤压下,变成竹筐的一部分。
“小样,咱还治不了你!”老爷子满意的笑笑,忽然抬头,讶然道,“咦,大早上的你不上朝,跑咱这来干啥?”
朱允熥蹲在老爷子身边,拿起一个编好的竹筐摆弄两下笑道,“孙儿就是想您了,过来看看您老!”
老爷子上下左右看看朱允熥,“你有事儿!”
“哎!”朱允熥轻轻叹气,犹豫片刻,“凌汉...病故了!”
“凌铁头死了?”老爷子放下手中的物事。
“是,病死在了老家!”朱允熥微叹道,“临死还给孙儿上了折子说了一堆!”说着,苦笑摇头,“那老头在京里时,身子比年轻人都硬朗,可一回到老家就不行了.....”
“他死跟你有啥关系?你愁眉苦脸的?”老爷子忽然打断朱允熥。
随后,老爷子瞥了一眼朱允熥,又抽出里两根竹条儿来,“他那么大岁数了,早他妈就该死了。再不死,他都成神仙了!”
“人呀,谁能不死?你呀现在还年轻,觉得跟你关系不错的人死了,你心里不是滋味。照咱说大可不必,往后你身边死的人多了去了!那些老杀才,还有咱,不都得死吗?哦,死一个你心里不痛快几天,死一个你不高兴几日,那你以后别干别,净他妈难受了!”
说着,给了朱允熥一脚,“把旁边簸箕里那绳子给咱截一疙瘩来!”
朱允熥闻言照做,给老爷子打下手。
“咱知道,你是听说凌汉死了,心里想到了咱,怕咱有个万一!”老爷子的手指很灵活,绳子在竹条上穿几下,就绑得牢牢的,继续说道,“傻孙子呀,咱现在不也是等着那一天吗,有啥办法。咱也不想死可他妈没法子,人这辈子什么险恶光景都能熬过去,可谁能干过的老天爷?”
他说的洒脱,可听在朱允熥的耳中格外不是滋味。
“皇爷爷!”朱允熥悄悄靠过去,保住老爷子的腰,脑袋放在老爷子的大腿上,“孙儿不想您死!”
“滚一边去,这干活呢!”老爷子抬胳膊就给了他一肘子。
然后,老爷子笑眯眯的看着朱允熥,“咱要不死,耽误你的事儿!”
这笑容在一瞬间,跟晨光融合在一起,让人的心暖暖的像是有热流涌动。
但同时,也让人的心酸酸的。
“您编这些竹筐干什么?”朱允熥忙岔开话题。
“这些眼儿大的,放后山水泡子里捞小鱼儿!”老爷子看着一地的竹筐笑道,“这些眼儿小的留着装洪薯!”说着,看看朱允熥,“你吃饭没有?”
说着,不等朱允熥说话,又笑道,“咱发现个新吃饭,洪薯稀饭配咸鱼,那滋味顶好,中午你在这吃,咱爷俩喝两盅!”
就这时,外头忽然传来些哼哧哼哧的声音。
紧接着,就见朴不成带着几个小太监,抬着两个竹筐进来。
几头黑啦吧唧的小猪羔子,在竹筐里拱来拱去发出不安的叫声。
“抓来了!”老爷子放下手中的东西大笑,走到几个竹筐前面,弯腰可看着里面的小猪羔子,“在哪抓的?”
“奴婢在集市上用粮食换的!”朴不成擦下头上的汗水,笑道,“都活蹦乱跳的!”
“好好!”老爷子大笑,“赶紧,屋后头垒个猪圈养起来!”
“皇爷爷!”朱允熥走过去笑道,“圈就挨着您住的地方,多味儿啊!过些天热了,更....”
“没事,不垒咱屋后头!”老爷子笑道,“那老道士整日闲的五脊六兽,让他盯着!”
骤然间,朱允熥脑中浮现出席应真那张那怒不敢言的橘子皮老脸。
“养着,养到过年时杀来吃了!”老爷子咧嘴大笑,“好些年没杀过年猪了,啧啧,那猪血糕咱想起来就馋!”
说着,老爷子叹息一声,笑道,“哎,咱这庄子呀现在才算有些样子!屋后头有猪圈,北边圈着几头羊,后山河沟里有鱼,南面坡地上羊些鸡鸭。哈哈,这才是过日子,地主家也就这样了!”
