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长豫眼睛一亮,拍手叫道:“这个好,这个好,以后你进宫还能替我们带些东西进来,三哥现在都不太爱和我们玩儿了,大哥又严厉,我们想买些外头的东西都不能了。”明达也很高兴,眼睛亮晶晶的。
皇后嗔了她们一眼,却并没有出言阻止。
满宝收了牌子,总觉得皇后此举不仅是为了让她进宫来找两位公主玩儿。
不过这对她来说是好事,有了这个牌子,她将来可选择的路又多了一条。她高兴的收下了。
投桃报李,满宝问了明达的喜好,绞尽脑汁想了两个健脾胃的点心方子给她。
明达接过方子看了一遍,看着描写就觉得很好吃,不由咽了咽口水问,“你会做吗?”
满宝:“我会吃。”
明达惊讶的抬头,“什么?”
长豫爆笑出声,乐道:“吃谁不会呀,我也会呀!”
皇后也笑弯了眼。
满宝不太好意思的低头,她这么和白善他们说话习惯了,一时就给带出来了,她轻咳一声解释道:“我记得许多的方子,但厨艺很一般,不太会做。”
一直沉默的科科暗道:那不是不太会做,那是一丁点儿都不会做好不好?
皇后目光微转,笑问:“你没学过厨艺是吗?”
满宝红着脸点头。
皇后:“你平日在家都做些什么?”
“读书?”
皇后问道:“读到什么书了?”
“正在详读《春秋》。”
既然说是详读,那说明之前已经读过一遍了,皇后看向和满宝差不多一样大的长豫。
长豫公主低下头去。
皇后笑道:“难怪昨天你能劝诫陛下和太子。”
满宝道:“昨日是我莽撞了。”
皇后微微摇头,“你劝的很好,君但有所过,身为臣民的确要劝诫的。好孩子,你昨天做的很好。”
第1111章
赏赐
皇后想了想,起身走到她的小书房,从书架上又取出了两本书,一本《三国志》,一本《魏晋》,她一并递给满宝,笑道:“你既然在读史书,那我就送你两本,这两本书还不错,待读完了再来我这里拿。”
白得的两本书,还是自己没有的书,满宝非常的高兴,接过后恭敬的行了一礼。
皇后笑了笑,就和她说起春秋来。
一说起读书的事长豫便悄悄的后退,开始左右张望起来,明达则乖乖的坐在一旁听着。
皇后见她小小年纪便能如此透彻,加之她还一直在学医,便忍不住感叹一声,问道:“教你的先生叫什么名字?”
满宝眼睛微亮,道:“我家先生姓庄,讳字洵美,他可厉害了。”
皇后笑道:“只看你便知道他厉害了,这样的人怎么没出仕,为国所用呢?”
满宝正要说,想起先生的叮嘱,便顿了顿后叹道:“先生的运气总是差一些而已。”
皇后若有所思。
满宝下午还有事,和她们说了一会儿话便提了告辞。
从来只有皇后叫人退下,没有人会聊到一半就提出告辞的,尚姑姑又忍不住看了满宝一眼。
皇后没在意,对尚姑姑道:“送周小大夫出宫去吧。”
尚姑姑应下。
当然不是单纯的把满宝送出宫去,皇后还赏赐了她不少东西,这些东西一并送到了她的马车上。
尚姑姑笑着对满宝行了一礼,道:“明日我再来接小大夫入宫。”
“咦,尚姑姑亲自来接我吗?”
尚姑姑笑着应了一声“是”。
满宝不好意思的道:“其实我已经认路了,只要侍卫们放我进去就行,我可以自己过去的。”
尚姑姑失笑,“这是规矩,虽然有了牌子,但还是要有人接才好。也好避过路上的一些贵人。”
满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讯息,笑着应了一声是,挥手和尚姑姑告别。
这一次小郑掌柜学乖了,他也带了一个下人和一辆马车来,他把药箱交给满宝就要离开。
满宝就随手从车上的一堆赏赐里抱了一匹布给他。
小郑掌柜连忙推辞,“我和你进宫就是个药童,你见过药童拿大夫的东西吗?”
“拿着吧,我又不是不知道你为什么跟着我,还不是看着我让我不要闯祸?这是在保护我呢,总不能让你一直跟着我白做工。”满宝把布塞他怀里,道:“你不是要说亲了吗,拿回去摆着,让你娘给你说一门好亲事。”
小郑掌柜:“……这说亲和布料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了,女方家要是知道你家里有赏赐的皇缎,嫁给你就能穿这么漂亮的衣裳,你说会不会有很多女孩子想嫁给你?”
小郑掌柜一脸的迷惑,“会吗?”
满宝斩钉截铁的点头,“会!”
