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这边,女方的送亲队伍。“哎呀,看看人家下泰村这路,多干净平整呀。再看看人家这房子,多整齐呀。住这村子里真好。”
“下泰村自然是好的。那些到各村卖豆腐的,都是人家下泰村出去的,赚了不少银钱呢。咱们怎么就不是下泰村的人呢。”
365
秧歌队,是绝对不能出村的
“哎呀,你们快看,那是什么?村口出来那么多人,都蹬着根棍子,打扮得可真喜庆,这是来接咱们的了?”
立刻就有知道内幕的人说道:
“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这是人家下泰村的秧歌队来了。应该是来接花轿的。
看看人家这日子过得,有钱赚,有这么好的村子住着,还能玩这个高跷,真好。
回头我请个媒人,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让我妹妹嫁这里来,我就能常常来看这个高跷了。哈哈。”
有人不服气,“就你有妹妹吗?我也有。哼。”
领头的大叔喝斥道:“都少说几句吧,他们快到跟前了,让人家听了笑话。”
他心里也在琢磨:“这村是不错,看看有合适的,自已就把闺女嫁过来。”
这时候,李大虎带着秧歌队到了送亲队伍这里,找到领头的大叔说道:
“我是下泰村的里长,今天顾家办喜事,我代表全体村民,来接花轿。”
李大虎回头大喊:“来呀,锣鼓敲起来,秧歌扭起来,迎接花轿进村!”
一时间锣鼓喧天,欢笑声不断。
前边,秧歌队在大路左右两边扭起来,后边花轿紧跟着,再后边,就是来送亲和迎亲的人了。
好多人都忘记自已是来送亲的或是来接亲的,都追在秧歌队旁边,看秧歌去了。
送亲的女方家人也不生气,因为他们家好些人也追着看呢。
人家来秧歌队接亲,回去村里,都够吹唬半年了。多有面子呀。
秧歌队把花轿接到大门口,大家就解下高跷,帮忙去了。
鞭炮响起来,新娘子被抱下花轿,送进礼堂准备拜天地了。
李大虎又被顾梅朵找来了。
每次顾梅朵找他,他都很高兴,因为这表示,顾梅朵可能又有什么好主意了。
果然。
“大虎叔,一会喜宴开始的时候,你可以代表全村人,先给人家娘家人敬酒。然后就告诉他们,咱们村,从腊月二十五开始,到……正月初五?不影响村里的活儿吧?”
顾梅朵不知道秧歌扭到什么时候合适。
李大虎说:“不会,今年还真的没什么活儿,如果咱们村大集能成,那就是天大的好事,就算耽误一点小活儿,也没事。秧歌扭到正月十五吧。”
“好,你就对人家娘家人说,咱们村的秧歌,从腊月二十五扭到正月十六,就十六,不差这一天了。
如果有要看秧歌的人,可以来看。保证村里人不赶人。
还有,大虎叔,正月十五,不是灯节吗?
让秧歌队的人,每人手里举一盏灯,扭的时候才好看呢。
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举灯扭秧歌。相信会有好多人来看。”
“好主意。明天我就叫人找扎灯笼的材料,赶紧把灯笼做出来。”
顾梅朵急忙补充说道:“大虎叔,有灯笼就一定要注意防火。
从腊月二十五开始,每天要派人巡视村里,一来大家都看秧歌去了,要防贼。
二来,这有外村的人来,要防止打架。
这巡视的人,不用大人,用些七八岁的男娃就成,三人一组,要两组,在村里来回走。
拿着棍子,万一有什么事,一人去报信,另外两人也是个伴。
每人一天给他们二文钱买糖吃。过年了,也让他们高兴一下。”
“好,好。这样,这些孩子就不会到处乱窜了,给他们点营生,他们一定开心。
让他们家里不许把钱都收走,每天给他们留一文。”
“大虎叔,还有一点很重要。
秧歌队出名了,应该会有人请咱们秧歌队演出,会给钱。
但是,咱们不能去,咱们不是戏子。
你想呀,如果去了,那就和戏子一样了,咱们的孩子将来万一能读书,却因为这个不能科举,怎么办?
咱们成立秧歌队,只是为了吸引人来咱们村赶大集,自已村里人乐呵乐呵的,不是想要赚钱的。
所以,咱们村的秧歌队,是绝对不能出村的。
谁来叫也不行。不行,坚决不行!大虎叔懂了吧?”
