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
你玩那?死了一千八百人就一溃千里了?
刚有人想出口嘲讽,却见朱允熥不悦的抬起手臂,殿中又马上安静下来。
“一溃千里?”朱允熥沉吟道,“是不是山名家有保存实力的念头,所以才做个样子给咱们看?”
徐辉祖又道,“应是如此,别看这一次死的人少,可这两年来加起来,山名家的元气已大不如前。再加上,咱们大明的兵马不到关键时刻不出手,他指挥不动。所以,就想了这一出苦肉计,想让咱们大明直接顶上去!”
他话音刚落,李景隆又起身道,“皇上明见万里,料敌如神!”
朱允熥嘴角微微上扬,把李景隆的马屁过滤掉。
也是奇怪了,他最反感别人拍他马屁,但李景隆的马屁却是百拍不厌。
“那山名家说了什么没有?”朱允熥又道。
“请我天朝大明增兵,还请我天朝直接对幕府宣战!”徐辉祖说道。
朱允熥皱眉沉思,细长的手指不住的敲打桌面。
殿中寂静无声,所有人都在等待他的决断。
“按理说呀!”朱允熥开口道,“他们东瀛的内战,朕不愿意插手,不想让后人说我大明以大欺小!”
“呸,更他妈不要脸!”朱高炽心中暗骂。
“可是呢!”朱允熥话锋一转,“他千不该万不该,骂朕!是不是?”
“撮尔小国竟敢不敬大明天子,臣愿提我大明王师,踏平东瀛以谢神人之愤!”李景隆又大声道。
“曹国公稍安勿躁!”朱允熥微微挥手,笑道,“不过嘛!打仗毕竟是大事!朕有好生之德,岂能随意加兵问罪?”
“呸呸呸!”朱高炽心中再次大骂,“太他妈不要脸了,眼么前儿这些人,谁不知道你什么揍性呀!你装什么呀!”
“但是嘛!”朱允熥又道,“山名家乃我大明朝臣仆,岂能任人欺凌!”说着,顿了顿,“传旨给高丽总管宋晟,让他调三万高丽军,从釜山出发....给山名家壮壮声势!”
“忒坏!”
朱高炽心中又忍不住腹诽,“你这起哄架秧子让别人垫背的招儿,都跟谁学的?”
而徐辉祖李景隆等人也是听出了皇帝的真正意图,还是当不知道,让他们继续打。先让高丽人当炮灰,然后大明的兵再出来收拾局面。
忽然,户部尚书张紞开口道
,“皇上,又要调兵?那粮饷从何而来?”说着,垂下眼帘,“臣这里,可是捉襟见肘无能为力!”
“既是从高丽调兵,自然在高丽筹措粮饷!”朱允熥瞥他一眼。
张紞顿时眉开眼笑,转头看向徐辉祖,“徐都,您得问一下高丽行营。若是那边的粮食富裕,看能不能周转一些过来。徐州古道大工,咱们大明可是养着几十万大肚汉呢!”
第七十六章
孤家寡人(2)“都他妈不要脸!”
朱高炽心中暗道,“方孝孺还真没说错,如今大明朝,哪有一个好人!高丽那边都被刮地三尺民不聊生了,你张紞还惦记着人家粮食!你是人吗?”
宝座上的朱允熥看到朱高炽低着头,小眼睛咯巴卡巴的,就知道他心里没好话。
“洪熙在想什么?”朱允熥问道。
“臣在想....”朱高炽先是一愣,而后开口道,“高丽既是我大明疆土,如此对之,是不是太....苛刻了!”说着,低头道,“本来那边就民怨沸腾,三五不时就闹几场....”
“嗯,老成之言!”朱允熥不置可否的点头,而后忽然一笑,“前朝是是怎么对他们的?”
话音落下,殿中又是一阵轻笑。
前朝大元之时,拿他高丽更没当人,他高丽敢放个屁?
“傅让!”朱允熥又转头看向徐辉祖身后的颍国公傅让,笑道,“你当初是怎么评价他们来着?”
“欺软怕硬,蹬鼻子上脸!”傅让面无表情,“遇着软的,他们往死里欺负。遇着怕的,他们跪下叫爹!”
“哈哈哈!”殿中,又是一阵大笑。
“就这么着!”朱允熥开口道,“先从高丽调兵,看战事再做决断!”说着,看向徐辉祖,“不过,朕不管他山名家顶不顶得住,东瀛的银矿必须万无一失!”
“遵旨!”
~~
方孝孺坐在候见房中,有些神色复杂的,看着大臣们三三两两从乾清宫中出来。
“东瀛那边且让他们打去!”
“死就死呗,反正死的不是咱们大明的人!”
