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62章

    他回头看了一眼连火把都不能点的队伍,抿了抿嘴道:“你们将军倒是放心,就不怕益州王沿途留了人?”

    宋校尉自信的道:“留了人又如何?杨大人放心,益州王真派兵来追,将军会拦住的。”

    这些人都是殷礼的旧部,他既然回去调派了兵马,那就是将军了。

    “既然如此,那就点火把吧,”杨和书勒住马匹,干脆利落的下令,“着人点燃火把,加快速度走。”

    宋校尉:“……杨大人,这样不好吧?”

    “有什么不好的?真要摸黑走,等我们到茂州城天都亮了。”

    就是要天亮了才到达呀,真好可以打个时间差。

    但宋校尉见杨和书坚持,只能去传令,没办法,出来前将军说了,他要听从杨和书的吩咐。

    队伍中渐渐亮起了火把,本来忐忑的士兵们看着火把心里有了点儿底气,举着火把开始小跑着前进。

    他们一行人的速度快了许多,等出山的时候正是深夜,又跑了半个多时辰便到了旷野之中,杨和书这才停下脚步让他们休息。

    杨和书找来宋校尉,“我有件事需要他们去做,他们不会冒犯乡民吧?”

    宋校尉脸色一正道:“大人放心,我西军对百姓从来都是秋毫不犯的。”

    这样的话杨和书也就听听,心里只信三分,因为从来兵祸之中的兵都跟匪一样的,有时候甚至比匪更甚。

    不过杨和书也一脸认真的点头应下了,道:“那你去点九十人前来,我有话与他们说。”

    等人到齐了,杨和书便拿出一张自己下午临时画的地图,自然不是很准确,但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

    自从收到白善他们的信,说剩下的私兵有可能藏在茂州,他和唐知鹤便开始暗中查探茂州。

    当然,也告诉了殷礼。

    最后是殷礼把屯兵之处找到的。

    但他和唐知鹤也不是一无所获。

    俩人把茂州境内的所有县及辖下的乡里都过了一遍,除了查阅典籍外,还派人额外去走过一遍,当时是为了查屯兵之处,后来则是想着,若是真的止不住兵祸,这些百姓要怎么迁入城中。

    和殷礼不一样,他是只管打仗的将军,杨县令和唐县令却是一县父母官,考虑的不是打胜仗,而是如何在兵祸中保全百姓和百姓的财产。

    毕竟,殷礼打完仗就走了,他们可是要治理地方的。

    益州王若是要发兵,他首要之举肯定不是北上,而是会先就近占下茂州,再南下拿下绵州和益州。

    尤其是益州城,那是他的封地,他的地盘在那里,在没有打进京城前,他肯定要以益州为据点的。

    所以很不巧的是,唐县令和杨县令治理的辖区都在益州王的首要攻击目标之中。

    所以他们就顺手拿茂州来做了一下假设。

    杨和书没想到他会这么快就用上这些东西,他将益州王起步后会波及到的村庄在地图上点出来,道:“你们三人为一队,前去一村寻找村长或里正,让他们即刻进城躲避。”

    宋校尉道:“路途遥远也进城吗?怕是在路上就会遇到乱军,且他们也不愿吧。”

    杨和书道:“这些村庄皆在乱军进攻或溃散的路上,距离茂州城不是很远。”

    他道:“你们将军现在只有两万九千人,对阵两万七千人,我不觉得他能把所有人都一举拿下,一旦乱军撤退或溃散,这些百姓都会直面乱军。”

    宋校尉看了一眼地图上的路标,发现还真是。

    于是他点了点头,吩咐下去,三人三匹马,让他们各自领了村庄后离开。

    他道:“通知到后立即回城归队,不管他们听不听,你们都不要多做停留。”

    九十士兵一听便明白了,若有村庄不听,他们要是耽搁,路上换他们遇上了乱军,那死的就是他们了。

    众士兵领命应下,骑马四散开去。

    杨和书也没对这个命令说不,而是收起地图道:“走吧,启程,我们得在天亮前控制茂州城。”

    宋校尉目光一闪,虽然这位世家公子的决断出乎他的预料,但他还是听从了。

    只有九百一十人的大军继续前进,又跑了小半个时辰后便到了茂州附近,杨和书勒住马,问宋校尉:“怎样能在夜里叫开茂州的城门?”

