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
第一百四十五章落雪(1)雪落似棉铺满地,人间犹得新冬衣。
浅浅厚厚却不暖,待到来年化春泥。
~
外边有雪,殿中有暖炉。
雪是纯白的,暖炉是球形镂空银线网罩雕花、
冷很干脆很直接,而温暖则是相对更加的繁复且需要精心打造。
“殿下,您走路要慢一些!”
春和宫中,皇后赵宁儿坐在帘子后头,目不转睛的看着六斤,在几位大学士的教导下,学习礼节。
准确的说,是学习如何接待藩国藩王的礼节。
皇帝下了圣旨,年前缅王入朝由太子亲自接待。这使得朝中的清流文官们,顿时陷入莫名的兴奋之中。
在他们看来本就该如此,太子是大明的储君,就要从小悉心培养。因为只有从小培养,才能培养出对于大明帝国来说最完美的接班人。
这些文官的心中,历朝历代,得国最正无非我大明。
而古往今来最重嫡长,最尊嫡长继承礼法的,也是我大明。
“殿下,您还要慢一点,步伐再小一点!”左春坊大学士杨沪看着脸上满是不耐烦的六斤,耐心的说道,“要稳稳的走!”
六斤穿着簇新的杏黄色团龙袍服,眼珠转转,回头看了一眼身后帘子后母亲模糊的轮廓,然后仰着脸,“为何一定要慢慢走!”
“因为殿下要走出威仪!”东宫大学士张显宗在旁开口道,“您是大明还的太子,接见外邦藩王或者使臣时,就代表着我大明!您的一举一动,都是天威!”
“走路的时候,要目不斜视,肩膀不能动,步子都是一般的大小!走得快了,就显急。一急就会乱,一乱就让人轻视。慢慢的走,仪表端庄,气定神闲。”另一东宫老师高逊志也道,“您看皇上上朝时,是不是就是这么走的?”
六斤脑中回想一下,父皇上朝时确实是这么走的,一只手扶着玉带,一只手拎着裙摆,然后慢慢的一步步的。远远看去,就像是攀上云端的山峦.....
“可老祖以前不是这么走的呀!”六斤眨眼反驳道,“你们见过老祖走路没有?”
说着,仰着头跟个骄傲的小公鸡似的,然后老气横秋的背着手,脸上做出看谁都不顺眼的架势。
“你们看哈,老祖以前是这么走的!”六斤学着以前老爷子走路的样子,大步流星步步生风。
“对了!”走着,六斤忽然停步。
然后在众位大学士诧异的眼神中,竟然把鞋脱了下来,随意的踩着脚后跟趿拉着。
走起路来,啪嗒啪嗒。
“以前老祖就是这么走的呀!”六斤在殿中转着圈子,学着以前老爷子的样子,眉头皱成川字型,“他老人家一辈子不坐肩舆不坐软轿,也从没像你们教的那样,扭扭捏捏的走!”
“这....”几名大学士对视一眼,眼中都是苦笑。
太祖高皇帝那是百战开国的君王,他哪怕光脚光膀子走路,都带着凛然的杀气,不怒自威。
可他老家人那套放在太子爷身上不行呀,越是年纪小越要老成,越要稳当。要是太子学着太祖高皇帝的举手投足,外藩看了定然以为大明朝的礼法不好,起了轻视之心。
“太子!”帘子后头,赵宁儿皱眉,“你凭什么跟太祖高皇帝比!”说着,带了几分怒气,“他老人家是开国大帝,你呢?不过是黄口小儿!他老人家出身行伍,但也尊崇礼法。”
“可是....”
“不要辩解!”赵宁儿打断六斤,“礼法是纲常更是必修之课,难道你不知道,身为太子更要以身作则吗?不然你将来如何面对天下臣民...?”
六斤低下头,微微吐了下舌头,低声道,“是!”