耳中无意间听到这些人口中肆无忌惮的话,方孝孺的神色更加怅然。
他的目光,随意的略过。
紫禁城还是紫禁城,景色依旧。
可紫禁城,依稀变成了一座军营。
“方学士!”王八耻无声出现在门外,笑道,“万岁爷传您呢!”
~~
暖阁中,朱允熥脱下把脖子绷的紧紧的龙袍,换上了素纱袍。
隔着一道纱帘,见王八耻带着方孝孺进来,先开口道,“爱卿无需行礼了,赐座!”
“臣叩见皇上!”方孝孺还是一丝不苟后的行礼,然后半个屁股沾着凳子,脊背笔直。
“给朕上茶!”朱允熥对王八耻道,“朕要云南的团茶,浓一些,给方学士上龙井,淡一些!”
“是!”王八耻躬身退下。
“学士见朕何事?”朱允熥从纱帘后走出,斜坐在罗汉床上问道。
他走出的瞬间,阳光正好打在他意气风发的脸上。
骤然之间,方孝孺有些愣神,甚至有种恍然隔世的感觉。
他依稀想起,很多年前那个顽劣不堪,敢对着文华殿大门撒尿的皇孙。
他也很清晰的记得,在懿文太子病逝前后,那个平日不可一世的小霸王脸上,是多么的无助和忐忑,乃至对上太子妃时深深的恐惧。
时间好快!
时间,改变了人!
“学士?”朱允熥见方孝孺有些愣神,笑着问道,“你这是怎么了?”
“臣失礼!”方孝孺忙起身请罪,沉吟片刻,低声道,“臣来,是斗胆请皇上给个恩典!”
“嗯?”朱允熥微微意外,笑道,“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呵呵,方学士你要求什么,朕自无不应!”
“这几年太学的生员,良莠不齐。臣觉得是地方上,学风不正举荐不当!”方孝孺开口道,“故太子....孝康皇帝在时,设置了学道采风使一指。督促天下官学,提拔贤才,纠正学风....”说着,他顿了顿,“不管怎么变,教化都是天下第一大事!”
朱允熥笑容慢慢收敛,正色倾听。
方孝孺继续道,“所以臣想请皇上点臣为采风使,去各行省看看,看看官学是否得当,是否有贤良遗漏。”
殿中,沉寂下来。
朱允熥看着面前的茶,沉思许久。
“老师!”朱允熥开口道,“在京中修书不好吗?”
方孝孺的言外之意绝不是要当什么采风使,而是要眼不见心为静。
这个许久未曾有过的称呼,顿时让方孝孺感慨良多
。
“臣当不得皇上如此!”说着,他重重的叹气,“臣总是感觉,愧对小康皇帝,愧对太祖高皇帝!”说到此处,他看着朱允熥的脸,“也愧对皇上您!”
“朝廷需要您这样的中正之士!”朱允熥又道。
岂料,这话让方孝孺苦笑起来。
需要他?
需要他这个摆设?
大明朝开国是军国,而后懿文太子要奉行儒法,以仁孝治国。当时东宫之中,满是天下才俊之士,正气盎然。
可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大明朝还是军国,甚至愈演愈烈不可收拾。
如今的大明,就是披了一张儒家治国的皮。骨子里如同前元一样,凶残成性,跋扈嚣张,贪欲无止。
朝中没有他们这些纯粹文人的立足之地了!
见他沉思,朱允熥又道,“你是朕的老师,朕带你自然和旁人不同。”
“臣愧对皇恩!”方孝孺叹息开口,“臣当日在文华殿教皇上读书时,一心想着辅助皇上,成为汉文帝那样的明君!”
说着,他苦笑道,“现在看来,其实臣等始终没帮上皇上什么。反而,皇上有时候还要...顾着臣的面子!”
“为国家读圣贤书,就要学以致用!”方孝孺继续道,“臣,于军国大事,实在没有什么真知灼见。但做学问,臣自认....勉强应对。所以臣斗胆,去各地看看官学,看看学子!”
真成了孤家寡人了!
朱允熥心中发苦,绝对的权利背后,就是一个个熟悉的人终将要离他远去。他最终,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最高处。
“在京中编书不好吗?”朱允熥摇头。
“皇上!”方孝孺开口,“臣....只能如此帮您分忧了!”
看着他坦诚的目光,朱允熥忽然恍然大悟。
新政在即,大明朝新旧之间必然波澜不断。
方孝孺这样的身份,势必被清流们捧成领军人物,来跟新政打擂台。
到时候,为难的还是他这个皇帝。
因为方孝孺的身份,曾是他朱允熥的老师之一。
而大明的朝廷一旦陷入党争,一旦陷入水火不容的内斗,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离京,清流再无领军人物,也没有有威望的文坛领袖,那清流就不成气候。
在新旧交替争斗之时,只能俯首帖耳。
“你想要先去何处?”朱允熥问道。
方孝孺不假思索,给了朱允熥一个意外的答案,“高丽!”