小郑掌柜就愣愣的抱住了怀里的布料。
皇后赏赐给她的全都是女孩子用的东西,布料很鲜艳亮丽,还有好看的首饰,除此外就是三本书了。
满宝也就能送小郑掌柜一匹布了。
满宝也爬回马车里坐好,打开盒子又看了一会儿那个牌子,这才收起来,她和帘子外的大吉道:“去殷家。”
大吉应了一声。
他们到殷家的时候,殷或已经下学有一段时间了,白善和白二郎正巧都在他这里,不仅他们两个在,刘焕也在。
殷或难得有同学来找他玩儿,所以殷家很看重,点心瓜果等各种好吃的流水一样的从厨房端过来,满宝到的时候,甚至还看到桌上放着螃蟹。
不过那东西殷或不能吃,他只能看着刘焕他们吃。
满宝提着药箱到的时候,三人正吃得津津有味,殷或就默默地坐在桌子的另一边吃汤羹。
满宝一到,白善他们三个都腾不出手来,殷或便抬头对满宝一笑,问道:“你要不要坐下吃一些东西?”
满宝还真有些饿了,将药箱放到一旁,去旁边洗了手,便坐到白二郎身边,看看他们吃的东西,又看看殷或吃的东西,她的天平正在不断的倾斜时,白善将手中一个打开的螃蟹递给她,里面的黄和蟹肉都被剔了放在蟹壳里。
满宝就不用纠结了,直接接过。
白二郎看看左手边的满宝,再看看右手边的白善,不乐意了,直接起身和白善道:“换位置。”
白善掀起眼皮看了他一眼,当即起身和他换了位置。
白善将姜汁递给她,满宝便往上浇了一勺姜汁,然后就拌匀了吃,一口的黄……
满宝欣喜的眯起了眼睛,白善看得也笑眯了眼,干脆又提过一只螃蟹来拆开给她吃。
坐在对面的刘焕一边低头吃,一边撑着眼皮看着俩人,他扭头看向坐在旁边的殷或,问道:“他们两个怎么回事?”
殷或瞥了他一眼,见他手上脸上都是黄汁,不由有些嫌弃的移开眼,“吃你的吧,管这么多干什么?”
一旁的白二郎早见怪不怪了,大家吃饱喝足,满宝便惋惜的和殷或道:“你才吃饱,暂且不针灸了,休息一会儿再说。”
殷或点头。
白善庆幸道:“幸亏今天没作业。”
不然他们这么晚回去,写作业肯定来不及了。
外面太阳已经没那么厉害了,五人干脆便叫人搬来躺椅,一块儿在院子里躺着晒太阳。
刘焕很新奇的摇着躺椅,问殷或,“这是谁做的,躺着还真舒服。”
殷或道:“照着他们家的躺椅做的,你要,便和我家的木匠要图纸。”
“好,我也要做一个放在家里躺着玩儿。”
满宝一边吃一边问道:“你爹娘严格吗?”
刘焕眨眨眼道:“我爹娘不在家。”
“那你祖父严格吗?”
刘焕思考了一下后道:“我大哥比较严格,怎么了?”
“那我估计你做了也躺不下去,”满宝道:“我们先生说了,你们年纪还小,这椅子是给年老者躺的,你们正是少年时,就应该挺直了脊背,哪有这样坐没坐相,躺没躺样的?”
白善点头,“所以我也很少能躺在椅子上的,尤其是来京城以后。”
以前在益州和家里,他们的椅子都是放家里,大人们都不怎么管,想怎么躺就怎么躺。
在益州城的时候先生还会主动招手叫他们休息一下,但到了京城就完全不一样了,先生虽然也会叮嘱他们要好好休息,但却不许他们太过偷懒了。
唉,还是家乡好呀。
第1112章
调查
尚姑姑将满宝送出宫,回到立政殿时,皇后也才让人把两个女儿送走。
她重新拿了一本氏族志,靠在榻上。
尚姑姑轻手轻脚的去给她添水。
皇后目光从书上移开,问道:“周小大夫送出去了?”
“是。”尚姑姑躬身应了一声,细细禀报给她听。
皇后微微点头,沉吟片刻道:“长豫年纪也不小了,陛下正打算给她说亲呢,可我总觉得这孩子的脾气很跟个孩子一样,哪里就能嫁人了?”
尚姑姑笑道:“女孩子嫁了人就长大了,娘娘不也是十三岁便嫁给陛下了吗?”
皇后微微摇头,笑道:“不一样了,我们那会儿天下动荡不安,现在国泰民安的,也不用孩子为这个天下做什么,不如等她们再长长。”
她道:“现在外面的人家不也是等孩子及笄后才说亲准备嫁人吗?”
