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90章

    晃了晃,“看看,

    这是什么?”

    乔治瞪大了眼睛,盯着那枚闪闪发光的白银徽章,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脱口而出:“怎么可能,就你?……”

    “什么叫‘就我’?”朋友不乐意了,双臂环抱,冷冷一笑,“怎么,难道觉得我胆子比你小?”

    乔治不说话了,他确实是这么认为的。

    “站在你面前的,”朋友昂着头道,“是鬼魂之旅闯关者、《鸦羽之宅》镀银挑战者、恐怖屋白银勇士!”

    乔治的手不自觉地拍了起来。

    “谢谢,”朋友假装谦虚地鞠了一躬,仿佛自己正站在舞台上,对着台下的观众行礼一样。

    乔治没好气地挑眉问道:“那你怎么不带我一起去恐怖屋探灵?让我见识见识‘白银勇士’的风采。”

    “咳咳,”朋友干咳了一声,显得有些尴尬,“我已经有固定的队伍了,我们最近在忙着参加‘逃脱’呢。”

    虽然但是,乔治总觉得他是想在自己面前装个大的,不过他并不服输,“我也有固定的队伍了,等着吧,我迟早也能获得白银徽章。”

    正说着,他瞥见朋友手中拿着一本小册子,便好奇地问道:“你在看什么?”

    “一个还挺有意思的便士,”朋友随手递给他,“叫《柯南探案》,之前第一册刚出来的时候,整个伦敦都因为书中的连环杀人案件而议论纷纷,《警察法》也是趁着这个机会在报纸上大肆宣传,推动了建设警察局的呼声。你没注意到吗?现在反对建警察局的声音比去年你离开时少多了。”

    因为艾琳娜从互联网上看到许多案例,加上柯南的套路也是很经典的三选一、密室杀人等等,一周一更新的便士对她来说并没有什么压力,即便在女子学院忙于画图册,她也会抽空出来写这本。

    其实,这本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也就是转移读者对《达库拉》的注意力,然而,艾琳娜决定继续写下去,主要是因为“欢乐之家”强烈要求她更新“谜题晚宴”节目。

    在爱德华所雇佣的剧作家的帮助下,“陪审团游戏”被陆陆续续改编成“谜题晚宴”,每次演出都会随机选择一个案件,但很快,伴随“陪审团游戏”的销量增长,观众们已经提前做好了功课。

    “不能再这么下去了!”爱德华好几次跟自己的妹妹诉苦道,“你知道吗?他们甚至有一个专门的‘谜题晚宴’俱乐部!每次他们都会把重要的证物和证词保留下来!甚至还要专门排演几遍!”

    一开始,爱德华收到这个消息时,还以为是某些私人俱乐部在模仿“谜题晚宴”,心中不免有些担忧,害怕自己突然多了几个强劲的竞争对手。是的,欢乐之家至今还没有碰到过“谜题晚宴”的竞争对手——这场游戏的创作门槛实在太高了,普通人根本无法轻易复制。

    然而,当他决定混入其中,亲身参与一次他们的活动时,他才恍然大悟。这哪里是简单的模仿?简直是照搬!那些人不只是模仿了欢乐之家设计的情节,连台词和布景都几乎一模一样,仿佛将‘谜题晚宴’整个搬到了他们的小圈子里,比欢乐之家还要严谨得多。

    不过,他们照搬只是想在欢乐之家七百多位观众面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即便是他,也难以对这些行为提出严厉的指责。

    爱德华一度取消赠送“证词”的环节,试图给这些积极的观众增加障碍,但这并没有什么用,观众们完全可以将道具藏起来,侍者们也无法每一个都打开来查看,太费时了,观众会抗议的。

    所以,每当提问环节一开始,整个音乐厅的观众都会齐刷刷地举起手,对案件的细节倒背如流、了如指掌。——爱德华已经毫不意外了。

    虽然随着贵族们社交季的返城,它对这些新客人暂时保持着新鲜感,还能勉力维持一段时间,但肉眼可见地,欢乐之家需要继续扩充“谜题晚宴”的案件数量。

    所以还是写柯南吧,可以把里面的案例改一改给“谜题晚宴”用,还能做成“陪审团游戏”,一举三得。

    由于艾琳娜的勤奋更新,《柯南探案》逐渐在工人阶级读者群体中流行开来,甚至引发了人们对治安环境的担忧。毕竟在书里的米花市犯罪率堪比哥谭,有时候赶稿的时间紧迫,艾琳娜都懒得想动机,可能只是人群中多看了凶手一眼,他就凶性大发,将此人杀害,堪称随地大小死。“米花大舞台,有命你就来”,这谁看了能不害怕?

