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周立君梳着满宝的头发道:“小姑,你的头发可真好。”乌溜溜的,又黑又直,一手捧起能从手心里滑落,大丫也很艳羡,“我娘让我养头发,可这头发怎么养呀?”
满宝想了想后道:“你等着,我回头就查医书,等知道了就告诉你。”
大丫抿嘴笑,“好。”
四个小姑娘一起探讨梳头发,将她们才得的珠花往头上插,耳环也戴上,然后换了新衣裳跑到堂屋那边给大家看。
屋里顿时一片热闹。
钱氏将满宝拉到身前,满眼的欣慰,“我们家满宝长大了。”
老周头深以为然的点头,然后守夜过后才睡了三个时辰就醒了,外面天色还昏暗着呢,不过鸡早就打过鸣了。
隔以往,老周家也有人起了,但大年初一是特别的日子,不会有谁赶这么早起来的。
所以钱氏听到动静便抬头看了他一眼,见他摸出那条闪闪的腰带,便忍不住叹气,“昨晚上还没看够呀,都说了是假的。”
“要不是假的,那得花多少钱?假的也是满宝的孝心。”
钱氏哼了一声没说话。
老周头便拿着腰带坐到床边,小声的道:“我想着把这东西找个盒子装了,我们把它埋到老二的墓里,算是满宝给他的怎么样?”
钱氏顿了一下道:“你就不能埋点儿好东西?这都是中看不中用的东西,你哪怕给他打个银锁也比埋条破腰带的好呀。”
“那怎么一样,这是满宝送的,我打的银锁又不是她的孝心,再说了,哪有往墓里埋银子的,那不是……”暴殄天物吗?
钱给活着的人能吃能用,给死了的人有什么用?
说着话,老周头已经摸出一个盒子来了,将腰带折好后小心翼翼的放进去,道:“今天我带满宝去坟上,让她多给老二磕两个头,我也跟老二说一说,满宝越发的出息了,让他和弟妹在底下好好的保佑保佑满宝。”
钱氏低声应了一下,也睡不着了,爬起来道:“今年家里过得比往年好,你也给爹娘多烧些纸钱。”
“放心,我让大郎他们早买好了,不会短了爹娘花用的。”
活着的时候他们没钱,死了的,这钱还是可以多给一些的。
因为守夜,满宝难得的晚起,最后是被敲门声敲醒的,她爬起来往外一看,大头他们也被叫醒了。
大年初一祭祖,家中的男丁是必要去的。
至于女孩子,老周家似乎一直就满宝一个跟着去,因为打小如此,满宝以前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但这次去益州城,接触的人多了,满宝才知道,有些地方,女孩子是不能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去祭祖的。
她一边洗脸一边左右看,问在灶上忙活的大嫂,“大嫂,大丫她们呢?”
“还没起呢,昨晚上睡得晚,估计得太阳出来了才起床呢。”
满宝忍不住嘟囔道:“为什么她们不去祭祖?”
小钱氏顿了一下后回头与她笑道:“她们辈分小,你是长辈才要去的,去的时候多替她们磕几个头,让老祖宗们保佑她们将来找个好夫婿知道吗?”
满宝应了下来,拧了毛巾后道:“还是保佑她们健康平安,前程似锦吧,以后赚很多很多的钱。”
小钱氏露出笑容,“好。”
第774章
钓鱼
满宝跟着哥哥们去到墓前,老周头让周大郎他们在周银的墓边挖了一个大洞,他就将一个盒子放进去,再把泥填上,从附近挖些泥土来隆起坟头,与大坟头融为了一体。
满宝看得愣愣的,问道:“爹,你往二叔墓里放了啥?”
老周头“嘘”了一声,左右看了看,发现附近暂时还就他们一家,这才放开声音道:“也没啥,就是昨晚你送我的腰带。”
满宝愣住,半响才问道:“爹,你埋它干嘛?”
“送给你二叔看一看,说不准他喜欢呢?”反正也不是多贵重的东西,他拿着也戴不出去,还不如给弟弟呢。
满宝挠了挠脑袋后看着她爹道:“爹,你跟二叔的感情真好。”
周大郎和周二郎把坟整好,听到满宝的话沉默了一下,跟小叔感情好的不是爹,是他们好不好?
