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040章 熊之友谊

    随着华苏双方约定的中级教练机方案联合评审日期日益临近,米高扬设计局内,负责此项目的苏联团队也开始在弄自家方案的最后收尾工作。

    相对华夏设计团队的紧张,米高扬设计团队此时的氛围要轻松许多。

    手头工作马上就可以顺利完成,让他们在闲暇之余,心里产生了一种复杂的好奇。

    几乎所有工程师都对那个遥远东方,工业基础薄弱的盟友,究竟能拿出一个什么样的设计方案,充满了揣测。

    米高扬设计局的主力,向来是米格系列战斗机的研发,那是苏联空军的骄傲。

    相较之下,华苏合作的中级教练机项目,便如同盛宴旁的一道配菜,虽然重要,却并未占据核心资源。

    因此项目的担子,自然而然地落在了设计局重点培养的青年骨干设计师,沃尔科夫的肩上。

    沃尔科夫年约三十,金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湛蓝的眼眸中总是闪烁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自负。

    此刻,他正靠在绘图板旁,听着同事们对华夏方案的议论,嘴角勾起一抹不以为然的微笑。

    “同志们,”沃尔科夫开口了,声音清晰而自信。

    “那位陈天宇同志,我承认,是个不错的人。”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回忆什么,或许是陈天宇托运过来的那些东南亚土特产,尤其是那些味道新奇的果脯和香料确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一个慷慨的朋友。”

    办公室里响起几声善意的轻笑。

    陈天宇安排家里送过来的那些“小礼物”,确实为他赢得了不少私下里的好感。

    然而,沃尔科夫话锋一转,语气中的轻快迅速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专业判断:

    “但这,同志们,并不意味着他能够在没有像样的风洞的情况下把飞机设计好。

    尤其是华夏方面有实际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太少,这样的设计团队应对现代化中级教练机项目实在是太勉强了。”

    他伸出手指,在空中比划着:

    “就算,我是说就算,中级教练机的初步设计框架,我们双方已经达成了一致。

    但是,同志们,关键在于细节!

    具体到气动外形的优化,那需要反复的吹风,需要精确的数据。

    仅凭着华夏现有的那种仅能用于教学演示的小型风洞,是根本不可能精确测试出复杂气动外形方案的优缺点。”

    沃尔科夫的目光扫过众人,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而我们,背靠着苏联强大、完备的航空工业基础,我们的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风洞集群。

    单单是这款教练机的气动外形方案,我们就已经进行了数个版本的吹风测试和优化迭代。

    从这一点上来讲,比起华夏的同志们,我们占据的优势,可不是一点半点。”

    一位名叫伊戈尔的资深工程师,眉头微微皱起,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沃尔科夫,话虽如此,但我们不能忽视,陈天宇在美国有过成功设计xt-88教练机的经验。

    那款飞机的一些成熟设计,例如两侧进气道、悬臂式下单翼结构,理论上完全可以移植到我们这款中级教练机项目上来。

    如果他们真的那样做了,或许……”

    沃尔科夫自信地摆了摆手,打断了伊戈尔的疑虑:

    “伊戈尔同志,你的担心我理解。

    但是,环境不同,条件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

    他拿起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过了一会后才声音深沉地说道。

    “陈天宇在美国搞出来的设计,那是在美国近乎奢侈的工业环境、充裕的实验设备和经验丰富的工程团队支持下完成的。

    离开了那样的环境,在华夏那种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带着一群刚学会画图纸的新兵蛋子。

    即便是陈天宇手头有现成的xt-88设计图纸,想要移植到中级教练机项目上,也绝非易事。”

    他转过身,目光炯炯:

    “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

    我们米高扬设计局,背靠着整个苏联航空工业的精华,手头现成的成熟子系统设计,例如起落架、操纵系统、燃油系统等等,难道会比美国同行少吗?

    但即便是我们,要把这些成熟的设计完美地整合到现在的这款中级教练机上,使其性能达到最优,花费的精力也绝对不少。”

    沃尔科夫的语气中充满了不屑:

    “陈天宇再厉害,难道他一个人能当成十个人用不成?

    他能一个人完成气动、结构、系统、强度所有专业的精密计算和统筹设计吗?

    航空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容不得半点个人英雄主义。”

    听着项目负责人沃尔科夫条理清晰、充满自信的分析,设计组的其他组员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先前伊戈尔等人心中的一丝担忧,也被沃尔科夫这番话语冲淡了不少。

    “沃尔科夫说得对,我们的方案才是最成熟、最稳健的。”

    一位年轻的结构工程师附和道:

    “它充分继承了我们米格系列飞机结构坚固、皮实耐用的优点,飞行品质也经过了严格的风洞测试评估。”

    “没错,我们的方案在可生产性,也充分考虑了现有工艺水平,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另一位工艺工程师补充道。

    一时间,办公室内的气氛又恢复了先前的轻松与自信。

    所有人都开始坚信,自己设计组凭借深厚的技术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搞出来的方案,才是此次中苏合作项目的不二之选。

    尽管苏联方面,米高扬设计局在专业层面上对华夏的设计团队并不看好。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个人层面,将华夏设计团队的成员,尤其是慷慨的陈天宇,当作朋友来看待。

    这种略显矛盾的心态,在华夏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后,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陈天宇率领的华夏设计团队一行人风尘仆仆地抵达米高扬设计局时,迎接他们的是一场远超预期的热烈欢迎晚会。

    宴会厅内灯火通明,长条桌上摆满了俄式菜肴和伏特加。

    格列维奇副总设计师亲自出席,设计局中级教练机项目组的全体成员,都露出了友善的笑容。

    “陈同志,欢迎你们的到来!”格列维奇与陈天宇热情握手,语气诚挚。

    沃尔科夫也端着酒杯走上前来,脸上带着职业化的微笑:

    “陈总工程师,一路辛苦了。

    前不久你送过来的那些小礼物,我的家人们都非常喜欢,尤其是那些风干的芒果,味道真是独特极了。”

    其他苏联工程师也纷纷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表达着感谢。

    “是啊,陈同志,那些咖啡太棒了,提神醒脑,对我们这些经常需要熬夜画图纸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还有那些香料,我妻子用它们做了几道菜,邻居们都羡慕得不得了!”

    话题很快就从客套的寒暄,转向了对那些“东南亚特产”的赞美和渴望。

    一些工程师甚至开始旁敲侧击,询问陈天宇这次是否也带来了一些“惊喜”,或者能否通过他的渠道,帮忙采购一些特定的商品。

    陈天宇微笑着一一回应,对于这些带着明显目的性的热情,他心知肚明,却也乐于维持这种友好的氛围。

    他知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恩小惠”,在关键时刻,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润滑作用。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