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50章

    然后等朱允熥这个大明皇帝册封安南新王之后,再突然让安南陈朝的遗孤冒出来,请我大明给他做主。

    然后大明以宗主国的身份斥责黎贼,且派兵把陈朝的遗孤送回去,继承安南正统之位。

    黎贼能乖乖就范?自是不能!

    大概陈朝王族的遗孤走到边境,连同那些护送他的军兵,会被安南人一股脑全杀了!

    然后大明天朝皇帝震怒....发百万大军横扫安南.....

    至于说黎贼到底有没有胆子,敢派兵埋伏杀光大明的军兵,其实那有点都不重要。

    他不杀,朱允熥也会派人....制造出一场惨剧。

    原本时空中,明成祖朱棣就是这样,让安南黎朝一步步走向灭亡。

    最后黎贼还有全家都被明军抓到应天府,千刀万剐!

    安南陈朝绝嗣了,篡位的奸臣也被灭族了。

    你们没人当王了,那怎么行呢?

    我大明受点累,能者多劳吧!

    “占城和哀牢(老挝)的探子也要动了!”朱允熥又道,“这两国挨着安南,没少受欺负。从现在起,不告诉他们安南要对他们用兵的消息,但要营造出一种安南有野心的氛围......”

    说着,朱允熥道,“必要的时候,可以让青眼的人,说是朕的秘使!”

    “臣遵旨!”

    胡观退去之后,又一个人悄无声息的出现在朱允熥面前。

    郭官僧!

    他站在那,低着头不说话,等待朱允熥的开口。

    “准备准备!”朱允熥低声道,“三月.....三月的时候,让咱们大明在安南那边的商人,无故失踪几个!”

    真失踪还是假失踪一点不重要,重要的是皇上说失踪就是失踪。

    郭官僧就比胡观聪明,“臣明白!”说着,想想,“还可以制造几个我大朝的商人被安南官员勒索致死,或者商船被劫之事!”

    “嗯!”朱允熥笑道,“举一反三,很好!”

    第217章

    孝陵(1)翻开大明帝国最辉煌的篇章时,我们不难发现,帝国的转折点从大明帝国第二位皇帝开始。

    这位皇帝将这个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国家,且自诩为天朝上国的王朝,引导成为一个贪婪的怪兽。

    对内各种新政,逼迫权利官绅阶层对农民,工人,乃至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让步。让新生的商业阶层,开始在这个国家有了话语权。

    对外实行吞并,将传统的中国疆域拓展到了认知之外,更将这个国家和民族,对土地的贪婪和渴望,变成对大海的探索。

    战争,新政,战争,开海,战争....

    我们不难发现,在大明帝国转型期间,每个关键的节点总是伴随着各种战争。

    对于那位毁誉参半的皇帝,为何这么钟爱战争我们不得而知。

    许多人说,战争给大明帝国带来了巨大的红利,还有更加庞大的市场。可是我们要看到另外一点,就是大明帝国通过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在帝国的核心本土之外,建立了一系列牢不可摧的岛链。

    征服这些地方靠武力,而让这些地方变得坚不可摧,是大明帝国准确的说是华夏民族,那让人望而生畏的同化能力和周边各国对于中国的文化认同感。

    但每当读这段史料时,有些学者总会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的疑点。

    当时的大明帝国已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按照正常的逻辑,他会如曾经的汉唐一样,以德行标榜自身,屹立在东方。

    但是那位皇帝之所以做出一连串的改革,让帝国走上一条和历史截然不同的道路,是因为那位皇帝留下的文字当中,在字里行间总是带着莫名的危机感!

    对此,中国的学者们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居安思危。

    可是西方对此不这么看,因为那位皇帝的意识太过超前,超前了数百年。

    西方国家在两百多年之后,才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开始探索。也通过一系列残忍的战争,找到了找到商品倾销地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

    然而正当他们为此沾沾自喜的时候,却猛的发现,东方的大明帝国,已经把这套方法运用了两百多年,炉火纯青。

    大明皇帝为什么会有危机感?

    他为什么会有那么超前的意识?

    这样的答案,或许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但可能在那位皇帝留下的日记中,能找到些不一样的答案。

    ——《大明帝国》一九八四年,剑桥修订卷。

    “任何国家....民....族之崛起,皆建立在其他国家民族的痛苦之上!”

    “所谓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概莫如是!”

