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42章

    裴如衍眸光渐冷,一抬手,余嬷嬷就将戒尺放在他手心里。

    他拿着戒尺,“手放平。”

    裴宝珠不敢放平,立即要收回手,手肘却被一个婆子抓住,硬生生地放平在空中。

    厅堂中响起“啪啪啪”三下,挥动戒尺时,速度快得都能听见空气中,风被打的声音。

    “知错了吗?”裴如衍问。

    裴宝珠痛到麻木,耳朵嗡嗡的,没听清,下一瞬,手上又被打了三下。

    “啊——”她再次大哭,这次没被塞布条,到底是千金小姐,塞布条不太好看。

    嬷嬷伸手,手动将她下颚阖上。

    第261章

    许氏在外面看得焦心不已,但刚才裴如衍说的话,她也听见了,得知事情全貌,反而不敢去置喙了。

    毕竟是女儿错得离谱,一会儿跟踪,一会儿推人。

    还差点葬身火海,许氏一想到女儿的任性差点自食其果,就心慌不已,哪里还会去怪裴如衍管教。

    裴如衍的言语,真的是说给宝珠听的吗?许氏觉得未必,也可能是说给她听的。

    宠女无度,只要宝珠一日不在视线内,就有可能闯出她无法承担的祸事。

    里面,裴如衍还问,“知错了吗?”

    这回,裴宝珠听见了,点头如捣蒜。

    伸着的小黑手已经泛起红血条,疼得蜷缩起来。

    裴如衍没扔戒尺,还给了余嬷嬷,让其将戒尺和裴宝珠带回去。

    裴宝珠哭着走了,出了厅堂,却没瞧见许氏身影,更是委屈悲痛。

    二房的一走,安静不少,裴如衍还站在原地。

    一直没说话的沈桑宁,忽听他轻微地叹了声,于是上前,低语道:“我们回去吧。”

    这一世,她都不用做“坏人”了,该说教的,全让裴如衍说教了。

    他回头看她,眼底躁意消散,“嗯。”

    沈桑宁不忘派人去平阳侯府问一声,看看绵绵是否安全回府。

    转眼,到了八月十四。

    这一天,终于被沈妙仪给盼到了。

    前世,正是八月十四戌时,扬州大雨生水患,后半夜,八百里加急就将灾情传入京城。

    白日里,沈妙仪心情依旧很好,等待着水患的消息。

    其他各院都各司其职,并无异处。

    怡景轩的裴宝珠手疼,但还是得被余嬷嬷要求学规矩。

    谁让余嬷嬷孤独一人,也不用回家过中秋呢,就留下来跟她“作伴”了。

    而今天段湘烟没来,说是病了。

    彼时,段姨娘还在自己房里做鞋,一边想着儿子去了边塞会不会住得惯、吃得惯,何时抵达边塞。

    虽然离别还没多久,却已经开始想念了。

    听闻边塞的风沙很大,段姨娘想做几双厚底的鞋,这样风沙不会灌进去,到时候寄过去。

    想到明日是中秋,不能与儿子团聚,她思念之余,更多的,是担忧裴彻会不会孤独。

    思及中秋,又联想到自己的侄女,中秋还是应该让湘烟回去过节,毕竟双亲尚在,留在府中过节像什么样。

    段姨娘正要去找侄女说一声,明日带些礼品回家,却听她上回风寒未愈,今日醒来又加重了。

    于是急忙赶过去。

    一进门,就见段湘烟憔悴地躺在床上,嘴里虚弱地喊着,“姑姑。”

    段姨娘上前握住她的手,“你好好休息,我去请大夫。”

    “大夫已经来过了,”段湘烟咳嗽几声,“让我这两日不要见风,怕是学不了规矩了。”

    “这个时候还管什么规矩,你好好休息!”段姨娘替她掖被子,满脸担忧。

    段湘烟难受道:“姑姑,中秋团圆,我若回不了家,我爹会不会怪我?”

    段姨娘脱口道:“你只管留在这养好身体,我派人去跟你爹说一声就是。”

    段湘烟感动地眼角出泪,点点头,段姨娘拿着毛巾帮她擦脸,照顾许久才离去。

    那厢,沈桑宁得知段湘烟病了的消息,冷嗤一声。

    估计就是装的。

    俗话虽说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狗窝,可真的住惯了金窝银窝,谁要回狗窝?除非是落叶归根。

    段湘烟就是这种状态,已经开始把国公府当成家,一心要留下。

    关于她要如何勾引裴如衍,等她找到机会,肯定会诱导裴宝珠出主意。

    如今怡景轩里外,都是眼线,沈桑宁并不担心。

    让她更担心的,是今夜,能否是个平安夜。

    夜色已至。

    戌时,京城并未下雨。

    沈桑宁站在门外,仰头看着乌压压一片漆黑的天,黑得仿佛能吞噬一切。

    凉风吹在身上,让她心慌。

    不知为何,她有种强烈的不安,面对天,她太过渺小,所以什么都算不准,什么,都抓不住。

    命运真的能够改变吗?

