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老周头现在底气特别的足,“家里又不是没钱,你那五两银子自己收着,以后要是买书啦,买笔墨纸砚都用得着,对了宝儿啊,你现在还是用庄先生给抄的书?要不咱自己买算了……”“不要,”满宝断然拒绝,“先生说他就喜欢给我抄书,因为他给我抄一本书,我要还两本,他转手就能再送给俩人。”
“现在还有人跟庄先生买书啊。”
“有呀,现在地里没什么活儿干,我们上完早课以后先生就会让我们去教室里上课,会有以前的师兄来旁听。”
有时候没人来,庄先生便会在再下课后把课堂移回小院儿,但有时候教室里也挺凉快的,庄先生懒得移来移去,便让他们过去小院儿把茶具等搬到教室里来,
自从只教他们这三个学生后,庄先生便放鬆了许多,很喜欢边喝茶边给他们上课。
老周头听着,觉着庄先生人真是特别好,尤其端午这样的节日竟然都坚持上课。
于是老周头看向老妻,问道:“你说我们是不是要从城里再买些东西给庄先生?只送鸡蛋的话……”
钱氏想了想道:“庄先生现在的衣裳都是白家做的,我们也做不出更好的来,但鞋袜却没人做,不如你买些好一点儿的料子回来,家里给他做几套鞋袜。”
钱氏笑道:“尤其是鞋子,满宝不是说,前儿庄先生喜欢跟他们去田里上课吗?这走地里头鞋子耗费大,得把鞋底纳得厚厚地,走路才舒服。”
老周头现在有了钱,略微大方了些,点头道:“行,我去给你买。”
事情就这么定下了。
钱氏收好了剩下的银锭,便让大家各自散去吧。
老周头帮着钱氏把银锭都放在另一个竹箱里,然后藏在了床头底下。
但他临睡前总是忍不住探头往床下看一眼。
钱氏见了好笑,道:“放心吧,贼既不敢来我们家,老鼠也拖不走银子,安心睡吧,明儿我娘家就来人了。”
钱大舅说了明天会上门,第二天果然便再次来了。
不过今天他们是大白天的光明正大的进村,进村的时候刚好是村里人刚吃完早食不久,天气还不热,所以村子里热闹得很。
在菜园里锄地种菜或除草的有,河边洗衣裳的更是排出了长队,钱家人提着袋子,挎着篮子一进村,全村老小便都看见了。
走过河边的时候,同出钱家村的媳妇,或是跟钱家村里的人有亲的还会招呼一声,然后目光在他们的篮子和袋子上划过,目中不掩好奇。
昨儿不是才来吗?怎么今天又来了?
这一次,钱家人是来看孩子的,所以并不遮遮掩掩,大方的把手中提着的肉,袋子里装的面,篮子里装的鸡蛋露出来给大家看。
本来预定是钱大舅母带着二舅母和三舅母过来,最多再领着几个儿媳妇或孩子来就行,谁知道昨晚上钱大舅躺着躺着心里头有些不安,加上还有些问题要和老周头商量,于是就决定一起过来。
钱三舅一看大哥要去七里村,立即表示也去。
第440章
叫你们背后说坏话
主要是昨儿一趟来回他一文钱也没落着,现在地里也没活儿,他实在是闲得慌,还不如跟着去姐夫家吃顿好吃的呢。
钱二舅母一看,大房和三房的当家都去了,没道理钱二舅不去,于是他们乾脆就一起过来了。
不过原来决定带的儿媳不带了,他们只带了几个孙子孙女过来。
不然一大家子大人来姑姑家吃喝实在是说不过去。
基本上,乡下亲戚去看孩子或产妇带的都是鸡蛋,钱大舅想着今天去的人多,还花钱买了两条肉拎着。
还没到老周家,在河边洗衣裳的大丫二丫等人先看到外公或舅公了,大丫就把衣服一丢,撒开脚丫子就往家里跑,先一步跑回去通知爹娘。
他们一走,村子里不少人便避着老周家的人说起悄悄话来,“怎么今儿还来,昨天不是刚来吗?”
“还提了这么多东西,这次老周头和钱氏吵架这么凶?娘家竟然还提了这么多东西来?”
