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现在的锁
“不说就不说。”芒克撂下这么一句,没有再问,不过他的眼神却一直往杨翊的方向飘。
嘁,能有什么特别的,芒克心里默默念了一句。
又过了一个多小时,朗读会结束了。
北岛,情节叙述过多,希望能够做一些改动跟删减。
另外,其中提到的《田间医生》和《农村堂长》两部都没有中译本,如果刊登这篇文章的话,不好做注解。
看完了审稿内容,杨翊有些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他也没问徐晓,又看起来那份英文稿件。
稿件的标题是:a
untry
doctor。
这竟然是《乡村医生》的英文稿件。
杨翊疑惑地抬头看向徐晓,“不是让我翻译《乡村医生》吧?”
徐晓挑着眉毛看了眼杨翊,杨翊没有像审稿单上称这篇为《田间医生》,而是改为了《乡村医生》,这让她挺意外的。
“嗯,就是这篇文章。这篇《巴尔扎克与空想主义》四月份已经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这里面提到的两部,《农村堂长》跟《乡村医生》原本没有中译本,现在《世界文学》想要把两部给翻译出来,稿子是给他们的。”徐晓把情况给杨翊解释了一遍。
杨翊抽了抽嘴角,“巴尔扎克可是法国人。”
他的意思是,巴尔扎克是法国人,作品原文自然也是法文,现在徐晓拿了一篇英文来,这是什么道理?
“法文原版找不到,就只能先用英语版翻译。”
杨翊翻了个白眼,这是真能凑合事啊。
“多少钱?”
“要看字数。”
是看翻译成中文的字数。
想要混稿费的话,其实也可以水字数,只不过这种方法不太可行。
因为文章水分太大,编辑很容易不给过稿,或者是降低稿费标准,比如从原本千字四元直接给降到千字两元,字数虽然多了,稿费反而少了。
“这部《农民》不需要翻译么?”
杨翊又将《农村堂长》翻译成《农民》,徐晓眉毛再次挑了挑,她觉得《农民》比什么《农村堂长》有力度多了。
另外,杨翊只看到《乡村医生》的稿子,可没见到《农村堂长》的稿件,这说明他之前就看过《农村堂长》这篇。
而且,审稿单里面也说了,《农村堂长》之前没有中译本。
这说明杨翊肯定看过外文版,而且有可能是英文版。
但不管怎么说,杨翊对外国文学的了解都超出了徐晓的预料。
“你会法语么?”徐晓问。
杨翊摇头,“不太会。”
作为一个语言老师,杨翊学过很多语言,包括英语,俄语、高丽语、法语、霓虹语以及德语。
因为很多语言有共性,学到后面一通百通。
除了英语之外,杨翊最好的外语是俄语跟霓虹语,但是也只能做一些相对简单的交流。
至于法语,那纯粹是学着玩,会一些日常用语,而且发音非常差。
“哦。”徐晓点点头,看来杨老师也不是太离谱,“《农民》的稿子已经有人在翻译了,而且是法文版本直接翻译,他们对《农民》比较重视。”
杨翊表示明白,《农民》可是一部长篇,别的不说,稿费那肯定比《乡村医生》要多很多。
这样的活,自然轮不到他。
关键他也不会法语,抢也抢不到。
能拿到《乡村医生》的活,杨翊已经挺高兴了。
“稿子什么时候要?”
“一个月之内。”
“没问题。”
《乡村医生》大概也就几千字,一个月的话,平均每天也就一两百字的翻译任务,这对杨翊来说没什么压力。
“如果能快的话,最好尽快。”徐晓又说。
“好,我会尽快的。”
杨翊当然是能快则快,他还指望这个稿子过了,快点拿到稿费,最好后面的稿子能够迅速续上。
如果他这个稿子一时半会出不来,北岛那边即便有新稿子,也不会给他了。
“对了,杨老师,最近有新诗么?”徐晓又问。
杨翊摇头,“没有。”
“哦,好。”徐晓有些失望。
她特别喜欢《从前慢》,而且是越看越喜欢的那种。
虽然她还没有因为《从前慢》,而成为杨翊的忠实追随者,但是她当然也希望能够早点看到杨翊的新作。
而且她也知道杨翊把陈琪的自行车给丢了,现在正发愁还钱的事情,要是杨翊能有新作品发表,也能缓解一下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