    肩上蓦然一重,她回头看,裴如衍悄然站在她身后,为她披了件厚重的外衣。

    “天凉。”他道。

    也没有催促她进屋,而是站在她身侧,执起她的手,替她暖着。

    沈桑宁收回眸光,今夜,恐怕她也是睡不着了,至少要等到后半夜。

    同一时刻的扬州,比她心焦的,大有人在。

    扬州已经连着下了好几日的大雨,入夜后雨势愈发磅礴。

    雷声轰鸣,人心惶惶。

    一处一进宅院内,灯火通明,少女穿着蓑衣,拎着食盒进到廊下。

    屋檐不停地被雨水击打,庭院里积满了水,少女进屋时裤腿都能拧出一壶水来。

    屋内窗子没关,年迈的男人透过窗户,望的是同一片天,却是不同的模样。

    苍穹似裂,你不知它何时会化为凶猛的野兽,趁着黑夜,将你吞噬。

    “祖父,喝点粥,早些歇着吧。”姜璃将食盒打开,端出热喷喷的粥。

    姜太爷背着手,满怀心事,“我总觉得,有大事要发生。”

    姜璃抓着食盒的手指紧了紧,“祖父,熬夜伤身。”

    姜太爷仰望天上看不见的月亮,“璃儿,这次不能回家过中秋了。”

    姜璃点头,嘴角弯了弯,“但是堤坝已修建完成,待雨停,我们就可以回家了,虽然会错过中秋,但也能团圆。”

    “虽然雨大,但是我方才去瞧了,水位不算高,祖父不用担心。”

    姜太爷摇头,“璃儿,你要明白,没经过时间检验的成品,不算成品,就如修造楼屋,屋顶漏不漏水,造屋的人说了不算,天终有下雨的一天,到那天,成效方显。”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不让万一出现,对了,今日下游的百姓可否配合疏散?”

    姜太爷说完,姜璃面上凝重一分,“大多数都不愿意,祖父,我们堤坝修得高,水涨不上来的。”

    第262章

    “不愿意?”姜太爷急得团团转,“不行,快去官府调派人手,务必连夜将下游百姓疏散!”

    说着,姜太爷连蓑衣都忘了穿,就要往外跑。

    “祖父!”姜璃看了眼桌上没动的粥,追出去拖住,“大半夜的,仅凭两句揣测之言,他们不会配合的啊!房屋是百姓的根,他们舍不掉!”

    只这一会儿,大雨将祖孙俩淋成落汤鸡,姜璃还好,她蓑衣斗笠未摘。

    姜太爷花白头发湿哒哒垂下,固执道:“性命与屋舍,孰轻孰重?必须疏散!璃儿,没人能担得起这个万一啊!”

    姜太爷甩开孙女的手,去开院门。

    姜璃见拗不过,转身跑回屋里取蓑衣斗笠和伞,再追上去,态度强硬地给姜太爷披上。

    此行监督修葺堤坝的钦差就住隔壁院子,还在担忧大雨会不会将种在庭院里的花浇死,突然听到姜氏祖孙俩的大嗓门,说要疏散什么百姓。

    没过多久,宅门就被敲响,外面是姜璃的声音,“卢大人,我祖父要去官府借用人手疏散百姓,还请您一同前往。”

    一天天的,就这对祖孙俩事最多。

    卢钦差本来想装睡,不理会的,奈何姜家的小姑娘和姜老头一个倔样,不开门就一直敲,也不管你睡没睡。

    “卢大人!快开门!我知道你没睡!卢大人!等回了京城我爹会感谢你的!”

    糟糕,差点忘了,姜璃她爹是个御史,更倔!

    这家人真是绝了。

    卢钦差赶紧让下人去开门,自己换上一副笑脸,撑着伞走出去。

    门外,形单影只的少女穿着不符合身型的宽大蓑衣,即便戴着斗笠,脸上还是湿漉漉的雨水。

    卢钦差心道一个姑娘家,干嘛要出来做这些累活,姜家的男子难道是死绝了?到底也是有女儿的人,卢钦差的假笑中多了一分关怀,“姜姑娘,方才我在屋里休息呢,没听见,你怎么淋成这样了,小姑娘总淋雨不好的,你还是早点休息吧。”

    姜璃摇头,一脸急色,“我祖父已经去找知府了,您此行也带了侍卫来,请您一道去吧!”

    卢钦差拧眉,“你们也太突然了,那堤坝好好的,没事疏散什么百姓啊,他们白日里不配合,难道晚上就配合了?胡闹嘛不是!”