“殿下,娘娘教训得是!”杨淞笑道,“礼字一道说来简单,却是维系天下安定的首要之事。您遵守礼法,臣民才会遵守。您稳,天下才会稳....”
说着,他顿了顿,“下面,咱们联系一下,见了缅王该如应对!”
另一老师高逊志紧跟着开口,“缅王进京,是叩谢天朝册封之恩。而太子殿下您是代皇上亲迎,所以缅王要行我大明臣子之礼,三拜九叩!”
“孤要微微侧身,不能全受!”六斤有些无奈,说道,“以表对缅王的优待之意,还要开口让他平身。”说着,他微微摆手,“就这样,孤站着让他平身,然后说贵藩鞍马劳顿,一路辛苦!”
“殿下聪慧!”几位老师满意的点头,露出孺子可教的神色。
六斤又道,“然后孤请缅王跟孤同乘车马,以示殊荣!”
帘子后头,见六斤说得头头是道,赵宁儿的脸上露出几分笑容。
就这时,一个嬷嬷走到赵宁儿身旁,低声轻语。
“嗯,知道了!”赵宁儿又看了一眼在练习礼法的六斤,低声道,“让他去偏殿候着.....”
~~
春和宫偏殿,王八耻垂手站在帘子后头。
等到脚步声响起,依稀有人影坐在帘子后头的宝座上,他赶紧跪地叩首,“奴婢见过娘娘!”
“起来吧!”赵宁儿笑道,“大冷的天儿什么事呀,还让你跑一趟?”
“奴婢不敢当!”王八耻笑笑,然后躬身道,“是高丽行营那边刚进贡了一些上好的高丽参,辽东的女真人进了些难得一见的紫貂皮。”
“万岁爷吩咐,让奴婢给您这边送点来。万岁爷还说,您若是用不着,可以赏给国丈那边。国丈腿上有旧伤,正好可以用这些高丽参养身子,紫貂皮御寒!”
赵宁儿的嘴角浮起一丝笑意。
以前这份殊荣,是绝对没有的。
皇帝的赏赐只是局限在常徐李汤等几家开国功臣之间,赵家虽是第一外戚,可在皇帝心中还是不及这几家。
想来是刺杀案之中,自己的父亲赵思礼大大的露脸,所以皇帝才对赵家格外的眷顾起来。
这种殊荣,让赵宁儿也俱有荣焉。
“大冷天难为你还亲自跑一趟!”赵宁儿笑笑,“难为你了!”
说着,顿了顿又道,“正好本宫这边刚做了新鞋,你给皇上带过去!”
朱允熥的性子随了老爷子,不喜欢穿朝靴,而是偏爱矮梆的棉鞋。用上好的松江棉布做面,里面塞满棉絮,穿着既轻快又暖和,还不憋闷。
“小王...”赵宁儿轻声道。
“奴婢在...”王八耻正垂手站着,闻言先是一愣,然后赶紧道。
“呵!”帘子后头的赵宁儿轻笑,“不是叫你!”
王八耻正纳闷皇后怎么忽然叫他小王呢?
就见一个清秀的小太监,双手捧着一个匣子,从侧殿中进来。
“倒是巧了,你姓王他也姓王,说不定五百年前你们还是一家子!”赵宁儿又笑着打趣。
“东宫进了新人了?我怎么不知道?”
王八耻不动声色的打量着,旁边这个新来的小太监。
随后他愕然的发现,这个年纪不大的少年太监,竟然穿着印有葵花纹案的团衫!
