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0章
隔壁跨院,住的就是朱高燧。都能想象得到,此刻朱高燧正在跳脚大骂。
“我刚躺下,你儿子就趴我窗户框子上了.....”
“三叔说谎,三叔才没睡呢,他正抱着丫鬟听人家哼哼呢.......嗯嗯嗯嗯呢.......”
第301章
换血(1)日子如粥,很是寡淡。几乎能淡出个鸟来...
时间在寡淡之中流逝,盛夏进入了尾巴。
刚迁都到北京的文武百官们,刚刚松了口气,以为北方酷热的盛夏即将过去,但谁知那咬死人不偿命的秋老虎,却刚刚才来。
唰唰唰...
朱允熥穿着小衣,躲在御花园乐志斋的二楼,手中拿着蒲扇不断的扇着自己的咯吱窝....
“这天儿,太热...”
不管怎么扇,始终都觉得身上黏糊糊的。
“万岁爷,您喝口凉茶..”
王振捧着茶盏进来送到朱允熥面前,然后摆手让小太监们,赶紧再添几个冰盆上来。
水缸一样的冰盆被太监们摆在了屋子的中央,边上更有宫女轻摇羽扇,恍惚之间冷气肉眼可见,一时间似乎真的清爽了不少。
“左边...”
朱允熥看着御案上的奏折,对值守的翰林学士李时勉说道,“各地巡抚衙门的奏折,都指挥司的奏折,送到太子处.....让他批阅定夺。还有,右边第二摞,发回南书房给庄亲王.....”
“韩克忠的运河大工折给朕留下....”
说着,又转头对王振道,“对了,冰块给庄亲王那儿再送些,他更怕热!”
“是!”
王振躬身说了一句,然后低声道,“万岁爷,文渊阁大学士右佥御史周是修,周老大人来了....正在侯见房候着...”
“他?”
朱允熥微感意外,“快传!”
周是修两朝老臣,更是朝中翰林清流的领袖人物。
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方孝孺的至交好友。
在原本的历史时空中也是赫赫有名,靖难之战南京城破的时候,这人和杨荣胡俨解缙黄淮等人,相约一道为建文帝殉国。
结果那几人都没去,都呼呼跑朱棣那要官去了。就他自己跟家里人交待一番,上吊殉道。
人,是个好人!
品德好,学问好。
但好人不等于能当好官做好事!
所以这些年尽是些高官厚禄的虚职,直到近两年开始才担任太祖实录的总编撰。
不多时,颤颤巍巍的周是修一步步的爬到楼上。
大热天的老头却穿的一丝不苟,看着都热得慌。
“老臣叩见皇上....”
“赶紧搀扶起来....”
朱允熥忙道,“给周爱卿搬个凳子,上凉茶!”
说着,笑道,“周爱卿见朕何事?”
周是修端端正正的在板凳上坐了,哆嗦着从袖子中掏出一封信来,“老臣....是来跟皇上....说个噩耗...”
朱允熥放下扇子,“谁?”
“希直...”周是修颤声道,“上月十三,因病逝于浙江老家....”
噌!
朱允熥起身大声道,“什么?”
周是修抬头,“皇上,生老病死乃是常事....”说着,又道,“这些年希直一直在各地采风游学,去岁才回到家中.....跟老臣的书信中说,常感身体不适,
恐怕年寿就在近年之内....”
说着,他顿了顿,恢复几分气力,“这是他遗留的手书,让老臣代为转呈皇上!”
“他自己明明可以直接给朕上书,为何要代呈?”
朱允熥快步上前,不解的说着,拿过那封信封。
“希直早已远辞庙堂....”周是修苦笑道,“连官都不想做了,如何还能用官权给您上折子?”说着,又看向朱允熥,“皇上也莫要伤神,希直已是耳顺之年.....”
朱允熥的手有些抖,这是他上次大病之后落下的病根,一着急手就抖而且容易出汗。
早些年他还时不时的从锦衣卫青眼等的口中,探寻方孝孺的消息。
问问他走到哪了?遇到什么事了?写了什么文章了?
他在高丽习惯吗?去东瀛看了没有?
不过这些年,已是淡淡的忘了,准确的说忽略了。
他对方孝孺的情感是复杂的。
一方面,他是朱允熥的老师。
另一方面朱允熥佩服方孝孺的品德,但他这个皇帝的治国理念跟方孝孺,乃至他身后的一群人是绝不相同,甚至相悖的。
而且这些人,这些读书人,总是想用所谓的道德约束皇帝,约束国家的军国,约束军队和百姓。
这是朱允熥绝对不能允许和接受的。
他需要道德这个金字招牌,但绝对不会把它放在神庙当中供奉。
所以,当方孝孺看清了永昌朝无好人之后,果断的走了!
~
“臣自幼读圣贤书....孔子云,有杀身已成仁,毋求生以害仁....”
“臣幼时不懂,问询于父...”
“父曰,此为读书人卫道也...”
“至年岁渐长,又读文忠烈陆忠烈故事,始知何为卫道!”
“后蒙先帝圣恩入朝为官,于东宫侍讲侍陛下于身侧....”
朱允熥站在窗口,一字一句缓缓的读着。
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多的修辞,就是一封白话的书信。
“臣幸,得逢两代明臣幸,得以生在大明!”
“是以明智,定要毕生所学效于帝王,以振家邦!”
“陛下年幼时,常有惊人之语....虽有悖常理,不同于圣人学说,但有冲天之志!”
“然陛下入东宫之后,亲武人远文臣.....”
“自陛下长成,手段酷烈,处处效仿先帝....”
“又不以道德治国,且常兴刀兵,对于藩国动辄灭国,使其生灵涂炭...”