忽然,朱允熥想起凌汉折子上一段话。
民何谓之富,盖屋后有禽舍,房前有菜园,家中有耕地,四时无人闲。吃用皆家取,得余能换盐,粮仓满粟谷满园,男耕女织庆丰年。
或许后人会说,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可试想一下,这样的日子不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吗?哪怕在物质高度发达的后事,一样是这样的小农经济,组成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基础。
人人都想荣华富贵,可荣华富贵的那东西,要是没投好胎,就离普通人很远。
许多人辛苦一辈子,也无非是达到这种所谓的小农经济的程度。
作为当权者,有远大的志向是好的。但先决条件是让百姓安定性下来,在土地兼并还没盛行的今天,尽可能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小农经济的日子,然后才谈其他的。
而连安定都做不到,如何能做到繁荣呢?
一时间,朱允熥想的有些远。
“愣啥呢?”老爷子的大手拍了下朱允熥的肩膀,“走,跟咱后山捞鱼去!”
~~
好了,终于活过来了,就是早上起来时鼻子和嘴里都是血,有火。
明日开始不水了,正常更新,感谢大家的包容。
第186章
天下民心(1)四月,不期而至。
仅和三月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四月既来,便再无去年残冷。天地之间一切欣欣向荣,草木繁盛。
轰隆一声闷响,惊雷打破清晨的宁静。瓢泼大雨跟断线的珠子似的从天而降,冲洗着天地之中的一切。
“皇上!”
一只玉手,轻轻推向床榻中,裹着被子尚在酣睡之中的朱允熥。
然后玉手的主人,怯生生的看眼窗外,又带着几分小心,“皇上,时辰到了,您该起身....啊!”
佳人一声轻呼,直接被朱允熥拉入被中,玉钩上的帷幔自然的滑落。
外面大雨滂沱,帐内春意涌动。
大半个时辰之后,等雨渐渐变得小些。
床榻的帷幔再度被挑开,佳人秀发半遮面,犹留残韵在鬓边,粉面含羞有欢颜,余兴未消轻轻喘。
朱允熥单手拄着脑袋,侧身看着手忙脚乱收拾穿他的妙玉。
紫禁城诸妃之中,妙玉最为年长,她此时已是近三旬的年纪。可不知为何,她越是年长身上的韵味越足。尤其是此刻,皮肤白皙晶莹,仿如羊脂玉一般。
“皇上,您快起吧!”妙玉在朱允熥的目光下低头,轻声道,“王公公他们等您半天了!”
“急什么,这么大的雨,又没早朝!”朱允熥笑笑,忍不住拉住对方的手,然后把她拽到自己的面前,感受着对方的气息笑道,“真快呀!”
“快?”妙玉不免愕然,然后贝齿轻咬嘴唇,“您还快,都折腾死....”
“想什么呢?”朱允熥笑着在对方鼻子上刮一下,“朕是说时间过的快!”说着,微微叹息,揽着对方靠在自己的肩膀,“现在想起来,第一次遇见你,就好像昨天似的!”
妙玉眼波之中,顿时满是笑意。
她与皇帝初见那年,皇帝还是个毛头小子,毛毛躁躁猴急猴急的。而现在.....
“第一次和你那个...也好似刚才一样!”朱允熥贴着妙玉的耳朵轻声道,“你说,怎么就不腻呢!”
“皇上!”妙玉已是羞得不行,但眉眼之中满是高兴。
宫里的女人,最怕的就是皇帝对她腻了。
正高兴之间,感觉皇帝的大手顺着她细腻的后背.....
“皇上!”妙玉赶紧拉住朱允熥的手,柔声道,“来日放长呢,可不能坏了身子!”
说着,站起身,整理好自己的衣衫,对着门外轻轻拍手。
啪啪两声之后,数位宫人端着各种器皿还有洗漱的用品进来,伺候朱允熥起身。
紧接着,乾清宫总管王八耻也低着头走进来,站在门口低着头看着他自己的靴子尖开口道,“万岁爷,南书房几位大人,已在乾清宫等待多时了!”说着,顿了顿,“刚才辛通政,还差人来问,万岁爷您几时过去!”
“知道了!”朱允熥用热毛巾擦着脸,苦笑道,“这真是半点都不让朕闲着啊!”
随后,他换好衣衫,无声的告别妙玉,钻进防雨的软轿中,朝乾清宫方向而去。
而妙玉,则是靠在门楣,眼睁睁的看着君王走远。
等朱允熥的仪仗消失在雨中,才轻轻的抚摸肚子,满怀希意的说道,“昨儿皇上要你了三回,可要争气啊!”
~~
“落轿!”
雨依旧再下,刚才似乎小了些,而现在似乎又大了。
俗话说四月天小儿脸,哭起来没完,真是一点没错。
轿子正好落在乾清宫的屋檐下,王八耻刚要上前,就见一道黑影从殿中窜出来。
李景隆挑开轿帘,躬身道,“皇上您慢点!”说着,对左右道,“赶紧上热茶,天凉呢,让皇上去去寒气!”