    姜璃仿佛没听到他的抗拒,“卢大人,快些随我走吧,我祖父这么做肯定是有理由的。”

    边说,她边抬手,试图上手拖人。

    她实在怕祖父一人离开太久,出什么事。

    卢钦差吓一跳,避开她的触碰,无奈道:“怎么还上手了,我随你去还不行吗!走走走。”

    姜太爷一人先跑到了知府府邸,被门房请了进去。

    大半夜,被吵醒的知府怨气很重,但看见姜太爷,怨气就憋了回去,先是恭维一番,但姜太爷直接说出来意,让知府脸上挂不住笑。

    知府愁道:“并非下官不愿调派人手,实在是此举过于激进了,这人人都知道河堤不会出事,还要在大半夜挨家挨户强制转移,恐怕引起民愤,若今夜没有洪灾,明日官府怎么下得了台?”

    姜太爷皱眉,“没有洪灾,不好吗?”

    知府一噎,“当然好,但百姓会觉得官府多此一举,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您看啊,大多数的男丁,明日上工的上工,开店的开店,读书的读书,半夜打扰他们,那明日他们就没精神头了,少一日工钱,他们要闹起来怎么办?何况马上就宵禁了,官府不能视律法为无物吧?”

    理由之多,让姜太爷无法逐一反驳,只正色道:“你不会忘了,上一任知府是因何被抓的吧?”

    知府又是一噎,想到上一任知府因贪污修缮河道的银款,下场凄惨,再听外头卢钦差也来了,随即改变了态度,“下官这就调派人手,还请保证百姓的安全。”

    就光是调派人手,就花了近一个时辰。

    等衙役和护城军去敲响四街八巷的人家,街坊都是怨声载道,没几个愿意搬走的。

    即便是临时。

    谁会愿意大晚上被叫起来躺外面去。

    “一天天的事怎么那么多!”

    “这雨都下了几天了,也没见有事啊!”

    条件稍微殷实些的,比如下游城西的周家,周家的小儿子表示道:“那种随便搭建的难民营,谁要住啊!还不如我家柴房呢!”

    最后,都是被强行转移的,百姓们的怨气很重。

    那临时搭建的营帐,在上游,徒步走过去都得一个时辰,晚上可怎么睡呀!

    连条件殷实的人家都被迫配合了,唯独这周家剩下一个老太爷,瘫痪在床上,意识模糊已是弥留之际,根本没人敢动。

    若是抬过去,只怕还没到营帐,半路就没了。

    对于老人家来说,是受罪,“死,也要死家里。”他虚弱道。

    床榻边,是一个小女孩。

    小女孩握着老人的手,“阿爷,我陪你。”

    周老爷年过古稀,这些年与兄弟来往得少,妻子在去年病逝了,大儿子死了,大儿媳改嫁了,大孙女随着改嫁了。

    二儿子做狱卒,前些年被犯人打死了,二儿媳病死了,留下年幼的小孙女,日子越过越不景气。

    三儿子做点小生意的,赚的足够生活,有两个任性的儿子,但三儿媳是个精抠的,不舍得给老二的女儿花钱。

    所以这小孙女,一直是跟在周老爷身边的。

    三房被官兵强制转移,都不知道带上她。

    周老爷叹着气,忽听一声“阿兄”。

    周老爷的弟弟身体健朗,被转移的时候经过周家,来探望他,“兄长,你别怕,这水淹不上来,最多明日,我们就回来了!”

    周二爷家过得还没周家好,但一直让周二爷引以为傲的,是孙子在京城做官,大名鼎鼎的京机司里当小头头呢!

    周老爷见周二爷一家来了,垂死病中强撑着坐起,将小孙女的手交到周二爷手上,“拜托了。”

    小姑娘不想离开,忍着情绪没有哭闹,“阿爷,我不要离开你。”

    阿爷的身体可能撑不过一两日了,她怕见不到阿爷最后一面。

    这个世上,她只有阿爷了。

    周老爷亦有所觉,对自己的身体再清楚不过,听着外面的雨声,和官兵催促的声音,嘶哑地对小孙女交代道:“素素,听阿爷说,那位姜大人治河有些年头了,你要听他的,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做什么,官府什么时候说可以回来,你才可以回来,知道吗?”

    年仅六岁的周妙素掉着眼泪,点点头。

    周老爷又道:“往后三房若对你不好,待你稍微长大些,就去京城找你大堂姐,她如今嫁入公府,即便是为了颜面,也不能弃你不顾的。”

    第263章

    周妙素继续点头。

    周二爷的家眷在外面被官兵催得不耐烦,于是也朝屋里催促,被周二爷骂了一句。

    周老爷急咳一声,最后看一眼小孙女,临终托孤地朝周二爷望去,“拜托了。”

    周二爷保证道:“放心,就算你家老三不养她,我也养得起!”

    语罢,拖着周妙素离开。

    周老爷安心地倒在了榻上,听着雨声,浅浅呼吸。

    宅院外的脚步声一直持续了一两个时辰,才将下游的百姓转移完。

    后半夜的雨势并未转小,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难民营里怨声载道,虽然雨大,但是没有洪水啊!营帐里潮湿得很,一张张床搭得老高,走出营帐就是混着水的湿泥。

    有的人还想半夜偷溜回家,被官兵拦住,赶回营帐睡觉。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