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章

    13

    微博

    晚庭春

    作者:

    赫连菲菲

    文案:

    明筝十六岁那年,听从家中安排,嫁给了各方面都格外出众的承宁伯世子,从此一心相夫教子,只盼一辈子风光尊荣。转眼成婚八年,明筝恪尽一门宗妇职守,兢兢业业打理着家中庶务。

    直到丈夫梁霄凯旋那日,明筝得到两个消息。

    一、梁霄带回来一个女人。

    二、那女人有孕了。

    当晚,大着肚子的美艳新人瑟瑟上前,正欲行礼,不知怎么,却在明筝脚下绊了一跤,险些摔倒。

    明筝凝眸看去,梁霄脸色铁青,新人无辜含泪,众人一脸不赞同。

    明筝嘴角的笑沉了下来。

    ————————————

    没人知道,嘉远侯陆筠年少时曾深深爱慕过一个姑娘。未及求娶,便受命匆匆上阵杀敌。三年疆场打滚,再归来时,姑娘已为人妇。

    陆筠变得越发寡言冷漠,一头扎进军营,在塞外拼死征战。

    直到外祖母病重的消息传来,陆筠重返京都,在外祖母院子里重遇当年的心上人。

    他从来不知道,单单只是多靠近她一点,就能让他如此狂喜。

    剧场一:

    眼看陆筠镇日出入军营,身边围着的全是不修边幅的大老粗,他宫里那位德高望重的外祖母坐不住了,要在世家闺秀里替他选一个人来赐婚。陆筠无奈吐露心声:“心上人是早有了,可惜罗敷有夫。”

    外祖母眯眼笑道:“那还不简单?赐她出家,等风头过了,再娶回来就是。”

    剧场二:

    婚后某日,明筝靠在陆筠怀里问他:“当年我为人妇,为何还是苦苦等了十年?若我一直没有和离,你难道终身不娶?”

    陆筠拨弄着她柔软丰茂的长发,低声道:“此生此世,非你不可。心中有你,怎好耽搁旁人。”

    排雷:1、陆筠是男主。2、女主非c男主c。3、古言环境,女主没有超越自身时代的先进思想。

    1、第

    1

    章

    早春二月,和煦的暖光越过树隙,点点滴滴从屋脊边缘渗开来。举目望去,那光点散漫又斑驳,犹如在红瓦之上镀了一重金粉。

    院中玉兰花开得正盛。侍人素手采下两枝,小心翼翼捧入侧间,将它们供到炕边窗前那尊天青釉水皿里头。

    淡青竹帘半掩,遮住大片光线。案上香炉轻烟澹澹,若是细嗅,能从清浅的沉水香中分辨出几丝苦冽的药味。

    明筝披发素容靠坐在软垫上。昨日置办小姑梁芷薇的及笈礼,送客去后盘点库房誊写礼单用去大半宿,又早起分发各处对牌,安排各院膳食,几乎没合眼,这会儿头还疼着。

    侍婢琬华进来,用兰汤净了手,指头上厚涂一层宁神香脂,立在明筝身后替她轻柔地按捏额角,心疼地道:“奶奶金尊玉质,可不是风吹不透雨打不坏的铁人,怎经得住这么长年累月的操劳?”

    明筝闭目而笑。

    琬华年纪轻,才会说出这样孩子气的话。

    她嫁入梁家,用了五年光阴才从婆母手中把掌家权完全接过来。她不怕操劳,只怕自己行差踏错闹出笑话。

    “奶奶,奶奶!”

    窗外小丫头声音脆生生的,明筝摆手挥退琬华,手拢长发从软塌上坐直身。乌发从葱白的指隙流泻开来,温柔地垂落在她纤细的后腰。

    “进来。”

    得了应允,丫头小步迈入门来,喜滋滋笑道:“禀奶奶,大姑奶奶来了,此时跟几位奶奶、姑娘们聚在老太太屋里呢,叫您也去,说是有好消息,您听了准高兴的。”

    明筝命人抓了把瓜子糖赏给那丫头,回头重饰妆发,换了身鹅黄绣杏花袄裙。琬华忍不住道:“大姑奶奶回门,按说该先递消息过来,今儿突然上门,不知为着什么。”

    明筝笑道:“能为什么?你们二爷,怕是要回来了。”

    琬华登时一顿,连替她穿鞋都忘了,“二爷?怎么事先一点消息都没有?”