不过算了,这种事自己知道就行,没必要宣扬出去。
满宝将祭祖的肉和饭拿出来摆好,周三郎点了一把香,给了满宝三支,大家纷纷作揖祭拜。
满宝把香插好以后还跪到地上磕头,老周头在一旁道:“多磕几个。”
正想起身的满宝便又跪好多磕了几个,“爹,够了吗?”
老周头笑眯眯的点头,“够了,够了。”
满宝跟着哥哥们,领着侄子们给这附近的老祖宗们都磕过头,便等着老祖宗们吃饭。
满宝习惯性的从祖父的坟前拔出三根香来走到不远处的一个坟前,上香请坟的主人一起过去用饭。
这是自她有记忆以来,每次来上坟都要做的事。
老周家的人蹲在墓地周围看着,并没有告诉满宝坟里的主人已经移到了这边来,由着她去那里拜了拜。
都拜了这么多年,要是这会儿不给拜,孩子才要问为什么呢,满宝又那么聪明……
大年初一多是祭祖,或是上山去拜神仙,还有到村口的榕树底下烧香的,也不知道拜的是什么。
满宝他们回到家时,早食都还没准备好呢,好些人都还没起床,她蹲在大门口放空了一下脑子,便走到河边去玩水,不,是看水。
她随手捡了跟棍子,就蹲在河边里拨水玩儿。
白善走到河边时就见她正一人蹲在地上打水打得欢快,便从地上捡了一块石头扔过去……
石头溅起的水花扑在满宝脸上,白善见了哈哈大笑起来。
满宝抬头看见他忍不住笑开,隔着一条河大声问道:“你怎么来了?”
白善便也走到河边蹲下,捡了石头往河里扔,回道:“我家才祭完祖宗,我觉着待家里烦闷便出来走一走。”
大年初一不兴去人家家里做客,也就能在路上走一走了。
满宝笑道:“我也是,你看,冬天的水是不是比较清澈,我刚才看到好些小鱼在游。”
白善探头往里看了好一会儿才道:“太小了,也不能吃,不知道水渠那边有没有大鱼,不若下午我们去钓鱼?”
“今天是初一,不好出门啊。”
白善道:“我们悄悄地去。”
悄悄地去是不可能的,因为白善的身后总会跟着一个大吉。
不过他们也没惊动很多人,白善跑回家去吃了早食,提着两根鱼竿就出门了。
满宝则找出了小锄头和小竹篓,俩人河边一汇合,便顺着河流往上,走到了大渠那边,找了块看着还挺湿润的地便开始挖蚯蚓。
挖着挖着满宝有些疑惑,“河里的鱼都是吃蚯蚓的吗?”
白善道:“可能吧。”
满宝:“那蚯蚓钻到了塘泥里,难道鱼也能跟蚯蚓似的钻进去吗?”
白善:“也吃菜叶子,水草和泥吧?不然河里也没这么多蚯蚓给它们吃呀。”
“那我们要是挖不到蚯蚓,用菜叶子钓鱼能钓着吗?”
白善:“你可以试一试。”
满宝道:“一会儿试,不过我们挖到蚯蚓了。”
大吉就在大渠边上找了块还算干净的草地盘腿坐下,百无聊赖的看着他们蹲在地上折腾。
等他们终于挖够了蚯蚓,便找了块看似水草丰美的地段开始下勾。
满宝道:“我四哥说了,水草丰美的地儿鱼多,它们都还爱躲在草根底下,就是不好钓,总是会拉到水草。”
白善不在意的道:“没事,我家的钩子特别多,要是断了,我们再装一个。”
满宝就放心大胆的在水渠里下勾了。
钓鱼比的就是耐性,俩人搬了找了些干草铺在地上坐着,便开始等着鱼咬勾。
白善问她,“我们什么时候去给先生拜年呢?”
