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满宝无言,“如果是我,我肯定也会选择这样的地方躲,他们为什么就不搜呢?”白善宝:“那人发现大吉了吗?”
“开门那么大的动静当然发现啦。”满宝道:“所以我觉得今天晚上他不会再来了。”
白善宝略一思索就明白了大吉的想法,点了点头道:“这样也好,若那人真是刺客,也太危险了。”
不仅他们本身危险,他们背后带来的麻烦更危险。
他们是绝对不能跟刺客扯上关系的。
事实上,昨天晚上来这儿的人也很懵,他打开橱柜时看到里面有个小包袱,打开看到里面的馒头和药时他就知道他被这户人家的人发现了。
他当时心脏剧跳,根本来不及多思索,加上外头又传来了开门的动静,他便下意识的把橱柜里的点心全卷了一起带走。
根本来不及还想前一晚那样布置好假象。
黑衣人直接开了门快速的离开,他没有直接回他的藏身之处,而是先躲了起来,结果他等了半天没人来追他,这才悄咪咪的回去。
他是逃掉的两个刺客中的一个,二公子受了重伤,且城门关闭,他们才不得不留在这里。
他回到藏身之处,将包袱打开,仔细的检查过里面的药粉和药草,都没发现什么问题。
二公子看了一眼后问:“那户人家是干什么的?”
“我听过墙角,是一户读书人家,其中有位公子在府学中读书。”
“府学呀,”二公子轻笑一声道:“那一定是个顶聪明的人,你只去了一次他就猜出了你的身份。”
“那二公子,我们……”
“东西留下,我们换个地方。”二公子道:“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告发我们,但还是谨慎些好。”
第612章
城门开
大吉没有去跟踪一探究竟,满宝和白善宝也将此事压在了心底,只在晚上趴在窗口那里往院子看一看,在点心没再少过后,他们就知道那个人不会再来了。
这似乎是好事,但不知为何,满宝和白善宝总觉得心里有些不好受,一连两天都有些低落。
因为外面不太安定,周四郎和周立君也不好出门做事,每天待在院子里也有些垂头丧气的。
已经过去四天了,官府依然没抓住刺客,昨天又有官差跑来查了一遍,这一次要敷衍得多,但也搜检了一遍,总有人粗手粗脚砸坏东西,这引起了大家很大的不满。
周四郎偶尔出去巷子里蹲着,跟邻居们抱怨那些官兵太过粗鲁。
不过这一次他们或许是察觉到了大家的不满,也有可能是因为上面的要求,没人敢再顺手拿东西。
虽然如此,大家还是抱怨不轻,“铺子都好几天没开门了,这一日就要亏去多少钱呀。”
“如今菜蔬都涨价了,城门再不开,我们家连菜蔬都吃不起了。”
“别说菜蔬了,现在大街上二十步一岗,凡是路过的男子都要检查一遍,没见巷口卖水的老郑都没来了吗?听说昨天他推着一车水过来,被检查了五遍,身上的钱都被搜走了……”
“所以现在还得我们自己去挑水,出门的时候身上还不能带钱和值钱的东西,不然非得给你搜干净不可。”
“唐县令怎么不管管,竟让王府的兵来搜检。”
“嘘,你小声些吧,自端午那日后,谁再敢说益州王的坏话,那就是跟刺客一样心怀恶意,小心跟严家巷子那边的严三一样被抓走。”
大家议论声一顿,安静了片刻便说起其他的话题,“你家还有咸菜吗,我想着买不到菜蔬,用咸菜拌一拌馒头也不错。”
“有倒是有,但也没多少了,我倒觉着你家院子里种的嫩黄瓜不错,可以切了腌酸,那也是很可口的……”
周四郎听够了八卦便跟人打了个招呼回家去,庄先生知道了外面的议论,垂下眼眸想了想道:“城门封不了多久了,现在还抓不到刺客,益州王府恐怕会加重搜检,你们这两日尽量不要出门了。”
周四郎应下,正好今天他去买了不少菜蔬回来,可以减少外出。
而城门开的比庄先生预料的还要早,就在他们议论的当天傍晚,唐县令派重兵把守住城门,然后将城门打开了。
所有还滞留在城中的人,搜检过后,又能找出三个以上互相为证的同伴便能出城去。
如今还滞留在城内的人多为壮年。
因为在之前的四天时间里,唐县令一直开着小城门,妇孺老幼,只要不是携带能藏人的行李,都可以在检查过后出城去。
益州王府的常长史脸色沉凝的看着,见剑拔弩张的气氛缓下,这才扭头看向唐县令,“唐县令能保证拦下刺客吗?”
