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章

    林安安看她那动作,就担心老太太啥时候别把本就不多的牙给咬掉了。

    晚上吃的南瓜煮玉米糊,林安安单独一碗蛋羹。一边喝蛋羹,一边吃南瓜玉米糊,总算是让这粗粮没那么寡淡了。

    其他人脸色都有些难看。

    小一些的孩子林甜甜则吸着手指头看着她。眼睛直愣愣的看着蛋羹碗。这年头缺少油水,蛋羹的味道太吸引人了。

    林安安也当做没看到,人家有爹有妈疼,轮不着自己同情。在这个家里,自己才是最底层的。她现在首要任务就是养好自己的身体。努力长个儿!

    堂姐林萍萍凑过来,和林安安笑道,“安安,给我来两勺,你一个人吃多浪费啊。”

    林安安头也不抬,“我喜欢吃独食,让奶给你另外煮。”

    孙银花骂道,“煮啥煮,碗里的吃的还堵不住你这嘴呢!别家谁像你们这样,啥也不干,还吃饱喝足的!还想着吃蛋羹,小心吃烂你那张嘴!”

    老太太又开始指桑骂槐了。

    可惜林安安当没听到,吃饱喝足,就去打了热水洗澡搓衣服,然后回房间睡觉。

    她才不管其他人咋想的呢,只要不在乎别人,她就无所畏惧。她真想让主人格看看,反抗就是这样简单。只要豁得出去,在这个家里就能挣得一席之地。就算小时候没办法反抗,可以暂时的隐忍,却不要自己难受。而是要想办法以后让别人难受。

    忍气吞声是没前途的,反抗才能改变命运!希望主人格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有一天她撞了脑袋消失了,主人格也不会再过憋屈日子。

    躺在床上,林安安就开始想着以后有钱了,要吃哪些东西补身体。红烧肉,饺子,大肉包……

    哪怕门外传来老太太骂骂咧咧的声音,依然挡不住林安安进入梦乡的速度。

    梦里她在吃好多没见过的美食,吃都吃不完……

    接下来几天,林家人还真的就按照林安安的要求来办了。

    一天一个鸡蛋,晚上要么小米粥,要么白面疙瘩。

    吃细粮的时候,老太太咬牙,给其他孩子也弄了点儿,好歹也让其他孩子心里好想点儿。只是因为分量少,林有城和林有军都不愿意分给自己的妹子了,开始想吃独食了。三叔家的林有光则因为年纪还小,只能听妈的给妹妹林甜甜分一点儿。然后看着林安安吃独食的样子,心里羡慕不已。

    林萍萍委屈极了,“妈……”

    吴秀红没办法,又不敢去林安安碗里弄,只能在自己两个儿子碗里各自分一点给闺女尝尝味儿。这让两个儿子都有些不高兴。埋怨她偏心。

    吴秀红见状,差点儿气饱了。

    看吧,她就知道了。让安安这丫头闹赢了,吃亏的就是自家孩子了。再看看自家男人不管事儿的样子,她气红了眼,只能低着头吃饭。

    不管饭桌上大家神情如何,林安安心安理得。就如同他们曾经看林安安没吃的,也心安理得那般。

    反正吃亏的不是自己,管闲事儿干嘛?林安安觉得自己是有样儿学样!啊,吃独食的感觉真爽!

    老太太孙银花心里也挺不高兴的,这次火气除了是对着林安安,也是对着其他人。

    她觉得自己挺公平的,这次三个孙子都有吃的,都顾上了。咋还不舒服呢?就因为没给丫头片子吃?以前对安安,不也这样?咋没见他们吭声呢?

    非得顾着所有丫头片子?

    也不见他们多拿点钱给自己补贴一下!自己和老头子也没吃呢,不也没意见吗?一个个的真不懂事!

