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你踩着点儿来的?”李景隆笑问。“刚在午门外见着何广义了!”解晋笑道,“聊了那么一会!”
说着,他忽然鼻子动动,然后诧异的四处查看。
“踅摸什么呢?”李景隆低声笑问。
“您没闻着吗?”解晋脸色狐疑,“有股味儿?”
李景隆鼻子也动动,“什么味儿?”
解晋皱眉,“不好说!但肯定不是什么好味儿?好像....”说着,压低声音,用只有他俩才能听见的声音开口道,“好像丹药的味儿!”
“啊?”李景隆一愣。
就这时,王八耻出现在南书房门口。
“诸位大人,皇上传!”
第403章
策论(1)“安南又有军报过来!”
乾清宫小朝会,待群臣进来之后,宝座上的朱允熥才缓缓开口。
听闻是安南的军务,所以众人的神色也都郑重许多。谁都知道,如今安南的战事已经进入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安南黎贼期了安南东西两都出逃海上,勇毅亲徐徐推进!”
朱允熥见臣子们低头看着战报,也缓缓开口道,“据锦衣卫在安南的哨探奏报,黎贼一面命继续沿江布守,一面组织后备大军!”
“据说,倾尽全力有七万可战之兵,对外号称二十一万!另有战舰千艘!”
说着,朱允熥一笑,“黎贼这是要拼命了呀!”
见皇帝的语气轻松,文官们也都跟着笑了起来。虽说打仗没他们什么事,但毕竟他们在后方运作各种军需,跟地方上扯皮征发民夫调动物资等等,也一直紧绷着一根弦。
幸好战事一切顺利,等占领安南全境之后,他们这些文官们也能分润一笔功劳。
而武官们则是微微蹙眉,彼此眼神交流之中,都带着些许的忧色。
安南人要拼命了,那大明将士的伤亡也必然增多。
他们不单是大明的士卒,还是为人子为人父的家庭栋梁。即便朝廷给的抚恤优厚,可毕竟是战死他乡....
而且,殿中的武臣们都知道大明的军队是什么德行。
若是战死的袍泽多了,前线的将士们一股火憋在心里,必然又要行那屠城劫掠之事。
这可跟皇上所说的,战后善待安南百姓的政策不合呀?
一旦要是杀狠了,在安南人心中埋下仇恨?而日后朝廷还要设置郡县,本来那地方就跟中原离心离德数百年之久...
“灭国容易,降服难!”
众武臣心中暗道,“日后大规模的叛乱或许不会有,但小规模的反叛,却一定层出不穷!”
~
“皇上!”
就这时,李至刚忽然开口道,“按照这个速度,臣估摸着过年之前,我天朝大军必能扫清安南全境!”
说着,他顿了顿,看向朱允熥,“所谓未雨绸缪!既然朝廷日后要在安南设置郡县,那安南的州府划分,官员选拔调配,赋税海关,驻军等等,是不是可以现在就提到日程上来!”
此时,他又笑笑,“现在有个预案,到时候推行起来也是事半功倍!”
“李爱卿言之有理!”朱允熥笑道,“朕就是喜欢你这种未雨绸缪快人一步的态度!”
“臣不敢!”李至刚俯身行礼。
重新坐下之后,却是看着身边的文臣同僚们傲然一笑,颇有几分得意,又在无声之中开启了嘲讽。
安南之战,就凭他在江南四省筹措了快一千万的军饷,就是大功一件。
而此时他快人一步,把日后的善后和治理先提出来,更是在告诉其他同僚们,你们都是无能之辈!
救我!
李至刚!
大明第一能臣!
你们心里是不是在想着战后叙功呢?
我已经想到战后如何处理地方设置郡县了!
差距!这就是差距!
“战容易!治却难!”
朱允熥又道,“安南脱离中原数百年自成一国,又有山川之险。且安南人桀骜不驯,难以管束..日后如何治理,还真是个大问题!”说着,他笑笑,看向群臣,“诸位爱卿,可畅所欲言!”
“皇上所言极是!”
出乎所有人意料,先开口的却是东宫大学士解晋,“安南人现在心向我朝,是因为我朝发兵是为了铲除篡位黎贼,还安南正本朝纲!”
“一旦我朝要设置郡县,届时安南人必视我天朝为仇寇,誓不两立!”
“且安南和天朝政体本有不同!各地豪族势力庞大,登高一呼黔首响应....抗捐抗税乃至占领州府起兵造反,都是有可能的!”
闻言,别人还没说什么,李至刚已冷笑道,“解学士未免有些太危言耸听了!怎么?难不成怕他们日后造反,就不治理了?怕他们造反,就把占领的土地吐出去?”