    “我中国之地,亚东万年大帝国,以仁厚德彰显四方,感化万民。然德行一道,乃先强才能有德。正如古人云,仓禀足才知礼节。”

    “国强才能有德,其德才能宾服四方。”

    “何为国强?非兵之一道!自古以来无武功永盛之国。国强亦非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大则骄物博则惰,不思进取尔!”

    “唯有开拓才能国强!”

    “若沉浸天朝之梦固步自封,无异于井底之蛙。”

    “若不睁眼看世界,更不知寰宇诸国之变革!”

    “若从朕始,不能开拓进取,后世子孙则夜郎自大。”

    “而我中国,更无法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而变局之痛,又岂止百年。痛楚之伤,又何止山河沦丧?乃我民族之锐傲之气,丧失殆尽。我国家之信仰之心,心神动摇!”

    “亦恐让我后世子孙,在先祖无上荣光和现实切肤之痛当中,辗转徘徊....”

    ——故宫博物院《永昌秘卷》

    ~~

    腊月二十九,小雪微飘。

    十几名便装骑兵,护卫着一辆青色帷幔的马车,缓缓在孝陵前停住。

    守陵的老太监已经老眼昏花了,在护陵卫参将的搀扶下,颤颤巍巍的跪在马车前。

    “奴婢....”

    “臣等叩见皇上!”

    朴无用撩开马车的帘子,穿着寻常便装的朱允熥,从车厢中出来。

    “起来吧!”朱允熥看着恢弘无比,但却格外的空旷的孝陵说道。

    “皇上.....”守陵的总管老太监口齿不清,但眼神中满是关切之意,断断续续的说道,“不知皇上驾到,奴婢都没准备.....”

    “不用准备!”朱允熥依旧看着孝陵,笑道,“朕也是临时起意,想着明天就是春节,过来看看!”

    说着,叹口气,“民间之家,每逢佳节子孙都要尽孝于亲长面前。而朕.....哎!”

    “皇上您慢点!”朴无用在前引路,躬着腰道,“刚扫了雪,台阶滑!”

    朱允熥目光浏览着陵内的景象,一切都是俨然有序。

    树木花草都被精心的修剪过,殿宇的大门台阶还有殿内都是一尘不染....

    “守陵人的差事办的不错!”朱允熥微微颔首,继续前行。

    孝陵的格局,仿照紫禁城....

    看着熟悉,但又很是陌生。

    这里埋葬着朱元璋和马皇后,在孝陵的另一边则是孝康兴皇帝朱标。

    若是从天空俯瞰,这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民居的定义。

    父母居中,长子居厢....

    走了许久,朱允熥进了供奉老爷子牌位的神殿。

    诺大的殿,很是空旷。即便穿着软底布鞋,可也能听到脚步的回响。

    “皇上!”朴无用搬来一张椅子,放在朱允熥身后。

    然后躬着身子倒退,默默走到殿外伫立。

    ~

    “皇爷爷!”

    一炷香,放在了香炉之中。

    朱允熥双手合十,“过年了,孙儿来看看您!”

    说着,苦笑道,“真快呀,一转眼就过年了,您老也走了大半年!去年孙儿陪您一道祭祖的事,仿佛就在刚才!”

    “您老放心,在来看您之前,熙祖皇帝仁祖皇帝,还有盱眙王,临淮王,南昌王,孙儿都虔诚祭过!”

    “还特意二十二叔去凤阳的皇陵泗州的祖陵,亲手奉上贡品!”

    说着,朱允熥在椅子上坐下。

    “这一年来,孙儿做得还算不错!今年我大明国库的收入,比往年又多了两成半,普查出的人口,大明功有一千四百万户,共计八千多万人。”

    “老爷子,不是孙儿夸口。这个数字,可比您洪武二十六年普查的时候,

    多了一千六百万!”

    “不过话说回来,还是您老给孙儿打的底子好。国家昌盛,才能人口滋生!”

    “您老的洪薯,如今种遍了大江南北,百姓多了一份口粮,您都感恩待德。江西有百姓用洪薯酿酒,民间私称洪武酒...”

    “当地的知府说百姓不知尊卑,不许百姓这么叫!孙儿跟他说,百姓这么叫,是因为怀念您,感念您的恩德!”

    “让他们叫....让天下人都知道世上有洪武酒!”

    说着说着,朱允熥的眼睛渐渐湿润了,微微有些动情。

    “知道你老爱喝几盅,孙儿还给您带了点。其实孙儿已经先尝过了,那酒不好喝,就是辣.....”

    “可好歹也是酒,因为红薯,天下少了几个饿死的百姓,而百姓的餐桌上,逢年过节也难得多了点酒星.....”