    家里没多想的也就林水根了。他一贯很少管家里闲事儿,现在林安安这个事儿解决了,他也懒得再烦心。要不然整天睡不好。

    甭管咋样,谁都能感觉到,这个家的和谐气氛是没了。

    哪怕林安安不闹事儿了,大家也不可能和之前那样过日子了。

    第二天上工之后,孙银花就开始和别人宣传自家如何对林安安好了。

    “这孩子身体不好,我就让她别上工了,好好养身体。以后家里养她。”

    “要补身子,以后一天一个鸡蛋。还得吃细粮。哎……能咋办呢,好歹是老二的闺女,我亲孙女。”

    “之前那些话……都瞎说的,我咋可能想弄死她呢。还是我一手带大的呢。以前那是因为她没娘,这没娘的孩子过得自然没别人精细。家里孩子这么多,我能都顾着?现在她身体不好,我不就顾上了?”

    老太太吹嘘着这些事儿,她就是觉得这些东西不能就这样白白的给林安安了,咋样也要给家里争取一些好处。比如改变队里对林家的误解。

    以后老二回来了,也知道家里对他闺女多好。

    队里有多少人愿意信,那就是另外一说了。

    毕竟林安安以前过得咋样,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家里干活最多,个头却是最小的。

    她爸妈可都不是小个子呢。

    只是大家平时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多管闲事而已。但是如果林安安哪天闹起来,大家也不介意看热闹。顺便在争取啥好处的时候,踩林家一脚。都是一个队里的,啥好处都你们家的,凭啥?就凭出了个有出息的儿子?

    林安安也不是整天待在屋里。毕竟屋里的光线也不是特别是适合看书。她更喜欢在院子里树下乘凉。有时候还在门口晃悠走动。

    柴大宝那群人现在看到她就躲着了。

    有一次看到她了,林安安还准备再揍他们一次呢,他们就赶紧跑了。

    看看,这就是熊孩子,欺软怕硬的。让他们痛一次,就知道教训了。

    不存在不懂事的熊孩子,只有没被教育过的熊孩子。

    林安安觉得自己干好事儿了。

    可惜了,就打了那么一次,下次不知道啥时候还能再打一顿。

    隔壁的菊花婶子下工回来做饭,看到林安安了,喊了一声,“听你奶说,你现在不下工,还吃鸡蛋?吃细粮?”

    林安安道,“暂时是这样的,以后就不知道了。没准风声过了,我奶就改变主意了呢……”

    菊花婶子笑了笑,“那也挺好的,能吃多少是多少,总比没有强。”

    回家就嘀咕着,“我就说了,估计是做给别人看的。咋可能一下子就变好呢,就是为了给别人看的。老林家人真是死要面子。”

    回头再看看人家那盖起来的大房子,心里又羡慕又酸涩。

    都是逃难来这里的,咋人家就过这么好呢?姜玉华还真是没福气。

    甭管老林家咋想的,在林安安自己承认之后,队里人还真是开始羡慕林安安的日子了。特别是队里的一些孩子。觉得林安安这真是苦尽甘来了,竟然能吃鸡蛋,吃细粮。

    哪怕就暂时吃,那也比没吃要好啊。他们有时候饿得只能喝凉水,队里条件差的甚至每天就吃两顿饭。还不能吃饱。

    林安安也知道队里这些事儿,她本人倒是没啥意见。与其当个人人同情的小可怜,她宁愿当个人人羡慕的人。

    一个孩子的家庭地位,也能相应的让她在外面拥有什么样的地位。

    就比如柴大宝那群孩子,难道真的就更高贵吗?并不是,别人不敢惹他们,只是因为人家知道他们是家里的宝贝。惹了之后,人家家里人会来算账。

    林安安也同样如此,让外人觉得她在家里受到重视,以后别人也不敢随意的欺负她。

    甚至还会多几分话语权。

    至于林家人的名声,也只有林家人自己在意。好与不好,林安安从来是不放在心上的。只要她日子过得满意,林家人的名声她不在意。这不过是她用来拿捏林家人的工具罢了。这玩意儿要破坏起来也挺容易。比如哪天他们让自己不痛快了,自己就去外面说,之前的话都是被逼着说的,要不然他们就弄死自己。

    这不就是一张嘴吗?想要相信的人,自然会信。比如那些见不得林家好的人。

    林安安也不觉得自己这么做有错,人家欺负她的时候也没想过是符合道德。她还讲究啥?

