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周二郎走上前去,将篮子交给二头,道:“二头啊,不,立威啊,你把这些笔架给大家分了,分完了就去写作业,别调皮知道吗?”“知道了爹。”
周二郎一点儿也不信,不过他今天有点累,不想教他了,于是挥了挥手走了。
今年七里村过年比往年更热闹了些,主要还是今年大家筛选出了不少好的麦子,被白老爷和杨县令以麦种的价格买走了,所以大家赚了一些钱。
有了钱就忍不住多买些好吃的,有了吃便想着穿,有了穿就忍不住再给孩子们买一些玩儿的。
所以村子里便比往年热闹,而老周家则是更为热闹。
一是他们家人多,二则是因为老周家刚买了铺子的事,这算是七里村,除了白家外的头一份。
就是村长家也没能在城里买铺子的,所以大家都很激动,大过年的又没事干,便忍不住聚到了老周家聊天说闲话。
他们还观摩了一下满宝写好的旗子,纷纷夸赞,“好啊,好啊,读书就是好啊。”
“字写得真好,跟城里那些旗子一样。”
“你认字吗你?”
“我不认识,但我就知道写得好。”
“所以还是读书好啊,看满宝现在多聪明。”
“那是人家爹娘生的好吧,满宝打小就聪明。”
“那可不一定,她小时候是聪明,但也没现在这么聪明啊,她才多大啊就给挣回来一个铺子了,我觉着还是读书的缘故,这越读书,人是不是也能越聪明?”
“不对,不对,这脑子是天生的,你就是不读书,那你也比别人笨,你读了书还是比别人笨。”
“可拉倒吧,你看金叔家的大头和二头,以前不也老老实实,傻乎乎的,跟村子里的孩子一样吗?可你看他们读书以后是不是比别的孩子更显得机灵些?”
“你怎么知道他们不是生下来就比别的孩子聪明的?他们读书,那满宝也读书了,他们不也没超过满宝去吗?”
对方竟然说不出反驳的话来,然后因为这一个问题,俩人差点打起来。
满宝生怕出去被他们拉住各种寒暄,所以在大头他们的帮助下,踩着梯子爬上墙,再从墙上跳到了外头,然后背着装了书和作业布包就跑去白家做作业去了。
第517章
开店
初三才过,小钱氏便和周大郎一起去县城,将县城大街小巷的饭馆子吃了一个遍,也问了一个遍,然后定下了他们菜品的价格。
初四下午,周二郎他们就在家里收拾出一些米面和豆子,在傍晚时拉到了县城给他们夫妻。
因为是第一次开店,大家都很紧张,家里大部分人都去了县城帮忙,床上睡不下这么多人,大家便顶着寒冷将一楼饭馆刚买回来的桌子和凳子合在一起,拿了从家里带来的铺盖便简单的躺在上面睡觉了。
满宝和年纪小的几个孩子留家里,要第二天才能去凑热闹。
大家还以为新店刚开,来的人应该不会很多,而且他们在县城认识的人也不多。
谁知道一大早,店门刚开没多久,爆竹刚放了第一遍,杨县令便背着手站在了门口看,然后领着万田进店去了。
县城里的一些帮闲本来是来摸情况的,一看到杨县令便躲到了一边,见他带着下人给人送了一份礼,便琢磨开来,“不是说,买铺子的是七里村的一户普通人家吗,怎么杨县令都亲自来道喜?”
“谁知道呢,反正就是认识了,叫我们的人都离远点儿,我们这位县令看着笑眯眯的,脾气可不小。”
“真是倒霉,好容易新开了一家铺子,竟然也是有背景的。”
围在店外看热闹的人渐渐散了,也有人跟着杨县令一起进店吃早食。
特别是附近同样开店的邻居,这几乎是一种习俗,为了以后更好的相处,人家新开店,只要主人家还和善,大部分都要上门贺喜一两声的。
而对于老周家这样开饭馆的,他们更喜欢了,因为打探内情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钱。
不仅附近的非同行会上门,同行也会暗暗的派人上门来吃一顿,好打探虚实。
而才上街的人看见铺子里这么多人,一看又是新店开张,便也忍不住好奇进来买些东西吃。
不错,我罗江县的人就是这么爱凑热闹。
反正吃谁家的早饭不是吃呢?