第一百四十六章
落雪(2)太监也是官,宦官。
大明朝开国太祖高皇帝,有感于历代宦官的危害,所以不但严令宦官不得干政,且在服饰上严格管理。
紫禁城中,各首领大太监都是红衣。
像王八耻这样的大太监,红衣之上印有葫芦的纹样,寓意福禄。当然,作为皇帝的近侍,有品级的宦官,他也是有资格穿飞鱼服的。
可是宫里从那位跟着太祖高皇帝殉葬的老祖宗开始,可以穿是可以穿,但除了重大的年节之外,不能穿。
用那位老祖宗的话来说,主子给的是殊荣,不是让奴婢穿来招摇的。
而在红衣太监之下,就是绿衣印有葵花团纹样的服饰,再往下是无任何图案的青衣。
衣服,代表着品级,更代表着身份。
一时间,王八耻竟然有些恍惚。
“我从青衣到穿上绿袍,用了差不多十年....这个小太监,才入宫多久就穿了绿袍?”
~~
春和宫的夹道,比前廷更加悠长。
王八耻在前,王不振在后。
“留步吧,别送了!”待快要走出夹道的时候,王八耻停步轻笑,不住的打量着比他年轻许多,且面容清秀的王不振。
“那小的就送到这了,王总管您慢走!”王不振躬身道。
“你进宫多久了?”王八耻笑问。
“回总管大人,前后不过数月!”
“呦,真是后生可畏,有的人进宫好几年,都穿不上这身衣服!”王八耻笑道,“谁引荐的你呀?”
“是陈总管引荐小的到东宫当差!”面对眼前这位乾清宫的大太监,王不振带着几分畏惧,“一开始小的是典服局的司库,因为小人读过书识得字,所以被皇后娘娘提拔到了春和宫!”
“你读书识字?”王八耻眼皮动动,心中已是有些了然。
读书识字看似是一句话,其实各种含义天差地别。
读书的可以说识字,但识字的未必读过书。
皇后娘娘出身一般人家,又看太子的学业看得紧。所以身边,正好缺这么一个读过书的太监,可以帮着看看太子的课业。
果然,王不振低声道,“小的以前是县学的童生,家道中落之后不得已才净身入宫!”
“哦!”王八耻笑笑,“人才难得,好好干!以后大有可为!”说着,破天荒的对王不振点点头,“你别送了,杂家自己走!”
穿过夹道就是御花园,走着走着,王八耻忽然低头笑了起来。
“陈不对跟小朴是一条线上的人吧?呵呵,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刚进宫没几天的小太监也穿了绿袍?”
“太监虽不得干政,但这宫里却离不得太监,主子最信任的也是我们这些太监。”
“读书识字的太监是稀罕物,当过童生的太监更是稀罕物中的稀罕物!你们以为读过书的太监,能帮着皇后看看太子爷的课业是好事?哈哈.....虽说无碍,可就怕有心人呀!”
正走着,正想着,忽余光瞥见御花园的一角站着一个小宫女。
王八耻看了下左右,跟着的小太监们识相的放慢脚步,低下头。
“你怎么在这?”王八耻快步过去,一脸的和气。
“奴婢见过王总管!”那小宫女团团脸,正是天真浪漫的年纪。
她和王八耻也算是旧相识了,因她是纯嫔娘娘身边的宫女。而纯嫔以前也是个小宫女,还是个管王八耻叫王大叔的小宫女。
“我们主子做了年糕!”小宫女低声,嘴里快速的说着,“特意让奴婢给寻您,给您送一些!”
王八耻看看小宫女手拎着的纸包,心中一暖。
“您赶紧趁热呀,一会凉了就不好吃了!”小宫女又道。
“帮杂家谢过娘娘!”王八耻小心的拿过,放在怀里,果真是暖暖的,又笑道,“你们主子可好?”
“好着呢!”小宫女笑道,“王总管,我们主子总跟我们念叨您,说您最好了!”
“呵呵呵!”王八耻笑得合不拢嘴,“小主子可好?”
他口中的小主子,正是纯嫔小顺子所出的,大名朱文垚,小名小年的皇三子。
“我们小主子可好啦!”小宫女的声音带着几分雀跃,“一顿能吃大半碗饭呢!胖乎乎的可好看啦!我们小主子说话可真亮了.....嗓门也大!”