“初三吧,白二今年还要去他舅舅家吗?若不去,初四初五也可以。”
“那就初三吧。”他家的亲戚都不在这儿,也只用去白二郎家拜一拜年,并不忙。
而满宝每年都只去钱家而已,一天也足够了。
俩人就这么坐在水边说闲话,坐了大半天,倒是也有鱼咬勾,但就是钓不上来。
俩人也不急,等到下响肚子饿了,便把鱼竿一收回家去。
已经晒着太阳在草地上睡着的大吉也从地上爬了起来,幽幽的跟了上去。
他还是更喜欢跟着少爷在七里村的日子,清闲自在,却也不算虚度光阴。
不像在益州城,似乎忙忙碌碌,但总觉得一天下来什么事儿也没做。
当然,还处于学习阶段,恨不得一刻钟掰成两刻钟来用的白善和满宝是体会不到这种感觉的。
他们提着空竹篓回去,碰见村民们在村子里坐着说话便抬手打了一下招呼。
有人看了一眼他们的空竹篓,忍不住笑道:“没钓着吧?咱村里那些还留下来的鱼都快要成精了,可不好钓。”
满宝问:“那笨鱼呢?”
“年前全叫我们捞得差不多了,对了,你家里捞得最多,你三哥带着你五哥,一天两桶鱼的往家里拎,怎么,没晒成咸鱼给你留着吗?”
咸鱼是不可能的,打回去的鱼,差不多都叫周二郎拿到集市上去卖了,剩下的不是被他们自家吃了,就是被小钱氏做成了鱼酱封在坛子里。
知道满宝去钓鱼,小钱氏还以为她是馋鱼了,道:“昨天晚上你怎么不多吃几口?今天大集也没人去赶集呀,真想吃,我让你大哥去河里下篓,或许能抓到一些。”
满宝摇头,“不是想吃鱼,就是想钓鱼。”
小钱氏便笑着挥手道:“那就是闲的,出去玩儿吧,明天大嫂带你回舅舅家。”
第775章
话唠
小钱氏是每年都要回娘家的,周大郎自然要跟着,毕竟那不仅是自己的岳家,也是自个的舅舅家。
除了夫妻俩,儿子闺女也是要带回去的,还有没成亲的弟弟妹妹,多数时候也要跟着他们回去。
满宝是必定跟着的,往年周五郎和周六郎也都会跟着,但今年周五郎要跟自个媳妇孩子回岳家,周六郎怕了被人催婚,也决定在家装乌龟,打死不出门。
便只剩下满宝还热情满满的跟他们回家了。
初二一大早,各人各自散去,整个老周家就只剩下夫妻两个和一个周六郎了。
老周头嫌弃得不行,指使周六郎干活儿,“把家里的木柴劈一劈,趁着家里人少,把厨房收拾干净了,中午我们就简单的吃点儿面就行。”
当然,揉面煮面这样的事是周六郎干的,老夫妻两个就坐着等吃。
满宝去钱家三个舅舅家里晃了一圈,收获压岁钱若干,不过她现在长大了,不像以前那样满村钻着拜年了。
到了舅舅家,她便老老实实的坐着,只跟表侄子侄女们玩儿。
没办法,表哥他们都是跟哥哥他们一样的岁数,差的有点儿大。
钱大舅母往外看了眼乖乖在院子里和人玩的满宝,悄声和小钱氏道:“这才大半年没见,满宝看着长大了许多。”
小钱氏笑道:“孩子嘛,长得快,出去走一圈就懂事了。”
钱大舅母点头,小声问道:“那她现在还粘你吗?”
“不还跟以前一样吗?”
钱大舅母就松了一口气,笑道:“那就好,我就怕你们姑嫂间疏远了,对了,大头也能说亲了吧?”
小钱氏点头,“不过那孩子不急,他现在正和他四叔往外倒腾东西呢,我想着等他也长一些本事再说亲,至少得会犁地,知道种地吧?”
小钱氏发愁道:“他叔叔多,上头又有他爹在,到现在还没拿过犁呢,我和他爹商量着,开春让他学着犁地去,等把地里的活儿都学会了,自己有了主意,就可以说媳妇了。”
这是钱家的教育方式,钱大舅母再熟悉不过,她点了点头,“不过我觉着这种地的事也随缘,你不还有一个铺子吗?以后这铺子也是要留给大头的,还不如现在就教他做好铺子里的事。”
小钱氏却道:“那铺子以后是要留给满宝的。”
钱大舅母忍不住低声道:“满宝现在还能看中这一个铺子吗?我听人说,你们家四郎把生意都做到益州城的县太爷府上了,就是满宝给牵的线是吗?”