就是因为这样,开张第一天竟然是意外的忙碌,本来他们家的人够多了,只是第一次做生意,人手虽多,却也手忙脚乱的,一直到老周头和钱氏带着几个孩子来到。
他们天没亮就开始出门,所以才能来的这么早,见店里乱糟糟的,这桌定下的东西却是端给了那桌,大头和二头站在柜台后收钱,也是满头大汗,倒不会算错,就是不记得人家吃了多少东西。
钱氏一看这样不像话,便皱着眉头对乱窜的周喜道:“你和你二嫂回厨房里去,一心只管好厨房里的事,外头不用你们管。”
又对正给人端盘子的周四郎和周二郎道:“你们两个到柜台那儿去,老二收钱,记不住人和东西就让他们先付钱,老四把人领着去坐好,大头,你帮你二叔,二头,你去收拾桌子,和你大伯三叔五叔六叔从厨房里把东西都端出来,招呼好客人。”
钱氏这么一分派,大家便有序多了,虽然还是忙乱。
钱氏前后走了一遍,对满宝道:“你去柜台那里帮着你二哥他们,他们记性不行,你得把人记住,别让你四哥他们把早食送错了地方。”
满宝应下。
三头和三丫四头也被派出去收拾桌子了。
这样的事并不难,他们在家里也经常做的。
满宝的记性是一向好,而这两年更好,且心算还快,客人刚把单点完她就算好了钱,于是告诉周二郎。
还满头大汗掰着手指头算的周二郎松了一口气,立即报给客人听,然后收钱。
这样一来,速度便快了不少。
满宝看着付了钱的客人被大头引到一张桌子上坐下,记下了他的位置,在大哥他们叫着菜名端出来时,她便指了位置给他们看。
这样一来,不过一刻钟,店里便有序起来,不像一开始那样吵闹了。
坐在店里吃饭的客人也感受好了许多。
坐在二楼的杨和书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目光最后落在了正站在后院入口处的钱氏和站在柜台后的满宝身上,他忍不住微微一笑,转身拿起筷子夹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口。
一旁的万田看了自家少爷一眼,果断的把目光移开。
但杨和书却还是看向他笑道:“我总算知道周满这孩子像谁了,我就说嘛,那周金看着也不似很聪明的人,她那几个哥哥,虽有精明的,但还差了少许,今儿一看,原来是女儿肖母。”
万田只能点头,“那位周太太看着是很果决厉害。”
早食的时间慢慢过去,老周家的人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还有不少的人是直接买了东西就打包走的,所以速度很快。
除了二楼上的那一桌贵客外,一楼大堂里的客人慢慢走光。
老周家的人几乎累瘫在凳子上,于是大家成功的把二楼上的贵客给忘了。
满宝则是不知道二楼上还有人,见客人都走光了,就大松了一口气,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道:“可真累啊。”
大家深以为然的点头,周大郎道:“比犁地还累,这生意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才说着话,两个人冲进了店铺,大家还没来得及看清人影便哀嚎一声,周六郎忍不住叫出声,“不想有客人了呀。”
叫老周头一巴掌给拍在了脑袋上。
“你们这是怎么了?”冲进来的白善宝见他们都瘫坐在凳子上,忍不住瞪眼,“有人来捣乱了?是谁,我让大吉帮你们。”
看清是白家的两位小公子,大家不约而同的松了一口气,纷纷道:“没有,没有,今日一切顺利。”
小钱氏揉着手臂问道:“小公子,你们吃早食了吗?”
“已经吃过了,”白善宝笑吟吟的让大吉将两份贺仪送上来,“这是家祖母和堂伯准备的贺礼,祝大嫂生意兴隆。”
小钱氏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接过贺礼道:“多谢小公子,多谢老夫人和白老爷,午食便在店里吃吧,现在你们和满宝先去玩一会儿,若是肚子饿了就告诉我。”
白善宝笑着应了一声,走到蔫了的满宝身边,问道:“你们这是怎么了?”
满宝:“累的,真是太累了。”
白善宝就挠了挠脑袋问:“可有需要我帮忙的东西?”