“不能够吧,都一大把年纪了,孙子都这么大了,为这么点事不至于吧。”
“怎么不值得,一斤麦子能多出二两来呢,金叔那么节省的一个人气急了也是有的。”
“再生气,钱家也不会这么低声下气的,也不看看钱婶儿给老周家生了多少个儿子,做了多少事儿,都这把年纪了,事情闹到娘家,难道金叔脸上好看?”村长媳妇路过河边,听到了她们的议论,忍不住说了他们一句,“你们呀,也是闲的,我看人家就是亲戚来看看孩子,昨天金叔就已经去找过三起了,显然人家老两口没吵架。”
周三起昨天被找上门,老周头前脚离开,后脚这消息就跟长了翅膀一样被许多人知道了。
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是周三起往外说的,他那个嘴巴就没把门过。
有妇人哈哈大笑起来,乐道:“那么大热的天金叔都往外跑,我估摸着不是金叔在生钱婶儿的气,是钱婶儿把人给赶出来了吧?”
大家忍不住笑。
村长媳妇也笑骂了一句,“这话别让金叔听到,不然有你好看的,行了,你们也别总是盯着人家那点儿事,明儿就是端午了,你家包粽子吗?”
“哎呦,去年的糯米一粒都没收上来,粮铺里的糯米贵得跟什么似的,哪吃得起哟。”
“是啊,我家也没做,明儿多烙几个饼,再去割块肉回来就行了。”
“对了,我一大早上的出门想去后头山脚下割些艾草回来插门上,晚上再熏一熏蚊子啥的,结果我到后山一看,那片长得挺好的艾草全都不见了,你们知道谁家割了?”
“哎呦,我家还没割呢,那一会儿得走远一点去田边割了。”
“是不是金叔家割的?”
“可拉倒吧,那么大一片呢,全都给割了,金叔家就算房间多,也不至于要这么多呀。”
不远处正默默洗衣服的二丫心中暗道:没错,就是我爹割的,不仅我爹割了,我娘,我三叔四叔五叔六叔全去割了……
二丫狠狠地搓着衣服,哼哼道:让你们说我爷爷奶奶的坏话,回头我就让我四叔他们去把附近田埂上的也全都割了!
周大郎周二郎他们习惯了早起,主要是现在天亮得快,大家睡得又早,躺在床上也不自在啊。
所以一大早,周大郎和小钱氏一起床就挑了木桶里泡的豆子去磨豆浆做豆腐了。
他们没打算拿到县城里去卖,就在村里换一换豆子,而且就要过节,家里也要吃,再给外家拿一些回去,两桶的豆子都不一定够呢。
而周二郎一大清早的蹲在院子里发呆,正在去帮大哥一起磨豆子,还是休息休息时,满宝哈欠连天的背着书箱过来,然后拜託他帮忙在她门口上多插一些艾草。
要求还特别多,“二哥,你要不用艾草给我编一个球放在我的书架上?”
周二郎问道:“你要这么多艾草干嘛?门口插一撮就可以了。”
“艾草有逐秽气的功效,”满宝道:“其实我们家应该这时节割一些艾草回来晾晒的,晒乾的艾草可以泡脚除寒,还能拿到药铺去卖呢。”
“艾草随处都有,随时割随时晒,药铺便是收,价格只怕连积雪草都不如吧?”
“那就晒上两年,三年,五年呗,”满宝以前也不懂,这不是一直在学医术吗,便知道了些,“越是老艾越是好,也越发的贵重,不信二哥明天去县城的药铺里问一问。”
“老艾?”
“就是今年割了晒了一遍的艾草,明年这时候又拿出来晒过一遍存好,后年又晒一遍,一年复一年,据说三年以上的老艾药性便很温和厚重了。”
满宝道:“这是个好东西,冬夏都可熬水泡脚,沐浴,还能做成条状给人疚体。”
满宝说到这儿目光炯炯的看着周二郎,问道:“二哥,要不我刚你试试,你腰酸不酸。”
“不酸,”周二郎想也不想道:“你不说我差点忘了,端午家家户户都要插艾,县城里总有懒人,不喜欢出城去找艾草的,乾脆明儿我们割些艾草出去卖吧。”
周二郎道:“卖不完拉回家晒,就像你说的,晒乾了收好来,等五年,正好大头娶媳妇的时候可以拿去卖了。”
满宝:“……”
周二郎想到就做,把镰刀找出来,招呼上刚起床洗漱好的周三郎,再去把赖床的四五六叫起来,大家一起去后山割艾草了。
那会儿村里好多人家都没起床呢。
这会儿钱家人一进门,看到的就是堆在院子里的艾草,一堆,一堆的,看着就很壮观。
艾草似乎是在哪儿都长的起来的植物,而且还轻易就能长得很好,明明没人给它施肥浇水,但在一些略微厚土的地方它就长得又高又壮,枝叶繁茂厚重。
因为是打着做生意的想法,周二郎他们割回来的艾草都是品相最好的一类。
钱大舅看了都觉得喜欢,笑问,“怎么割了这么多艾草,家里能用得完?”