怎么会不懂呢?戏子是下九流,没地位,甚至都不让参加科举。
李大虎点头:“我懂了。放心,就算再赚钱,我也不会那么做的,哪怕解散秧歌队呢。”
这下顾梅朵放心了。
不是她瞧不起唱戏的,而是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现状,可不能因为自已的一个主意,将来断送了村里人的前程和名声。
“如果别的村学去了,也办个秧歌队,他们去赚钱了,也和咱们没关系。
咱们就自已乐呵就行。不能因小失大。
这点大虎叔你要答应我,要不,咱们两个就成了下泰村的罪人了。”
李大虎郑重地说道:“你放心,我保证秧歌队不出村。我还指望我的后代能有人当官呢。”
“恩恩,这我就放心了。”
要去京城的这天。
一大早,顾梅朵就起来了,不只是她,家里别的人也起来了。
昨天下午。
顾梅朵就把那八辆定制的大车赶回来了。一辆车两匹马拉着,车厢是加宽的,看着就像个小房子一样。
然后,顾梅朵就吩咐,要带走的东西,除了昨天晚上和今天早上要用的,其余的,全部装上车。
顾梅朵还在木匠铺定制了一些木头箱子,是按照车厢的尺寸做的。
车厢里可以放两排木头箱子,上下共三层。固定好以后,中间留条缝,可以走人的。人可以过去开箱子。
要运到京城的东西装了两车,准备路上要用的东西装了两车,满满两车,顾梅朵就怕在路上委屈了父母和弟弟,准备了很多东西。
装东西的四辆车全满了。
坐人的车,顾梅朵打算:
顾老四,向伯润,丁叔,向允泽,剑声坐一辆车。
陶氏,紫竹,顾琴,丁婶,喜嬷嬷,小平子,坐一辆车。
周芳,王力,丁彭,白汉武,坐一辆车。
自已,双胞胎,四个书童坐一辆车。
为什么要算上向允泽五人呢?
看看坐人的车厢就明白了。
加宽的车厢,上下两层。
上面那一层可以睡人。走路的时候,把睡人的床架子放下来,不影响下边坐着的人直起腰来。
下层,两边两排折叠坐椅,走路的时候坐人。要睡觉的时候,可以把折叠坐椅放下来,人睡上面。
中间留出地方来放两个炭盆,天冷,不取暖,时间久了真的受不了。更别说还有老人和孩子。
这么说太啰嗦,其实就有些像现代双层卧铺大巴的结构。
366
上了官道,向北,直奔京城
周方那辆车,为什么只坐了四个人,顾梅朵是想着,除了白汉武,其余三人要赶车,那走路的时候,车厢里人少宽敞,如果有人要睡觉了,可以随时进去睡会。
顾梅朵相信,向允泽的马车,一定没有这个功能。
顾春远,白汉文和冬开,昨天就过来帮忙装车了,翠竹和青竹因为有身孕,身子重没来。
大家早早吃完了饭,这时候,向允泽他们的马车也到了。
看着顾家院子里一溜停着的八辆大马车,向家人都露出惊讶的表情。
顾梅朵对向伯润说道:“向爷爷,坐我们的马车吧,你们车上的东西要重新归置一下,你不反对吗?”
