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36章

    郑氏看了一眼,见他们画得黑乎乎的,就忍不住道:“这不是这么画的。”

    满宝和白善宝唰的一下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看着郑氏。

    “娘,你会画画?”

    郑氏有片刻的迟疑,“会一些吧。”

    满宝立即放下笔跳下椅子,殷勤的扶着郑氏在她的位置上坐下,提笔沾墨递给她,“婶娘你来。”

    郑氏有些犹豫。

    白善宝已经连连点头,赶紧将他和满宝那几张黑乎乎不成样子的画揉了丢在一边,重新给她摊了一张白白的,大大的画纸。

    郑氏对上儿子亮晶晶,眼巴巴的目光,便不由接过满宝手里的笔,犹豫了一下后道:“你们要画的这个就是说的那个新农具?”

    俩孩子点头。

    郑氏并不懂农桑,没看出这有什么不同,但对画画她还是知道一些儿的,而且她还很擅长画花样子。

    因此想了想道:“这画得照着比例来吧?得把尺子拿来,我用那个画。”

    白善宝和满宝殷勤的给她拿尺子,递点心和倒水。

    郑氏还是第一次在两个孩子这里享受这样的待遇,嘴角忍不住上挑,拒绝了满宝的点心后低头专心的画起来。

    研究生很贴心,给的犁具的结构是分开的,还说明了组装的原理。

    所以郑氏要将那些部件一个一个全都画下来,上面还标了数据。

    郑氏也照着抄写下来。

    满宝仔细地看了看,和白善宝道:“是比你画的好看,也像。”

    “也比你画的好。”

    白二郎也忍不住凑上去看了一眼。

    白善宝嫌弃的挥手,“赶紧写你的作业去。”

    郑氏也嫌弃他们吵闹,于是也沖他们挥手,“你们也写作业去。”

    白善宝便和满宝另外拖了两张椅子坐在白二郎书桌的后面,三人共用一张书桌。

    一个人坐在他们两个对面的白二郎:……

    满宝拿出自己的作业,见白二郎木楞愣的,就问道:“你干嘛呢,作业写完了?”

    白二郎哼了一声,将作业收起来,道:“我不跟你们一起做作业。”

    虽然他们两边的作业不一样,但白二郎还是会有被打击的感觉,所以他不想和他们坐在一张桌子上写作业。

    白二郎走了,满宝和白善宝并不介意,继续低头写作业。

    庄先生可不会因为他们有了一百多亩的大玩具就给他们少布置作业。

    画出来的图样经过满宝和白善宝细緻的对比,确认没有问题后就折起来一併交给大吉,由大吉带去县城找木匠,看是否能把东西打出来。

    大吉当然是不去县城的,他转手就交给另一个家丁。

    刘氏说了,家里的人白善宝和满宝都已随便用,只要是做正经事就行。

    等天气越来越冷,老周家的山药都挖出来,做好留种后,白家的家丁总算从县城扛回来一具犁。

    白老爷和老周头都忍不住来凑热闹。

    当然,白老爷是不太懂这个的,于是后退一步,将主场交给老周头。

    老周头好奇的摸了摸,道:“跟我们平日用的犁也不差多少,嗯,这儿短很多,还是曲的……”

    满宝鼓动他,“爹,你试试看好不好用。”

    “行。”老周头看向几个儿子。

    周大郎和周三郎乖觉的上前拉犁,白老爷连忙道:“家里有牛。”

    说罢就让人把牛拉过来。

    老周头却挥了挥手道:“不用,不用,我用惯了人,用牛反而不习惯了。”

    每年春耕,七里村是有牛轮着使用的,那是朝廷分下来的,当然,是在大梨村养着的。

    需要轮很久才能轮到老周家,老周头当然不可能等着轮到才犁地,所以常用人拉犁,等轮到了,再去种还没来得及种的较为贫瘠的田地。

    周大郎和周三郎将绳子搭在肩膀上,等老周头扶好犁后便往前走。

    才走了一小段,俩人就忍不住咦了一声,停下脚步回头看去。

    老周头也觉出奥妙来,停下犁来用脚碾了碾犁出来的土,又蹲下去用手丈量了一下深度。

    他看向两儿子,问道:“吃力不?”

    周大郎道:“不吃,比以前还要省力得多。”

    老周头点头,道:“我扶犁也觉着轻了一些,但这地能犁得比以前深。”

    白老爷也凑上来,问道:“是不是因为这是新犁,所以犁得深些?”

