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小钱氏抹了抹眼泪,道:“我就是没想到先收的是满宝的孝敬儿,你和爹娘说了吗?”“说了,户籍都拿来了。”
小钱氏松了一口气,“明儿你绊住满宝,你和老二亲自去,记得把铺子记在满宝的名下。”
“我知道,你就放心吧。”
小钱氏彻底放下心来,靠在床上道:“虽然这是满宝的孝敬,但爹娘都还没有呢,记在满宝名下,以后她出嫁了给她做嫁妆。”
周大郎就看着她笑,“你想的可真够多的,特特的记在满宝名下,难道还怕爹把铺子昧下?”
第509章
热闹
小钱氏脸一红,嘟囔道:“说什么呢你,爹可不是那样的人。”
她顿了顿后道:“只是我想着,家里人越来越多,如今大家是一条心,但孩子们渐渐大了,这人一多,想法就不免多些,就算知道那铺子是满宝出钱买的,该给满宝做嫁妆。”
“可时间一长,经年累月的,不免就有忘记的。等满宝要嫁人,最少还得等上六七年呢,我估摸着爹娘心疼满宝,或许要上八九年才嫁也是可能的,到那时候再把爹名下的铺子给满宝带去做嫁妆,恐怕家里有人心里不舒服。”
小钱氏低声道:“既如此,不如一早就记在满宝名下,到时候她要带走铺子也是名正言顺。”
别说什么记在她的名下,这铺子既不是她带进来的嫁妆,也不是他们大房自己用私房钱买的,等以后公爹婆婆百年了,这些东西都是要拿出来分的。
小钱氏自然也有自己的私心,想着,若为了这么一间铺子乱了家里的人心不值得;若真要乱,实惠也该落在自己人这边。
而满宝显然是被划归为自己人的。
当然,这话小钱氏就不会和周大郎说了,因为在周大郎心里,妹妹是自己人,弟弟们侄子们自然也是自己人的。
反正这会子夫妻俩已经商定,是必要把铺子记在满宝名下的。
第二天一早,周四郎便叽叽喳喳的和他爹商量,让大家都去县城里帮忙,“里头的桌椅板凳得买,里外还得打扫,看有什么东西需要置办趁着年前就给办好了,一过完年就可以开张。”
老周头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挥手道:“行,除老三媳妇和老四媳妇在家带孩子外,其余人想去的都去吧,对了老大,顺道再买些吃的东西回来,家里之前备下的年货或许不够。”
他道:“你们这两日吃的也太多了些。”
他决定铺子买下来得去村里好好的逛一逛,这一来一回肯定是要拎些东西的。
而且,他们家在县城里买了铺子,也是要上报给里正知道的,上门的时候也得拎些好的点心才行,最好还得拎一条腊肉……
想着这些人情往来,老周头是痛并快乐着,叮嘱了一番周大郎要买的东西,就挥手让他们走了。
周大郎决定架着牛车去。
满宝不与他们一起坐,直接跑到了村口和白善宝他们一块儿坐着去,至于钱,一大早的,她刚装好背篓就被周二郎拎过去了。
这么多的银子,就这么丢在背篓里,他哪里放心,所以还是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才安全。
这种事满宝是不操心的,爬上了牛车便和白善宝商量一会儿等她办完了事去哪里吃好吃的。
白善宝道:“不是说拿了契结文书后去找杨县令看一看吗?我们去杨县令家吃好吃的?”
“咦?好呀,好呀,”满宝乐道:“听说杨县令要娶媳妇了,我们可以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白二郎哈哈的笑问,“你们去做滚床童子吗?”
白善宝就推了他一把道:“做滚床童子怎么了,这是福气!”