第441章
家传
小钱氏迎上去,将父母接进来,笑道:“他们明儿要拿到县城里去卖的。”
钱大舅一愣,怀疑的道:“这东西也能卖?这外头不是随处都有吗?”
“是二郎拿去的,他说能,满宝也说可以,那应该是可以的。”小钱氏笑道:“家里做生意这样的事,还是他们更熟一些。”
“二郎是比较机灵些,”钱大舅看了一眼院子里堆的艾草,没怎么往心里去,笑问闺女,“你公爹呢?”
“去看麦子了,娘在后头鸡屋里,我去把娘叫回来。”
三头立即自告奋勇,“娘,我去,我去。”
“行,你去吧。”
钱三舅则是四处转着找周二郎,结果发现小院那边还有一堆艾草,他正带着周三郎几个在整理呢,他立即嘿嘿笑着上前。
众兄弟看到三舅,立即屁股一挪,给他腾了个位置,“三舅,你们怎么来得这么早?老五,老六,赶紧过去招呼舅舅们。”
周五郎和周六郎一听,丢下艾草就跑了,他们还不喜欢干这活儿呢。
钱三舅就问周二郎,“这东西怎么卖,真能卖出去?”
周二郎就笑道:“我也没卖过,不过我估摸着应该可以,城里没多少艾草,但城里这么多人,不是谁家都乐意出城去割的。”
周二郎计划过了,道:“我就把艾草分成一小把一小把,一把两文钱,要就直接付钱选一吧,不要我也不亏,反正就费些功夫。”
周三郎深以为然的点头,和以前不同,这几年家里啥生意都开始涉及一些,他观念也与之前不同了,“现在又不是农忙,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试试呗。”
钱三舅觉着他们说的很有道理,于是袖子一挽就帮他们绑艾草。
周四郎去柴房里扯了两把稻草来,这是去年留下的,一把艾草用两根稻草绑上,摆放好在一旁,一会儿再抱到阴影里放好,明儿直接放车上拉走就行,这样的生意轻鬆不困难,多好。
不错,老周头同意明天他们拉着牛车出门,主要是去的人多,媳妇孩子一大堆。
当然,更主要的是老周头很想享受一把赶着牛车去赶集的那种感觉。
太阳刚蹦到小半空,老周头就戴着草帽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了。
钱大舅问他,“你这是看麦子去了?”
“嗯,有两块地抽穗晚了点儿,我看看去。”老周头道:“我正想着今天要是嫂子们来,我还得让大嫂帮传个话呢,你们家里的粮食现够吃吗?”
钱大舅咳了一声,道:“缺一些,主要是去年也就种了五亩多一些,前儿麦子刚收下来家里就断炊了,所以早早就晒了麦子磨面,现在家里还剩下的都是后头搓出来的,有三袋左右。”
老周头道:“那也够吃了呀,夏粮再过不久就下来了。”
钱大舅就一脸无奈的道:“本来是够的,但昨儿回去我才想起,我舅兄那边早一段时间就和我说好了,今年要和我借两袋,他去年冬小麦才种了两亩,从二月开始就跟人借粮了,这会儿他麦子一收就得还人,家里又不够了。”
老周头忍不住嘀咕,“他们家人也不少,怎么就种了两亩?”
钱大舅有什么办法?
他歎气道:“去年他家运气实在是不好,河水直接冲垮了河岸,他家那一大片的麦子地和稻田全给淹了,一粒麦子都收不回来,更别说当时还没灌浆的稻子了,借了粮食也没熬多久,家里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一些麦种……”
他们这一片为了保持地力,加上地也足够多,所以很少种冬小麦,他们家也不太确定冬小麦的收成怎么样,所以留够春小麦的种子后,剩下的种子也就够种两亩而已。
偏普通的麦种不像是他们的新麦种,一亩也就收了两麻袋的麦子而已,还是他们农家惯常用的那种小一号的麻袋。
钱大舅道:“他那两个小孙子也才三两岁,总不能看着孩子饿死。”
老周头就问道:“那二哥和三弟呢?”
“他们好点儿,自家够吃了。”
因为人力有限,他们倒是想多挑一些麦子过来,但这不是没挑过来吗?
所以留下的勉强还够吃,但要给钱大舅借给岳家那边却是不可能了。
而且钱大舅也另外有些想法,他想把家里现有的麦子留下,回头当麦种借给亲戚,让他们也试着种新麦种。
好歹来年收成能好点儿不是。
老周头倒是没什么意见,道:“白老爷家里之前拿麦子跟我们村里人换麦种,家里还剩下九袋,我打算买三袋,就够家里吃到夏粮下来了,你要是也要,回头我多买一点儿。”
“多少钱一斗?”