随后,又对朱允熥点头哈腰道,“万岁爷您今儿气色真好!”
王八耻翻了个白眼,心中骂道,“他妈的,杂家这乾清宫总管,该你来当!”
“你们早就到了!”朱允熥朝殿中看了一眼,户部尚书张紞,朱高炽,辛彦德等人已到了,见皇帝驾到都纷纷起身垂首相迎。
“臣也是刚到!”李景隆笑道。
朱允熥点点头,迈步朝里走。
刚走几步,迎面就看到辛彦德阴沉着脸,开口质问,“皇上何以来迟?”
说着,瞥了一眼王八耻,不客气的继续道,“一天之计在于晨,臣等破晓进宫,而皇上却迟迟未至,臣敢问是春宵苦短还是君王不愿早朝?”
这就是言官讨厌的地方,总是想着法的让皇帝下不来台。一点小事,非要扯到江山社稷上。
朱允熥没理会他,在宝座上坐下,“诸位爱卿这么早何事?”
“皇上,已经不早了!”辛彦德又开口道。
李景隆忙道,“回皇上,去缅国运送柚木的船队已经准备妥当,随时可以启航。”说着,顿了顿,又继续道,“共有货船宝船三十艘,战舰六艘,护军两千零二十一人。额外,还有工部绘制海图,修筑海港的匠人,三百人!”
说到此处,李景隆又笑道,“所谓师出有名!臣斗胆请皇上,给这支船队赐名!”
八艘战舰的舰队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横行近海是绰绰有余,但深海远航还是犹显不足。
但万世开头难,世上的事只要有了个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朱允熥沉思片刻,“就叫就大明南洋舰队!”
“这民儿有些怪!”李景隆心中暗道一句,脸上却笑道,“有皇上金口赐名,此次出海势必一帆风顺太太平平。臣这就命人,把南阳舰队的大旗做出来,挂在咱们大明舰队的船头!”
朱允熥淡淡一笑,不经意的转头,却见朱高炽和户部张紞等人,面有忧色。
“张爱卿,永熙!”朱允熥开口道,“你二人有何事?”
朱高炽胖乎乎的脸,显得有些苦大仇深,抽搐片刻开口道,“臣和张尚书,是忧心今年开春的雨情!”
说着,继续道,“自三月二十八以来到今日四月初二,五天时间内已下了三场大雨。都是遮天蔽日漂泊大雨,工部来报,长江水位已涨了两级。”
“而且工部和钦天监说,看样子这雨还要继续下,且小不了!”
闻言,朱允熥脸色也凝重起来,“雨大伤农啊!”
这时代的农业都是靠天吃饭,不下雨不行,一直下雨更不行。如今各处春耕正忙,赶上这几场恼人的大雨,只怕农人的春苗都要泡在水里。
“京畿周围还好些,臣担忧的是淮北!”朱高炽忧心忡忡。
而张紞也开口道,“要堤防黄河改道!”
第187章
天下民心(2)淮北不是一块小地方。
它位于黄河以北,包括山东的西南部,河南的南部,安徽和江苏的北部,面积人口根本不亚于普通行省。
他位于帝国内陆之中,又是大明众淮西勋贵的老家,本该是物产丰饶之地,可现在却是最让大明头疼的地方。
无他,水患。
自隋唐开凿大运河连通南北之后,每年但有黄河大水,就会顺着运河直接淹没整个淮北。而为了大运河的日常维护修葺等,淮北百姓又要给朝廷当牛做马。
等前赵宋时期,北宋定都汴梁,更是要依靠大运河的水利。但北宋之时,因为朝廷有钱,再加上商贾之利,淮北地区一度非常兴盛。
可等到南宋时期,淮北就彻底成了中原王朝的弃子。
首先是所谓的南宋名将杜充,面对金军完颜宗望不但望风而逃,还顺带着掘开了黄河大堤,使得整个淮北地区化为泽国。
金军没杀多少人,淹死的百姓却高达数十万。而死于洪水所带来的瘟疫和饥荒之下的百姓,更是数倍于此。
杜充逃跑,使得河北沦陷,淮北成了宋金的最前线,从此双方在这块土地上打了数百年。好金灭元兴,又是在淮北这地方打了数十年。
淮北人的好战耐战,纯粹是被打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
百十多年的战争,使得淮北民不聊生。而黄河水患更是无人治理,洪水所带来的危害,并不是洪灾那么简单。
屡次水患之后,被黄河水泡过的农田就变成盐碱地,更是不利于耕种。所以整个淮北地区,这些年一直陷入恶循环,穷山恶水民风顽。
即便是大明开国之后,朝廷投入巨资,可也收获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