    第218章

    孝陵(2)李景隆快步走到神殿外,看了一眼里面皇帝的背影,又跟朴无用眼神碰撞一下。

    而后站在殿外,只是他站的地方正好是风口。

    冬日的风很凉,迎面吹来打在眼睛上,没一会他眼睛就红红的。

    ~~

    朱允熥看着老爷子的牌位,继续絮叨着,“青州古道正在修,往后天南海北的百姓可以畅通无阻。黄河的堤坝,孙儿也让人再次加固,还有淮河孙儿也让人治了!”

    “虽没能根除水患的隐忧,可是起码十几年内,应该没有大的水患了!”

    “今年不但普查的人口数多了,田地也照以前多出许多来!多出的田地尽数给与百姓,各地方官府还给与百姓耕牛和粮种。”

    “孙儿还让地方官农闲的时候,组织百姓开荒修筑水库....”

    “还有...”

    说着说着,忽然之间朱允熥有些说不下去了。

    他满肚子都是跟老爷子显摆的话,可如今面对老爷子的牌位,却都堵在胸口说不出来。

    因为....

    他心中有愧!

    他终究还是违背了,老爷子临终之前他对老爷子的承诺。

    “小福儿很好,眉眼越来越像您....就是性子,比以前更安静了!”朱允熥沉吟了许久,才继续说道,“有一次孙儿问她,小姑姑在想什么?她说在想爹!就是在想您!”

    “还有六斤,学业大有长进,如今知道耍心眼了,一身的心眼子也不知像了谁!”

    “他跟孙儿说,又一次梦到了您....”

    说着,朱允熥的泪珠猛的落下,“皇爷爷,您给六斤托梦了?怎么不给孙儿托梦呢?孙儿也想您呢!您莫非是在怪孙儿吗?怪孙儿没....没.....遵守承诺?”

    “可是孙儿呀,确实很是不得已...孙儿的苦衷您老能明白吗?”

    ~

    殿外,李景隆和朴无用等人都竖着耳朵听着。

    隐约听见了皇帝压抑的哭声。

    朴无用低下头,李景隆又把眼睛对准了风口。

    不多时,脚步响起。

    两人同时转身迎了上去。

    朱允熥见到李景隆有些意外,“怎么找这来了?可是有急事?”

    李景隆躬身道,“出使占城哀牢的使节人选一定下了,要万岁爷过目。还有安南那边又有国书过来,东瀛的山名家也给臣这边递交了文书....”说着,顿了顿,“又是要枪炮,但也不是白要,那边送来两船刚采出来的银子。”

    “宝船场把洪武皇帝号重新修葺了一遍,新刷了漆,又配上了刚铸的重炮,舰队上下官兵盼着皇上能亲自检阅!”

    他一连串了一堆,他分管之事。

    可此刻朱允熥没有心思听这些,只是淡淡的点头,“知道了!”

    随即他又看了李景隆一眼,“你眼睛怎么了?怎么那么红?”

    “臣....”李景隆瞬间哽咽,“臣.....臣看着孝陵,就想起太祖高皇帝和孝康兴皇帝的音容笑貌,想起他们对臣的呵护,悲痛不能自己!”

    “臣触景伤情,睹物思人...呜....皇上,臣...失礼了!”

    “难得你一片孝心!”朱允熥点头,叹口气,“老爷子当初没白疼你一回!”

    “呜呜!”李景隆落泪,“他老人家就这么走了....呜....”

    “好了好了!”朱允熥宽慰道,“朕知道你是孝顺之人,可大庭广众之下落泪,还是有些难看!”说着,又道,“别哭了,陪朕走走!”

    “是!”李景隆忙低头擦泪,但一下秒马上次牙咧嘴。

    擦眼睛时太用力了,蟒袍袖子上的金线,刮了眼睛。

    朱允熥转头,“又怎么了?”

    “没....皇上您慢点,台阶.......”

    噗通!

    李景隆话还没说完,自己不知怎地脚下一滑,咣当一声摔在台阶上。

    “嗯.....”

    眨眼之间,他额上青筋乍现表情痛苦至极。

    “扶起来....”朱允熥对周围人道。

    几个侍卫刚要上前,李景隆却憋着气低声道,“都别动!”

    说着,艰难的爬起来,捂着左臂,额上疼得汗都下来了。

    “臣好像把胳膊给摔断了!”

    朱允熥一惊,低头看看台阶。

    是很滑,但怎么就能一下把胳膊摔断了?

    “皇上,臣来看看!”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