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萧窈一怔,及至想明白这话背后的缘由,摇了摇头:“纵是如此,也怪不着夫人。有错的并非你我,我不会懊恼后悔,夫人更不必自责。”世家势大,足以遮天蔽日。
凡人如蝼蚁,纵使是随波逐流,又有什么好苛责的呢?
萧窈有一搭没一搭地与班漪闲谈,直至萧斐从谢老夫人院中出来,才就此作别,一同回宫。
才到宫中,她便令人往祈年殿递了消息,参与这回的元日祭礼。
重光帝本就有此意,只是恐萧窈身体未好,心中不情不愿,这才不欲勉强。如今见她主动提及,当即便叫葛荣亲自往太常寺走一趟,传了旨意。
太常卿沉迷清谈会友,这事兜兜转转
,依旧落到了崔循手上。
崔循言简意赅:“依着宣帝在时,阳羡长公主参与祭礼的章程安排,若有难以决断之处,另做商议。”
“是。”左丞应承下来,又问,“依少卿的意思,当遣谁去朝晖殿为公主讲礼?”
这本不是什么令人为难的问题,左丞不过循例一问罢了。
崔循却为此沉默片刻,才道:“挑个深谙祭礼,口齿伶俐的去就是。”
“下官亦是如此考量,”左丞心中原就已有人选,顺势道,“不若就请协律郎去吧。”
谢昭虽非在谢氏长大,但跟随在松月居士身侧学了这么些年,纵使是最严苛的人,也挑不出他仪态上的错处。
昔年被钦点为协律郎,入太常寺后,更是对诸多祭礼烂熟于心。
很符合“深谙祭礼”这项要求。
至于“口齿伶俐”,谁都知道谢三郎能言善辩,而且极有耐性,这些年就没同谁起过争执。
左丞听过这位公主大闹王家的事迹,思来想去,都觉着还是谢昭最适合这差事。
毕竟公主曾来过太常寺听琴,有些交情在,总不至于再因着一言不合,生出什么事端。
左丞扪心自问,考虑得已经极尽周全,只等少卿点头便吩咐下去。
哪知崔循并没应,反倒抬眼看向他。
左丞没明白这是何意,几乎出了层冷汗,小心翼翼道:“下官此举可是有何不妥之处?还望少卿见教。”
崔循捻着指尖,缓缓道:“协律郎是大乐署的人,自有他的职责。”
左丞哑口无言,想说些什么,对上崔循那双幽深的眼眸,又生生咽了下去。
谢昭名义上是大乐署的人没错,可太常寺忙起来,本就有各司相互借调的先例在,不算什么稀罕事。
更何况,崔循自己都将写祝词等一干事宜扔给谢昭来办!
这说辞实在站不住脚。
但就算再借他几个胆子,左丞也不敢与崔循争辩,只诺诺道:“少卿说的是,下官有欠考量。”
崔循不言不语,左丞只能揣度着,谨慎道:“下官无能。若不然,此事还是请少卿亲自来定?”
“下去吧。”
崔循不动声色,从他那张清隽却冰冷的脸上看不出什么,但至少得了这么一句。左丞如蒙大赦,再不敢耽搁,立时退了出去。
一室寂静,唯有案角的错金香炉轻烟袅袅,氤氲出浅淡的梅香。
-
谢氏的酒很好,萧窈念念不忘。
适逢又落雪,她便同阳羡长公主撒娇讨了两壶,与翠微她们烤鹿肉、赏雪。
翠微不常沾酒,只饮了半盏,青禾倒是很喜欢。
这回没人扫兴阻拦,萧窈想要如少时那般,在树下堆个小老虎出来。
但这回的雪落得薄,盐粒似的,只地面一层,最后也只能勉强团出巴掌大小的小雀,放在了窗边。
在谢家时,萧窈虽喜欢,并没多饮酒。
如今在自己宫殿,没了顾忌,加之心中高兴,不知不觉就喝得多了些。
但她酒品还好,就算是醉了,也不会哭闹叫嚷,只裹着大氅坐在那里傻笑看雪。
翠微反应过来时已经有些晚了,连忙吩咐侍女去煮醒酒汤,哭笑不得地牵着她的手哄了许久,才总算将人劝进寝殿。
这本不是什么大事。
萧窈这些时日心情一直不好,能叫她高兴,哪怕出格些,翠微也不认为十分不妥。
只要服了醒酒汤,明日起来身子不会难受就好。
谁也没想到,第二日一早,太常寺的人就要来了。
萧窈还未醒来,伏在枕上睡得正沉,流水似的长发散了半床。
翠微挑开帷帐看了眼,又悄无声息放下,出门向报信的六安道:“还是告诉仪官,午后再来吧。”
“怕是不成,”六安苦着脸,颤颤巍巍道,“我方才又问了,过会儿要来的是崔少卿。”
翠微脚步一顿,诧异道:“此话当真?”
