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摸姜庄先生发现,满宝最近特别努力,就跟吃了大鸡腿似的,每天都在努力的看书,相应的,她问的问题也特别多。
倒不是说以前的满宝就不努力,只是她毕竟还是孩子,虽然上课认真听讲了,但一下课还是会跑出去玩儿,每天中午要不是他给她和白善宝开小灶,恐怕她不会多看课外的书。
但最近,就算他不点名让她来开小灶,她也会屁颠屁颠的跟在后面了。
连带着白善宝都努力了许多,用他的话说就是,他绝对不能让满宝超过。
满宝听到白善宝那么说,更兴奋起来,是啊,她怎么忘了,她要打败这个敢和她一样聪明的人。
科科说了,读书能使人明智,智力不仅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增长,更可以随着读书增长。
等着长大太慢了,而且白善宝可是比她大的,她长大了,他总会比她更大的,但如果她读的书比他更多,知道的比他更多,那她岂不是比他更聪明了?
哼,科科明明说了,她是方圆百里内最聪明的人,凭什么他一来她就不是了?
满宝斗志昂扬。
看着两个孩子你追我赶,庄先生欣慰的摸着胡子。
但一起读书的同学们感受却不是很好,实在是差太多了,一开始班里的老学生还能凭借年龄和学龄来碾压俩人,但很快就发现他们被赶超了。
但十岁左右的孩子想得特别开,赶了就赶了吧,反正他们读书也不是为了考官,等读到十四岁就要出去找工作啦,到时候就不跟这两个小屁孩玩了。
其他同学可以这样佛系的想,但白二郎不行啊。
自从俩人发奋后,他几乎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以前对他要求虽然也严格,但也宠他的老爹现在怎么看他都不顺眼,就连他祖母和母亲有时都忍不住看着他叹气。
白二郎都快气疯了,在学堂里和白善宝和满宝打了几场架,一开始当然是他占上风了,虽然是一对二,但他年龄压制他们。
但第二次再打的时候,他们就平手了,虽然他也吃了不少亏,但他坚持就是平手了。
到第三次,他已经打不过他们了,虽然如此,他还是乐此不彼的找他们打架,因为除了在身体上打击对方外,他也没别的地方可以打击他们了。
庄先生看着,总觉得这个弟子有点傻,不过看在他比以前进步的份上,他决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当不知道,反正两边都不是很吃亏不是?
因为今天白二郎冲他们扔虫子了,满宝就约上白善宝一起去白二郎家做作业。
白二郎似乎知道这一点,一下学立即跑出教室,先一步跑回家,和门房道:“关门,不许白善和周满进来!”
门房道:“二少爷,大少爷回家了,老爷和大少爷正在堂屋呢。”
白二郎眼睛一亮,背着书箱就冲去堂屋,“我大哥回来了,不许再放外人进来了知道吗?”
门房乐得眼睛都眯起来,“二少爷放心,今天老爷高兴,一定不打你。”
白二郎早跑没影了。
满宝他们背着小书箱跟在后面屁颠屁颠的跑过来,门房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更灿烂,微微弯腰和他们说话,“善少爷,周小娘子,我们大少爷今天回来了,二少爷恐怕暂时没空写作业了。”
满宝略微有些惋惜。
白善宝也很惋惜,但人家不写作业,总不能强逼人家不是?
所以他回头邀请满宝,“去我家写吧?”
满宝摇头,“他不写,我等吃过晚食再写,我要先去看我的姜和山药。”
白善宝眼睛一亮,“我和你一起去吧,看看是我的姜长得好,还是你的。”
“好啊。”
白善宝就先把书箱拿回家里给门房,这才和满宝回周家。
现在已是初秋,姜已经长得很高很高了,满宝种在菜园里的长得最好,本来只种下十几块的,现在已经长了很大一片,因为她肥放得足,它们衍生出好多。
但白善宝坚持,“你的没我的好,我的比你长。”
“我的比你的粗。”满宝道:“我的姜块也一定长得比你多。”
白善宝,“等我把它们分株,它们能长满一个花圃,到时候就比你的还多了。”
满宝就带他去地里看她一整块地的姜,骄傲道:“那也没我的多。”
白善宝:“……”他觉得他缺少一块地。
满宝他们这块地在山脚下,这附近多是无主的荒地,隔得远一点的地方才是田地,此时地里种着瓜豆,田里种着水稻,豆子的叶子已经变黄,差不多可以收获了,正有农人来看庄稼,看到满宝他们站在地旁,就有人笑问,“满宝,又来看你的地啊,姜长得怎么样啊?”