    不过,他们倒也不必太过担忧。毕竟,在没有警察的当下,艾琳娜并没有在中提供任何具有可行性的犯罪技巧。书中的犯罪手法就像“雾天狗杀人事件”那样,乍一看花里胡哨,但真正尝试按照书中的描述去实施时,人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些方法根本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

    可以说,她也算是为卢恩顿的治安尽了一份力。

    当然,在制造恐慌的同时,艾琳娜在书中传授了很多侦探技巧,介绍了前几年在米国发明的摩尔斯电码、鉴定死者死亡时间的简单方法、以及苦杏仁味的“□□”毒药等等。

    “还有一些记者在采访那些贫困人家的孩子,问他们长大了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朋友笑道,“他们居然说,想要成为一名侦探!甚至学着里的样子,组建了一个少年侦探团。”

    乔治瞪大了眼睛,惊讶地问道:“真的?”

    朋友点了点头,指着不远处的报刊架说道:“你可以找一找《每周新闻》的报道。谁知道呢?也许他们长大后真的能成为侦探。”

    事实上,“少年侦探团”其实已经组成了一个松散的“组织”,甚至引来了一些大人物的注意,他们担心这些青少年们聚集在一起会闹出什么大事,但结果却是,他们在帮人寻找丢失的宠物、找回不小心掉落的钱包、乔装打扮混入特定的地方、以及成为许多记者和侦探的“线人”。

    要论消息灵通,这些经常在街面上游走的孩子,可比一些侦探强多了。

    “太夸张了吧?”乔治半信半疑地看着封面上的图案,一个死者倒在地上,三个人围着他做出伤心的表情,而在他们斜对面,一个……小学生?正在摸着下巴,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光看封面确实和其他便士不太一样。

    比起那些以血浆为卖点的封面,这张封面虽然也描绘了死亡场景,但却没有一丝“血腥”或“暴力”的痕迹。众所周知,如果一本便士不在封面上铺满血浆,那它的销量恐怕难以提升。但这张封面却选择了更为内敛的表达方式,仿佛出版商对本身的质量充满了信心,不需要通过血腥画面来吸引眼球也能确保销量。

    乔治顺手将这本小册子揣进兜里。

    见他不以为然的样子,朋友温馨地提示着他,“这一期写的是‘恐怖屋杀人事件’,我想,你刚去过恐怖屋,一定对此很有代入感。”

    “原来你在这里等着我呢,”乔治冷哼一声,将这本小册子拿了出来,“我倒要看看,恐怖屋怎么杀人的。”

    这个案件并不复杂,一开始,恐怖屋流行着“混有真正亡灵”的传闻——这可太有代入感了——四个人组队前往探灵,结果其中一人居然被亡灵活活吓死……

    乔治默默地把册子合了起来。

    第201章

    如果艾略特先生是想用这种方式来阻止我们的好奇心,那么他成功了。”

    新一期《柯南探案》的发布,

    让许多只知道“恐怖屋效应”的读者们诧异地发现,原来威斯敏斯区的恐怖屋已经进化到了这种地步。

    案件的凶手无疑就在死者的三位队友之中,而此时,

    柯南正与他的大学生未婚妻兰、以及两位好友一起在恐怖屋对面的咖啡馆里等待着下一场“探灵”活动。听到恐怖屋中传来尖叫声后,

    柯南第一时间和另一位大学生侦探好友冲了进去展开调查。

    “这不科学,

    ”看到这里的威尔斯忍不住吐槽道,

    “卢恩顿哪有那么多侦探?”