    老周头看了一眼这个外行人,在心里鄙视了他一番后脸上笑盈盈道:“新犁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是,这东西好,我也不知道它怎么的就省力,但就是两把一样新的犁放在一起,那也是这把更省力。”

    周大郎和周三郎点头,他们可是常年拉犁的人,对使的力气最熟悉不过。

    现在大冬天的,地又干又硬,可不好犁。

    兄弟俩对视一眼,决定得再体会体会这把新犁,于是道:“我们再拉着试试看。”

    老周头也想再试一试。

    于是重新扶了犁,在两个儿子的拉动下走到尽头,要和两儿子搬着犁转向时满宝连忙道:“这个犁能转。”

    大家琢磨了一下才明白满宝说的能转是什么意思,这是不用整个搬动,只要抬起犁尾就能整个转向了。

    老周头更加爱不释手了,连周大郎和周三郎都忍不住上前摸了一把,问道:“满宝,这犁具是你弄出来的?”

    “不是我,是木匠,我不会做木工。”

    第354章

    失落

    周二郎疑惑,“不是说图纸是你给的吗?”

    “是啊,农书上的。”

    周大郎就眼睛就闪闪发亮,问道:“那我们家也能做一具了?”

    满宝点头,小手一挥,“谁都能做。”

    都教会木匠了,难道他们还能拦着木匠不给做吗?

    老周头比较关心的是,“造价高吗?”

    满宝看向白善宝,白善宝则扭头看向大吉。

    大吉,大吉左右看看,最后发现自己无人能看,便道:“木匠不愿意来家里,少爷稍待,我去把带犁回来的那小子找来。”

    “这一把犁因为是第一次造,所以木匠琢磨了很久,木料是自备的,除此外得要九百文的工钱。”

    老周头等人咋舌,这也忒贵了吧?

    家丁继续道:“不过在回来前他说了,若我们还要做第二把,因为已经会做,木料自备,工钱只要八百文,若是量大,七百文五十文也是使得的。”

    老周头的脸色总算是和缓了下来,因为他们平时做犁具就是要七百文左右的工钱。

    他先看向白老爷,笑眯眯的问,“白老爷家里要不要换犁具?”

    白老爷目光微闪,他是不懂这新犁具比旧的犁具好在哪儿,毕竟他虽然知道农桑,却不会真的下田犁地,自然也就不知道这其中的差距。

    但他知道老周头。

    老周头在七里村不敢说是最抠,却也有些出名,最主要的是,农户人家,很少会换这样的大件农具。

    因为每一样都需要花大价钱。

    可老周头没犹豫多久就与他相问,显然这犁具是真的好,好到一个抠门的,家中余资不多的老庄户都心动起来。

    于是白老爷笑着点头,“是打算换一批犁具,大概需要十架左右。”

    虽然确定东西是好东西,但他还是决定谨慎一点儿,先买十架回来试用,若好,再添置。

    老周头就在一旁笑眯眯的道:“那我家就跟白老爷一起下定好了,也拿一架新犁。”

    满宝在一旁喊道:“我们也要四架,这样就有五架了。”

    老周头拍了她脑袋一下,道:“没事买那么多犁具干啥,你那一百多亩地,要两架就足够了。”

    满宝不服气的看向白善宝。

    白善宝就居中取了一个数值,“还是再买两架吧,这样一共有三架。”

    大吉就将这些数字记下,回头报给木匠。

    白老爷道:“我们家订的犁具多,回头还是把木匠请家里来做吧,这样运送木料也方便些,我们也好监工。”

    老周头深以为然的点头,就是,就是,犁具这样重要的东西肯定要盯着看才放心,但一架犁得做好几天,他们总不能天天去县城里盯着吧?

    这种事当然是白家来做,正巧白善宝和满宝也对木匠很感兴趣,所以老木匠带着他两个儿子到白家时,受到了满宝他们的热烈欢迎以及围观。

    被欢迎的木匠父子三人有些懵,满宝问他,“犁具好做吗?”

    “还行,”老木匠迟疑的道:“东家给的图纸挺清楚的,上头又有数据,就是琢磨的时候多花些功夫,倒不是特别的难。”

    满宝就决定晚上回去再给那可怜的研究生一捧土。

    犁具有了,接下来就是犁地了。

    都不用三个人操心,刘氏直接让人从外面给他们买了三头牛回来,还都是犍牛。

    老周头看着眼热不已,忍不住和钱氏嘀咕起来,“你说他们怎么就捨得给三个孩子花这么多东西?”

    有这钱拿去做什么不好?

    钱氏瞥了他一眼,“你不也给了满宝六十亩地吗?”

    “那四十亩的山我们留着也没用啊,至于那二十亩的地,除了几亩还能看外,其他都是薄地,往年都没怎么打理过,犁一遍地,挖个坑把种子丢下去,连草都没怎么除的。一年的出息也不多,给了就给了。”

    老周头道:“可白家给小少爷负责人力物力,等到要耕种的时候就不说了,你且看现在,又是买犁具,又是买牛的,还有雇来的短工,每天得花出去多少钱?”

    老周头想想都心痛。

    钱氏闭着眼睛道:“花的又不是你的钱,你心痛什么?”