“朝堂之上不言礼仪,满是利欲熏心言利益之辈....”
“臣心生退意,游历天下!”
“然,如此十数年....臣老朽之时,骤然醒悟...陛下所愿,非国之利贵戚之利,乃是富民矣!”
“国无钱,民不足以谈富足!”
“民无出路,国更莫论自强!”
“臣游历天下,各处皆非尽善尽美.....但各处州府皆年年岁岁不相同!”
“以湖南为例,今年修路,来年修学堂,后年修水利......”
“地方官府鼓励百姓除种地外,售卖山货且减免赋税....”
“如此数年,虽非皆小康之家,但之少家中衣食无忧。”
“臣明了,此等种种,非道德文章可也!”
“道德文章治天下....治一字,乃统治之治!而陛下之治,乃治理之治...”
“六十余年家国梦,至老朽之时臣才看清!”
“治国之道空谈不可。治国如治军,当勇猛精进百折不回....”
“臣老朽...”
读到此处,信上的字迹已渐渐模糊。
想必是写信时气力不济所致!
“醒之晚也!”
“然臣幸,终非一腐儒。”
“过去所想,平日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实为不可取也!”
“臣老迈之人,若陛下不以臣迂腐,臣尚且有言奏...”
“陛下于高丽之政,太苛!其地为中华地,民亦是中国之民也!”
“然二十载内,苛政暴政何其多?小心离心离德,铸成大错...”
“其他边疆之地亦是如此,当德政爱民...徐徐感化!”
第302章
换血(2)“方学士...也走了...”
乐志斋的二楼中,弥漫着淡淡的忧伤。
朱允熥背着手眺望天边云霞....
那儿,依旧那么美!
这世界的美其实是没感情的,谁生谁死它都一样。
是人,强行的给它赋予了感情。
“生老病死....世事如此!”
朱高炽也看了一遍方孝孺的那封信,苦笑道,“莫说方学士,臣等也都是一把年纪了.....”说着,又苦笑道,“自从迁都北京之后,南书房诸位大臣,就没全数过!不是这个病了,就是那个病了....”
边上一直默不作声的李景隆,忽然心中猛的想到了什么。
“各人得的病还都不一样...”朱高炽又叹道,“哎.....人老了,没办法呀!”
李景隆敏锐的注意到一个词,人老了!
人老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该退休了?
仔细想想,南书房从设立到现在已多少年了!
除了病死的李以行,南书房的大臣还是那些人....
大明的都城都从南京变成北京了,这些人还站着老位置?
“庄亲王说的是...”
李景隆开口道,“臣自问还不算特别老,可是这身子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常常有气无力!面对国事政务,更是力所难及....有心无力!”
说着,还叹口气,“就算是有些事能处理的动,可脑子....跟人家年轻人,比不了!”
“是呀!”朱高炽也道,“曹国公说的,臣深有体会!以前臣身兼数职,管着户部的金库银库铜库绸缎库....管着各地巡抚衙门报上来的收支政务,管着运河大工,管着宗正府,管着装备司,各铸造局船厂...”
“管着工部作坊.....臣都没觉得怎么累!”
“可这两年,就这两年.....别说身兼数职,您让臣管了两天户部,臣都累得耳聋眼花...”
说着,拱手道,“皇上,户部尚书....您看看,是不是今儿就定下来?”
从李至刚死后,大明朝户部大管家这个官职一直还空着呢!
闻听此言,殿中臣子们的目光情不自禁的看向另一边端坐的铁铉。
太子爷的老丈人,管着大明朝最挣钱的衙门两税司....
这户部尚书的人选,是不是就....?
所有人看着铁铉的目光,不约而同的带上了羡慕。
唯独解缙的目光之中,带着些忧虑。
李至刚说他这二十年除了每天在皇上身边写圣旨之外没干别的,这话没说错!但别小看这二十年......皇帝脾气,可以说除了李景隆之外,他摸的最准。
不,准确的说,他最了解皇帝。
铁铉十多年前就是封疆大吏了.....身份资历完全有资格够进南书房,甚至担任一部的尚书。
可皇帝却让他做了太子爷的老丈人!
没错,皇帝是念旧情喜欢用东宫出身的旧人。
但是别忘了,眼前这位皇帝....帝王权术运用之深,实是寻常帝王难以企及!
~
“吏部的事,一直比较....”
很是有些老态的吏部尚书侯庸开口道,“一直比较麻烦...”
他要表达什么大伙都懂,而且也知道他表达的比较隐晦。
李至刚那人喜欢搞一言堂,户部上下都是他的党徒....但这些党徒之中一个能挑大梁的都没有...准确的说李至刚喜欢用听话的手下,不喜欢比他能干的手下。
再加上皇帝病重那年,李至刚掺和进了那事,户部官员的变动是最频繁的。
“麻烦,就要老臣坐镇了!”
朱允熥想想,“文渊阁大学士周是修,人品德行都是万中无一,朕看,可以暂代尚书一职....”
闻言,众人皆是心中一愣,满是不解。
那老周头人畜无害的好几十年了,他能当户部尚书吗?
要说资历,他肯定是够的,人家可是华盖殿大学士。
洪武十五年仿宋制设大学士,华盖殿为首,而后武英殿,文渊阁....
对于文官来说......就好比李至刚墓园的牌坊,都要先写他的文渊阁大学士再写其他官职。
别看大学士官职不大,但那代表着文官的最高成就.....
没大学士头衔的一定当不了尚书,当了尚书的一定要有大学士头衔!
莫说别人,就连坐在最后排打盹的周是修都懵了。
老头颤颤巍巍,“皇上,老臣年迈,况且如今再修太祖实录,实在是精力不济....”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你坐镇户部,不出乱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