她掩嘴咳嗽两声,接过睡喝了一口,咽下咳嗽后才道:“以前我总担心我走了以后她们的亲事不好定,所以想早早的给他们都定好,可现在看周满,突然间觉得晚一点嫁人也好,她们是公主,是皇子,便是受再大的委屈亲事上也不会被亏待的。”
尚姑姑低着头不敢说话。
“让孩子们再长长,自己有本事,倒比我给他们安排得妥妥帖帖的要好。”
尚姑姑柔声道:“娘娘也是一片慈母心。”
皇后笑了笑,低头喝水。
尚姑姑笑着换了一个安全一点儿的话题,“娘娘似乎很喜欢周小大夫。”
皇后点了点头,叹息道:“那也是个可怜孩子,从小没了父母,年纪小小便承受了这么多,可看着还是那么开朗高兴。”
也正是因为看见了她,皇后才突然觉得,孩子其实没了母亲,自己也是可以过得很好的。
尚姑姑是宫中除了古忠外第四个知道白善和周满事的人,闻言低下头去。
“对了,你去找一趟古忠,让他去查一查周满的先生,我隐约在陛下那里看到过,似乎是姓庄,”皇后笑道:“能教出白善周满这样弟子的先生必定差不到哪里去,就算运气差点儿,只要想出仕,不至于一直出不了,让他去查一查是怎么回事。”
尚姑姑低头应下。
而此时,隔了两天的虞县公终于叫人打听到了一些东西,他的长随就坐在虞县公身边的一个小凳子上回道:“……绵州人,来了京城后很少出门,出去过几次后就和姜先生等人交上了朋友,和户部郎中陈福林是同乡和同窗。”
虞县公一边剥菱角,一边道:“让你查他的当年啊,你怎么尽查的是现在的事?”
他的长随没好气的道:“二十多年前的事儿,他又不是长住在京城的人,这一时半会儿的让小人上哪儿查去?”
虞县公被怼了一句,便低头默默地剥菱角吃。
长随继续道:“不过,还是查到了一点儿东西的,中秋那天庄洵和陈福林在莫会园碰面,场面就不是很好看,大家私底下说他们可能有些恩怨。”
“重阳那天,他们又在青华山遇上了,庄先生的两个弟子很护师,虽然彼此言语间还算客气,但在场的人都觉得他们说话绵中带刀,还是有矛盾。”
“那你有没有查出他们有什么矛盾啊?”
长随一拍大腿道:“本来没查出来的,但小人去打听陈福林时听到了一件稀奇事。”
长随摇头晃脑的念了一首诗,笑道:“老太爷,您那天回来的时候念的诗,您还记得吗?”
虞县公掀起眼皮看了他一眼,“废话,我念的诗我能记不住吗?你是不是要说这首诗是陈福林作的呀。”
长随一愣,“老太爷怎么知道?”
虞县公就幽幽一叹道:“人呐,年纪大了,记性就不太好了,我只隐约记得当年写这首诗的人闹了一出丑闻,似乎是因为诗抄了别人的,却怎么也记不住那个别人是谁了。”
长随:“……那您让小人去查的时候怎么没告诉小人?”
虞县公:“忘了!”
长随气得白胡子都飞起来了。
虞县公问,“你刚才说那陈福林是什么官职来着?”
长随本不想理他的,但还是忍不住道:“户部郎中。”
“户部郎中怎么了?”虞侍郎从门外进来,先给父亲行了一礼,然后冲着长随行了半礼,叫道:“全叔。”
长随立即从小凳子起身和虞侍郎行礼,“拜见三老爷。”
虞侍郎连忙伸手扶住他,这才问道:“户部郎中怎么了?”
虞县公就掀起眼皮来看他,幽幽地道:“户部郎中陈福林呀。”
虞侍郎等了一会儿见父亲只说这么一句话,便道:“他怎么了?父亲知道他要调到工部来了?”
“嗯?”虞县公微微有了点儿兴趣,“他要调到工部去了?去做什么?右侍郎吗?”
虞侍郎笑道:“不是,是左侍郎,儿子要调为右侍郎。”
虽然左右侍郎都是侍郎,官阶一样,但右为尊,将来晋升尚书时,还是右侍郎更有优势。
虞县公便问,“怎么,他是唯一人选?”
“这倒不是,只是他资历最深而已,”虞侍郎道:“他在郎中上面干了有九年了,是六部目前资历最深的,我们工部事情素来繁杂,他又是出了名的老好人,所以尚书大人考察一番后便选定了他。”
虞县公就冷哼一声,“如今选官看的不是才能,而是不是老好人了?”
虞侍郎低着头不说话。
虞县公便指了他道:“那你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虞侍郎笑道:“倒真是个老好人,不过他才华也有,我打听过他,他在户部的时候也做了好几件实事的,就是可惜,其中他提的好几个田亩计算的办法都不错,就是一有人反对,他就放弃了。”
虞县公喷了一口气道:“你们尚书就是看重他这一点了?难怪要把你右迁,这样的人放在右侍郎的位置上,难道还指望他将来做一部尚书。”
“这是各人的脾性,父亲今儿怎么这么大的火气?”
虞县公脑海中便闪过庄先生的谦逊有礼,没有证据,他是不会武断的相信某一个人的,可白善和周满两个孩子性格还不错,才能也不赖,加之庄先生又处于劣势,虞县公便忍不住多想了点儿。
这一多想,便有了侧重。
第1113章
打下来
虞县公沉吟片刻后问:“调任的事儿,你不让你们的尚书再考虑考虑?”
虞侍郎:“父亲,儿子我也要调任的,而且他有毛病也没什么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