“三十文。”
钱大舅点头,“那是比县城的便宜不少,我那舅兄说,县城粮铺里麦子四十文一斗呢,可粮商下村子里买却只肯收二十八文一斗?”
”啥?“老周头忍不住高声。
钱大舅就笑道:“行了,咱也买不着,那些粮商来我们村收粮,一斤都没收上去。如今家家都难,家外头还有亲戚,有多余的粮食也是先借给要活命的亲戚,有几家愿意卖粮的?”
别的村子倒是偶尔有这么几家,但他们也不是很敢买就是了,生怕以后又有纠纷。
老周头就摸了摸烟杆,当着大舅兄的面没敢抽,“那你是借钱还是借粮?要是借粮,你们家现在不缺粮吃,可不亏了。”
“亏就亏一些吧,吃些亏也是福气,”在这一点儿上,钱大舅和钱氏一样的想法出奇的一致,他笑道:“都是亲戚,为这么点儿粮食难道两家还闹起来?”
娘舅亲,娘舅亲,几个孩子也大了,而且早些年岳家也没少帮他。而且之前他就应承好要借粮的,哪有中途换成借钱的?
钱大舅道:“你帮我也买三袋吧,明儿我让大郎他们过来挑回去。”
“不用,”老周头道:“后儿吧,让大郎直接给你们用牛车拉过去。”
老周头没想到大舅兄会买三袋这么多,要知道他家里现在还有麦子呢,这是打算买了借给岳家两袋,还要换下一袋麦种来分给亲戚?
老周头咋舌,心中暗道:幸亏他媳妇听她的话,不然这家要是像大舅兄这么败,那肯定是没钱的。
钱大舅却突然问起牛的事来,“我听说你们家的牛是赊的?”
“是,赊了三两银呢。”
“三两就能买下一头牛不错了,还是赊回来的,可惜当时里正来我们村说是家里没多少积存的钱粮,当时要是知道冬小麦能当麦种卖出去,我也去赊一头了,也不知道现在县衙还有没有牛赊。”
老周头:……
钱大舅也就惋惜一下,他得看看这些买三袋麦子要多少钱,其实他也想买一头牛的,那样干活儿要快很多。
第442章
己所不欲
庄先生放下课本来,与白善宝和满宝道:“你们将刚才讲的内容整理成册,再仔细的琢磨琢磨,有不解之处先自行讨论,再不能解便问为师。”
俩人应下。
庄先生便走到白二郎身后,看着他写作业,好一会儿他才微微点头,这才背着手走到教室后面几排。
那里此时正坐着几个少年,都是之前在他这儿读书,年前刚辞学回去的。
庄先生走到他们身边,含笑问道:“可有问题吗?”
少年们纷纷起身行礼,红着脸道:“先生,你再教我们一些做账的本事吧,我,我们就要去县城找活计了。”
以前上课的时候再认真也会走神,现在却是后悔不已。
庄先生就笑着,“你们几人的算学学得还不错,这并没有什么难的,而账房想要做得好,光靠书本上的知识还是不够的,等去了县城要多听多看少说,看看老账房们是怎么做的。”
庄先生道:“平时多勤快些,多学一些他们的长处,总能学到他们的本事的。”
庄先生拿过他们的算筹,一粒一粒的归位,道:“你们先打算筹给我看吧,基本上你们算筹打得好,那就没问题了。”
因为刚入门的账房,也只能打算筹或抄账册而已。
少年们激动的点头,拿出算筹来等着先生出题。
满宝他们头都不带抬一下的,因为今天庄先生讲课的速度加快了好多,而白二郎也只是往后看了一眼就继续埋头写作业。
听过了早上庄先生讲的课,又旁听了一下白善宝和满宝他们的进度,他觉得,如果他再不努力点儿,回去一定会被老爹抽的。
庄先生现在对他们抓得很紧,午食到了也没让他们乱跑,甚至都没让满宝回去用午食。
刘老夫人一般都会让厨房给他们准备午食送来,自从大课堂没有后,他们师徒几个的饭食多数情况下会由白善宝家负责。
老周家在开年后就给善宝家送了一袋碾好的米,老周头估摸着,以闺女隔三差五回家吃一顿午食的闺女,那袋米足够她吃到过年了。
毕竟一天就一顿饭不是吗?
除此外,老周家基本上每隔一天就给白家送些菜蔬过去,都是自家菜地里种的,新鲜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