    “可花钱的是我闺女,”老周头勉强找出了一个理由,“你说满宝在那边养叼了,回来会不会也这么大手大脚的花钱?”

    “你闺女又不傻,两家的差距在这儿呢,她又体贴,不会这么想的。”

    钱氏现在已经断药了,身体也好了许多,只是现在冬日里没农活儿做,不然她下地去干活儿也是可以的。

    她道:“行了,赶紧睡吧,你闺女都知道冬天要把地翻一遍,你就不知道计划计划?”

    “再等几天吧,”老周头道:“等新犁到了再去翻地,你别说,满宝拿出来的那犁的确好用,我拉了一下,省力不少。”

    “等过两天里长那儿要是还没通知,今年应该就是不用服役了,这地里的活儿我们可以慢慢做。”

    家里这么多田地,不可能每一块都翻到的,不然得累死人,所以老周家每年只翻最肥沃的那些田地。

    今年种麦子去了二十亩,剩下的就更少了,所以老周头一点儿也不急。

    他等着看今年要不要服役,如果需要,那就是老大去了,到时候就把老六也拎去学着扶犁。

    老周头这么想着的时候满宝收到了县城来的信。

    信是周五郎带回来的,他今天去县城卖姜块,去县太爷家的时候,里头的丫头便给了她这封信。

    满宝今天都很忙,直到这会儿才有空坐在桌子边就着油灯看信。

    信是傅二小姐写的,她告诉满宝,她父亲已经定了泰宁县的县令,在赴任前得先回京城述职,加上他好几年不曾回家过年,所以吏部给他披了二十天的年假。

    年假加上回京述职的时间,傅家一行人决定十月十八那天启程离开罗江县,先去京城,再回家过年。

    还有三天时间,傅二小姐希望满宝能够去送她。

    满宝有些忧愁,虽然她觉得她和傅二姐姐还能再见面,但这时还是忍不住对未来迷茫,不知她们何时才能再见。

    哪怕嘴里说着乐观的话,满宝还是忍不住有些失落。

    第355章

    送行

    傅县令要离开了,还是升迁,罗江县里自然有不少人要出城门去送人。

    主要是他的官声还可以,就算普通百姓有些抱怨现在“昂贵”的入城费,但至少不会有其他太过繁杂的捐税。

    比如傅县令住到县衙后就只修缮过一次县衙。

    所以傅县令高升离开,罗江县的百姓还是有些不舍的,但内心深处更多的是些忧虑,不知道下一任县令是怎样的人。

    满宝一大早就就坐着白老爷的马车往县城去,都不必进县城,出了山路后往右一拐就是官道,再往前去一些就是五里长亭。

    那里聚集了许多来送别傅县令的人。

    除了县衙的官吏外,更多的是本地的乡绅。

    作为罗江县不小的一个地主,白老爷当然也要来送别傅县令。

    满宝知道,所以顺便搭乘他的马车过来,白善宝不免好奇,也跟庄先生请了一天假。

    白老爷一看,也觉得孩子应该多见识见识这些场面,于是给白二郎也请了假,他就一人领着三个孩子来了。

    嗯,还有满宝準备的一些土仪。

    他反正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

    满宝让车夫把两只密封好的罈子搬下来,她努力的抱了一坛,白善宝帮忙抱另一坛,然后去傅家的马车里找傅二小姐。

    秋月一直在张望呢,看到满宝一乐,立即和她挥手,双方成功会面。

    满宝把不轻的罈子放下,交给傅文芸,“这里面都是糖,我都密封好啦,你想吃的时候再开启。

    然后又在布袋里掏了掏,掏出一大包油纸包好的糖果,“给你在路上吃。”

    傅文芸哭笑不得,“这点糖要多少钱?”

    满宝大方的挥手道:“都不要钱,送你的。”

    她有些不舍的道:“你走了,以后就很难再吃到我家的糖了。”

    以后他们也要减少一门生意了。

    满宝很是惋惜。

    傅文芸也很惋惜,她的朋友很少,也不知道到了新地方能不能交到像满宝这样的朋友。

    傅文芸看向秋月。

    秋月立即从车上取下一个盒子来交给满宝,傅文芸笑道:“这里面是四条帕子,是我亲手做的,送给你做个念想。”

    满宝开启,就见洁白的帕子上分别绣着梅兰竹菊,而角落里则绣着一个芸字和一个满字。

    满宝还是第一次收到这样的礼物,欣喜不已。

    她收了盒子点头道:“我很喜欢,等你到了地方一定要给我写信呀,我也会给你写信的。”

    傅文芸狠狠地点头,“一定!”

    马车上的傅文萱从车窗里看出来,见她们两个依依惜别的模样便不由好笑,“好了,你们哪来的这么多话说?快上车,我们要启程了。”

    而前头,傅县令也和众人一一话别,正上马车準备启程。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