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4章
什么问题?jieji问题....
士大夫跟商人,新型的财团跟传统地主。
工人跟工坊主,工坊主跟官府.....
过去这些问题,
都不算问题。因为士农工商的划分,就是为了保证国家不出问题。
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在如何铲除不安分因素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现在,新政之下传统的那一套已经开始隐隐出现裂缝了。
各方的利益都有诉求,那么作为大明帝国的主人,要如何应对?
可以说接下来几十年,朱允熥要面对的局面,其困难的程度远超过以前,更超过现在。
六斤作为渐渐走到台前的太子,他要承担的重担也越来越重。他将面临的,绝不是原时空或者历朝历代那样,只是对付文官集团那么简单。
恰好他又要面对新与旧的冲突和变更......甚至要在这千年变局之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乃至主宰。
那么他必须要有帮手!
一个通晓新政的帮手。
一个能在朝中有话语权,可以营造太子威严的帮手。
一个可以在皇帝太子跟群臣,乃至天下众人担当桥梁的人。
但同时,也要是一名朱允熥绝对信得过的人。
~
御花园之中,朱允熥朱高炽还有铁铉坐在一角,轻声谈笑。
藩王们则是三五成群,百无聊赖的说着闲话。
而花园的另一头,则是公主女眷们。
南康公主拉着铁秀英,仔细的端详。
“这孩子,长的真有福气!”
其实,夸一个女孩有福气。
那大概的意思就是,这女孩其实长的不怎么好看。
铁秀英皮肤尚且白皙,但五官实在算不得惊艳,只能说是尚可。
团团脸,脸颊有肉,丹凤眼。
因为出身儒生士大夫之家,举手投足都不是那么随意,而是有些拘束,所以整个人显得有些失了鲜活。
“你比太子大三岁?”南康公主又问。
“回公主,是!”
“岁数倒是好....”
半句话,顿时惹得铁秀英的脸好似火烧云一般,手脚都不知往哪放。
南康公主接着打量...
举手投足没有半点淮西人家女儿的爽朗泼辣!
身段顺溜高挑,倒是高低起伏挺有女人味儿的!
就是穿着也略微素雅了些...
不过文官家的女儿都是这么穿的,不像贵族勋贵之家,女儿都是穿金戴银。
“也不知皇上心里怎么想的?”
南康公主心中暗道,“太子那么挑的孩子,选这么一个闷葫芦的媳妇,能过到一块?”
~~
“奏折看了吗?松江那边又有工坊的工人闹事了!”
朱允熥把玩着手中的茶盏,看似不经意的说道。
“臣看了!”朱高炽忙道,“不过这次的闹事上书击鼓鸣冤,倒是和以前不同!以前是说东家太苛刻,干活时间太长,工钱太少.....这次是.....”
说着,他忽的一笑,“这次是告状东家,不用他们了!”
铁铉也在旁接口道,“此事臣也略知一二,松江那边的工坊主,觉得本地织工的工价太高了,就从交趾还有乐浪(高丽)招募了一匹懂得织造的匠人...其实也不用懂,只要有手有脚,教教就会了!”
“而后其他工坊的东家尝到了甜头,都纷纷效仿,跟咱们这边的工匠比起来,那边的人给张床给顿饭,再给几个工钱就打发了,说句不好听的,使唤死了,换人就是!”
“说白了就是比咱们大明工匠更能吃苦更能卖力气的....”铁铉继续开口道,“这下那些工人们不干了!还有几个秀才挑拨,他们告到衙门里,说工坊主不给大明的工匠活路,反而招募外人,是何道理?”
朱高炽笑呵呵的说道,“那些人告工坊的东家,吃里扒外!哈哈!胳膊肘往外拐!贩卖人口,呵呵呵呵!”
“你觉得很好笑?”
朱允熥瞥了一眼,朱高炽马上收敛笑容。
“你们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朱允熥叹口气。
这就是新与旧的冲突,这就是利益产生的裂痕!
是工业商业的发展必然会使得工价上涨,而工价的上涨会也必然会导致,工坊主和工匠之间的利益纠纷。同时大量外来廉价劳动力的涌入,不断的冲击着原本的雇佣规则。
新的不全是好的,旧的也不全是坏的。
现在大明朝的衙门,还秉承着一个原则。
只要是工坊的工匠告东家,一告一个准。
这看似维护了底层工匠,但实则也是一种不公平!
同时,也更滋生了矛盾。
“这种事以后只会越来越多....参与的人.....”
朱允熥面沉如水,“也会越来越多!”
朱高炽和铁铉的面容也郑重起来,朱高炽低声道,“人多了,容易民乱....”