六安能理解她的震惊,因为方才他从祈年殿内侍口中听到“崔少卿”三字时,反应也没比翠微好到哪去。
谁能想到呢?
这也不算什么十分隆重的事,太常寺的仪官难道就一个能用的都挑不出来,要劳动崔循亲自来走这一趟?
若是旁人,六安还能赔笑几句,请他晚些时候再过来就是。
但偏偏是崔循。
六安无奈道:“姐姐还是唤醒公主,更衣梳洗吧。”
翠微短暂衡量片刻,终于还是点点头,快步进了内室。
萧窈昨夜喝了醒酒汤才睡的,一觉醒来,倒是不觉头疼,只是依旧困得厉害。将脸埋在翠微肩上,声音绵软:“不想起……”
翠微摸了摸她的头发:“小六方才传了话,说是过会儿,太常寺那位崔少卿要亲自来朝晖殿,讲授祭礼事宜。”
“公主暂且忍耐忍耐,等人走了之后,再歇息好不好?”
翠微知道她素来不耐烦这些,原以为需要劝上许久才能行,却不料萧窈只是问了句:“你方才说,谁要来?”
翠微答:“崔少卿,崔循。”
原本困得眼皮都不愿抬的萧窈竟坐直了,看着指尖昨日新染的蔻丹,慢吞吞地笑了声:“好啊。”
第020章
起身梳洗、更衣、绾发上妆……
因知晓崔循要来,翠微吩咐下去,侍女们半点没敢耽搁,才将将在他到来之时收拾妥当。
至于朝食,自是不必想了。
“已请少卿在书房稍作等候,”翠微柔声道,“公主先吃块糕点,垫垫肚子,等人走后再正经用饭吧。”
萧窈撇了撇唇,在食盒中挑了两块还算顺眼的糕点,起身往书房去。
天色晦暗,仍有零星的雪粒飘飘洒洒。
地上积着薄薄一层,窗外她昨夜捏的那只胖乎乎的团雀仍在,并未融化。
书房的炭炉中已经烧了炭火,带着松木的清香,与热汽氤氲满室。
身着绯红官服的崔循正在等候。
他并未落座,也未曾四下打量书房的陈设,只安安静静地站在原处,低眉敛目。
时值隆冬,衣物厚重,常人看起来总难免臃肿。
可他却不然。
身形颀长,肩宽腰窄,就这么站着时,无端令人想起挺拔的翠竹。
见到她来时,略略倾身颔首:“臣崔循,见过公主。”
他将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轻慢,又不会显得有任何谄媚讨好之意。
萧窈的目光落在他的脸上。
依旧是那副八风不动的神情,像极了那日在谢家梅林,告诉她自己“事务繁忙”时的样子。
“少卿不必多礼,”萧窈抬了抬手,有意无意道,“你肯拨冗前来,是我该谢你才是。”
说完,并未给崔循回答的机会,行经他身侧,笑道:“少卿请吧。”
崔循低垂着的手虚攥了下,又松开。
朝晖殿的书房是后来又专程布置过,供班漪为她授课的。两张书案相距不远,一抬眼,彼此便能看得清清楚楚。
这是班漪的意思。
以便能在她不由自主走神时,及时提醒。
但在崔循看来,这样的距离有些太近了。
近到他清楚地察觉到萧窈身上今日格外浓重的熏香,以及丝丝缕缕几乎微不可查的酒气。
崔循终于抬眼看向萧窈。
精致的妆容也没能遮住眉眼间的倦意,是没睡足的模样,加之那若有似无的酒气,应当是宿醉才醒。
崔循不自觉地皱了皱眉。
她一手托腮,柔软衣料微微滑落,露出一截白皙如凝脂的小臂。手腕内侧,有一点淡淡的小痣……
是极亲近的人,才能察觉的。
崔循移开了视线,摊开竹简,其上是些于他而言早就烂熟于心的东西。
在来之前,他已经想过。
这些章程就算掰开揉碎了讲,最多也不过大半日,如果萧窈肯认真听,兴许半日就能讲完。
费不了多大功夫,亲自来这一趟也无妨。
侍女恭恭敬敬地为他奉了茶,端到萧窈面前的,则是碗乳白的酥酪。
“前两日叫人出宫采买的杏干、梅干呢?”萧窈偏过头,向翠微笑道,“还有桃酥,一并送些过来。”
钟媪在时,是不准她在书房吃这些的,还为此长篇大论过,说是口腹之欲不该太重。
后来换了班漪,并不介意这种细枝末节。
知她喜欢
,每旬休假回来,都会专程为她带樱桃糕。
如今换了崔循……
翠微揣度着,这位崔少卿应当是如钟媪那般,极重规矩之人,便不免有些犹豫。
萧窈知她在想什么,看向崔循:“为着少卿来,我今日连朝食都未曾用,如今只是想吃些小食,少卿应当不会介怀吧?”