解晋淡淡的一笑,“李少保,我何时说过不治理?为人臣者,不能只说好听的,也不能只想好的。总要把这些有可能发生的坏事,也想到吧?”
“哼!”李至刚还要再说,却瞬间寒毛都立了起来。
因为他的余光清楚的看见,皇帝刚才看向他时,微微眯眼且带着些不满。
“解爱卿说的是,任何事都要先把坏的想周全!”朱允熥道,“你说下去!”
“臣有几个不成熟的建议!”解晋低声道,“第一,战后不能马上把大军撤回,必须在安南各州府布置驻军,且必须都是精兵强将!”
“嗯!”朱允熥点头,“朕亦有此意!”
他要把朱棣那一家分封在安南的用意就是如此,给安南人留一个活阎王。而朱棣对于大明而言,则是朱允熥手中的双花红棍.....
有事?上!
“第二,各州府的官员选拔!”解晋又道,“能不用原来的官员就不用原来的官员!”说着,他行礼道,“此处,臣额外还有话....”
“一并奏来!”朱允熥笑道。
“安南原先的官员不能用!彼等投降天朝非是惧怕天威,而是担心战火涂炭治下!”解晋继续道,“这些人毫无操守可言!”
“嗯嗯!”朱允熥不住点头。
“但若从吏部选派官员过去,且不说我大明的读书人愿不愿意去安南做官!”解晋又道,“即便他们去了,语言不通,民俗不同,又是外来者,必定被人架空!”
有见识!
远见卓识!
闻言,殿中群臣看向解晋,满是赞许的目光。
打下来的地方再大,也需要有人治理。
安南数百年来孤悬海外,许多人心里压根就不认同大明!那怎么管?
用原来的官儿?那就等着别人造反吧!有人造反的时候这些官不但不镇压,说不得还要帮忙掩护提供粮草。
可是不用,无人可用!
硬是从大明选派官员,不但适得其反,而且还会加剧当地人的不满。
“所以臣觉得,设置郡县可以稍稍往后推迟那么几个月.....”
“你他妈的诚心跟我过不去是不是?”
李至刚心中大骂,“我刚提出来要设置州府,选派官员,你就跟皇上说推后?”
朱允熥沉吟片刻,“怎么个推后法?”
“臣请皇上在安南设置州府之前!”解晋沉吟片刻,“先开科举!”
“嗯?”顿时,众人眼睛一亮。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解晋又道,“那就是战后,我朝在安南设置郡县之后,赋税的问题!”
“臣不知皇上是想额外开恩,在安南行轻税还是要跟我大明州府一样一视同仁呢?”解晋又道,“但无论如何,这二者都有弊!”
“税轻了,安南人不把中枢当回事!税重了,安南人要闹!”
说到此处,解晋顿了顿,又道,“不管税收轻重,当地的官员和地方豪族都一定会串通一气,对抗朝廷的法令!”
“所以臣认为,最好行分化之策,开科举!而且是让安南的读书人,选其中良善之人,入京参加我大明的科举,成为皇上的天子门生!”
第404章
策论(2)好一招分化之策!
好一招离间之策!
朱允熥赞许的笑笑,“你说清楚些!”
“是!”解晋道,“在安南开科举,选拔良才为安南州府地方官吏。首先,他们是安南人,他们做官起码比我大明中枢选派的官员,地方上阻碍的力度小很多!”
“其次,他们知道他们的官位是我大明给的,所以必将我大明鞠躬尽瘁!不会蛇鼠两端!”
“当然,想要他们的绝对忠心光靠官位是不够的!这就要说到臣刚才所说的,赋税的问题!”
“臣认为,安南的赋税必须跟我大明各州府一样,一视同仁!”解晋又道,“也就是说,我大明种种为民减轻负担的德政,也必须在安南推行!”
“这期间必定触碰原本安南豪强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所以这时候,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安南官员,就派上了大用场!”
“给他们权,让他们跟地方的豪强去斗!”说着,解晋陡然一改往日的儒雅,冷笑道,“若是能斗败了那些豪强,那..那些豪强们的利益就是咱们扶持的官员们的!”
解晋的话其实很简单,很好理解。
让安南人自己打破他们四百多年来固有的统治构架,同时重新分配和扶持安南的利益阶层。
在安南的驻军是武,而这些通过大明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是文。
文武配合,镇压统治!
同时文一道,因是安南自己人,安南百姓就不会被当地的豪强和旧日官员所蛊惑,对大明心生不满。
“臣之所以说要跟我大明州府一般一视同仁,乃是因为必须废除无论是现在的黎贼,还是当初的陈朝时,在安南的种种苛政!”