    宋校尉迟疑道:“伪造军情,说是吐蕃扣边?”

    杨和书:“……这是东门,吐蕃扣边也该叫的是西门或北门吧?”

    宋校尉脸上略有些尴尬,还真是,他嘿嘿一笑道:“还真是,而且吐蕃就是扣边,这军情也不会先到茂州,我们西军便驻扎在边境上,可以直接将紧急军情送入京中的。”

    杨和书沉吟片刻道:“就说是益州王急报,让他们开门。”

    宋校尉一愣,“这样能行?守门的是当地的驻军,若是看守的人不是益州王一系岂不是暴露了?”

    杨和书道:“他们自会上报给茂州刺史,只管去喊门,实在不行再想办法硬开,反正天亮之前我们一定要进城。”

    不然,若不能提前控制住城门,就不能容纳逃难来的百姓。

    宋校尉应下,点了二十来个人和他一起上前去喊门。

    杨和书则带着剩下的兵马落在后面。

    大军渐渐靠近,在城墙上打盹的士兵渐渐反应过来,他揉了揉眼睛,见下面的确是连绵的火把,立即推醒了旁边的同伴,示意他去看,“怎么回事,谁家商队这么长?”

    同伴醒了过来,“这不是商队吧?哪儿的商队会有那么多人?”

    第1207章

    进城

    宋校尉酝酿了一下情绪,这才装作焦急的喊道:“快开门,益州王有紧急军情!”

    守门的士兵慌乱起来,居高临下的看,这才发现城下的人穿着是他们的大晋的甲衣,一时有些拿不定主意,“益州王?益州能有什么军情?”

    “不知道啊,快去通知校尉。”

    校尉刚眯了一下眼睛,自从他傍晚从刺史府回来后心情便不太好,这会儿被叫醒脸色就难看了。

    士兵惴惴,但听见外面的叫门声好似越来越紧了,便只能低头道:“大人,外面来了一支军队,估摸着有八九百人左右,说是益州王有紧急军情,要我们开门。”

    校尉脸色一变,立即起身,“益州王?”

    “是,”小兵忐忑的问道:“我们开还是不开呀,他们益州怎么管到我们茂州来了?”

    校尉一巴掌拍在他脑袋上道:“剑南道的治所在益州,你说益州能不能管茂州?”

    他咬了咬牙道:“去开门!”

    “可是大人,非朝廷紧急军情不能深夜开门啊,而且这是益州王,又不是节度使大人。”

    没错,对于茂州来说,节度使可比益州王管用多了,茂州并不是益州王的封地,按理,他是管不到这里的。

    “废话怎么这么多,让你去开就去开。”说话的功夫,校尉已经抓了甲衣穿上,他也没想到益州王的人来得这么快,还以为最快要明天才能到呢。

    虽然很忐忑,但他早就在船上了,这会儿就算是想下来,也只会被淹死,而不能上岸。

    校尉带着人去开门。

    正在不停催促的宋校尉都快要放弃了,结果门竟然就开了。

    当然是开的小门,但也可以打马进入了。

    他沉默了一下后瞥眼看向一旁的手下。

    那千户机灵,立即打马回头去找杨和书。

    杨和书也眨了眨眼,没想到城门楼上的人都没仔细查问就把人放进去了。

    他低头看了眼身上的衣服,一挥手让千户带着人先进去,他则下马将马让给了一个士兵,自己混在了士兵中间。

    大军往前,宋校尉这才带着人进城门,右手不由自主的按在了刀上。

    校尉站在小门边看,蹙眉看向宋校尉,有些怀疑,“你们怎么穿着西军的甲衣?”