“朝廷,剿也不是,不剿更不是!”铁铉眯着眼,握着拳,“难!”
而就这时,朱允熥余光看见,二子朱文圭,三子朱文垚,一前一后的过来。
“儿臣参见父皇,见过王伯...”
“臣铁铉叩见两位殿下......”
朱允熥扭头,笑道,“你俩凑到朕身边来,有什么事儿?”
朱文圭低声道,“父皇,昨日光禄寺给儿臣送了东西,说是准备出海的!关于出海的事,儿臣还想....”
“你们不想去?”朱允熥直接道。
“儿臣不敢!”
“要跟朕讨价还价?”
“儿臣不敢!”
朱允熥放下茶盏,正色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你们出去看看,是为了你们好!”说着,目光在两个儿子面上转转,“今日你宝庆长公主回门的日子,朕不想听其他的!明白!”
两皇子脸色煞白,“儿臣明白!”
随即朱允熥摆摆手,然后忽然坐起来探身,看向铁铉,“你也准备好了?”
第85章
圣人不对(1)乾清宫,暖阁。
深秋的夜,不免有些清冷。
朱允熥坐在靠窗边的位置,双脚放在木盆之中。
木盆中滚热的药水,不但驱赶了身上的清冷,也消散了一天的疲惫。
在他面前,从左到右太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三子朱文垚,四子朱文在依次站成一排。
“都坐!”
朱允熥摆摆手,“都坐下说话!”
话音落下,王八耻忙让几名太监搬着绣墩,放在诸皇子的身边。
“儿臣谢过父皇!”
“呵!”朱允熥脸上露出淡淡的笑意,目光逐一看着几个儿子,对正在给他擦脚的王八耻笑道,“哎,时光如梭呀!一转眼,他们都这么大了!”
王八耻抬头笑道,“奴婢也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说着,回头看看几位皇子,又笑道,“几位爷的身量,还能再窜呢!”
朱允熥笑道,“老王,你说他们之中,谁最像朕?”
王八耻马上笑道,“在奴婢看来都像您呀!”说着,又看看几位皇子道,“乍一看,几位爷是有些不同。可仔细的看,几位爷的眉眼,跟万岁爷您就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他嘴上说着,手上不停,把朱允熥脚上的水渍擦去之后,又换了条温热的干毛巾,仔细的擦拭一遍。
朱允熥抬起脚,坐着的姿势变成了后仰,靠在罗汉床上。
而王八耻又从边上人手中接过一张毛毯,轻轻的盖在朱允熥的腿上,且在脚底的位置把毯子用力的掖了下。
然后他躬着身,面对着皇帝和众皇子,背对着门,低着头缓缓的小步退了出去。
~
暖阁中,只剩下朱允熥父子五人。
“民间百姓之家的男丁,在你们几个这个年纪,已经自撑门户了!”朱允熥淡淡的说道,“我的祖父,你们的曾祖父,我大明的太祖高皇帝比你们还小的时候,已经开始种地放牛,补贴家用了!”
天下当爹的,大多如此。
总是对儿子们说过去的苦日子,这大抵是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告诉孩子们别不知足,要珍惜现在。
第二是让孩子们心里崇拜历经苦难的祖辈,且引以为荣,加以效仿。
朱允熥一边说,一边在观察着儿子们的神色。
话音落下之后,三子朱文垚站起身,笑着说道,“父皇,儿臣幼年读孟子时,曾有段文章百思不得其解。后经翰林学士以太祖高皇帝的事迹举证,儿臣才豁然开朗!”说着,顿了顿,“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朱允熥满眼含笑,笑看着在自己面前借机展现自己的儿子....
都是他的儿子,即便是再五根手指头不一边长短,可也都是他的儿子,他哪能不爱呢?
可他是皇帝,他这个身份注定了他不能跟寻常百姓之家当爹的似的,见着儿子了,这个抱在怀里,那个揪下小鸡儿....
这个捏两下,那个踹两脚....
他得把爱藏起来!
但他跟天下父母的心是一样的,希望孩子们健健康康顺顺利利.....
“方才父皇所说的话,其实也正印证了孟圣的话。一个人,要有所成就,注定要经受磨练苦难....”
忽的,一边儿,皇四子朱文在瞥了一眼朱文垚之后,开口道,“三哥,你这么说就不对了...”
“啊?”朱文垚正在他老子面前侃侃而谈,忽被老四打断,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朱允熥笑了笑,“那你说说,你三哥哪里说的不对!”