    明筝伸指敲了敲她眉心,自行穿好了锦履。不怪丫头们吃惊,她初得到消息时,也曾雀跃了小半日。

    二爷,也就是她丈夫梁霄,承宁伯府世子,随军历练已然三年半了。

    这几年她为他守着这个家,守着这间空落落的屋子,想着盼着,等着念着,总算总算,把他盼回来了。

    昨儿芷薇的及笈礼上,几家夫人说及边关战事已了,当时她便有所猜测,多半梁霄能回来了。今日梁家大姑奶奶、梁霄的大姐梁芷萦特特上门来报喜,还能是为着什么事?梁芷萦公爹是礼部侍郎,大军凯旋,种种礼仪一应是他操办,梁芷萦自是得到确切的消息了。

    明筝带了琬华、琬姿两人,一路朝上院去。

    果然便如明筝所料,梁芷萦带来的,正是梁霄将回的消息。

    “二弟妹,这下好了,等二弟回来,你们夫妻团聚,劝着他,再不要出去打仗了。好好的在家,在爹娘跟前尽孝,咱们家又不指望他搏命去挣军功……”

    梁老夫人叹道:“可不是?在家里金娇玉贵的孩子,随军西去,这几年还不知受了多少苦。每回来信,多半是报喜不报忧,怕咱们为他担心……”

    想到儿子的不易,老夫人难免酸楚。

    屋中氛围沉下去,一时只闻低低的啜泣声。

    明筝也有些眼酸,当年梁霄随征前夕,两人还闹了点小别扭。

    她一句软话都没跟他说。

    大军从青雀门出城,她立在送行的人潮里,努力透过泪水想从那些一模一样的兵甲里辨认出他的影子。

    一别三年余,她有时回想他的模样,甚至都觉得有点恍惚。

    管事娘子前来回事,明筝不得已从上房退了出来。

    三日后家中接到梁霄的手书,信上说明,大军已过大雁关,月底前便可抵达京城。

    梁家上下一派喜气,粉刷堂榭,置办酒食,预备祠堂供品,只待梁霄归来。

    日子越到近前,明筝便越是忙碌。

    自打正月过来,连逢两个月不断的迎来送往,她本就有些疲于应付,加上心事重,夜里睡不安宁,这些日子倒显得越发清瘦纤弱。

    眼看约定的日子就到了。

    清早梁老夫人就派大爷粱霁带着人去城外打探消息,女眷们聚在寿宁堂,族里稍有头脸的太太、奶奶们都到了。

    直等到傍晚,粱霁命人传信过来,说宫里头留宴,今晚梁霄许是出不得宫了。

    梁老夫人等空等一日,翘首以待,此时仿佛被卸去了全身气力。明筝不敢露出失望的样子,多少人的眼睛盯着她,等着瞧她错处呢,她得大大方方,得端持稳重。

    安置了族里的亲眷们,又去上房回话问安,亲替梁老夫人捶腿、开解了半晌,明筝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折返回自己住的明净堂。

    她没更衣散发,仍旧穿着白日那身束腰紫裙。不叫点灯,也不叫沏茶。

    她坐在稍间炕角的暗影里,声调平缓地命道:“去传外院的小春子来。”

    琬华见她郑重,不敢轻忽,一面命人去请,一面小心翼翼跪坐在明筝脚下,伸手替她轻轻揉按着膝头,“奶奶,出了什么事了?二爷他……?”

    月色透亮,映过窗纱,将窗格的影子投入幽暗的屋中。

    明筝苦笑:“一个时辰前,宫中设宴款待的将士们就已经谢赏出宫,酉正时分,九门落钥。你觉着二爷该立下何等奇功,才会被留在御前述职至此,不得不留宿宫内?”