“已经四天了,你们把益州城都来回翻了三遍了,找出人来吗?”唐县令道:“找不到人,再封着城门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开了城门,将人引出来。”
“这么多人,又多为青壮,你能认出刺客?”
“不能,”唐县令理所当然的道:“你们不是说他们受了重伤吗?四天没医没药,只要他们敢来,士兵一搜,自然就搜出来了。”
“万一他们上了药伤好了呢?”
唐县令便隐含讥讽道:“城内所有的医馆药铺都叫你们接手了,他们还能上哪儿拿到药?秦侍卫不是信誓旦旦的说,他们身受重伤逃不了多远吗?”
常长史没有再说话。
因为要搜查,所以速度很慢,可再慢,两边城门大开,一个一个的放出去,聚集在城内的人也在慢慢的减少。
天还没黑,要出城的人全都出去了,刺客还是连个影子都没有。
常长史脸色越发冷凝,“会不会是前几天从小城门里跑了?”
“不可能,”唐县令慢吞吞的道:“小城门里只放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以及妇人离开,当时秦侍卫也是派了人在一旁看着的,出城的人不会有问题。”
常长史忍不住呢喃,“那他们到底藏在了哪儿呢?”
唐县令没说话。
常长史很快回过神来,看向唐县令,眯着眼睛道:“唐大人是出了名的刑名高手,也查不出他们在哪儿吗?”
唐县令垂下眼眸,一脸感叹的道:“这些刺客很高明,唐某至今一点线索也没有。”
常长史皱起了眉头。
唐县令便问,“你们可有从他们的来历里查出什么来?”
常长史立即绷紧了脊背,沉重的摇头道:“没有。”
唐县令便没有再问,他看了一眼下面空下来的城门,转身道:“走吧,今天晚上你们还可以再查最后一遍,明日城门就要容许进出了。”
常长史脸色有些难看,跟着唐县令下了城楼。
常长史回益州王府去了,唐县令不知道他能不能休息,反正他是不能休息的。
他直接骑马去了刺史府,明刺史刚送走一拨同僚,才坐下喝了一口茶唐县令就来了。
一看到他明刺史就有些头疼,挥了挥手让下人退下,他带着唐县令去后面的书房。
“人都出去了?”
“嗯,至少聚集在城门口处的人都走了。”其他地方的他就管不着了。
明刺史示意他坐下,盯着他的脸问道:“你果然不能抓住刺客吗?”
唐县令抬起眼看他,“大人,下官只是个小县令,益州王府这么多能人异士都抓不住他,我怎么抓得住?”
他冷笑一声道:“说是要全城搜检,但也并没有每家每户都搜过,而刺客的来历都是益州王府在查,我又不是神仙,总不能凭空断出刺客在哪里吧?”