“税要收,但不能横征暴敛更不能滥减!”解晋又道,“推广官学,拉拢士子,造福百姓!”说着,他陡然加重语气,“变革夷俗!”
变革夷俗!就是文华毁灭!
“解晋有才,就是平日太散漫了!”
朱允熥细细深思,心中暗道。
其实历史上,原始空之中,朱棣征安南时要设置郡县,满朝文武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的就是解晋。
他认为安南独立了四百年,夷俗是个大问题,而且设置镇守太监等,必然会大明派去的官员因为贪得无厌,暴戾乖张,引起安南人的怨恨。
他更不赞同,朱棣对安南所谓的怀柔之策。以旧治旧,必定重蹈覆辙。
所以,也是在这件事上,让他在朱棣面前失宠。
“另外,臣...”解晋又道,“臣以为,安南归于我大明设置行省之后,巡抚之位,必须有德之人才能担任,必须要慎重!”
“此人必须有治民之才,能让人服其能!”
忽然,李景隆在旁开口道,“皇上,若是要在安南设置巡抚,臣这倒是有一个人选..!”
“哦?”朱允熥微感意外,一般来讲这种涉及到封疆大吏的事,李景隆是不会开口的。
他这人这辈子最信奉的两个字,就是分寸二字!
凡事容易给自己招惹是非的事,他都不掺和!
“你说来听听!”朱允熥笑道。
“原工部侍郎,广西布政司使黄福!”李景隆说道,“此人是洪武朝的老臣,人品操守万中无一!”
说着,顿了顿道,“臣对他不甚了解,但臣见他在广西任上这几年,广西的土司蛮族都十分恭顺,未有作乱之事。”
“不但没有作乱的,因为臣看过督军府的军报,这些年广西的土司等,越发的汉化!不断派遣子弟去官学读书。布政司在当地开垦田地,兴修水利,架桥铺路,以前许多跟朝廷对着干的土司,现在都对朝廷歌功颂德!”
“广西和安南有相通之处,就是方才解学士所说的夷俗!既然黄布政能把广西治理好,那安南也应该不在话下!”
“哈!”朱允熥心中暗乐。
李景隆推举这人,跟他倒是想到一块去了。
历史上的黄福是首任安南布政司使吗,同时又是安南的提刑按察司使。
他一个大明的官员,去安南做了封疆大吏。不但一做就是十九年,而且离职的时候,安南千万百姓扶老携幼相送百里,哭泣不忍道别。
这人在安南的十九年,正是安南在大明治下最平安的十九年。
后世安南所做的《大越史记》中,对于大明在安南的官员将领,骂的一无是处。唯独对黄福,却是赞不绝口。
而之所以李景隆推举这人让朱允熥感到意外,因为这人和李景隆之间在原始空还有个故事。
朱棣靖难登基,李景隆指责黄福是奸党!
就是阻挠朱棣靖难的建文奸党!
黄福对朱棣说,“臣是该死!但说臣是奸党臣不服!臣若是吃里扒外,旧主仍在就打开应天府的城门迎接新主,那才是奸党!”
据说朱棣闻言大乐,而李景隆气的差点拔刀。
这时,沉默许久的张紞也开口道,“皇上,黄福其人,还是不错的!”
侯庸紧随其后,“吏部的考核,连年都是上等!”
“嗯!”朱允熥点点头,眼皮微微颤动一下。
此时,他忽然注意到,就坐在他下首的朱高炽,好似魂不在焉一般神游天外,呆呆的坐在那里,面颊潮红。
“洪熙!”朱允熥开口道,“你有何话说?”
“啊?啊!”朱高炽回神,笑道,“臣...没什么话说!”
“你是昨晚没睡好?”朱允熥皱眉道,“朕看你怎么好像没什么精神?”说着,又道,“用不用给你传太医?”
“臣一切都好!”朱高炽忙道,“皇上无需挂怀!”
朱允熥狐疑的看了他几眼,然后开口道,“传旨,让黄福来京见朕!”
说着,看向李至刚,“你说的设置州府海关一事,给朕上个折子!”
李至刚马上起身,“遵旨!”
“解爱卿!你所的也上个折子!”朱允熥笑道,“朕知道朝堂之上,有些话您没办法说的太透彻,私下里你想说什么直接就给朕写什么!”
随后,朱允熥站起身,“散朝!”
“皇上!”解晋忽然开口道,“臣有事要奏!”
朱允熥微微停顿片刻,“都下去吧!解爱卿留下!”
~~
“何事?”
朝会散去,朱允熥换下龙袍,一身便装,笑着对解晋说道,“非要私下跟朕说?”
“皇上!”解晋躬身站着,面带难色。
“怎么?”一见他这样,朱允熥也慎重起来,“出什么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