    而且自己现在做的一切,估计就是主人格内心深处曾经想要做的事情。要不然咋会塑造出一个自己呢?

    好在她现在也算对得起主人格的期待。现在小日子还算不错,不用下地干活,家务活只洗自己的衣服。吃鸡蛋吃细粮,勉勉强强……等以后要来生活费了,就开小灶吃肉喝汤,吃大肉包子……

    光想想就有些等不及了,生活费,赶紧来吧!

    第11章

    几天后,京市某大院。

    徐月英拎着几斤肥瘦相间的猪肉,走进军区大院里面。她穿着一身军装,抬头挺胸的,很是有气质。

    刚准备进去,门口通讯室那边喊她一声,“徐主任,您家林首长的信。”

    徐月英笑着接过来了,“谢谢你了,小刘。”

    等看到信封上面的地址后,笑容就微微淡了几分。

    她拿着信直接往家里走去。步伐走得很快。

    家里这会儿倒是没什么人,林常胜常年不在家里,整天在部队里面忙活。两个孩子虽然放暑假了,但是也不在家里,也不知道跑大院里谁家去玩了。倒是她妈曹玉秋正在厨房里面择菜。

    所以徐月英看信也不用避着人了,坐在沙发上面就直接拆信封了。

    如果是别人写来的信件,她一般是不会看的。但是老家那边来的,她就可以看。

    就算老林知道了,也不会和她计较。都是一家人,老家的信件怎么就看不得呢?

    看完信之后,徐月英整个人脸色变得十分的难看,也庆幸自己看了信件,要不然老林看到了,还不得闹点事儿出来?

    曹玉秋老太太见闺女看信之后神态不好,走过来道,“怎么了?谁写来的?”

    徐月英叹气,将信放一边,“老家那边。妈,你猜写信的是谁?”

    曹玉秋笑问,“林家老大还是老三?总不至于是家里老爷子老太太吧?”

    “是林安安,老林他前面那个生的闺女。”

    曹玉秋当然知道这个人,她这些年身体总是不好,也是因为这个人呢。当娘的都心疼自己闺女,这年头后妈难当。她自然也不希望自己闺女结婚后陷入这样的窘境里面。所以和闺女一样的想法,干脆不在一块儿生活。反正以前那孩子也是老家出生成长的,就在那边成长吧,大家相安无事。

    她就是挺惊讶,“这孩子怎么还知道写信了?”

    “都十几岁了,在上初中了,当然会写字了。我就是没想着,她心挺大的,你看她这多大的要求啊。”

    曹玉秋拿过信看了看。也觉得这孩子心大。一个月十五块钱,也是敢说呢。

    就连这京市的普通工人工资,一个月也就三十多呢。人家还的养活一家几口。这一开口就十五块钱,真是口气大得很。

    曹玉秋道,“这不是老家的人教的吧,是不是那边心养大,让孩子要钱了?”