    “卢恩顿也没有那么多杀人案件啊,

    ”他的妹妹毫不客气地反驳道,“但案件多了,侦探自然也就多了。”

    这话说得……威尔斯无力反驳。

    早在《柯南探案》第一期发布登上报纸的时候,他就注意到这本从一众便士中脱颖而出的,

    但是这种便士,

    比黄背书还要“地摊文学”,

    作为写正统的作者,

    他确实对其没有什么兴趣。

    而当“连环杀手”的恐慌在报纸上蔓延,

    他一边觉得“是不是在哗众取宠?”一边抱着“有那么严重吗?”的态度,特地从街头巷尾的小书贩手里买了一本。

    这一看,他不得不承认,

    世界上的确可能存在“连环杀手”,

    在报纸的渲染下,

    他也不知不觉开始关注卢恩顿的失踪人口,

    担心这些不知所踪的人在某个黑暗的角落悄然被害,

    却无人关注。

    威尔斯还记得那时候的胆战心惊,

    每天睡觉前都强迫症般地反复检查门窗有没有关好,甚至在自己的枕头底下藏了把餐刀。

    然而,

    这本带来的影响远超威尔斯的预期。从提出到现在,整整五年都没有通过的《大都会警察法》,

    蹭着《柯南探案》的风口,突然就有获得批准的希望了。

    当然,其中不乏“工业革命让城市极速扩张,带来上升的犯罪率,而维持治安的守望者们组织混乱、效率低下,无法适应时代”等等客观因素,但连环杀手故事的风波无疑推动了这一进程。

    能够影响法案的,哪怕它只是一本不值钱的、一便士就能买到的地摊,也足以引起文学圈的重视。它的作者艾略特因此声名大噪,要不是这位作者实在太过神秘,除了写作就不参加其他活动,恐怕想要结识他的人早已蜂拥而至。

    而之后的柯南案件,也一个比一个离奇诡异,威尔斯已经成为了柯南的忠实粉丝,每次出门都会注意街头巷尾的小书贩有没有说“《柯南探案》最新作品”。

    每一期的案件似乎都随机发生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但无论地点多么偏僻,柯南,这位神秘的小学生侦探,总会恰巧在附近。这种巧合已经成了《柯南探案》的经典元素,甚至引发了读者间的调侃:“柯南该不会是死神的忠实眷属吧?”

    中描绘的“米花市”显然是以卢恩顿为蓝本,那些狭窄的街巷、熟悉的地标,都被原封不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种贴近现实的描写让威尔斯感到一种奇特的亲切感,仿佛随时就会在街头巷尾看到一具尸体。不过这一次的“恐怖屋”,威尔斯倒是从没去过。

    尽管威尔斯曾在报纸上看到关于“恐怖屋效应”的文章,但他既没有未婚妻,也没有心仪的淑女,更何况,曾经在看《鸦羽之宅》时,他差点被吓得昏厥过去。因此,对于这类令人胆寒的地点,威尔斯一直是敬谢不敏。

    对于这种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威尔斯感觉十分新奇,看得兴致勃勃。

    当柯南冲进恐怖屋,看到那位已经停止呼吸的男士时,威尔斯仿佛也跟随他进入了那阴森的房间。男士的三位朋友站在旁边,脸色惨白,神情惊恐,而柯南的侦探朋友则立刻开始询问几人事发的经过。柯南本人则一如既往地保持冷静,仔细检查倒在地上的尸体。

    他很快发现尸体的双手紧紧抓住胸口,表情僵硬,看起来像是因为过度恐惧而导致心脏骤停一样。

    不过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据死者的三位朋友所述,死者听说这座恐怖屋能够让同行的淑女对自己产生好感,因此特意约上心仪的淑女和两位朋友前来一探究竟。

    恐怖屋一直有“亡灵混入其中”的传闻,死者原本对亡灵之说嗤之以鼻,所以才信心满满地来此“探灵”。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切竟以他的突然死亡告终。

    “真是没有想到他会被吓死。”死者的好友们泪流满面,悲伤不已。

    就在此时,恐怖屋的前台工作人员急匆匆地赶来,焦急地解释说,他们的恐怖屋中所扮演的“亡灵”全都是真人表演,只不过使用了一些魔术效果和机关装置。他甚至详尽地描述了整个探灵过程——这一部分写得像恐怖屋的广告一样。

    柯南歪着脑袋,装作天真无邪地问道:“呐~这位哥哥有心脏病吗?”这是他下意识的一个问题,因为要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被吓得心脏骤停,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位朋友纷纷摇头,表示自己对此并不清楚。但前台工作人员立刻拿出了一份协议,解释说所有来体验的客人都必须签署这份声明,保证自己没有心脏类疾病。这么一来,恐怖屋的责任自然就被推卸得一干二净。——威尔斯再次怀疑这是恐怖屋委托的广告,连注意事项都写得清清楚楚。