“为何?”朱允熥皱眉道。
“皇上!”方孝孺道,“高丽既是大明疆土,百姓也是大明子民。”说着,一笑,“臣不是迂腐的让您怀柔待之,而是想说朝廷对他们该有的样子要有!”
“高丽也推行汉学,臣去看看,学子归心!”方孝孺笑道,“臣....有个不才之相,若是高丽学子也能参与我大明的科举,于民心之道,善莫大焉!”
科举!
确实是这个时代,笼络人心乃至消除隔阂的绝对有效的手段。
“好吧!依你!”朱允熥叹口气,“朕给你派几个人.....”
第七十七章
活阎王(1)大明朝的清流,自洪武朝开始日子就一直不好过。
历朝历代的清贵读书人,不但都是天子门生,而且富贵风流。敢于直抒己见,甚至不惜得罪君王,乃至于有的干脆可以藐视君王....
可大明朝,你敢吗?
任凭你锦绣文章古今少有,不管是入朝为官还是江湖为民,都要夹着尾巴做人。
大明朝的皇帝老子,他就不得意读书人。
当初太祖高皇帝就曾做过这样的诗,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粉叫呱呱,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
从这诗中就可以看出来,大明朝的皇帝不但不得意读书人,而且还厌恶读书人。厌恶读书人说话,厌恶读书人多事,厌恶读书人小题大做.....
这一点,太祖高皇帝和汉高祖很像,后者更是直接摘下儒生帽子往里撒尿的主儿!
后来太祖高皇帝立了皇太孙,也就是当今皇上。
当初皇上在东宫时,看着还算是礼贤下士的。颇有几分当初孝康皇帝的风范,可正位东宫之后,马上显露出和太祖高皇帝一样的脾性来。
清贵读书人可以用,但不能大用。就是当做给天下读书人看的门面,军国大事完全排除在外。
而且,还会时不时的磨磨刀子,杀几个贪官祭天。
但这些日子,陡然之间,风向却截然不同了。
先是江南系的官员中,侍郎李至刚被点位钦差,去北方清查不法士绅。
而后又钦点了翰林学士方孝孺,学道巡阅使,督查天下学风,视察天下官学。
这直接让大明朝堂之上,沉寂许久的江南系清流们欣喜若狂。
就应该这么用他们呀!
他们这些清贵读书人,就是帮着君王治理天下的。
惩戒宵小,推行教化,以圣人文章仁孝治国。
一时间,朝堂之上陡然翻身的清贵一派,竟然有些东风压倒西风的架势。
私下里更是有人低声议论,皇上终于迷途知返知道以文治国,以文载道了。
~~
如此半个月后。
时间的一只脚,已经快迈进七月。
御花园中的花,更是姹紫嫣红花团锦簇。
大清早,朱高炽迈着方步,手里捧着一碗冰镇酸梅汤,笑着进了南书房值班处。
颔首跟各位大臣打过招呼之后,惬意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下一秒,他笑不出来。
因为他面前,厚厚的奏折已经摞得比他脑袋还高。
他有些悻悻的朝乾清宫那边看一眼,心中腹诽,“你丫弄个南书房出来是不是为了偷懒的?这些活,你都甩给姆们了,你丫倒是清闲!”
如今这位皇帝跟当初太祖高皇帝当政是两个路子,太祖高皇帝是凡事都亲力亲为,而这位则是抓大放小,
但是,但是,但是....
放小不等于不管不问,他可以放小,但谁在小事上出了岔子,这位处置人的手段,可不比太祖高皇帝差。
朱高炽心中腹诽,还是拿起一本奏折,扫两眼就皱眉仍在一边。
“疯了?孔家的案子都是铁案了,还在为他们抱不平,还说要恢复衍圣公的爵位?谁写的,老子看看?”
想着,他看了一眼署名。
翰林院的清流,难怪呢!
“书呆子!”他心中骂一声,把奏折扔到一边,又拿起一本。
这本奏折,倒是写得一笔好颜体字,笔力刚强有力。
“太祖时,浙地赋税甚苛,其税为天下其余之地倍数。仅粮一例,每年就高达两百万石。浙地之民早就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如今圣君临朝,请免浙地钱粮三成。则浙地万民,必然感念圣恩!”
朱高炽顿时皱眉,心中骂道,“这他妈谁呀?”
骂着他再看看署名,心中又骂道,“怪不得!哼,蹬鼻子上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