    徐月英也是有些烦恼,“我就是担心这个,这些年我就防着这个,要不然这日子怎么过?咱院子里那几户老家在农村的首长,不就是被老家亲戚过来又吃又拿?连家里缝纫机都被人搬走了。”

    “那谁让你找个农村的。”曹玉秋点点闺女的脑袋,“现在可别怨这个了。常胜是个好的,你也不要因为这些和他闹矛盾。男人都是要哄着点的。”

    当初曹玉秋还真的想让闺女找个更好的,但是偏偏找不到更好的了,基本上都有农村亲戚。林常胜这条件还算好的,起码年轻有为。只是有个缺点就是二婚,前面还有个闺女。

    但是徐家条件也一般,之前是卖豆腐的。家里就开了个豆腐店。日子过得还成,但是不算富裕人家。闺女长相也就清秀。就算和人家相亲也只能找个普通人。能找林常胜,也是多亏了他们认识的一户人家家里有当兵的,帮着介绍的。要不然连林常胜这样的都找不到呢。

    幸好这些年和老家离得远,也没碍着什么事儿。关键是林常胜是真的很争气啊,很上进,建国后的几次战争,他都参加了。职位升得很快。而且还参加啥军校学习,也不算大老粗了。曹玉秋觉得自己眼光挺好,给闺女找了个好丈夫。

    曹玉秋道,“这事儿你就先别急,如果是老家那边教的,你回头就和老家那边说一声。你不是和那边人有来往吗?看看到底他们态度咋样。”

    徐月英指着信纸,“你看这信上面还写半个月之内回信呢,还说要给老林打电话。”

    “不急,搞加急的信件,时间来得及。你正好写信回去拖拖时间,甭管是谁的心思,让和你关系好的人帮着稳一稳。”

    “什么关系好啊,还不是得给好处?”徐月英心里也烦躁。本来这孩子从来不往这边来信,大家都相安无事的。现在突然来信了,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想到这孩子都长大了,知道找林常胜讨要东西了,以后可能会不断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里,徐月英心里就特别的难受。

    一开始和林常胜结婚,她是做好了给人当后妈的准备的。也想着以后怎么和那孩子相处。

    可是婚后有了自己的亲生的孩子,她再想起那个孩子就觉得别扭。

    想到别的孩子也喊林常胜喊爸,她心里就难受的慌。

    而且林常胜常年不在家里,她还要帮着照顾那个孩子。也许到时候和那孩子相处不好,还要让别人以为自己是个坏后妈。所以徐月英就干脆不想和那孩子一起生活了。

    前几年两个孩子小,没人照顾,还是靠着她妈过来帮忙照顾的。林常胜也不可能提出接那孩子过来让自己照顾。

    后来林常胜回去了一趟,又有这个想法了,她妈就说身体不舒服了,不止带不了孩子,还要人帮衬。这才把林常胜的心思打消了。

    也幸好林常胜这些年一直忙外面的事儿,不着家。也不关心家里的事儿,徐月英才过了这些年的清净日子。

    甚至大院很多人都不知道林常胜老家还有个闺女这个事儿,都以为是头婚。羡慕她命好,嫁给林常胜这个有上进心的,还一胎就生了龙凤胎。

    现在这孩子长大了,找来了。

    徐月英带着复杂的心情,写了信给老三家的。也是加急寄出去了。

    部队这边寄出去的信件,比普通的寄件渠道要快一些,所以徐月英也不担心延期。

    只不过又过了几天,徐月英又收到了一封来自老家的信件。这次是写给她的。

    这封是老三媳妇朱小兰写过来的,给她讲了家里最近的事儿。特别是林安安的变化。这一看就不是给她的回信,写信日期是和林安安那封信差不多的时间。这个朱小兰寄个普通信,估计路途耽搁了,愣是比林安安晚了一半的时间。让自己出现了信息差。

    “这种时候也不知道靠谱点!”