    然而,柯南的推理并没有止步于此,既然死者不可能是因为心脏病发作而死,那么更大的可能性就是他被下毒了。

    就在这时,三位朋友间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眼见凶手可能就在他们当中,三人开始互相指责,揭露对方可能的杀人动机。原来,这三人都对死者怀有怨恨,彼此间的矛盾也不小。

    “每次都是这样,”威尔斯向妹妹抱怨道,“凶手都是心怀怨言的朋友或者情人……反正都是亲近的人。”

    他开始回想自己交友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试图找出是否曾有疏忽之处,会让某位熟人对他心生杀意。看了那么多《柯南探案》之后,威尔斯竟不由得对自己的社交生活产生了某种隐约的恐惧感。

    “凶手不是熟人就是陌生人。”妹妹一边整理信件,一边随口回道。

    威尔斯沉默半晌,“……你这不是废话吗?”

    “但熟人杀人的机会就大多了,”妹妹耸了耸肩道,“毕竟陌生人谁会莫名其妙地痛下杀手。”

    上一期刚看过随机杀人事件的威尔斯沉默了。

    “似乎陌生人作案会比熟人犯下更多的案件,”威尔斯试图总结道,“因为陌生人作案时,受害者只是随机选择的目标,向谁下手都无所谓。而熟人则通常有明确的动机,只会针对特定的人选。”

    妹妹思考了一会儿,点头赞同,“很有道理,这位艾略特先生真专业啊,也不知道他杀了多少人。”

    “……报纸上不是早就澄清过吗?艾略特先生其实是一名侦探,”威尔斯立刻反驳道,“他只不过是见多识广罢了。”

    说完这话,威尔斯不由得陷入思索。眼下的作家圈子并不大,在俱乐部或沙龙里遇见艾略特本人也不是不可能——前提是艾略特肯出现在公众面前。如果他真的是个杀人犯,那威尔斯都不敢再走出家门了。

    所以,出于对自我安全的考虑,艾略特最好别是什么杀人狂魔。

    “那现在大家还是不知道艾略特先生的真实身份吗?”妹妹好奇地追问,“我还以为那些大人物早就把他的底细查得一清二楚了呢,毕竟他看起来就像一个危险人物,”在威尔斯的怒视下,妹妹只好改口,“好吧,专业人士,我是说,如果警察局真的成立,那些官面人物肯定希望他能够加入其中的,他看起来真的很了解那些杀人犯。”

    由于警察法案通过的概率变大,提出法案的爵士已经在着手筹备警局的人员了,并对卢恩顿的知名侦探们发出了邀请,这并不是什么秘密,收到邀约的侦探都表示非常荣幸。

    “他对自己的身份保护得太好了,而且他应该也有大人物当后台,”威尔斯解释说,随后举起手中的《柯南探案》说道:“不过现在倒是有了一个线索。艾略特先生肯定去过威斯敏斯的恐怖屋,甚至亲自体验过那里的探灵活动,可能还不止一次。不然,他不可能对里面的布置和吓人的环节如此熟悉。”

    凡是读过最新一期《柯南探案》,并亲自去过威斯敏斯恐怖屋成功探灵的人,很快便联想起书中提到的那条隐藏在油画背后的排行榜卷轴。尽管大家心里都清楚,艾略特先生极有可能用了个化名,但这似乎是唯一一条能够追踪到他真实身份的线索。

    然而,当那些得知此事并心怀好奇的读者,向恐怖屋的前台提出看一眼卷轴的要求时,前台工作人员却带着歉意拒绝了他们。“很抱歉,这可是我们的商业机密,”他解释道,“只有在恐怖屋里成功探灵的人,才能有资格打开卷轴一窥究竟。”

    这些可怜的读者们只好硬着头皮报名参加“探灵”活动,心里明知里面有恐怖的“亡灵”,但对艾略特先生真实身份的好奇心还是让他们鼓足了勇气。然而,事实证明,他们的勇气并不足以抵挡住恐怖屋内的惊魂场景,不少人被吓得魂飞魄散。

    “如果艾略特先生是想用这种方式来阻止我们的好奇心,”那些被吓晕过去的读者在被唤醒后,虚弱地抱怨道,“那么他成功了。”

    不过,即便探灵成功,他们也不会在卷轴上找到艾略特的名字。

    毕竟艾琳娜可不是普通游客。

    第202章

    “怎么会突然疯了?”