    宋校尉想起之前杨和书的叮嘱,面不改色的道:“这是王爷的吩咐,说不定之后我们还得靠这身衣服喊开更多的门。”

    校尉恍然大悟,表示理解了。

    他看了眼有序走进来的士兵,叹息问,“你们这一支多少人?”

    宋校尉面不改色的道:“一千,城中都还好吧?”

    “放心吧,有刺史大人在,不会生乱的,王爷什么时候过来?”

    宋校尉道:“王爷一路劳顿,让我们打先锋,明天才能过来,所以我们才连夜进城。”

    校尉突然问,“我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呀,你姓什么?”

    宋校尉眉头一跳,继续面不改色的道:“我姓宋,我也没见过校尉,怎么,王爷麾下的校尉你都见过了?”

    “那倒没有,只是惯常与我们接触的赵校尉怎么没来?”

    宋校尉咽了咽口水,杨大人没教他怎么回答这个呀。

    他停顿了一下,校尉便狐疑的看向他,宋校尉便知道,此时已经失去了先机,再回答反倒像是做贼心虚了。

    而此时,九百多人也才进了一半而已,毕竟门小,一次只能容三人通过。

    就在气氛有些凝滞的时候,一个穿着小兵服饰的人突然上前两步小声道:“回这位大人,临出发前赵校尉已被提拔为参将,现在王爷身边听令。”

    宋校尉听得出这是杨和书的声音,他一激灵,立即醒过神来,不悦的扫了他一眼道:“多嘴什么?”

    小兵立即低下头去不说话了。

    校尉便明白了,这个宋校尉恐怕与赵校尉不和,现在赵校尉升迁,他却被连夜派来做这样的苦差事,不高兴也是正常的,他便笑了笑没再说话。

    大军慢慢都进城里来了,杨和书扯了扯不太合身的小兵衣服,趁那校尉不注意,低声和宋校尉道:“留下两个百户,让他带你们去刺史府,我们一旦拿下刺史府,这边立即控制城门。”

    宋校尉明白了,剩下的就他来指挥了,打仗嘛,他比杨和书擅长多了。

    他让杨和书紧跟在他身边,没办法,这位可不能有事,不然他就是拿下茂州城,论功行赏的时候也没有功,只有过了。

    一行人顺利的到了刺史府,有这个校尉领路,他们不费多大力气便进了刺史府,然后便快速的控制住了刺史府。

    杨和书并没有入内,而是在一队士兵的保护下站在刺史府大门口,听着里面的喊杀声,而从府里逃出来的人则被围在外面的士兵乱箭射死或是乱刀砍死。

    杨和书不适的皱了皱眉,看着血肉模糊的人觉得有点犯恶心,他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

    刺史府里的人再多,也不可能有几百人,所以宋校尉以碾压之势平定了里面的乱象,很快便让人打扫战场,然后请杨和书进去。

    茂州刺史姓张,他并没有死,但形容也不好,他只穿着里衣,此时神情有些恍惚,看到宋校尉护着一个小兵进来,他便定睛看了看。

    然后惨笑道:“杨和书?”

    杨和书站在他前面,点了点头,脸色发沉的看着他,“张大人。”

    张刺史大笑起来,笑出了眼泪,他咳嗽道:“张大人?想起早些年在京城,你可是叫我世叔的。”

    杨和书从善如流,“张世叔。”

    张刺史定定的看着杨和书。

    杨和书并不避他的目光,道:“世叔缘何变成了这样?”

    张刺史却道:“此事与我家人无关,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你放了他们吧。”

    他道:“你与我儿还有同窗之谊。”

    杨和书便叹息道:“张世叔,这不是我能决定的事,况且,您早知如此,又何必参与进这样的事情来呢?”

    张刺史脸色发白的没说话。

    杨和书不再与他叙旧,转头对宋校尉道:“派兵去控制其他三门吧。”

    张刺史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你们带了多少兵马,能一下守住四门?”