“有呀,帮我把钱数出来吧,我记个账,看看早食卖了多少钱。”
第518章
计划
此时离午食还有一段时间,饭馆里便没了人,大家休息了一下便开始干起活儿来。
在钱氏的安排下,周大郎他们去挑水的挑水,采买食材的采买食材,因为今天客人出乎意料的多,昨天带来的菜蔬以及今天买的肉不够用了。
剩下的人,洗碗的洗碗,收拾桌椅的收拾桌椅,小钱氏则带着周喜和何氏等人负责厨房里的事。
要做馒头,要醒面做面条……
满宝几个小的则将今天收到的钱都拿出来,一枚一枚的串起来,一百个一串,十串一吊。
他们卖的吃食不贵,且寻常百姓家多是用铜钱,所以并不会收到银子。
大家串铜钱也串得很愉快,大家一边数着钱一边说闲话,二丫从后厨记了账目过来,“小姑,你看,这是今天大伯母她们用去的面粉数量和菜蔬,昨晚我便算了一下,一笼包子大概要面粉……”
二丫算出来了一个大概的数量,又道:“今天一大早做的两桶豆花也都卖出去了,那豆花就是我勺的,我数了一下,一桶约有六十碗……”
满宝将此记下,算了一下大概能卖出去多少钱。
白善宝看了一眼道:“差的似乎有些大,这是怎么弄的?”
二丫叹气道:“今儿奶奶和小姑还没来的时候店里太乱了,有好些吃了没付钱就走的,也有些收错了账的。”
满宝皱着眉头道:“这样不行啊,现在我们家人多还这样,等过两日我们回去了,那大嫂他们岂不是更忙不过来?”
“我看别的饭馆人也多,却井然有序,并不需要很多伙计,”白善宝道:“你们或许应该去看看别家的铺子怎么做,然后安排学着安排,一开始自然会手忙脚乱,毕竟不熟,但做上几天应该就熟练了。”
满宝一想也是,“我知道他们是怎么安排的,柜台这里一般就一人,跑堂的两个,厨房那里就不知道了。”
杨和书便坐在二楼听他们在楼下讨论得热闹,总算是吃饱喝足,将筷子放下。
“多少人吃了多少亏才琢磨出来的法子,因为他们读过书,略一想便能轻易的从别人那里学过来。”杨和书摇头叹息,“可惜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点啊。”
万田不说话。
杨和书很忧伤,“明明读书有这么多的好处,大家怎么就不爱读书呢?”
楼下的人总算是听到了杨和书说话的声音,这才想起来,县太爷还在楼上呢。
满宝将数好的钱和记好的账簿放到抽屉里,便和白善宝他们一起上二楼,“杨大人,你是在劝学吗?”
“是啊,”杨和书给自己倒了一碗水,道:“可惜我从年前劝到年后,也没多少人愿意读书,更别说考入县学了。”
他再度看了一眼白善宝,问道:“你果真不考虑来考县学吗?若你县学的成绩好,我可以向府学举荐你,到时候你可以直接入府学,都不用考试。”
白善宝认真的思考了一下,还是摇头道:“多谢大人,我还是想自己去考府学,我年纪还小,我觉得我总能在十四之前考入府学的。”
杨和书一听便知道他自己有计划,他感兴趣的问道:“你是怎么打算的?”
白善宝道:“我和先生谈过,十四之前应该能考入府学,进学两年后看有没有机会考入国子监学,入冠之前能参加科举试就行。”
杨和书便抚掌笑道:“不错,不错,以你的才智,入国子监应该没问题,对了,你打算考太学,还是四门学?”
“当然是太学了,”满宝看向白善宝,“国子学上不了,太学总是可以的吧?”
白善宝对自己虽然也挺有信心的,但先生总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他很谨慎的道:“我会努力的,但太学也只取五百人,我未必就能考入。”
杨和书却对他很有信心,现在白善宝年纪还小,学识就不弱于国子学的某些人了,再年长几岁考入太学问题应该不大。
不过,杨和书垂眸想了想,也不一定,毕竟不仅国子学,太学也是能靠祖荫进学,且人数并不比国子监少。
杨和书转眼看着楼下,转开话题笑道:“你们家这铺子的位置不错,手艺也不差,以今早来看,以后生意也必定不差。”
满宝也是这么想的。
但情况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样,新的店铺一连热闹了两三天,然后就慢慢开始冷下来了。
每天依然有不少人进店吃饭,但数量却好似刷的一下从天上掉到了半空中。
饭馆第一次出现准备好的食材没有全部卖出去,且还剩下许多。
周大郎他们也不傻,仔细的留意了一下,才发现之前三天来他们这儿吃饭的客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城里其他饭馆的人提供的。
或许是吃过了他们家做的各种东西,了解了虚实以后,他们便不再上门了。
客人便一下少了不少。
加上一些爱凑热闹的人,他们有可能更喜欢就近买些吃食,自然也不来了。
周大郎他们琢磨到了这个点儿,便也不急了,“这做生意的,还是得看店老与否,看来明日起准备的食材要少些了。”
小钱氏点头,“让家里其他人回去吧,人既然少了,就不必耽误这么多人手在这里。孩子们也要准备去上学了。”
“前头有我和老六也足够了,后头你一个人能行吗?”