    因为柯南的“宣传”,

    恐怖屋再次迎来了一批从未踏足此地的游客。

    “探灵”活动的定价在众多娱乐活动中并不算高,只需1先令。相比之下,观看一场正规的戏剧表演,

    即便是最便宜的普通座位,

    也需要花费3先令。对于那些囊中羞涩但又渴望新奇体验的市民来说,

    这个价格无疑极具吸引力。

    但实际上,

    票价并不是限制游客的主要因素,

    胆量才是。

    一时间,许多连恐怖屋的基本观光路线都没体验过的“萌新”们,跃跃欲试地直接挑战起了“探灵”活动。尤其是这些新手们大多是与朋友结伴而来,连咖啡馆都不没去过,

    没有老手的引领,

    对活动的奥秘一无所知。尽管前台出于善意曾多次劝阻,

    但这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人们依然坚定地表示:“没问题!”

    然而,

    当他们进入夜晚的恐怖屋时,

    那种此起彼伏的尖叫声简直是可以预见的。

    “老实说,”恐怖屋隔壁的商铺老板们也忍不住聚在一起闲聊,“不知道的人来到这条街上,

    还以为走到了泰伯恩呢。”

    泰伯恩以其绞刑架而闻名,

    那个绞刑架是三面设计,

    每根横梁可以同时容纳8个人,

    总共可以同时吊死24个人。当它出现后,

    卢恩顿便将死刑犯集中起来处死,

    每年有多达十二天的绞刑日,这些日子甚至被列为劳动阶级的公共假期,

    人们会成群结队地聚集在这里围观死刑犯的最后一刻。

    据说,当臭名昭著的杰克·怀尔德在这里被处决时,

    竟吸引了超过20万人前来围观。

    尽管卢恩顿还有其他几处绞刑点——卢恩顿塔和它所在的塔山专门处决叛徒,沃平的行刑码头则用来绞死海盗,而菲尔德则是烧死异端的地方(艾琳娜所梦见的场景便发生在这里)——但泰伯恩因其承接了其余所有死刑犯而成为最繁忙、最知名的处刑地。

    “虽然他们被吓惨了,”另一位老板笑道,“但我们赚了啊。”

    几年前,在恐怖屋还未搬迁至此之前,这栋房子便是卢恩顿远近闻名的鬼屋。附近的居民纷纷避而远之,这片街区逐渐演变成了冷清的商业区,小型商铺星罗棋布,但生意并不景气。

    当恐怖屋来了,游客们纷纷赶来,人流汇聚,也给商铺带来了人气,甚至因为晚上的游客,他们的营业时间都加长了,游客的尖叫对他们来说简直是财富到来的最佳背景音乐。

    大家都很高兴,除了游客自己。

    “……我发现艾略特先生的故事也不一定完全真实,”乔治在俱乐部翻阅这周的报纸时,看到了一个愤怒的游客投稿:“柯南居然认为只要死者没有心脏病,就武断地得出他不会被吓死的结论!但凡柯南亲自体验一下恐怖屋,他就会明白,被吓死也是很有可能的!”

    读到这段时,乔治忍不住哈哈大笑,“这些可怜的游客,就这么被哄骗着走进了恐怖屋,。”

    他倒是没想到自己也是被朋友“哄骗”进去的。

    “看来怀特要赢了,至少,赢了德鲁里巷剧院,”正在他看报纸的时候,突然听到隔壁在小声讨论赌局,便竖起耳朵偷听起来,“我的仆人说,德鲁里巷剧院已经出现空位了。”

    皇家剧院的消费群体不只是贵族,正确地说,上流阶级只会与同阶层的朋友们在包厢里会面。而下面的观众席属于一些有余钱的中层阶级。

    与贵族们将剧院视为社交场所不同,那些观众席的观众,可是真真正正为了戏剧而来的,他们对戏剧的品质以及票价都非常敏感,会研究剧目和演员,并在购票时精打细算。

    对于这些观众来说,报纸和杂志上的戏剧评论文章至关重要,因为这些评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选择。在钱包不太充裕的情况下,他们自然会倾向于观看评论更好的戏剧。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