    琬华指尖微微一顿,仰起脸睁大眼睛望着明筝。“奶奶的意思是……”

    话音未落,外间便传报,说小春子到了。

    明筝坐在黑漆漆的屋内,清冷的嗓音隔帘传出来。

    “说吧,出了什么事?二爷何在?”

    小春子望着迎风轻摆的竹帘,挤出一抹笑正要敷衍。就听明筝含笑又道:“你若要遮掩,最好一辈子瞒住了我,不然将来给我知道了,轻重你自个儿掂量。”

    小春子笑容僵在脸上。

    沉默半晌,屋里的人似是没了耐心,听得“咯”的一声,像是什么东西被拍在案上。

    声音不算重,但小春子显然知道厉害,他白着脸跪在院子里的青砖石上,颤巍巍道:“二爷人在水儿胡同,安、安娘子病了,二爷不得已……”

    琬华听得“安娘子”三字,震惊不已,下意识去瞧明筝的脸色。

    明筝没有发脾气,脸上半点不见愠怒。

    她牵唇浅浅地笑了下。

    三年半。

    他寄回家的书信寥寥几封。

    她以为他还在生她的气。

    她想过,等他回来,要把所有误会都解开,和和美美的把日子过下去。

    她突然觉得自己天真得可笑。

    2、第

    2

    章

    小春子没得吩咐不敢起身,战兢兢挑眼盯着那竹帘。

    不怪奶奶生气,实在二爷在外带女人回来,不该这般偷偷摸摸遮掩,传了出去,人家多半以为是太太容不得人。

    遑论这又是凯旋立功,多少双眼睛盯着,二爷堂而皇之过家门而不入,丢开盼了一天的族人亲眷,眼里便只有一个安娘子,名声难免损伤。

    明筝抬手扶住额角,指头上冰凉的青玉戒子抵住眉心。琬华知她这两日头疼不愈,忙摸索着去点灯,寻了香药膏脂,用银匙挑出一籽,均匀点在明筝额上。“奶奶,要不要去请二爷回来?”既问出来他的去处,自然要见见他藏起的那人。

    明筝摆摆手,闭眼吩咐:“不必惊动他,带着人去把二爷乘的车驶开水儿胡同,出城去北郊梁家墓园,备些纸钱幡引,停两个时辰再回伯府。另寻一辆不打眼的轿子,明儿一早悄悄接着二爷。”

    小春子忙连声应下,听明筝又道:“明早老太太那边儿,送四屉引仙馆的翡翠玉带素包子去,就说二爷知道老太太喜欢,特特亲去买的。”

    一应吩咐毕,明筝站起身,不等琬华掀帘,自行朝里去了。

    琬华走到廊下,朝小春子挤挤眼睛,“咱们奶奶什么都替二爷思量周到,你可记着劝劝二爷,别辜负了奶奶一番心意。”

    小春子长舒了一口气,适才他实在担心奶奶会问他关于安娘子的事,二爷不准人说,若在他这露了风声,二爷准拿他是问。未料奶奶提都没提。

    也亏得奶奶有办法,三年多前二爷临走那会儿,家里的老太爷丧期将过,二爷回京不入家门,直取坟茔吊唁,也算得孝义重情。

    明筝拨开帐帘躺进去。这些日子她身上乏得紧,职责所在,她不能叫苦喊累,是怎么凭着一口硬气撑到如今,没人知道。连她自己也把自己忽略了去。

    她张开眼怔怔望着帐顶,鹅梨香幽淡的气味萦在这四方狭窄的天地间。琬华刻意压低的说话声没能避过她的耳朵。

    她为梁家、为梁霄做的一切,他会知道,会感念,会明白她的苦心么?

    他外出历练三年余,她盼着他有所长进,她与他夫妻一体,她诚心向着他好。可她想不到,回京头一晚,他就带给她这样的“惊喜”。

    玩女人玩到置亲人长辈于不顾。若是给御使参上一本,背上个好色昏聩的骂名,他的官声还能好吗?