朱文在皱眉,想了许久,“其实儿臣的意思是,也不是说三哥错了!而是......而是孟圣人说的也不对.....也不是....”他到底年纪小些,此时抓耳挠腮的不知如何运用措辞,“先生们说的,也未必都对.....”
说着,他猛的咬牙,“反正什么天将降大任也好,还有什么人要有所成就,必须经过苦难磨练也好,在儿臣看来,都不全对!”
“老三你先坐!”
朱允熥让脸色涨红,有些尴尬的朱文垚坐下,看向朱文在,“那你说,哪里不全对!”
说着,正色道,“你说的好,朕有赏!但说不好,你身为弟弟,突然开口打断你三哥说话,是为不礼,朕要罚你!”
朱文在闻言,吐了下舌头,求救的看向六斤。
而朱文垚则是马上起身,“父皇,四弟毕竟年纪小....”
朱允熥摆手,看向朱文在,“你说,你三哥的话,圣人的文章,先生的教育,哪儿不对?”
“嗯....嗯....”
朱文在想了想,大声道,“什么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有历经磨难之说,在儿臣看来真的是不全对。因为......因为有的人,一生受尽苦难,几辈子都受尽困难,他做了什么大事了?”
“儿子听嬷嬷讲,伴伴讲过,民间疾苦的人家,干饭都没得吃,只能吃杂粮粥.....还有的人家,连衣裳裤子都没有......”
“还有的冻死饿死......”
朱允熥看着老四,眼神发亮,“嗯嗯,你继续说!”
“大灾之年卖儿卖女,甚至......甚至还有的如野兽一般,吃人,易子而食!”朱文在大声道,“他们受尽了人间的苦难,可是.....大任在哪儿?”
“这天下人,大部人都是经过...苦难磨练的...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几斗米,为了吃饱穿暖低三下四的......上天该给他们的大任在哪儿呢?”
“儿臣不是强词夺理,儿臣知道圣人的文章说的有道理。可是,这种道理,他不应该....嗯!”
朱允熥脸上的笑容越盛,“不应该如何?”
“不应该成为.....成为教化天下万民的道理!”朱文在似乎收到了鼓舞,大声道,“告诉天下万民,现在受苦将来就能有所成就,是不对的!是错的!”
“天下人都在受苦,可是真做出大事业的有几个?”
“古往今来,帝王将相.....少年历经坎坷而成就大事的人,确实不少。可是,出身高贵成就大事的人,绝对比出身品贫寒的人,要多得多!”
“太祖高皇帝的王图霸业,之所以被人津津乐道,不正是因为太少吗?”
“汉高祖皇帝....嗯,民间传说是亭长....可汉高祖乃出身当地游侠望族之家,他没受过苦....”
“嗯.....儿臣知道这天下....人和人是不同的!比方儿臣,生来是您的儿子,就一辈子荣华富贵万人之上。”
朱文在大声道,“而且将来儿臣还要去藩国,治理臣民统治万里疆域......儿臣受苦了吗?儿臣有如此大任,老天爷的磨练呢?”
“呃....呃....”
朱允熥见儿子,伸出舌头舔着嘴唇,笑着亲手送过去一盏茶水,“润润嗓子,慢慢说!”
咕噜咕噜!
朱文在端起茶盏,一口气喝下去大半,然后继续开口道,“儿臣再说如今朝中的文武大臣,他们也都担当着大任,可他们受过磨炼和困难吗?”
“再说古往今来,始皇帝汉武帝,哪个受过苦难?哪个受过磨炼?”
“他们生下来就是人上人啊!”
“圣人的文章用来教化百姓.....如果说人经受困难可以磨炼心志,将来会有错成就,那么儿臣认为这话是对的。但若是像先生们所说的,让百姓们以为接受苦难一定会有错成就。以为困苦是人生的必经之事,苦难为美......儿臣以为是.....”
“你以为是什么?”朱允熥笑道。
朱文在想想,正色道,“骗人!”
第86章
圣人不对(2)“好你个臭小子,人不大话不少?”
待朱文在长篇大论说完,朱允熥才笑道,“不但话不少,鬼主意还不小?”
“哦,照你这么说,圣人的话不对?朝廷教化百姓是骗人?老四,你胆子不小哇!”
“父皇,您要这么说就是以偏概全了!”朱文在正色道,“儿臣何时说朝廷教化百姓是骗人了?儿臣是说,用那句天将降大任来教化百姓,不妥!”
“在儿臣看来,苦难磨练确实能提升一个人的心志。但所谓天降大任,就是....马后炮!因为太祖高皇帝那样的皇帝成功了,就是天降大任,若是他老人家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