向伯润立即说道:“不反对,你安排就好”
说完乐乐呵呵地和丁叔登上了顾梅朵指定的马车。
顾梅朵又指挥大家,把向家马车里的草料都放自已家车顶。
是的,放车顶。车顶上还弄了圈小围栏,这样放上去的东西就不容易掉下来了。
草料比较轻,也比较占地方,踩着车厢后边的梯子,把草料放上去。
向家的棉被和棉衣还真不少,顾梅朵给放在自已家车里,统统装在箱子里。这样,向家的两辆马车就空了出来,顾梅朵又指挥大家把她找出来的东西,装上去。
顾梅朵大声说:“慢慢装别着急,一定要装好了,合理利用这些空间,别让中间留有太多的缝隙。”
向允泽走过来看了下,粮食,铁锹,镐头,大小水桶,一摞铁锅,炭,木棍,油布,最外边还整齐地码了两摞劈好的干柴。
另一辆车,顾梅朵只装了半车的东西,空余的地方,留给雇来的车夫们休息用。
向允泽满脑门儿问号,但他聪明地选择不开口,因为他知道,这丫头总有她自已的理由。
而自已的话,一般不会使她改变主意。多说无益。
所有的车都装好了,顾梅朵和家人告别。
两个哥哥都眼泪汪汪滴。
顾梅朵笑着劝道:“开心点,等明年夏天大比之后,我们就回来了,你们没什么事情了,就跟我们到京城玩一段时间,看看咱们京城的家。
现在,我们离开了,你们开始自已过日子了,要好好干,你们是男人,早晚有这一天,只是咱们把这一天提前了。
以后,能不能过好日子,就看你们的本事了。”
顾老四夫妻也笑着让儿子们不用难过,说不定,以后他们也要进京呢。
顾春久偷偷摸了摸-胸前,那里揣着妹妹昨天给的五万两银票。
妹妹走了,好舍不得。再有什么事情,就要自已扛着了。
顾梅朵走过来,对顾春久说道:“大哥,有什么事情,多和洪大叔和白伯他们商量。”
顾春久含泪点点头。
白运启和洪川,昨天晚上顾梅朵都拜托过了,让他们多帮帮大哥。
最后,顾梅朵又问丁彭和白汉武:
“去了京城,你们就是京城人土了,在那里考秀才,竞争比较激烈,如果你们想留下来,还来得及。”
二人摇头,表示要跟去京城。
小四小五俩娃,穿着厚厚的棉衣,胖鼓鼓地像两只可爱的小熊猫。
他俩一小步一小步挪到哥哥面前,小四说:“大哥,明年,我们就回来看你哦,不哭,哭了不是好孩子了。”
小五立即附和着点点头,因为点头的幅度大了些,差一点向前跌倒。
旁边的向允泽急忙扶了一把。
顾春久被自已小萌弟给逗笑了。走过来蹲下身子,摸摸弟弟的小圆脸:
“我们一起加油,明年夏天,我等着迎接我们家两个小秀才公回来。”
小五又点头:“恩恩,我们会努力考上秀才的。”
那萌萌的小模样把大家都逗笑了,冲淡了离别的伤感。
顾梅朵再次看了看所有来送行的人:“都回去吧。我们出发了。”
顾梅朵说完,翻身上马,她骑马先走了出去。向允泽随后骑马跟上。
然后,就是坐人的四辆马车,赶车的人分别是剑声,周方,王力,丁彭。
最后就是拉东西的六辆马车,赶车的车夫都是临时雇来的。
一行十辆马车,浩浩荡荡出了顾府,向西走,上了官道,向北,直奔京城。
顾梅朵定制的马车,都做了减振处理,虽然官道凹凸不平,但坐在车里,基本上感觉不出太大的振动,不会被颠得左右摇晃,坐在里边很舒服。
马车车厢加宽了,里边的空间很宽敞,坐马车里边也不会感觉压抑和憋屈。
因为天冷,为了保暖,车厢封闭得很严,里边光线也就非常暗。
车厢里燃着炭火,顾梅朵为了防止煤气中毒,车厢顶部开了一个天窗,在车厢里很暖和的时候,就会打开来,透透新鲜空气。
坐在第一辆马车里的向伯润,他这一辈子,可以说,马车坐了无数,却第一次感觉坐车还可以这么舒服。
唉,如果光线好,手里再拿本书看,那就完美了。
他对面坐着的顾老四,看到向伯润拿出本书来,就拿出火折子,吹出火来点燃了车厢上方的一盏灯,车厢里立即明亮起来。
向伯润惊喜地看着这盏灯,对顾老四点点头,然后拿起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丁叔也盯着那盏灯看了一会,发现那灯可以移动,他就站起身来,把灯向自已老爷这边挪了挪,向伯润书上的字迹更加清晰了。
别的车厢里,也都亮着灯。
陶氏领着这一群女人们,在打络子。
顾梅朵教给她的样子,她和紫竹早就学会了,正在教这群女人们怎么打呢。
紫竹正在教顾琴打那个中国结,顾琴也是做女工的好手,很快就掌握了要领,正信心满满地要自已独立完成一个呢。
喜嬷嬷和丁婶就跟着陶氏学习打那个蝴蝶双飞的络子,这个寓意好,学会了,以后有办喜事的就能用到了。
小平子是个乖孩子,陶氏给他一个米老鼠的布偶,他自已就能玩得很开心。
白汉武的车厢里,现在就他一个人,他也快十四岁了,他放下了座椅在睡觉,想着,等一会看看谁赶车累了,他就可以替换一下。
他也会赶车呢。
最最热闹的,就是这六个小娃娃的车厢了,他们在读书。
小四提议,大家不看书,背书。
他起了个头,大家一起背起来。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