她声音绵软,带着些晨起的慵懒,不针锋相对、张牙舞爪时,是有些像撒娇的。
崔循听得皱眉,垂着眼,只道:“公主自便。”
等到一切都如萧窈的意,铺纸研墨,终于能开始讲授时,距崔循的预想已经过了不少时间。
崔循抚过竹简,终于得以开口。
“元日祭礼,意在祈天、祭祖,为求新岁国祚昌平,百姓和乐……”
他声音是悦耳动听的,清清冷冷,如冰河初融。
但语调是波澜不惊的。
四平八稳,无论讲到什么,仿佛都不会有任何起伏。
若是班漪来讲,就算是这样枯燥无趣的事情,依旧能讲出花来。她会在其中夹杂一些陈年旧事,讲得更细一些,更有耐性一些。
崔循则不然。说是讲祭礼章程,就真只讲这些,一字不多,像是将竹简上的内容给她念了一遍。
崔少卿兴许博学广识,但在萧窈看来,他实在是个无趣的人。
不适合教书,更适合去庙里念经。
萧窈百无聊赖地听着,起初还能打起精神,记上几笔,到后来已经逐渐麻木。
本就浓重的困意卷土重来,加之书房中炭火烧得很旺,很暖和,很……宜睡觉。
萧窈依旧托着腮,眼皮却已经阖上了。
鬓边的碎发勾在脸侧,浓密的眼睫如敛起的蝶翼,红唇微抿,呼吸绵长。
几乎是在她睡去的下一刻,崔循就已经留意到,停住了。
按在竹简一角的手微微收紧。
他算不得十分有耐性的人,家中弟妹偶尔有事讨教,能得三言两语,都会认认真真谨记于心。
从没哪个人敢在他面前,如萧窈这般顽劣、懒散。
有那么一瞬,崔循竟觉着左丞那令谢昭来讲的提议颇有道理。恐怕也只有谢潮生那样的好性子,才能对此情形淡然处之。
在这微妙的寂静之中,萧窈身后服侍的翠微意识到不对,倾身探看,脸色一僵。
“公主,”翠微扯了扯她的衣袖,轻声道,“可是身体不适?”
萧窈倏地惊醒,只觉心悸。
按着心口缓了缓,对上崔循冷淡的目光,神思回拢,才意识到当下是何处境。
翠微还在试图为她找补:“公主昨夜未曾歇好,今晨便有不适,只是得知少卿前来,唯恐怠慢,这才勉强前来……”
“为何不适?”崔循卷起竹简,缓缓问,“是因饮酒宿醉?”
翠微哑然,手足无措。
崔循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
他本不必抢白这一句,就算看出来,只当做不知情才好,戳穿此事毫无意义,反倒多费口舌。
他将呼吸放缓了些,低声道:“公主既然身体不适,便罢了,改日令旁人来讲。”
言毕,便要起身离开。
萧窈下意识追上去,攥了一角绯红衣袖。
崔循吃惊,连带着语气也重了些:“公主这是何意?”
萧窈知晓此举不妥,松开手,轻声道:“我又不知今日是你要来……先前问时,你说事务繁忙,脱不开身的。”
“纵是旁人,难道就能这般怠慢?”崔循原本已走到门口,只得停住脚步,同她分辩,“元日祭礼何其重要,公主应当心知肚明才对。若行差踏错,既枉费圣上一片苦心,于你自身亦是折损。”
“王家之事,公主已尝到苦果,为何还不肯引以为戒。”
他不提还好,一提,萧窈的神色也冷了下来。
崔循将萧窈的转变看在眼里,想起她前些时日病的那一场,原本的不悦又消散许多,将手中的书简留下:“公主今日歇息,抽空一看即可,明日太常寺自会再遣仪官来讲授。”
言下之意,也就是说他不愿再管此事。
萧窈双手捧着那卷重重的竹简,抬眼看他:“我今日看过,若有不明白的地方,明日问你,不成吗?”
她仰着头,杏眼澄澈,崔循几乎能从中看清自己的身影,不由得后退半步,倚了门扉。
舌尖抵着齿列,喉头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