满宝骄傲,“可好啦,等我的姜可以收了,大哥来我家买一些啊。”
就有人笑,“不过年不过节的,买这东西干啥,也没肉炖着吃呀。”
现在全村的人都知道周家在荒地上种了姜,一开始大家当笑话看的,但现在看着地里长得绿油油的姜条,没人再敢笑话。
这东西还真给他们种出来了。
姜有多贵,他们自己是知道的,因为每家每户过年过节都会去杂货铺里买一些回家,或炖肉,或煮成姜汤,讲究一些的人家还要煮成茶呢。
这么一大片地的姜,不,是两大片,旁边周喜还有两分多地都种着姜呢。
但也有人替周家忧心,“这么多姜,你们卖得出去吗?”
满宝特别想得开,“卖不出去就继续种着呗,种到入冬就是老姜了,还能挖起来晒干,留到春夏再卖出,那就是干姜,更贵呢。”
得,好像不管怎么说都是旱涝保收。
不少人都羡慕的看着这两片姜地,有人就去找老周头谈话,想从他这里匀些种子来种,老周头笑哈哈的道:“这是孩子们的营生,我可做不来他们的主,老四那孩子欠着赌债呢,这是他种来还赌债的,宝贝着呢,平时我要掐一段回来炒着吃,他都不肯。”
这是不愿意。
有人心里不免有些不舒服,于是连着两次周四郎便看见地里的姜被人偷偷挖了好几块,他气得不轻,干脆就让三个哥哥给他地边搭了个草棚,他每天吃过饭就卷了被窝来这里守着。
正想摸黑也摸两块姜的个别村民:……
第131章
患不均
对于这些事满宝是不懂的,她还非常羡慕四哥能在外面住,所以此时她就蹲在周四郎的草棚前,不太乐意回家。
周喜和老四三个弟弟把草给除干净了,转身要把满宝带回家,结果满宝跑进草棚里蹲在地上,抬头道:“大姐,晚上我和四哥在这里住行吗?”
周喜:……
周四郎立即道:“行啊,你就睡我旁边,正好帮我分担一点蚊子。”
周喜上前拽她回家,道:“别说在这儿过夜,等一会儿天黑下来你就哭了,这外头蚊子多着呢。”
他们已经吃过晚食了,是趁着太阳下山的凉快功夫来除草的,所以周四郎都不用回家,他就站在草棚那里对满宝招手,“幺妹,别回去呀,留下和四哥一起喂蚊子。”
满宝也冲周四郎伸手,用力的想从周喜手里挣脱,“大姐,大姐,你放了我吧,我要和四哥留在这里……”
周五郎和周六郎乐得哈哈大笑,上前一人抓住她的一条胳膊就往家里抬,一边抬一边说她,“你是不是傻,等天黑了你先别睡觉,往家里院子一蹲,你要是能受得了那蚊子,你再来和四哥住。”
“你肉嫩,蚊子最喜欢你了,你要是留下,四哥晚上睡觉都能笑醒。”
满宝总算不挣扎了,问道:“既然文字这么多,四哥干嘛住在这儿?”
“要看着姜,山药没人偷,但我们的姜已经被挖了好几次了,那么大一块起码有二三两呢。这些人心太黑了。”
满宝还是第一次听说还有人偷姜,觉着他们有些傻,“他们想要姜和我们家买就是了,干嘛要偷啊。”
周五郎笑话她,“能偷着为什么还花钱买?”
满宝瞪大了眼睛道:“买东西不是天经地义的吗?从没听说过偷东西也是天经地义的。”
这下换周五郎噎住了,不过这种事说不清,他决定不说了。
但满宝显然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还特地去问了庄先生。
正巧白善宝也在,庄先生便问他,“你觉得村民为什么会偷姜?”
“因为他们也想种姜,”白善宝道:“我以前没种过姜,从不知道原来姜这么容易种,我花圃里的姜,祖母说了,不用卖给别人,她全买了,一斤四十文。”
庄先生就摸了摸胡子笑道:“不错,以前整个村子里没人种姜,大家都是一样的,逢年过节都要从杂货铺里买,便没有什么不一样,但现在有人种了,而且还种了很多,这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你们想想,若是你们是父母官,治下百姓如此,你们该当如何?”
