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小说网/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第82章 决战(上)·也先困局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2章 决战(上)·也先困局

    李贤焚毁的那批粮草,恰是也先给大同前线万余瓦剌大军准备的救命粮。消息传到大同北境时,瓦剌军营正弥漫着焦躁——战马啃着带刺的枯草,士兵们勒紧腰带计算口粮,连阿失帖木儿的亲兵都开始偷偷交换不安的眼神。

    “加强警戒!”阿失帖木儿把亲兵营撒出去,可这些披着重甲的士兵,不过是在营地外围来回踱步。有个哨兵蹲在沙地里画饼,被百夫长抽了一鞭子,竟猛地扑上去厮打,嘴里喊着“还我粮草”,引得周围士兵一片哄笑,笑声里全是绝望。

    进攻大同的命令被搁置,阿失帖木儿望着城头的明军旗帜,第一次感到束手无策。更可怕的是,粮官送来的新粮袋,底层竟全是沙砾,倒出来时哗啦啦响,像在嘲笑他们的天真。“长生天这是要亡我们?”有个老兵捧着带沙的麦粒,手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

    四月底的夜晚,风沙卷着寒意钻进帐篷。某千户营突然爆发出怒吼——一群饿得眼冒金星的士兵,把克扣粮食的百夫长按在地上,用弓弦死死勒住他的脖子。

    那百夫长平日总把好粮藏起来偷偷卖掉,此刻舌头吐得老长,蹬腿的动静越来越小。

    “吃沙子的滋味不好受吧?”士兵们拔出弯刀对着尸体乱砍,随后竟把碎肉扔进煮马肉的铜锅,浑浊的汤里顿时浮起暗红的血沫。

    哗变像野火般蔓延。阿失帖木儿带着亲卫赶来时,叛兵们正扛着抢来的粮袋狂奔,见了他便举着带沙的麦粒哀嚎:“腾格里若真保佑,为何让我们吃沙子!”

    亲卫们举起弓箭,却迟迟不肯松手——他们的粮袋里,同样掺着半袋沙砾。有个亲卫悄悄放下弓,低声对同伴说:“算了,都是讨口饭吃。”半数人跟着放下武器,眼睁睁看着叛兵们把粮仓搬空。

    快马送回的信,被也先一把撕烂:“懦夫!大同必须拿下!”

    也先派来的老萨满很快抵达营地,穿着挂满铜铃的法衣,围着篝火跳神念咒,鹿角帽上的羽毛在风中乱颤。“长生天说,坚持下去就有粮吃。”萨满举着骨刀指向南方,可士兵们盯着他法衣下露出的、同样沾着沙砾的干粮袋,眼神里只剩嘲讽。

    夜里的营地里,萨满的咒语还在继续,铜锅煮马肉的腥气混着尸臭飘满营地。

    阿失帖木儿坐在帐中,听着外面叛兵与亲卫的争吵,忽然想起父亲也先的话:“汉人的土地随便抢。”可现在,别说抢土地,连一口不带沙的粮食都成了奢望。他摸出怀里最后半块麦饼,咬下去时硌得牙疼——里面的沙砾,比麦粒还要多。

    风卷着沙砾打在帐篷上,像无数只手在拍打。阿失帖木儿知道,这支军队已经散了,就算父亲再派十个萨满来,也挡不住士兵们北归的脚步。帐外传来“轰隆”一声,像是粮仓塌了,紧接着是叛兵们的欢呼。他闭上眼睛,第一次觉得,父亲那个“做第二个忽必烈”的梦,或许从一开始,就是场笑话。

    也先派来的老萨满抵达大同前线时,瓦剌军营的粮荒已到了极致。士兵们用石块砸碎冻硬的沙粥,嚼着里面硌牙的砾石,连营地里的野草都被挖得只剩草根。老萨满却仿佛看不见这一切,他指挥着士兵在营地中央搭起三丈高的祭坛,黑毡铺地,上面按北斗七星的方位摆放着牛羊头骨,鹿角神帽插在正中,帽尖的苍鹰羽毛在寒风中颤抖。

    入夜后,祭坛周围燃起篝火,老萨满披挂上阵。他那件缀满铜铃的法衣已泛出暗黄,腰间挂着用仇人指骨串成的法器,手里挥舞着一柄磨得发亮的骨刀,刀面上还残留着暗红的血渍。

    “长生天在上,瓦剌的勇士们听着!”他围着祭坛癫狂地跳跃,骨刀在空中划出诡异的弧线,铜铃的叮当声混着含混的咒语,像无数只毒虫在士兵耳边爬动,“三日后,天降粮食!违逆天命者,必遭雷劈!”