    杨和书淡然的道:“你们的驻军在城外,只要我们据守城门,他们便攻不进来。”

    “但益州王的大军很快就会来支援的。”

    “不会的,”杨和书低头看着他道:“他可能都出不了坳口。”

    张刺史闻言脸色大变,这才觉得彻骨的寒,杨和书的这意思是,他们已经知道屯兵的地方了。

    第1208章

    溃军

    杨和书坐镇茂州刺史府,殷礼则在山里以逸待劳。

    天才亮,山口便有大军出山,显然,益州王也不愿意再拖下去,造反这种事情也很讲究一鼓作气的。

    殷礼收到斥候的军情后道:“放他们出山,先不要动手,着黄明领五千兵在白山口设伏……”

    “将军,斥候来报,益州王并不在其中,且这次出山的也只有一万兵马。”

    殷礼道:“若是我也不敢一下调出所有兵马,必得先拿下茂州和绵州再出来。”

    “那我们岂不是要打草惊蛇了?”

    殷礼便笑道:“惊就惊了,我们不是查过,那山坳只有一个可供兵马出入的口子吗?”

    他们选的这山坳特别好,易守难攻,基本上只要守住那个口子,外人就攻不进去。

    而那个山口颇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

    这是坏事,却也是好事。

    他们攻不进去,里面的人也休想出来。

    殷礼翘了翘嘴角道:“难道惊了以后,他们还敢滑入深山不成?”

    他目光深沉,“里面可不是东溪庄,有良田给他们耕种。他们的粮草支撑不了多久,所以他们一定会出来的。传令下去,让黄明只管惊去,只一条,容他们回撤,不许他们溃逃出去。”

    参将应下,领命而去。

    但打仗这种事是很难控制的,输赢还有数,但要控制住所有溃军就难了。

    还是有不少反军逃出山去,开始结群乱逃。

    而此时,茂州城东门大开,开始容纳半信半疑逃进来的乡民。

    但更多的人是不相信昨天晚上那三个士兵的传话的,所以大部分人都没来。

    杨和书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叹息了一声。

    他只有一千的兵马,要守住茂州城都不容易了,自然不可能分散兵力下乡,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各村的乡民能够自救了。

    溃军的散开速度是很快的,才到傍晚,他便收到了各里传回来的求救信息,有乱军闯入村庄抢劫钱财,杀人抢人。

    杨和书将这些求救信放到一边,硬下心肠道:“告诉前来报信的人,就说城中一时调派不出人手来,让他们先入山躲避,或结队却敌。”

    听命的茂州差吏眼泪差点出来,他的家也在城外,却只能躬身退下。

    等他走了,杨和书便问宋校尉,“驻军降了吗?”

    “驻军参将丁钱带了八百人逃了,现已不知所踪。”

    “剩下的人呢?”

    “剩下是不愿与他走的人,共有六百八十人,有一校尉领着,末将没敢让他们入城,暂且让他们屯扎在城外。”

    杨和书便道:“去请汶山县的县令来,将刺史府里的官吏也集合在一起,官卑位小的,以本地吏员为主,每人做一支队伍的向导,将城外驻军分为六队,一队有一百二十人,再编入本地衙役,由一百户领着,下乡剿灭乱军。”

    “他们没有武器,丁钱走前把他们的兵器都缴了。”

    “从刺史府里的兵库房里取,不够的你调拨给他们。”

    宋校尉张了张嘴想要反对,杨和书便抬眼看了他一眼,继续道:“还有一事,益州王既然真的反了,那就得向京城传急报,同时通告剑南道各城,益州王已反,让各城紧闭城门却敌。”

    杨和书将盖好茂州刺史印鉴的文书交给宋校尉,上面不仅有茂州刺史的印鉴,还有杨和书的印鉴,其中的含义就足够人琢磨的了。

    宋校尉接过,迟疑了一下,到底没再反对武器的事,躬身领命后离开。

    杨和书坐在堂上看着外面忙碌且四处奔走的差吏,叹息一声后让一旁瑟瑟发抖一直在记录的书记员让外面的人进来吧。

    杨和书瞬间就被人群和各种事务淹没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