当时他们运粮是从村里请了人的,送去的粮食直接送到了县衙,也卸在了县衙的粮库里,有官吏直接交接。
甚至还有人看到过他们进屋里去清算银子,当时来去都是满宝领路,还有人看到满宝和唐县令站在一起说话。
这种事,只要有一人说了,转头就能传得整片区域的人都知道,何况钱家还是老周家的姻亲,钱大舅母不止一次的听人提起这事。
满宝这么出息,他们大房是最高兴的了。
因为满宝她孝顺呀。
她不仅觉得小姑钱氏是她娘,还把她闺女小钱氏当娘待,前年更是直接给她闺女送了个铺子。
那简直比养个儿子还孝顺,钱大舅母不高兴才怪。
她低声道:“我看这铺子她既然给了你就没想着再要回去,你还不如就给大头留着……”
小钱氏忍不住叫,“娘——”
“好好好,我不说,”钱大舅母点到即止,道:“反正这是你们老周家的事,我也就那么一提,我就是想着大头要是有个铺子,那要好说亲许多。对了,你有看上的人家没?”
小钱氏摇头,“等过了明年秋收我再看看。”
母女俩略过了这个话题,钱大舅母拿着做好的芝麻糖出去,冲孩子们招手,“糖做好了,快来吃吧。”
大家便跑上去,钱大舅母拿了一个碗装得满满的塞进满宝的手里,“你别跟他们挤,一会儿把你衣裳挤坏了。”
满宝从碗里拿了一块芝麻糖咬了一口道:“不会的,大舅母,你做的芝麻糖真好吃,和大嫂做的一样好吃。”
钱大舅母笑眯了眼,道:“你要喜欢吃,下午回去的时候我给你装一袋,拿回去慢慢吃。”
满宝连连点头,高兴的道:“谢谢大舅母。”
芝麻精贵,但糖更精贵,往年钱家可舍不得用这么多糖做芝麻糖,但去年收成不错,好的麦种卖给了白老爷,好的新麦子给了老周家,赚了不少的钱。
所以钱大舅母才舍得做这么多芝麻糖,还放这么多糖。
甜得不腻,又有芝麻的醇香,满宝特别的喜欢吃,差点吃饱了糖吃不下饭。
中午他们是在钱大舅家里吃的饭,钱家二房和三房都过来吃,这也算是每年的习惯。
大家坐了两张桌子,满宝和表嫂们坐在一起,被拉住各种问,主要是问益州城热不热闹,和他们的县城有什么区别,她在益州城里都干什么……
满宝本来就爱说话,这么多人给她捧场,她说得更多了,一直到下响吃过晚食被小钱氏扯回家,她都还有些意犹未尽。
表嫂们站在一旁目送他们一家走远,都齐齐松了一口气。
大表嫂拍了一下胸口道:“满宝越发能说了。”
二表嫂:“本来我只问了一句益州府也有济世堂吗,她就说了半个时辰,哎哟,那什么关内道,什么道的,我哪儿听得懂呀,又不好说不听了。”
钱大舅母鄙视的看着她们,“说给你们听都听不懂,就这还长见识呢?”
大表嫂就问丈夫,“你听得懂吗?”
大表哥摇头,“不懂。”
大表嫂便满意了。
钱大舅母被噎了一下,转头回家去了。
而被小钱氏拽走的满宝还有些意犹未尽,拉着小钱氏说话,“大嫂,你想不想出去玩儿呀,去益州城怎么样?先生说外面的世界可大了,益州城还是太近了,或者你想去更远的地方?”
小钱氏道:“你歇一歇吧,都说了一天了,怎么也没见你嗓子哑?”
大头嘿嘿笑道:“娘,小姑早习惯了,您没见着她在药铺里给人看病,那是噼里啪啦能说大半天,哑才怪呢。”
第77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