    火堆旁的士兵们缩着脖子,没人敢接话。有个断了胳膊的老兵,怀里揣着给儿子留的半块沙饼,看着萨满唾沫横飞的样子,悄悄往地上啐了口唾沫——那唾沫里,混着没嚼碎的沙砾。可肚子饿得发慌,谁也不愿戳破这层脆弱的希望,只能任由老萨满在火光中跳得越来越疯。

    当夜三更,一股米粥的香气突然钻进帐篷。几个饿得眼冒金星的士兵循着香味摸过去,只见萨满的帐篷缝里透出暖黄的光。

    领头的士兵猛地掀开帐帘,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目眦欲裂——老萨满正蹲在铜锅前,捧着白瓷碗呼噜呼噜喝粥,碗里的米粒饱满圆润,连一丝沙子都没有。锅边还摆着五袋精米,袋口系着只有贵族才用的丝绸绳,绳结上还绣着瓦剌皇室的狼头纹。

    “狗东西!”有人怒吼着扑上去,一把将萨满按在滚烫的锅沿上。

    老萨满尖叫着挣扎,白瓷碗摔在地上,米粥溅得到处都是。士兵们翻遍帐篷,从夹层里搜出那五袋精米,麻袋解开的瞬间,雪白的米粒倾泻而出,在满是沙尘的帐篷里显得格外刺眼。

    “你说天降粮食,自己却藏着精米!”一个士兵抓起米粒砸在萨满脸上,“我们吃沙子的时候,你就在这儿喝白粥?”

    愤怒像野火般烧遍每个士兵的胸膛。他们七手八脚地找来装马奶酒的皮囊,灌满烈酒,死死套在萨满头上。老萨满的四肢疯狂蹬踹,酒液从指缝、嘴角涌出来,咕噜咕噜的冒泡声渐渐微弱,最后只剩下皮囊剧烈的抽搐。

    直到皮囊彻底不动了,士兵们才把他的尸体扔到火堆里,看着那具曾装神弄鬼的躯体在火焰中蜷缩、焦黑,谁也没说话,可眼里的怒火却越烧越旺。

    消息传到哈拉和林的金顶大帐时,也先正用银刀削着苹果。听闻萨满被活活淹死,他猛地将银刀掷在地上,刀刃插进毡毯半寸深。

    “反了!都反了!”他抓起案上的镶玉酒碗,狠狠砸在狼皮地毯上,青玉碎片飞溅,有块尖片划破了他的脚踝,鲜血顺着玄色靴筒往下淌,在地毯上晕开一朵暗红的花。

    亲卫想上前包扎,被他一脚踹开:“废物!连个神棍都看不住,留你们何用!”

    帐帘“哗啦”一声被掀开,赛罕王闯了进来。他是也先的亲弟弟,脸上那道从额头划到下巴的旧疤在烛火下泛着油光——那是十年前在斡难河,替也先挡箭留下的。

    “兄长,”赛罕王的声音带着从未有过的疲惫,“克烈部的使者跪在帐外,说他们的牛羊已经啃光了草根,再不退兵,部落里的孩子就要饿死了。”

    他顿了顿,看着也先猩红的眼睛,鼓起勇气道,“不如……就坡下驴,北撤吧。”

    “撤?”也先像被踩了尾巴的狼,猛地扑过去揪住弟弟的衣襟,“去年你劝我从哈密卫撤,今年又劝我从大同撤,你是不是收了朱瞻基的好处?”他的指甲几乎要嵌进赛罕王的肉里,“别忘了,当年若不是我把你从死人堆里拖出来,你早就喂了狼!”

    赛罕王猛地扯开衣襟,露出胸口一道凹陷的箭伤,那伤口像个丑陋的坑,边缘的皮肉拧成一团。“兄长看看这个!”他指着伤口嘶吼,“斡难河那一箭,差点穿了我的心!我赛罕若有二心,就让长生天用雷劈了我!”

    他甩开也先的手,指着帐外,声音陡然拔高,“可你看看现在!大同前线的士兵每日只喝一碗沙粥,阿失帖木儿的亲卫都开始偷马肉吃了!昨天夜里,有个百户长因为藏了半袋麦粒,被自己的亲兵活活打死!再不退,明日哗变的就是阿失帖木儿的人!到时候,你我兄弟,只能光着屁股滚回肯特山!”

    也先被问得哑口无言。他看着弟弟胸口那道狰狞的旧伤,耳边仿佛响起士兵们“我们要吃粮食”的呐喊。

    脚踝的伤口传来钻心的疼,他低头一看,鲜血已经浸透了靴底,顺着靴尖滴在地毯上,与先前的血迹融在一起。

    一股寒意从脚底猛地窜上来,他踉跄着后退半步,扶住案几才站稳,眼神空洞地望着帐外——那片他曾以为挥师即得的中原大地,此刻竟像海市蜃楼般遥远。

    帐外的风卷着沙砾,打在毡帘上沙沙作响,像无数双讨债的手在拍打。

    也先张了张嘴,想说“我不撤”,喉咙却像被沙子堵住,发不出半点声音。赛罕王看着他失魂落魄的样子,轻轻叹了口气,转身退出帐外,把这方寸之地留给这个被野心和现实撕扯的兄长。

    铜灯的火苗在风中摇曳,将也先的影子拉得又细又长。他缓缓蹲坐在地上,捡起一块碎玉片,看着上面映出的自己——鬓角不知何时添了几缕白发,眼角的皱纹深得能夹住沙粒,那双曾睥睨草原的眼睛,此刻只剩下茫然。那个“做第二个忽必烈”的梦,像个沉重的枷锁,压得他喘不过气。

    远处传来巡夜士兵的咳嗽声,混着风里隐约的狼嚎。也先知道,赛罕王说的是实话,再硬撑下去,别说南下中原,恐怕连草原的基业都要赔进去。可真要认输吗?他望着帐外漆黑的夜空,第一次对长生天产生了怀疑——难道,瓦剌真的没有入主中原的命?