“一时半会儿估计还不行,我想请大妹留下。”
周大郎想了想道:“也行,大妹给你打下手。”
夫妻两就这么定下了,其他人自然是听他们的,这三天周大郎和周六郎他们也都练出来了,如今客人又不是前两天的多,应付前面问题不大。
而后厨就更没问题了,小钱氏是做惯了厨房的事的。
大家呼啦啦的回家去,老周头只叮嘱道:“像米面一类的东西,从家里拿,不够的也从村子里买,别从粮铺里买,太贵了,不划算。”
他道:“今年家里种的粮食就不往外头卖了,全留给你们做生意,至于豆子,管够,家里不够的,从村里买也简单。”
第519章
益州行
农家地里种的豆子有很多的用处,豆子可以煮菜,还可以做豆饭,当然,大部分时候是卖给粮商的。
豆子可是很重要的饲料,牛马皆爱吃,尤其是马,好的草料里是要掺进一些豆子的。
这样养出来的马才毛发油亮,所以以前老周家的豆子多数时候也是卖给粮商的。
只是自从小钱氏会做豆腐以后,家里的豆子便很少往外卖了,加上村子里时不时的有人拿豆子与他们换豆腐,家里的豆子便不少。
以前他们做了豆腐让周二郎拿到县城来卖生意便不错,如今直接把铺子开到县城来,做豆腐更方便了,加上小钱氏从满宝那里知道了好几道关于豆腐的做法,自己又改了一些,有关豆腐的菜品便不少,也算是钱记饭馆的一个特色。
豆子便宜,做豆腐除了耗费力气和时间外,比其他的菜更划算。
但老周家如今最不缺的就是力气和时间了。
做了一段时间,周大郎发现了铺子里每日需要的豆腐和豆花很多,干脆就花钱买了一口石磨回来放在铺子的后院里,每天一大早,他可以和周六郎轮流推着石磨研磨豆子。
偶尔午食过后豆腐不够,下午也可以再做一次,比之他们之前要挑着豆子到街尾的磨坊去磨豆子,还得给钱更方便。
杨县令就很喜欢吃他们家的豆腐,各种豆腐,也因此,慢慢的,钱记饭馆在县城打出了名声。
客流量渐渐稳定下来。
而小钱氏和周喜对铺子里的事也越发上手,周大郎回家农忙时,小钱氏和周喜带着周六郎便能将铺子撑起来。
加上大头几个大孩子偶尔放假休沐了也会去帮忙,铺子里便不是很忙了。
认真说起来,整个七里村可能最忙的反而是庄先生和白善宝了。
庄先生如今要带着新学生,又要加重白善宝的课业,所以很忙。
满宝也很忙,不过她的忙是隐性的忙,庄先生如今虽然还让她和白善宝上一样的课,对给她布置的作业却不会那么多,所以表面上看她挺轻松的。
奈何莫老师给她布置的作业多了呀。
以前她是快要睡觉了才抽出大半个时辰进去教学室听一下课,白日里再看一看医书就行,作业什么的也都随自己心意做或不做。
但也不知道为什么,莫老师突然就加快了她的进度,老师布置了作业,她不做是会心虚的,
满宝唉声叹气的学着医术,也忙得不要不要的。
到了年底,大头大丫和二头二丫便正式从学堂里结业,他们在学堂里已经学会了算盘,也学会了简单的做账。
老周头觉得他们学的已经够用了,大头他们也这么觉得,主要是先生与他们提过,他们已经把《诗经》学完了,来年要考虑学一下《大学》了,四人翻了一下小姑的课本,又晕头晕脑的听她说了一下《大学》要学的地方,四人果决的表示爷爷说得对。
于是四人正式从学堂里结业了,同时和他们一起结业的同窗也有几个,他们陆续也学了四五年的时间,不考科举,基本上学的东西就已经够他们用的了。
老周头把四个孙子孙女叫到一起,看着他们打了一遍算盘以后,满意的摸了摸胡子,就让他们轮流到铺子里去帮忙,主要负责收钱和记账。
尤其是大头和二头,他道:“等你们在自家的铺子里做熟练了,就出去找账房的活儿干,花费了两年的时间,你们好歹学了一门能安身立命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