    徐月英皱眉头,然后开始看信。信倒是比林安安那封要长。详细描述了家里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

    重点就是林安安受刺激了,性情大变,也不和以前一样老实了。现在就和讨债似的,见谁就咬谁。家里两老都管不住了,让她在家里吃独食,也不用上工干活。朱小兰就担心,这孩子没人压制,以后越闹越不像话,不知道会不会影响林常胜。

    顺嘴又说起了自家现在的难处,儿子长得快,一天一个样儿,做衣服的布料都不够了。

    说要是林有礼有不穿的旧衣服,能不能给两件穿穿。

    林有礼的旧衣服可不是一般旧衣服,那都是拿小号的军装改的衣服。料子好,款式也是外面买不到的。

    他就算不穿了,送人也是送的出去的。

    徐月英早就打包送给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了。也算是人情往来。给这些人送礼,以后才能互相帮助,互相记着一份好。给老家那边送,那就是白给的。

    倒是有些补丁多的,在家里放着。这些可以寄回老家去。

    这些事儿倒是不打紧,主要是信中提起的内容。

    原本还以为是老家那边唆使林安安写信要钱的,按照朱小兰这么说的,这是林安安自己的主意?

    这还真是改了性情?

    徐月英想起记忆中为数不多的关于林安安的记忆,那还是好几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候那孩子才刚满十岁,但是瘦瘦小小的。整个人怯弱的不敢说话。总是低着头。存在感非常低。

    林常胜找她说话,她也一句话不说。只偷偷的躲在一边偷看两眼就跑开了。

    徐月英当时看着这个孩子这样,就觉得不好相处。这个性格在自己身边养着,人家还以为是自己虐待她了。

    把这个形象和朱小兰信中描述的形象对比,怎么也觉得不是一个人啊。

    难道朱小兰说谎?

    第12章

    徐月英拿不定主意,就和她妈分析老家那边的情况。

    曹玉秋老太太倒是多吃了几斤盐,懂的人情世故还是多一些,“你这个妯娌应该是不敢骗你的,她倒是林家那边难得的明白人,这些年也帮你不少忙。每次寄过来的信中那句家里一切都好,给你和常胜省下多少事儿?这样的人不会只图一点钱吧。拿回去了两家分,也分不着多少。反而还彻底得罪你了。”

    徐月英道,“所以那个孩子真的是变了性子?”

    曹老太嗤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都说看着越老实,心思其实越多。这没准就是以前年纪小,只能忍着。现在上了学,年纪大了。这本性就出来了。”

    这个结果是徐月英不想要的,她倒是宁愿是老家那边心思大了想要钱。

    因为这样一来,她还可以和林常胜反映这个情况。

    林常胜这个人虽然不管事儿,但也不是个冤大头。

    要是老家贪得无厌的要钱,这没准还能让两口子更加一条心呢。

    但是要是那孩子要钱,这就麻烦了。因为这孩子找林常胜要钱,天经地义啊。

    特别是之前每年八块钱的抚养费,是她私下里定下来的标准。

    这事儿可不好让林常胜知道。

    当初林常胜也没定标准,只让她每个月给家里寄生活费。有给爹妈的,有给孩子的。说离得远顾不上,总不能钱也不给够。总得让人在老家吃饱穿暖。

    徐月英当时想着,每个月都要多两笔花销。就觉得心里不舒坦。

    干脆就每年给一次。而且也不能给多了。农村那边花钱机会少,老人和谁过就和谁亲,给多了那也是到了其他兄弟的手里了。自家成了冤大头了。

    反正林常胜也是个不关心家里事儿的人,也是好几年才有机会回去一次。每次回去又忙着和老家的人唠叨打仗时候的事儿,哪里还顾得上谈家里这些事儿?晚上又被自己带县城招待所住着。也减少暴露的风险。

    这些年下来,还真瞒住了。

    现在要是闹出来,林常胜那不得发脾气?

    徐月英虽然有儿有女底气足,却也不想和林常胜闹不愉快。让婚姻生活里多一根刺。

    大院里就没秘密,回头林常胜一闹,外面都要知道她做的事情,那更是破坏她的形象。她现在可是个有身份的体面人,不能丢脸面。

    徐月英想到这些,头疼了,“那这钱,我到底给不给?一个月十五块,这也太多了!”家里花销可不少,孩子吃喝就不少,每个月的定量的肉票都不够吃的。还有蛋,麦乳精,精细粮……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