“哈哈哈!”王八耻又是欢快的大笑。
~
乾清宫,朱允熥手里捧着一个黄铜暖炉,丝毫没有帝王形象的栽歪着。
“皇上!”解缙站在他面前,笑着道,“马上就是年关了,各宗室的府邸,功臣之家都等着您赐字呢!”
逢年过节,皇帝赐予臣子墨宝,这是应有之事。
朱允熥摆摆手,“朕的字就不献丑了!你代朕来写!”
他有自知之明,不像某些皇帝,明明三流书法家,非要拼了命的到处涂鸦乱写,还觉得自己挺美。
“那臣就帮皇上您代笔!”解缙笑笑,帮皇帝代表也是一种难得的殊荣。
“时间真快呀!”朱允熥看向窗外,“一转眼又要过年了!”
“是呀,今早上臣进宫的时候,都在街上看着卖春联的了!”解缙凑趣道,“还真要人买!”
“早买早便宜,真等到年根底下就不是这个价儿了!”朱允熥笑笑,脸上忽然泛起几丝会议,“朕还记得有一年,年根底下跟着皇爷爷在宫外溜达,遇到一个因为杀猪耽误了买春联的屠夫...呵呵!”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解缙跟着笑道,“如今已是美谈了!”说着,他忽然发现皇帝的眼神,莫名的寂寥起来。
“过年了,贴窗花贴春联贴门神放鞭炮....”朱允熥口中呢喃,“过年那几天,宫城外百姓之家的鞭炮声不绝于耳,一大早上就乒乒乓乓.....”
说到此处,朱允熥放下手中的暖炉,直接趴在窗台上。
“洪武二十六年春节.....皇爷爷在给大臣们写福字。可是那年,因为孝康皇帝病故,宫里头没贴门神没贴门帘更没有放炮.....”
朱允熥的声音,越发的低垂起来,“好不容易缓过那三年.....今年,明年,后年....宫里头也不能再贴春联门神,放鞭炮!”
“民间说,贴了春联门神,走了的人过年的时候回不了家.....”
“时间真快呀,三年又是三年....”
“嗨!”说着说着,朱允熥从心酸之中回神,自嘲的笑道,“不放也好,清净。不贴也好,省事!反正过年呀,也无非是吃吃喝喝.....”
是吗?
过年就是吃吃喝喝吗?
就算是吃吃喝喝,也是老的小的,长的幼的齐聚一堂吃吃喝喝吧?
见皇帝如此,解缙岔开话头,“今年国泰民安的,定然能过个好年!”
“嗯,借你吉言,咱们都过个好年!”
人人都盼着过个好年,殊不知很多时候,都是事与愿违。
京师的日子淡如水,好似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整个大明帝国似乎也河清海晏一片祥和。
但殊不知,今年这个即将到来的新年,却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不平凡的一年。
蹬蹬,外边忽然出来脚步声。
辛彦德双手捧着一本奏折,急匆匆从外边进来,“皇上,扬州的奏折!”
“谁来的?”朱允熥坐直了身体,问道。
“户部侍郎李至刚!”辛彦德放下奏折,艰难的开口道,“扬州...学子罢课商人罢市,士绅围了知府衙门......”
“嗯?”朱允熥眉头一紧。
这时,外边又陡然传来脚步。
邓平急匆匆的进来,面带忧色,“皇上....”
“慌慌张张,什么事?”朱允熥训斥道。
“翰林院的学士们,国子监的生员,都在午门外跪着......”邓平低声道,“说朝中出了奸臣蛊惑皇上,说大明朝...刻薄读书人!”
殿中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而朱允熥则是淡淡一笑,该来的终于来了。
他转头看向窗外,不知何时,棉絮一般的雪花纷纷洒落....
第一百四十七章
加菜(1)大明起于淮右。
而后以江南为基业,以江南士人为班底,继而统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