说的也是,明刺史叹了一口气,“王府内争斗严重,本来我是想接过此事的,毕竟查不出刺客,我等也脱不开干系,但我才去接触,便发现这里头水浑得很,想了想便罢了,宁愿在这里被弹劾,也不能掺和到王府的内斗中去。”
唐县令深以为然的点头,所以他不想和益州王府打交道便是因此。
“总之,今天晚上是最后一次,今晚过后,谁也不准再扰民。”唐县令道:“都快五天了,益州城民心才稳,我不想因此再出事。”
明刺史点头,“张大人那里也是这个意思。”
不然,也不会强硬的在今天大开城门了。
第613章
亲事
城门一开,大家的生活便渐渐回归了正规,虽然进出城门的检查依旧很严格,好歹城内的菜蔬是供应上了。
也没官差在大街上设岗,见着一个壮年男子便拦住要搜查。
周四郎又等了两天,确定不会走街上平白被人抓走后就带着周立君上街去了。
满宝也能偶尔去逛一下书铺了,大家的忙碌又回到了从前。
周四郎问满宝要了家里给的钱,带着周立君走街串巷的买了不少的东西,决定带回县城里去卖。
庄先生知道他要回去一趟,便写了信,将身上的银子分出一大半来给他,托他带回去给他儿子。
其他人也都有要带回去的东西。
周四郎已经习惯了,把东西放到马车上便架着马车出门。
早上城门一开便出城,到日落之时刚好能回到罗江县,他连夜将庄先生的信和钱送去庄家,第二天也不急着回家去,而是要把手里的货物脱手。
这一点都不用他多费心,小钱氏和周喜在县城扎根后认识了不少人,他回来的东西又多是些鲜艳的布料,还是很好卖的。
只半天的功夫,周四郎便把带回来的货物给出手了,这才要架着马车回家。
“大嫂,我想着这次带些麦种过去,我和立君到外头的村子里问过,也有人家种新麦种,但种的人少,主要是新麦种太贵了,如今倒是些大户人家和富户种得多。”
周立君道:“我去粮铺里看过,新麦种贵得很,一般的乡户人家很少会去买的,我跟附近那几个村子的人商量过了,把麦种卖给他们。”
“他们信你?”
“自然是信的,我们一起干过活儿,他们也知道我是罗江县来的,新麦种就是从我们这儿出去的。”
周四郎又不是一开始就要做这个生意,他与那些人结识是因为一起在大街上找活儿干,一来二去的便认识了。
后来春忙时,他想要到益州城外附近几座山上找些菌菇卖,被他们带着往村里走过,这才知道他们都还是用的旧麦种,说起种麦子来,他才有了这个想法。
“虽然白老爷和杨县令给的钱也不少,但他们要求太严格,须得是筛选出来的种子才行,而卖给他们的麦种却没必要这么严格,我们价钱也少拿些,总比把剩余的麦子吃进肚子里或当普通的麦子卖掉要好。”
小钱氏道:“还是得选一选的,咱可不能坑人,这种子可是事关一年的生计呢。”
“我知道,大嫂您看我像那种坑人的人吗?”
小钱氏:其实还是有点儿像的,不过她不说。
周四郎正要回家去,一转身就看到关辛进到后厨来了,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关辛习惯性的进来,看到周四郎也愣了一下,然后立即热情的道:“四郎从益州城回来了?正好,今儿中午我们兄弟喝一碗。”
周喜站在厨房门口:“喝什么?”
关辛立即道:“喝水,喝水,嘿嘿嘿……”
周四郎:……
小钱氏对关辛笑着点了点头,解释道:“他还得回家去呢,等改日有时间了再上来陪你喝一碗。”
小钱氏给周四郎收拾了不少吃食,将他推了出去。
周四郎指着店铺问,“这是怎么回事?他怎么到我们家后厨去了?”
“喜答应他了。”
周四郎瞪圆了眼睛,“那爹和娘……”
“爹和娘虽然都不太乐意,但前段时间又是收麦子,又是插稻秧的,他直接和军营请了长假回去帮忙,又每天买了肉,忙进忙出的……”
周四郎就明白了,这是松口了。
他撇了撇嘴道:“这是没成亲的时候,成亲以后谁知道?当年刘大郎没成亲前来我们家不也挺殷勤的吗?”
“你大姐嫁出去后还在店里帮我,每个月都能分一笔账,正巧关辛也没地,只在县城买了个小宅子,以后有我们看着,他要是敢欺负你大姐,你们兄弟几个难道是吃素的?”