满宝道:“成亲的事多着呢,你一看就是家里没办过喜事的,一点儿也不知道,我们能帮的事多了去了。”
白二郎:“……哼,过不了几年我大哥也要娶亲了,介时我自然知道。”
这边说得热闹,后头的牛车里更是吵轰轰的,周大郎都忍不住走远了点儿,让坐在车上的大头自己架着车。
周六郎跟他们说够了话,就跑到前面去蹭白善宝他们的牛车坐,孩子们一看,二头和三头也爬下牛车溜了过去。
一群孩子上上下下都不用等车停,蹦下去跑过去就又一蹦,便又上了牛车。
孩子们凑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哪怕是看到路边的一朵野花,他们也能揪着说半天,明明是那么的常见……
这下大吉都觉得头疼了。
一群人吵吵闹闹的往县城去,刚到城门口,他们便在城外找了个棚子停下,交了两文钱让人代为保管看守牛和牛车。
这是今年秋收后才搭起来的棚子,听说是城里一群无所事事的混混搭起来的,因为杨县令去了入城费,每到农闲时候或是过节,进城的人就很多。
一些牲畜拉着车就进去,以至于城里的街道上都有一股牛粪味,后来杨县令便有了规定,“凡是进城的牲畜,包括但不限于牛、马、驴、骡,只要当街拉屎,须得主人清理,若不能清理,那就要交给当街巡逻的衙役两文钱,以做清扫街道的费用,一次收一次钱。”
后来便有人在城外搭了这个棚子,离城门口不远,但也不是很近,就在道路两边,特别的宽敞,而后头还有无数的空地可供使用。
不论停下的是牛车、骡车、还是驴车,全是一辆两文钱,嗯,马车除外,据说是根据车的豪华程度来收钱的,反正他们上次架着马车来时被收了五文钱。
把车和牛留下,拿好了作为凭证的竹条,大家便呼啦啦的进城去了。
坐在铺子跟前的门槛上发呆的石晓恩一抬头,看到带着一大群人呼啦啦走来的满宝张大了嘴巴。
他就是卖个铺子而已,至于吗?
知道周大郎他们是来收拾铺子的,石晓恩松了一口气,拿出了写好的文书和房契,道:“我请了里正来做见证人,一会儿应该就到了。”
满宝看过,确认契结文书没问题,便要在上面填下大嫂的名字,小钱氏连忙道:“满宝,这个让你二哥来吧,你不是要和小公子他们去看县太爷吗,总得买些东西去吧?”
小钱氏笑道:“你们先去买东西,这铺子我们自己弄就行。”
周二郎笑着问,“石大爷,满宝,是已定了一百二十两契结吗?”
石晓恩看了他们一眼,慢慢的颔首道:“对。”
周二郎就接过满宝手里的笔,笑道:“快去吧,不要跑远了。”
满宝就悄声道:“二哥,我们还想去找杨县令看一看文书呢。”
第510章
贵重的笔架
周二郎同样低声道:“不用如此麻烦,有里正做见证,石大爷在县城里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不会骗我们的,且一会儿我们就拿了契结文书去县衙上录了。”
满宝一呆,问道:“今儿不是休衙吗?”
“是,但你四哥认得一个书记吏,虽然休衙了,但你四哥去找,他应该愿意帮忙上一下文录,所以今天就能办好。”
满宝很是惊讶,挠了挠脑袋问,“这么急的吗?”
周二郎笑着点头,“我们虽然不是很急,但能定下的时候自然是定下心里安定些,且爹娘还在家里等着呢。”
石晓恩一直站在一旁等着他们商议,他们的声音很轻,但他也能听到些只言片语。
他掀起眼皮看了他们一眼,对满宝道:“你哥哥说的不错,能定下自然是定下比较好,不过我的人情现在城中不值钱了,也找不到帮你办理文书的人,你们能找到人自然是最好的。”
满宝眨眨眼,点头应下。
她直觉这里头有什么东西是她还不知道的,她决定事后问一问哥哥们。
于是她走了,白善宝和白二郎连忙跟上,道:“我们还得买东西给杨大人?那钱不够了。”
满宝就大方的挥手道:“没关系,我有钱。”
她从自己的布包里拿出一串钱,拿着道:“我们去看看集市上有什么东西卖。”
“买些点心吧。”白二郎提议。
白善宝却道:“他们家厨娘出做的点心比外头的还好吃,我们送点心他也不吃,有啥用?”