    比起失意或是妒忌,明筝心中更多是失望。

    好些事,仿佛都只是她一个人在扛。

    次日晨起,明筝便有几声咳,琬华命人调了盏蜂蜜枇杷露,服侍她用完才往上院去。

    稍稍迟许,寿宁堂内已是笑语盈盈,见她来,梁老太太推了身侧的男人一把,“一别经年,还不跟你媳妇儿说两句体己话去?”

    翡翠玉带素包已经呈上桌案,显然昨晚梁霄夜唁祖父一事亦揭过去了。

    明筝朝他看去。

    三年多光阴,一千多个日夜。恍惚一瞬。

    他缓缓起身,眉目温柔地望来。

    他几乎没变样,白皙干净,清臞笔挺,身上一袭簇新的宝蓝直领玉带袍服,袖口衣摆处绣着精巧的云蝠团花。他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不是梁老太太所担忧的那个饱经风霜、备受消磨的样子。

    明筝牵起唇角,不由笑了。

    ——也是。

    他随军去“历练”,是特特拖请相熟的官员一路照应着的,哪里需要真的去摔打锉磨。

    望着明筝的笑颜,梁霄有一瞬失神。

    他记忆中的明筝,年轻明艳,可总喜欢板着脸,不是催他读书,便是劝他长进。初成亲那会儿,他贪恋床笫,想抱着她多睡上那么会儿,她偏不肯,天不亮就收拾整齐,早早侯在外间,催他一块儿去上院问安。

    他喜欢她颜色妍丽,又恨她古板不解风情……

    屋里众人见梁霄怔怔望着妻子,不由都笑了。明筝面颊微微染了抹酡红,退后半步行了全礼。“二爷安好。”

    梁霄点点头,想伸手去握住她的指尖,心知不妥,强自按住冲动,指头搭在蝠纹玉带扣上,捏得指节泛白。舌尖打个转,带些依恋意味地喊她名字。

    “阿筝,你瘦了。”

    当着外人,不好太过亲昵。单是一个称呼,就叫她脸色越发晕红。

    梁霄知她最要脸面,再不敢多说半句。

    好在屋中来客不断,转瞬就将夫妻俩之间那点不自然盖过去了。

    梁芷萦等均回门来,重排筵席,举家为梁霄庆功接风。

    明筝是最不得闲的一个,她要待客,要吩咐人,要拿主意,要看顾大大小小的事。梁霄被粱霁喊去外院,自有外院的无数宾客等在那里。从战场上滚一圈回来,好比佛头镀了金身,功劳簿上添几笔,落有他的名姓,朝廷从此便得念着他这份劳苦。

    直到亥末时分,夫妻俩才有机会独处。

    梁霄饮了许多酒。明筝在外间和管库房的婆子交代事情时,他就半倚在帐边,透过内室半卷的珠帘打量着她。

    乌发如墨,肤色胜雪。

    他望着她怀抱账册从外走进来。

    她停在数步外,眉目在灯色下越显柔媚。

    他从清早见到她那刻心底便窜起的火苗一瞬燎原。他哑着嗓音唤她,“阿筝,阿筝。”温润如玉的公子背着人,声音里尽是令人脸红心跳的颓靡味道。

    手里的卷册散落一地,明筝被他钳住手腕朝床铺倒去。

    “阿筝,太想你了……”

    绵绵情话不绝于耳。明筝不自在地朝内躲避。

    她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觉得如此煎熬漫长。就在昨天,她还以为他们会拥抱着说上一夜的相思。以为自己会激动落泪。以为久别重逢,该是令人沉溺无法自拔的狂热欢喜。

    却不是。

    她始终冷静。始终清醒。

    她没提昨晚那个令他进退失据的安娘子。

    他也没提三年多前那个她无从解释的误会。

    帘外春雨缠绵。

    水滴打在头顶的蓬檐上,发出空落落的声响,令陆筠觉得格外烦乱。

    终于听见马蹄声,他紧蹙的眉头才稍稍舒开几许。

    侍人撑伞从马车上跳下来,小跑至他面前,“侯爷。”

    他点点头,提步跨上车。

    身后女声迟疑,唤他:“陆哥哥?”

    陆筠没言声,甚至不曾停顿。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