白善宝和满宝对视了一眼,道:“偷是犯法的吧,该用刑。”
庄先生笑着颔首,鼓励他们继续说。
两个孩子就放开了,叽叽喳喳的说起来,他们当然是代入现在的环境来说的,都是乡里乡亲的,突然把人抓了肯定不好,所以在抓前最好做些宣讲,比如告诉大家,偷盗是不对,不仅违反道德,也违反法律。
最后满宝道:“既然他们也想种姜,那送他们一块种好啦,我还可以告诉他们怎么种,这样偷去,他们要是和善宝一样总是浇水,会把它们浇死的。”
白善宝偏头瞪她,道:“我的姜现在长得可比你的还要好。”
满宝道:“因为有我帮你呀。”
庄先生就轻咳一声,将两个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才问满宝,“是不是以后凡患不均你都会把东西分给别人?”
“当然不是呀,”满宝道:“我想分就分,不想分就不分。”
庄先生:……很孩子气的回答,不过他也听明白了,庄先生是松了一口气的,他就说嘛,他这弟子看着不像是那么缺心眼的。
庄先生就挥手道:“那你们就去试试看,把姜送给人种一种看看。”
他也想看看两个弟子会怎么做。
满宝和白善宝对视一眼,一起走出先生的院子,一个道:“姜还没成熟呢。”
“现在大家要收豆子了,没时间,等收完豆子再说吧。”满宝自己还是心疼自家的姜块的,不太乐意白白给出去,她刚才就是在先生面前嘴快的说了一句,但出尔反尔不是好孩子,不知道先生过一段时间能不能忘了。
白善宝也嫌弃满宝嘴快,最先声明,“我的姜都卖给我祖母了,没有可以送人的了。”
满宝哼哼道:“真小气。”
白善宝想想,也觉得这样不好,就道:“你家的姜都卖出去了吗,要不我让祖母和你们买一些。”
满宝问:“你家吃得了这么多吗?”
白善宝:“吃得了吧,反正我祖母他们每天都用姜煮茶吃,我们吃不了也可以送人呀。”
满宝想了想道:“你家要是需要我就卖,不需要也不用特意买,我都和济世堂的郑掌柜说好了,等入冬,姜老了也可以卖给他,还能卖给杂货铺,还能拿到县里零售,反正姜能放,我们慢慢卖。”
这些姜看着多,其实也不怎么多,尤其它能放,大不了放到过年过节,到时候好多人都要买的。
对于出售,满宝一点儿也不着急,如科科所说,这是卖方市场,等以后种姜的人多了,她或许才需要考虑售出的事。
如此一想,似乎把姜种给村民们弊大于利,但满宝觉得不是这样的。
村里有好的种子都会互相推荐,一些不太贵的种子还会互相赠送,贵重的,只要自己有多余的,也可以用东西换,满宝觉得他们家不应该打破这种平衡。
至于为什么,以她现在的小脑袋还想不出来,就是单纯的觉得不能打破。
好在,现在正是农忙时候,大家显然没空再关注周家的姜。
因为姜再贵,在大家看来,那也就是个调味品,可有可无,但地里的庄稼却不是。
那是他们一年的生计。
这几天太阳都非常的好,以至于本来就泛黄的豆子快速的成熟了,于是大家看了一下日子,便有人开始收割豆子。
老周头估摸着这几天也是晴天,便带着一家老小也下地抢收豆子去了。
第132章
起姜
收回来的豆子会放在院子里晾晒,等晒得足够干了就可以打豆子了,等把豆子都打出来,水稻便也可以收割了,收了水稻还要脱谷,晾晒,等把所有的事都忙出来就过了中秋,进入九月了。
这段时间大家都很忙,自然没空再想什么姜啊,种啊的事,周四郎每天忙进忙出,都快要脱一层皮了,每天晚上天一黑还是坚持去他的草棚里睡,每天早上再被周五郎过来一脚踹醒。
但不管多累,他还是坚持去看守姜地,用他的话说,都到这步了,不能前功尽弃,这可关系着他还债的问题呢。
虽然他去了草棚也是挺着肚子呼呼大睡,说不定人家把姜都给拔了他都发现不了,但只要他住在那里就是威慑,说真的,姜还真没再丢过。
他觉得一定不是因为人家秋收太累没空来偷姜,而就是因为害怕他的英勇和勤劳所以才没人来的。
收完了瓜豆,大家都没来得及歇一下,水稻便成熟了,天气也开始变化起来,时不时的就要下雨。
为了赶农时,除了钱氏和满宝几个小的,周家上下都要下地,今年周家添了一个周喜,速度比以往要更快一些。
一捆捆的稻子被扛回院子,哪怕累老周头脸上也带着满满的笑容。
因为劳动量太大,满宝把自己的存款全都掏了出来给大家买肉吃,钱氏也不吝惜粮食和钱,亲自下厨给大家做吃的。
所以一月的秋收下来,虽然大家又黑又瘦,但精神却很好。
老周头把闺女叫到身边,让她算一算今年他们家要交多少税收。秋收结束,他们就要交税粮了。
老周头想起去年老四的事,抬头瞥了他一眼,道:“今年老大带着老二老三和老五去,老四留家里。”
周四郎低头,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纳秋粮那天正好满宝他们休沐,她也想去凑热闹,于是拉着老周头的手道:“爹,让四哥去吧,我们拿些生姜去卖。”
“生姜能卖了?”
