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048章 VK-2

    随着发动机试验所内热烈的技术探讨趋于缓和,参观也接近尾声。

    陈天宇趁着此刻融洽的氛围,本着“有枣没枣打三杆子”的想法,不失时机地向格列维奇提出了一个酝酿已久的想法。

    “格列维奇同志,”

    陈天宇的语气带着几分试探,目光却十分诚恳。

    “既然我们谈到了未来的战斗机合作,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他顿了顿,观察着格列维奇的神色,见对方饶有兴致地等待下文,便继续说道:

    “华夏目前的航空工业基础,您是了解的。

    我们现在的主力战斗机是从贵国引进的米格15。

    可以预见,下一代战斗机,如果没有意外,我们依然会优先考虑贵国的先进型号。

    如果,我是说如果,我们现在就能派遣一部分有潜力的技术人员,到贵国的发动机设计局进行学习,深入了解像a-5这样先进发动机的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

    说到这儿,陈天宇加重了语气。

    “那么将来,无论是我们引进新的米格战斗机,还是生产我们合作研发这款多用途战斗机。

    华夏方面都能更快地形成生产能力,这样在后续的维护保养、升级改进方面,我们也能贡献一份力量。”

    这番话听起来合情合理,充满了对双方合作前景的积极展望。

    然而,格列维奇是何等人物?

    他作为米高扬设计局的副总设计师,接触过的对外援助项目可不少。

    听完陈天宇的提议后,他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笑意。

    忽然他发现,眼前这个年轻得有些过分的天才设计师,有时也会将事情想得过于顺理成章,甚至有些理想化了。

    格列维奇沉吟片刻,组织着措辞。

    没办法,当前的大环境下,华苏友好是第一位的。

    “陈,你的想法很有远见,也体现了华夏同志积极进取的精神。”

    他先是给予了肯定,随即话锋一转。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我们米高扬设计局正在全力攻关的下一代米格战斗机,还是你所构想的这款多用途战斗机。

    从目前的设计阶段到最终实现批量生产,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这中间充满了各种技术挑战和不确定性。”

    格列维奇不疾不徐地分析道:

    “退一步说,即便这些先进的飞机顺利投产,要将生产线转移到华夏,也需要我们两国政府之间达成正式的协议,这同样需要时间。

    所以,现在就派遣大规模人员学习下一代发动机的完整体系,恐怕时机上略显过早。”

    格列维奇看着陈天宇,语气变得语重心长:

    “我认为,华夏同志当前最紧迫的任务,还是集中力量,先引进米格-15的生产线,并做到完全消化吸收。

    通过这个过程,全面提升自身的航空工业基础,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队伍。

    我认为这才是打好根基的关键一步,是你们的第一要务。”

    他轻轻拍了拍陈天宇的臂膀,带着一丝鼓励的意味补充道:

    “至于学习发动机的研发和生产经验,华夏的同志们完全可以通过中级教练机项目配套发动机来学习。

    毕竟米格15的技术资料,现在已经对华夏解密。

    而我们为中级教练机专门设计的vk-2发动机,在技术上与vk-1一脉相承,自然也可以对华夏做到完全开放。

    你们派来的工程师通过深度参与vk-2的研制,自然能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陈天宇静静地听着,心中了然。

    格列维奇的回答虽然委婉,但核心意思很明确:

    核心的下一代发动机技术,目前还不能让华夏过早、过深地介入。

    尽管未能立刻达成派人学习发动机核心设计的目标,但陈天宇并没有感到气馁。

    从格列维奇坦诚的分析和友好的态度中,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苏联方面对于他提出的多用途三角翼战斗机合作方案,确实抱有浓厚的兴趣。

    这就够了,只要有兴趣,就有继续深入的可能。

    参观完戒备森严的发动机设计所,一行人返回了米高扬设计局。

    一路上,陈天宇的思绪飞快运转,既然苏联方面对新战斗机有兴趣,那就必须趁热打铁。

    他决定不再等待,主动出击,将双方的合作意向推向更实质的阶段。

    ……

    在参观完发动机设计所的次日,华苏两方的设计师终于坐到一起,正式就陈天宇提出的三角翼方案展开技术交流。

    在交流会开始后,陈天宇便主动说道:

    “首先非常感谢得到苏联官方的授权,接触到了你们在研的发动机。

    虽然这款发动机目前动力与期望的还有所差距,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肯定能够达到我们的动力要求。

    既然您们已经展现出诚意了,那么我们不妨现在就开始进行一些前期的项目论证,至少可以将一些基本的设计思路明确下来。”

    格列维奇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欣赏陈天宇这种达到目的后马上兑现承诺的作风。

    “好,陈,还请你先说一下你的具体想法。”

    陈天宇深吸一口气,条理清晰地阐述道:

    “首先,关于动力系统。

    鉴于目前苏联方面还没有一款能与美国普惠j57相媲美的大推力涡轮喷气发动机,我构想中的这款多用途战斗机,初期恐怕只能采用双发动机布局方案。”

    陈天宇的这句话除了陈述现实外,更是隐晦地再次提醒苏方,他对发动机推力的要求并未降低。

    “至于飞机的气动布局,我初步设想了两个方向,各有优劣,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说到这儿,陈天宇拿起桌上的铅笔,在纸上迅速勾勒,动作娴熟。

    “第一个方案,是无尾三角翼方案。”

    在场的苏联工程师们,包括特意抽出时间过来的总设计师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本人,都将目光投向了那张逐渐清晰的草图。

    【xf-92】

    陈天宇一边画,一边解释:

    “在探讨这个方案时,我想我们有必要提及美国康维尔公司之前进行的xf-92战斗机验证项目。

    当然,xf-92并不算成功,但它的一些设计理念,我认为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为了证明自己方案的可行性,陈天宇再次把美国方案拿出来作为引子。

    既展示了自己的广阔视野,也为后续提出更优化的方案埋下伏笔。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