    血珠从掌心渗出,滴在碎玉片上,映出一点猩红。也先闭上眼睛,帐篷里只剩下他粗重的喘息,与帐外的风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即将落幕的悲歌。

    博罗纳哈勒在和林听到前线粮荒的消息时,正用银刀切割着烤羊腿。油汁滴在狼皮地毯上,他却忽然停了手——帐外传来克烈部牧民的歌声,那歌声里满是安稳,像一根刺扎进他心里。“不能等了。”他猛地将刀拍在案上,骨瓷碗里的马奶酒溅出半盏,“备马,带两千亲卫。”

    亲卫们很快披甲待命,马蹄踏过和林的冻土,博罗纳哈勒的玄色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他没说要去哪里,只挥鞭指向克烈部的牧地——那是瓦剌麾下的附属小部落,此刻正炊烟袅袅,羊群在河谷里啃着新草。

    “冲进去!”博罗纳哈勒的箭先于命令射出,精准地穿透克烈部首领手中的木碗。老首领正用碗给孙子喂奶,奶液混着血珠溅在孩童粉嫩的脸上,孩子吓得哇哇大哭。首领刚要拔刀,就被亲卫按在地上,博罗纳哈勒踩着他的背,对着惊慌的牧民嘶吼:“牛羊全牵走,粮食一粒不留!”

    瓦剌骑兵像疯狗般冲进毡房,将陶罐里的奶疙瘩、皮囊里的肉干席卷一空。有个克烈部青年举着弯刀反抗,被博罗纳哈勒的亲卫用套马索绊倒,马蹄踩着他的胸膛来回碾压,直到肋骨断裂的脆响淹没在哀嚎里。反抗的牧民被捆成一串,丢在车轮下,博罗纳哈勒亲自策马碾过,血红色的车辙里混着细碎的骨头渣,连河谷里的流水都被染成暗红。

    克烈部的老萨满跪在地上,举着长生天的画像哀求,却被博罗纳哈勒一脚踹翻:“长生天也救不了你们!”他看着亲卫们赶着羊群、驮着粮袋离开,克烈部的毡房燃起熊熊大火,孩童的哭声、女人的尖叫在火海中渐渐微弱,嘴角竟勾起一抹冷笑。

    接下来的十日,博罗纳哈勒成了草原上的恶鬼。他带着亲卫突袭了三个瓦剌小部落、两个鞑靼散部,手段一次比一次残忍——在弘吉剌部,他把反抗的男人钉在木桩上,让他们眼睁睁看着女人和孩子被带走;在兀良哈部,他纵兵焚烧牧场,连刚出生的羊羔都没放过。每劫掠一处,就有新的粮袋堆进驼队,粟米千袋、牛羊三千头,足够支撑一支大军南下。

    为了让粮食耐放,博罗纳哈勒想出了阴毒的法子:杀了数百匹战马,剥去马皮,将粟米装进马腹,再用盐水浸泡外皮防腐。南下的队伍里,驮粮的骆驼背着鼓胀的马皮袋,腥臭味引来了一群瘦骨嶙峋的狼,它们远远跟着驼队,被血腥气吸引却不敢靠近,只能在夜里发出饥饿的嗥叫。

    当这支带着血腥味的大军抵达宁夏卫外围时,博罗纳哈勒已集齐了一万精骑、两万步卒。他站在贺兰山的山口,看着远处宁夏卫的城楼,舔了舔干裂的嘴唇——那里有李贤,有他恨之入骨的明军,更有他夺回瓦剌颜面的机会。“从这里打开缺口,”博罗纳哈勒挥刀指向南方,“让汉人尝尝我们的厉害!”

    骑兵们的甲胄上还沾着克烈部牧民的血,步卒们背着从各部落抢来的弓箭,连马蹄声都带着戾气。驼队里的马皮袋随着步伐晃动,粟米在里面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无数冤魂在低泣。博罗纳哈勒勒马前行,身后是绵延十里的队伍,前方是紧闭的宁夏卫城门,一场由内讧点燃的战火,即将在贺兰山脚下再次爆发。

    而此时的宁夏卫,李贤正站在城头擦拭燧发枪。他望着北方扬起的沙尘,鼻尖似乎闻到了若有若无的血腥气,嘴角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城墙上的佛郎机炮早已对准山口,只待敌军进入射程,便要让他们尝尝雷霆之怒。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