“能了,能了,我们换些钱回来买肉吃吧。”
老周头有些发愁,小闺女怎么整天想着吃呀。
他摸了摸她的脑袋道:“卖了钱让你四哥把家里的债都还上,我们拿钱建几间房,钱要是多,给你也建一间。”
他都想好了,“你是读书人了,怎么也得有间自己的房才行,到时候让你二哥给你做个竹屏风挡上,半间做卧室,半间做书房。”
满宝一听,眼睛大亮,如果有了自己的房间,那她不是想和科科说多久的话就说多久的话了吗?
她立即表忠心,“爹,我分得的钱也给你建房子。”
老周头:……怎么,姜地的钱还要分?那不都是他的吗?
满宝显然不知道老爹的想法,给他算好了要交的粮税后就跑过去找周四郎,“四哥,嫩姜要带叶子卖才好,叶子也是可以炒着吃的,我们家没铁锅,但有铁锅的人家肯定喜欢。”
周四郎眨眨眼,问道:“你咋知道的,你吃过呀?”
满宝流着口水道:“没有,我朋友告诉我的。”
“是白家小公子吧,姜叶和什么炒好吃,告诉我,我要卖时人家问起来我也好回答人家。”
“和肉呗。”满宝觉得世上一切东西和肉炒在一起都会好吃的。
周四郎显然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点头。
科科无奈的道:“其实清炒的味道更不错,也可以和鸡蛋一起炒。”
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菜谱,现在满宝种的这种姜就是从商城里购买的,繁殖能力特别强,只是一小块就能衍生出好大一块来。
它的叶子也很好吃,现在叶子还嫩,不论是清炒还是炖汤都不错,不过满宝上次试过炖汤了,觉着不好吃,于是她便先把这个排除了,坚持认为姜叶还是清炒更好吃。
虽然她并没有吃过清炒的姜叶。
因为是第一次卖姜,不知道行情如何,所以周四郎也不敢挖太多,挖了一小篓后便拿到河边清洗干净。
今天周家六兄弟都要去县城,就连周喜也一块儿去。
这是满宝坚持的,她是这么和爹娘说的,“那块地上的姜是大姐的,怎么卖,卖了多少钱得大姐自己做主。”
转头又和周喜道:“大姐,自己的钱得自己拿着,这样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你要是让我们去帮你卖姜,我们可是要抽成的。”
周喜好笑的问,“你的钱拿着不也是给家里买肉吃吗?”
“是啊,因为钱是在我手里的,我想给家里买肉就买肉,想买布就买布,但如果在娘的手里,那我肯定是想干什么都不行。”所以满宝从小就知道,自己得挣钱,挣的钱得自己拿。
周喜微愣,略一思索后点头,“行,我跟你们一块儿去。”
周喜在地里倾注的心血也不少,正如满宝所说,这个家里真正属于她的只有那两分地。
一开始她不知道姜能不能种活,所以不太上心,但它们真的冒芽以后,她就很用心了。
施肥,除草,捉虫,她都是亲力亲为,甚至周四郎考虑不到的分株,也是她提出来并帮着做的。
这大半年来,她一直坚持吃药,加上在娘家没有那么累,吃的也比以前好,她的脸色竟红润了不少,手脚也不是一直冰冷的了。
但相应的,她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
周喜之前想养满宝,但母亲态度坚决,她便也打消了这个想法,既然不能养满宝,她又不想嫁人,那便要准备立女户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