满宝点头,道:“可惜现在集市上没什么果蔬,不然买些果子去也是好的。”
三孩子逛着逛着就走到了书铺,三人下意识的往里探头一看,满宝就一眼看到了一个雕着小猴子的笔架。
白善宝和白二郎也看到了,三人一起冲上去看,看到一个笔架上有三个形态各异的小猴子,或是嘴巴,或是尾巴,或是脚正接着口子,笔一挂上,就好似是三个猴子的嘴巴、尾巴和脚在挂着笔一样。
三个孩子看得哇哇的,眼睛闪闪发亮。
书铺掌柜看到熟人,立即笑眯眯的从柜台后走出来,笑看三个孩子,“小公子小娘子们又进城玩儿来了?”
三人一起点头,满宝问:“掌柜伯伯,您这样的笔架还有吗?”
“没有了,”他笑道:“就这一个,整个罗江县再没有第二个了。”
三人惋惜得不行,不约而同的伸手摸了摸那笔架,同时表达出一个意思——想要!
掌柜笑得眼睛都快要眯起来了,问道:“两位小公子和小娘子可真有眼光,这笔架可是很难得的,亦是我求了许久才得的。”
三人一听这话就有不妙的预感,白善宝收回了手,问道:“这个笔架售价几何?”
掌柜笑眯眯的伸出两根手指头道:“二两银子。”
这下满宝也恋恋不舍的收回了手,道:“用的木料很普通啊。”
“正是因为普通才二两银子啊,要是用料讲究,以这雕工可就不止是二两了。”掌柜的将笔架对准三人,指着上头的祥云及惟妙惟肖的猴子道:“就这雕工,要是匠者用的是上好的紫檀木,那二十两也是卖得的。”
满宝瞪眼,那都能买几头牛了?
白二郎恋恋不舍的收回目光,问白善宝和满宝,“要买吗?”
白善宝想了想,道:“我们承他关照许久,送一个贵重的礼物也是应该的。”
满宝一想也是,先看向掌柜,“能不能再便宜些?”
掌柜惊诧的看他们,“你们要一起买?”
不应该是竞价吗?
三人一起点头,道:“我们要送人的,掌柜伯伯,你便宜些呗,干脆一两半卖给我们吧,正好我们也好分派,一人半两银子。”
掌柜的眼珠子都快要瞪出来了,瞪着满宝道:“哪有这么砍价的,一砍就是一小半去,不行不行,二两……最少给你一两九百钱。”
白善宝:“一两六百钱呗。”
“就一两九百钱。”
白二郎道:“那就再多加一百文,一两七百钱呗?”
白善宝和满宝想踩他的脚,奈何他们和掌柜的之间没有格挡,不太好不动声色的踩。
掌柜的笑眯眯的道:“一两九百钱。”
在三人的软磨硬泡下,掌柜的总算是让了一步,一两八百钱给他们。
三人便开始凑钱。
掌柜的一边给他们包礼物,一边问,“你们这是要送给谁啊,也真是够大手笔的。”
罗江县很小,别说一两以上的东西,就是五百钱以上的东西就算是大件了。
三个孩子一起凑钱买了这么贵的礼物,就算是见多识广的掌柜都有些惊讶。
白善宝道:“送给县太爷的。”
掌柜的就忍不住眯着眼睛乐,看着三孩子连连点头,“有前途啊,有前途。”
小小年纪就知道送礼走关系了。
三人可不知道掌柜的想法,他们拿了礼物便回去找周大郎他们,他们觉得这么贵的礼物不能白出,于是决定提前去一些,这样也好让杨大人家的厨房准备他们的午食。
周大郎他们已经等到了里正,在他的见证下签了契结文书,把购置铺子的一百二十两银子拿出来当着里正的面交给石晓恩。
里正看他们交接完,拿了石晓恩和周大郎给的红包便背着手走了,临走前看着石晓恩摇头叹息,却是什么话都没说。
满宝他们回来时,石晓恩也走了,周大郎他们正带着人上上下下的清理铺子。
满宝跑进去,问道:“文书签了吗,在哪儿呢,给我看一看。”
小钱氏就笑道:“已经交给你二哥四哥带去县衙上录了,你们给县太爷买了什么东西?”