小钱氏道:“这会儿和以前不一样,以前刘家离得有点儿远,你大姐又不说,她被欺负了我们也不知道。”
“这会子,我们天天能见着,关辛在这儿可没有家人亲朋,就是闹起来,咱家也不怕。”
周四郎听着颇有一种地霸欺负人的感觉,反倒有些许的同情起关辛来了。
“既然答应了,那这亲事……”
“已经定下了,”小钱氏道:“爹的意思,喜是二婚,没必要弄得太隆重,请一些亲近的亲朋来就好,日子最好选在农闲的时候,五月不太合适,过了六月地里又忙起来,所以多半是六月中旬的时候吃酒,你去了也得和满宝说一声,让她回来。”
周四郎应下,“我们肯定得回来的。”
周四郎回到村里,家里的麦子已经大部分晒干收起来了,连选好的麦种都被白老爷和杨县令给买走了。
听见周四郎自己做起了麦种生意,老周头高兴的带着几个儿子连忙筛选出十几袋最好的麦子,“虽比不上挑穗挑出来的麦种,但肯定比旧麦种好。”
他笑眯眯的道:“你先卖着,要是能卖得出去,家里的不够,村子里还有不少人家有呢。”
周四郎没想到老爹这么支持,高兴起来,只是才高兴,老周头就继续道:“记得把挣的钱拿回来,对了,满宝在益州城怎么样了?庄先生怎么不给她休沐啊,这益州城离村里又不远,放三天假就能回来了……”
老周头念叨着要让满宝回来看看他这个老父亲,周四郎没告诉他,庄先生放假了,只是幺妹没想到要回来时。
只道:“爹,满宝现在忙着呢,每天要读很多书,学很多东西,连玩都没时间了。”
老周头就心疼起来,“她是个姑娘家,其实我觉着她学得够多的了……”
见他又是这个调调,钱氏忍不住道:“行了,你不是还想着满宝多读些书以后会治病吗?”
她对周四郎道:“你告诉满宝,让她安心在那边读书,家里没别的事,别总是想着回家。”
周四郎应下,道:“娘,我刚在县城里看到关辛了。”
“嗯,”钱氏道:“你大姐和他的亲事定下了,明日我拿着他们的八字上道观里去算一算日子,回头你记得带满宝回来送大姐出嫁。”
钱氏道:“再忙也得回来。”
周四郎应下。
第614章
药方
满宝知道大姐要成亲时,整个人都惊呆了,然后苦恼起来,“那得给大姐准备什么礼物呢?”
白善宝道:“钱。”
他道:“给了礼金,她缺什么自然会去买,这是最好的礼物。”
满宝想了想,觉着他说的虽然很有道理,但总觉得这个礼物不走心,所以她道:“不行,我要认真的想一想,送礼要么送人家缺的,要么送人家喜欢的。”
满宝问周立君,“你说大姐缺什么,喜欢什么?”
“大姑缺的可多了,”周立君掰着手指头道:“缺钱,缺衣裳,缺首饰,嗯,还缺孩子。”
又道:“大姑也喜欢钱,喜欢衣裳,喜欢首饰,喜欢孩子。”
周立君小声道:“我娘说,大姑的心病就是以前没生下孩子。”
“那不是刘大郎的错吗?”
“是啊,但大姑心里很不好受,总是担心。”
满宝表示她竟然一点儿也不知道。
周立君瞥了她一眼,她当然不知道了,小姑年纪比他们还小,大姑怎么会跟她说这样的事。
也就是她娘在跟她爹感叹时偶尔被她听到了她才上心的。
周立君偷偷地瞄了一眼四叔,小声道:“小姑你还记得吗,以前四叔还想把自个的孩子给大姑养呢,结果大姑想养你。”
满宝瞪圆了眼睛,在自己的记忆里翻了翻,似乎是有过这么一回事。
她忍不住摸了摸下巴,“那看来孩子很重要啊。”
周立君点头,点到一半见小姑神情不对,她忍不住紧张起来,问道:“小姑,你该不会是想送大姑一个孩子吧?”
满宝赞许的看了她一眼,“你真聪明,我才一想你就猜到了。”
周立君:“……这孩子得自己生吧,这个你怎么送?”
“不知道关大哥有没有毛病,万一他也生不出孩子来……”满宝皱着自己的小眉头道:“如果他没问题,大姐这儿也没问题,要孩子应该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