满宝轻咳了一声道:“我们凑钱给他买了一个笔架。”
“只买了笔架吗?应该再买些点心之类的带上的,”小钱氏道:“去人家家里做客可不能失礼。”
在小钱氏看来,笔架是很廉价的东西,他们家里孩子们用的笔架都是周二郎用竹子给大家做的,简单得很。
满宝没敢告诉他们笔架多少钱,上下看了一圈,每个人都嫌她碍手碍脚,她便往外走,“那我走了。”
“走吧,走吧,”连小钱氏都挥手,“不过也别玩得太晚,最迟申时就要回来了。”
她知道三个孩子身后一直有大吉跟着,放心得很。
第511章
踩呀踩
县衙休衙,杨和书这两天都没什么事儿做,满宝他们找上门来时,他正在家里自己弹琴作乐子呢。
一见满宝他们,便立即招手笑道:“你们来得正好,我正觉得无人陪我说话呢。”
三人跑上去,杨和书坐在敞开的亭子里,但脚边却放着一个火盆,见满宝眼睛亮晶晶的盯着他的琴看,便笑问,“想学吗?”
满宝点头,白二郎摇头,白善宝却道:“我会。”
“哦?”杨和书看了看白善宝,笑道:“你这样的年纪的确也应该学音律了,你们先生还没开始教你们?”
三人一起摇头,白善宝道:“但我祖母有教,偶尔习之而已。”
杨和书点头,“学些音律好,闲时可抒散心情。”
白善宝眨眨眼,但他祖母教他时不是这么说的,祖母说的是,读书人都会些音律乐器,不然以后出去会被人耻笑。
杨和书兴致起来,干脆给他们讲起琴来,讲了好一会儿才收口,问道:“你们今儿怎么有空来找我玩儿?”
白善宝就从大吉手里接过礼物,道:“我们还给你带了礼物呢。”
三人将他们决定吃遍整个县城的主意告诉了杨和书,杨和书看着三个孩子,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乐道:“真是难得的童趣,你们昨儿都吃了什么好东西?”
县城就那么大,就算现在摆摊的小摊小贩多了,也不够长居此处的杨县令吃的,所以不论他们说起什么吃食,杨和书都吃过。
四人一边讨论起美食,一边拆了礼盒。
看到里面的笔架,杨和书怔了一下。
三个孩子都特别得意,问杨和书,“好看吧?整个罗江县可就这一个笔架,我们花了好多钱才买下的。”
“……”杨和书忍不住问:“花了多少钱?”
“反正很贵就是了,”白善宝道:“够我平日买十副笔架的了。”
杨和书点头,“那是挺贵的了。”
可惜他有点儿欣赏不来呢?
杨和书又盯着那充满童趣的笔架看了好一会儿,摇头失笑起来,将其交给下人,道:“摆到书房里去吧。”
下人应下,小心翼翼的把笔架抱下去。
知道满宝要在县城置办铺子了,杨和书便一乐,“你家的日子现在是越发好过了,已能买铺子了?”
“是我买了送我嫂子的,我爹可舍不得买。”满宝将她爹的那番话一字不漏的告诉了杨县令,道:“我估摸着,不攒上三五年的钱,我爹是不会舍得拿出钱来买铺子的。”
杨和书便笑道:“你父亲的话原也没有错,这世上有天灾人祸,亦有旦夕祸福的说法,家里多留些现钱总是好的。对了,你大嫂那铺子打算拿来做什么?”
“做吃食。”
杨和书便一拍掌,大乐,“我猜也是,到时候我一定去捧场。”
满宝便开怀的笑起来,“杨大人,你也觉得我嫂子做的饭菜特别好吃是不是?”
杨和书侧首想了想道:“倒也不是十分的美味,我吃过比你嫂子做的饭菜更好的,且不知凡几,可你嫂子做的味道也不差,最主要的是,不知为何,吃得让人很尽兴。”
杨和书哈哈的笑道:“也有可能是因为每次吃的时候,你们家的人用饭都香甜,我看着便也觉得好吃了几分。”
杨和书统共在老周家吃过两次饭,还是因为要和老周家买麦种的时候才去吃的。
说实在话,他还是挺喜欢吃小钱氏做的饭菜的。
满宝骄傲起来,道:“到时候大人去了,我让我大嫂给你算便宜些。”
杨和书笑着点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